第7章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
7设计概论 第七章 设计批评
20世纪早期
格罗皮乌斯 《全面建筑观》
历史表明,美的观 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 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 自己发现了‘永恒的 美’,他就一定会陷于 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 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 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 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
后现代设计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 产品符号 商品美学 软设计 绿色设计
②设计符号学批评 基于符号学理论,符号学强调的是作品整体的符 号,而不是作品中的一个因素,把作品或产品看 做是一个符号系统来对待,这一符号系统是审美 情感的载体,表现得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 社会的普遍情感。
设计符号学批评认为,符号可以认知,如果符号 仅是一般的记号,那么符号就不可能被广泛的认 知,符号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是二而一的结合。 如,产品的审美意象是一种符号,这是设计者、 使用者与审美对象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存在着 所有使用者都认知的可能,如十字架、太极图等。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否定整体、否定中心,否定终极意 义的存在,认为创作是一切,是没有目的性的, 而是强调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和增殖,可鼓励 设计的多元思维、多元风格的形成。
解构主义批评走出纯粹形式结构的框架,面向性 别角色、阶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促使艺术批评从
向内走向向外。
由结构主义的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到与一切外来因
设计的科学性
技术评价、材质评价、性能评价、品质评价等。
设计的适用性
功能、经济、人体工学
设计的艺术性
创造性、美学、视觉、个性、精神性
设计的环境性
安全、低公害、无污染、生态效益(低能耗、少资源)
设计批评的建构
设 计 批 评 的 建 构
设计批评的功能 设计批评的原则 设计批评的方法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
前言
尽管如此,真正意义上旳设计美学及有关理论探讨,目前在 我国还是较为少见旳。
因为,从设计美学涉及旳研究范围来看,它囊括了艺术、技 术、文化、心理乃至哲学等各个方面,它既是一种多学科、广交 叉旳综合研究领域,又是古老而年轻旳学科;它既包括丁精神层 面旳理论探索,又带有详细设计原则旳经验总结。
从目前社会上广泛涌现旳设计专业及其有关专业分支旳发呈 现状看,建立起初步旳设计美学理论体系,已显得刻不容缓。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1章 美旳本质
❖ 学习目旳
经过本章旳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旳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主 客关系、实践和主体间性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了解“美旳本 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意义。
❖ 学习要点
了解学者是怎样从主体、客体等方面探讨“美旳本质”旳。
❖ 学习难点
了解实践美学学派旳“美旳本质”观旳贡献和局限。
前言
同步,苏格拉底也提出过有关技术美学六大特征旳理论框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用等比数列发明出优 美旳费波纳奇数列形式,合理地分析了物体造型形式美旳百分比 关系; 尤其是后来旳艺术大师兼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更是用 大量旳设计作品,证明了形式美存在旳数学基因; 17世纪旳美学探索理论也层出不穷,不论是英国经验主义美 学旳代表人物洛克,还是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旳先哲莱布尼茨,都 从不同角度对审美客体旳美学特征作过解析,尽管当初欧洲旳美 学论争其理论相悖甚远,但对于形式美学旳研究爱好,足以证明 该理论对人类旳影响;
第1章 美旳本质
第一节 对“美旳本质”旳几中探讨途径
之后,西方历代理论家、神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等又陆续提 出了各自旳论述:“美是太一旳光芒”(普罗提诺Plotinus)、“美是 一种恰到好处旳协调和适中”(笛卡尔Ren巨Descartes)、“美是对象 作用于神经所感到旳舒适”(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美是内在 感官旳舒适”(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美是物体旳属性”(伯克 Edmund Burke)、“美是一种本原现象,事物旳构造符合它旳目旳才 显得美”(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对于我是自由旳世 界就是美”(费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美是关系”(狄德罗 Denis Diderot) 、 “ 美 是 感 性 认 识 旳 完 善 ” ( 鲍 姆 加 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美是无目旳旳合目旳性”(康德Immanuel Kant)、“美是理念旳感性显现”(黑格尔Hegel)、“美是生活”(车 尔尼雪夫斯基NicholasGavrinovic Chernyshevski)、“劳动发明了 美”(马克思Karl Marx)、“美是直觉旳体现”(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美是有意味旳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Bell)……尽管各 异,但都没有超越柏拉图对“美旳本质”旳发问。
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技术作业指导书
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述 (4)1.1.1 定义与发展历程 (4)1.1.2 主要类型与功能 (4)1.2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流程 (4)1.2.1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4)1.2.2 符合功能,满足需求 (4)1.2.3 美学原则,艺术创新 (4)1.2.4 前期调研 (4)1.2.5 概念性规划 (5)1.2.6 方案设计 (5)1.2.7 施工图设计 (5)1.3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5)1.3.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5)1.3.2 人性化设计,关注使用体验 (5)1.3.3 科技融合,创新驱动 (5)1.3.4 文化传承,地域特色 (5)1.3.5 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 (5)第2章景观园林基础知识 (5)2.1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5)2.1.1 地形地貌 (5)2.1.2 气候条件 (5)2.1.3 水文与水资源 (5)2.1.4 生态环境 (6)2.2 园林植物及其应用 (6)2.2.1 植物分类与特性 (6)2.2.2 植物配置原则 (6)2.2.3 植物景观设计手法 (6)2.3 景观构成要素与设计手法 (6)2.3.1 空间布局 (6)2.3.2 道路与铺装 (6)2.3.3 水景设计 (6)2.3.4 灯光与照明 (6)2.3.5 景观小品与设施 (6)2.3.6 绿化种植 (7)第3章场地分析与评价 (7)3.1 场地调查与分析 (7)3.1.1 自然条件分析 (7)3.1.2 人文环境分析 (7)3.1.3 现状问题分析 (7)3.2 场地评价与功能定位 (7)3.2.2 功能定位 (7)3.2.3 景观特色分析 (7)3.3 场地规划与设计策略 (7)3.3.1 空间布局 (7)3.3.2 景观设计策略 (7)3.3.3 生态修复与保护 (8)3.3.4 设施配套与基础设施建设 (8)3.3.5 持续发展策略 (8)第4章景观园林规划布局 (8)4.1 景观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8)4.1.1 布局原则 (8)4.1.2 布局方法 (8)4.2 景观节点设计 (9)4.2.1 节点分类 (9)4.2.2 节点设计要点 (9)4.3 景观轴线与道路系统 (9)4.3.1 景观轴线 (9)4.3.2 道路系统 (9)第5章水景设计 (9)5.1 水景的类型与特点 (9)5.1.1 静态水景 (9)5.1.2 动态水景 (10)5.1.3 水体与植物结合的水景 (10)5.2 水景设计原则与方法 (10)5.2.1 设计原则 (10)5.2.2 设计方法 (10)5.3 水景工程与技术 (10)5.3.1 水源及水质处理 (10)5.3.2 水景设施建设 (10)5.3.3 水景维护与管理 (11)第6章绿化种植设计 (11)6.1 绿化种植设计原则 (11)6.1.1 合理布局原则 (11)6.1.2 生态适应性原则 (11)6.1.3 多样性与统一性原则 (11)6.1.4 季相变化原则 (11)6.2 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 (11)6.2.1 植物配置 (11)6.2.2 造景手法 (11)6.3 绿化种植施工与养护 (12)6.3.1 绿化种植施工 (12)6.3.2 绿化养护 (12)第7章景观园林小品设计 (12)7.1.1 景观小品类型 (12)7.1.2 景观小品功能 (12)7.2 景观小品设计原则与手法 (13)7.2.1 设计原则 (13)7.2.2 设计手法 (13)7.3 景观小品施工与安装 (13)7.3.1 施工准备 (13)7.3.2 施工与安装 (13)第8章景观照明设计 (14)8.1 景观照明原理与分类 (14)8.1.1 照明原理 (14)8.1.2 照明分类 (14)8.2 景观照明设计方法与要点 (14)8.2.1 设计方法 (14)8.2.2 设计要点 (15)8.3 景观照明设备与安装 (15)8.3.1 照明设备选型 (15)8.3.2 设备安装 (15)第9章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15)9.1 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15)9.1.1 案例背景 (15)9.1.2 设计目标 (16)9.1.3 设计策略 (16)9.2 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6)9.2.1 案例背景 (16)9.2.2 设计目标 (16)9.2.3 设计策略 (16)9.3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7)9.3.1 案例背景 (17)9.3.2 设计目标 (17)9.3.3 设计策略 (17)第10章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实施 (17)10.1 施工图设计 (17)10.1.1 施工图设计原则 (17)10.1.2 施工图设计内容 (17)10.2 施工组织与管理 (18)10.2.1 施工组织设计 (18)10.2.2 施工管理 (18)10.3 景观园林工程验收与评价 (18)10.3.1 验收标准与程序 (18)10.3.2 工程评价 (18)第1章绪论1.1 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述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园艺、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多个领域。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设计批评)【圣才出品】
第7章设计批评7.1复习笔记考点一: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主体★★★★★1.两者的范围与特征(1)范围①维克多·帕帕奈克认为,设计批评的对象可以是设计现象,也可以是具体的设计品,即现代设计创作的所有形式,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
②设计批评的主体是指设计的欣赏者和使用者。
其批评活动可以诉诸文字、语言,也可以体现为购买行为。
大量批评者即设计的消费者,设计批评者即设计符号的接受者。
接受者接收到设计所传递的信息,意味着将自己的与设计的符号贮备系统进行对位、解码,运用了判断、释义和评价功能,从而成为设计的批评者。
(2)特征①设计批评的对象依赖其批评者,不存在独立性。
设计批评者与设计品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接受美学认为,一件作品的价值、意义和地位,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观者的欣赏、批评活动及接受程度决定的,欣赏者的接受活动“参与”了创作。
它的核心是强调接受者的地位及批评者与批评对象的有机生成关系。
设计作品永远不可能是一个自足的本体,而必须与欣赏、批评活动相互依存,共生共存。
②设计批评的主体具有民主性。
设计本身的目的性决定它必须当时被接受,被社会消费,这使得消费者需要自己判断设计的优劣,不可能形成权威意见,设计包含着广泛的民主意识,通过设计批评的主体即消费者的有选择的购买活动表达。
③设计批评的主体具有族群性。
设计的实用特征与社会特征决定其消费者通常表现为族群批评者,即消费者分为若干文化群体,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
④设计批评的主体除了以消费方式进行批评外,还有以文字、言论进行批评的一类。
这类批评者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倾向,甚至直接影响设计师。
2.批评主体的多元身份诉诸文辞的设计批评者包括设计理论家、教育家、设计师、工程师、报纸杂志的设计评论员和编辑、企业家、政府官员等,背景广泛。
他们以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立足点去评价设计,相对于不同目的需求的批评取向,表现出设计批评的多层次性。
(1)政府官员①由于要为每次的国际博览会作书面报告,英美政府官员时常介入设计批评。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4.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①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 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 度的综合性; ②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 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 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 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 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生态规划
利用生态学理论而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 土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 目前,生态规划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自然 资源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方面。
2.景观规划 起源于园林设计和景观建筑 我们可将所有可能造成景观格局或组分发生 变化的规划设计活动都称为景观规划,如城镇建 设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园林规 划等都可纳入景观规划的范畴。
(2)内容:景观中的生态过程包括能流、物流、 信息流和物种流,这些过程引起物质、能量、信 息和物种在景观中的重新聚集和分散,形成新的 景观空间格局,最终表现在土地利用格局上。
4.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1)目的:全面了解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征,并 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 。 (2)意义:景观生态图可以客观而概括地反映出规划区景观生 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其意义在于它能划 分出一些具体的空间单位,每一单位具有独特的非生物与生 物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独特的物流能流规律,独特的 结构和功能,针对每一个这样的空间单位,可以拟订自己的 一套措施系统,以求得在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取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设计美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设计美学导论英文名称:AESTHETICS TO DESIGN学时: 48学分: 3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程:无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美学导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审美规律进行研究并以设计美学原理为研究对象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根据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立足于我国设计学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讲授设计美学的原理、规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设计美学原理指导实践。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及人自身。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的原则与表现形式,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美学特点和审美规律,能够合理地融合设计学与美学的理论知识,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理解和把握设计的本质和寻找适合设计领域的美学基本规律,从而指导学生在设计中进行实践运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第一章设计美学概论(13学时)第一节设计美学的研究途径、现状和对策(1学时)1、设计美学的研究途径1.1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采用网络教学的特殊要求进行章节概括和内容简化。
1.2以传统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美学理论研究。
1.3建立以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框架。
1.4构建以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实践体验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
2、设计美学的研究现状2.1设计艺术专业方向混乱,学术方向不明确。
2.2专业领域覆盖面太广,通才太多专才太少。
2.3专业学术体系建立不完整,学术定位不准确。
2.4学术成果鉴定标准多元化,学术成果真伪难辨。
2.5学术抄袭,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现象严重。
2.6学术明星多,学术权威少。
2.7教学管理型教师多,教学研究创作型教师少。
2.8一般性学术研究成果多,标志性研究成果太少。
2.9设计作品多,设计精品少。
2.10展品多,产品少。
《设计学概论》考研笔记-第07章-设计批评
《设计学概论》考研笔记-第07章-设计批评第七章设计批评7.1第⼀节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设计批评⼜称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设计鉴赏:这是⼤众为了满⾜⾃⼰的审美需要,对设计作品所进⾏的带有创造的感性,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设计鉴赏是⼀种具有⼴泛群众性的活动,对这种鉴赏进⾏多⾓度、多侧⾯、多层次的考察,是设计鉴赏的主要内容。
设计批评的作⽤:设计批评是以设计鉴赏为基础,以⼀定的设计理论和相关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设计现象与设计作品进⾏分析、研究、评价的认识活动,它是⼀种⾼层次的设计接受活动和设计活动。
它的作⽤远⼤于设计鉴赏,还包括设计作品、设计思潮、设计风格流派、设计发展、设计创作中的⼼理活动问题,都是设计批评所关注的对象,⽽设计批评重点还是关注设计作品。
7.1.1两者的范围与特征(⼀)设计批评的范围设计批评的对象既可以是⼜可以是;设计创作的⼀切形式,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环境设计。
⽽设计批评者是设计的和,批评的活动诉诸⽂字、语⾔,也可以体现为购买能⼒⾏为。
★(⼆)设计批评的特征1、⽂字、语⾔:这类批评者的影响超越了个⼈范围,其批评意见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倾向,甚⾄直接影响设计师。
2、购买⾏为(1)设计批评者是设计符号的接受者;购买⾏为本⾝是⼀个显性的判断和结论。
(2)设计包含着⼴泛的民主意识,设计批评者即消费者,通过有选择的购买活动表达了这种民主性。
(3)设计品绝对地依赖它的批评者,○1设计的实⽤功能;○2社会效果;○3审美关系。
(4)设计批评者的集团性1消费者分为若⼲⽂化群体,每个⽂化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2现代设计必须通过对消费者的分类,对集团批评者的具体分析,为设计定位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
3、⽣产美学与接受美学(1)⽣产美学:忽视了接受者个⼈的因素和个性差别,企图建⽴某种理想的统⼀标准,并通过⼯业⼤⽣产实现对消费者的影响、规化与社会完善。
设计概论 第7章设计审美
肌理,是指造型材料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 纹理等所传递的审美体验。 肌理效果的构成分为两种情况: 1.材料表面的高低起伏使人产生或粗糙或光 滑的半立体形态的感觉; 2.材料表面的纹样不同、色彩不一或疏松紧 密有别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二)肌理效果的构成表现 形状效果 肌理的单个元形状可运用 重复、渐变、相似、发射、特 异、密集、对比、矛盾空间等 平面构成手法,营造立体效果 和表面变化;亦可运用组织构 造法营造出高低起伏形状的半 立体形态。
功能美的性质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 (1)功能美是与自然美性质相近的 (2)功能美受实用目的的极大牵 (3)功能美还具有社会性
1.功能美的适用性 适用性是艺术设计功能美的内在本质之一,是产品 生命力所固有的价值体现。 实用性与适用性,皆有“用”字,但“用”的形式不 同,
也界定了功能美的不同价值取向。
3.功能美的经济性
( 1)设计师必须考虑经济核算问题。以最小的成本获得 最适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2)简洁性
4.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引起消费者愉快的精神体验的 价值。 产品中有两种美可以给人以精神愉悦: (1)物质自然属性的美。
(2)人类所创造的美。
三、设计的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构成产品形态最基本的要素 (造型、色彩、空间等)所给人带来的愉快的 情感体验的价值。
二、设计的功能美
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想统一的 美。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类掌握、运用客观规律对客观物质 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和结果,体现出人对真的认识价 值和实践价值。所谓合目的性是指艺术设计的产品符合人的 “内在尺度”要求,即艺术设计成果的结构、材料、技术和 功利性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体现出善的价值。
2 .功利与超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非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功能,产品的功能是创造利 润的前提。艺术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根本的原因是要 考虑功利效应,设计的产品必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用品, 而不是只供欣赏不考虑功利的艺术品。功能具有实用性, 最大的保证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是设计美的构成之一。 功能是重要的,但形式也不能忽视,这不仅因为忽视了 形式,产品的附加值会受到极大的损失,直接影响产品 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忽视了形式,等于忽视了人们对 产品精神上的需求,其实质是对人的片面否定。产品的 美固然也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上,但更多的是体现在产品 的外在形式上。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
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
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
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
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
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
试论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 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 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 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 多的剩余价值, 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 了。设计之美的第三要
义是“ 人性” 归根结底 , 。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 的, 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 计的最终 目的。 然 , 自 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 。 对称 . 、 韵律 均 衡、 节奏、 形体 、 色彩 、 、 材质 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 法则 , 似乎 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 使得设 师有别 于纯粹的 艺术 家和纯粹 的工程师 。那么从人类产生至今, 设计美学又是 如何产生与 发展的呢?且让我们先了解设计美学的定义再来论述 。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因为生 活的需要而互相交换各 自产品的活动 。 分工理进
但无论如何 ,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 迈 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 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 ’ 。
被称为“ 设计”是因为它解决 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 ,
了手工艺的发展 , 促使一部分人得 以专门钻研某种技艺 , 由功能逐渐 人们 产生了设计美 , 这就是最初的设计美学的雏形。 所以哲人说 , 生活不是缺少
美, 而是缺少发现。
在五六 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 们的祖先所产制 的石制工具与 自然 我
存在的没加雕琢 的石头是基本没有差别的。 但从那微小的加工痕迹上我
20 年 第 1 卷 07 7
第 1 期 3
收稿 日期:0 7 O 一 O 2 0 一 1 l
试论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张 国 良
( 苏州市职业大学远 程教 育学院 , 江苏苏州 ,10 4 2 50 ) 摘 要: 介绍 了设计之 美的三大要 义和设计 美学的定 义, 阐述 设 计 美的 不 同理 解 。
设计美学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设计美学1·设计活动是艺术活动的延伸,其目的是加强产品的美学品质2·艺术表现方式演化经历了3种形态:最早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其次是图像的表现方式,现今为文字的表现方式。
3·艺术的产生:1) 模仿说2)劳动说3)游戏说4)巫术说4·艺术的存在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蕴含的以意象为主的精神性中。
第二,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第三,艺术整体存在于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5·什么是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第二章设计的发展过程1·人类为什么需要设计·为自己生存而设计·为他人生存而设计·为共同发展而设计2·创造分为哪几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创意产生的萌芽期·构思酝酿阶段——决定设计思路的走向和方案出台·思路的明朗阶段——由想象到实施、由模糊到清晰的阶段·方案验证阶段——设计成果初步完成之后而进行的一个整体检查工作第三章设计美的产生与存在1美是来源于客观,不依靠人的意志而存在,是一种主观赐予,是人的意志体现两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这种活动的过程,依照客观情况去评价,看其是否能够真实地按照客观情况进行了设计和构思,凡是依照客观实际设计的产品就是美的;二是着眼于这种活动的结果,从所设计产品的实际效果入手,看其是否能给使用者带来实际利益,凡是用着方便,能够给人带来实际利益的产品就是美的2社会美的特点·社会内容见长·人造胜于自然·具有相对稳对性3自然美在设计中的体现与类型体现:首先,设计师所选择的材料应来源于自然其次,设计水平仍然是决定产品美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类型:首先,使用类其次,以物比德类再次,娱情畅神类4艺术美的特点·指向感情·很强的创造性·是纯精神的第六讲形式美及规律1、形式美的历史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理形式”;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罗马诗人贺拉——“合理与合式”;这四种概念成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种形式概念,也深深影响了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
工业设计史第7章
未 思想:否定传统的艺术规律,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
的未来艺术,并提出把机器和工业作为现代艺术偶
来 像和主题。
主
绘画作品特征:试图表现现代生活的活力——都
义 市中人群的运动及汽车、火车的高速飞驰等,并将
一些普通的批量产品作为描绘的主题。未来主义 对于机器的崇拜确立了它在现代美学中的核心地 位,并在其失去势头之后很久仍影响着画家们。
第四节 走向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承认机器, 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 的语言来自我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产品的视觉特征应由 其本身的结构和机械的内部逻辑来确定。在产品设计上, 这种思想通常是以象征效率的风格来体现的。科学性取 代了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
第一节 美术革命
未 来 主 义
第一节 美术革命
未 来 主 义
第一节 美术革命
未 来 主 义
第一节 美术革命
20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种艺术流派
表
现
思想: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
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用奇特、夸张
主
的形体来表现时代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的思想与
义
后来包豪斯“发现象征世界的形式”和创造新 的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柯 布 西 埃 作 品
第六节 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1910年格罗披乌斯与青年建筑师迈耶合伙在柏林开 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法古斯工厂。
格
罗 披
1914年格罗披乌斯被推荐接替威尔德担任魏玛工
乌 艺学校校长。
斯
1919年4月1日,格罗披乌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 想,在德国魏玛筹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 斯”。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 合并而成。
工艺建筑设计
03 市场领先
保持竞争优势
工艺建筑设计的市场前景展 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文化产业的兴盛,工艺建筑设计将在 未来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一大 亮点。人们对建筑的追求不仅停留在功能性,更注重艺术性 和个性化,这为工艺建筑设计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前景分析
城市化进程加速
呈现艺术魅力与实用性的平衡之美
工艺建筑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工艺建筑设计
强调细节和材料选择 追求建筑的个性化
艺术设计
注重表现形式和创意 追求审美和艺术性
结合处
工艺建筑设计体现艺术的实践 艺术设计借鉴工艺建筑的创意
工艺建筑设计的未来发 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艺建筑设计将迎来更 多创新和发展。未来的工艺建筑设计不仅会注重建筑师的设 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更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更环 保、智能化的建筑作品。
● 01
第1章 工艺建筑设计简介
什么是工艺建筑 设计
工艺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 领域中,利用各种传统和 现代工艺技术,结合建筑 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艺 术性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 工艺建筑设计强调注重细 节、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 的结合,以及对文化传统 和环境的尊重。
工艺建筑设计的特点
结合艺术与工 程
工艺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
智能化设计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 数据,提升设计效
率
数字化建模
提高设计精度和效 果展示
虚拟现实
实现更直观的建筑 设计体验
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保和资源循 环利用
工艺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融合
保留传统工艺,与 现代设计相融合
艺术与建筑结 合
设计概论(微课版)课件--第7章-设计师可编辑全文
7.2.1 创造能力
7.2.2 理解能力
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应该对设计项目有总 体认识,并从各方面获取大量信息,并在构思 设计方案之前将这些信息理解透彻。例如,美 国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为日本设 计饭店前,考虑到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为确保建筑建成后不受地震影响而损坏,他充 分研究了地震的特点及规律,这使得他所设计 的饭店成为1923 年东京大地震后的幸存建筑 之一。
设计师首先需要让自己具备 正确的审美观念,然后努力 将这些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借助这些作品向社会传递各 种美好的观念,使社会能够 欣欣向荣。
7.3.1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3.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设计
设计师应该胸怀为全人类设计的宏大理想,而不是只考虑企业 利益或高消费水平人群的需求。特别是那些还处在贫困中的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或者是老年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更需要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一名有担当 的设计师应该以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来关怀现实,服务社会中更多 的人,让他们的生活品质都能因自己设计的产品而提高。
主管设计师
主管设计师一般负责某一具 体设计项目,直接对总设计 师负责,理解和贯彻总设计 师的意图,组织并制定该项 目的总方案,安排和指导总
方案的实施。
设计师
设计师一般负责设计项目中 某一部分的设计工作,直接 对主管设计师负责,协助主 管设计师制定该设计项目的 整体方案、策略,组织实施
某一部分的设计 工作。
各种突发情况。
CONTENTS
7.1
设计师的演变与类型
7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与从业指南
7.3.1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1.为传承传统文化而设计
设计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 设计的人文内涵,以推广本地特色或民族文化, 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好的设计能够引流 社会潮流,从这个作用上看,设计师的设计取 向将直接影响人们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 光大这个责任重担,这是当代设计师神圣而又 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七章 用图像传递信息
构成了一个图像的话语表达。
图7-2 香农传播理论图示
图像中的动词可能是有形的箭头、线条,也可能是无形的眼神、
运动趋势等,赫伯特·泽特尔从电视研究的角度称其为“屏幕自
然力”,他的研究对于一般意义上图像中的动词分析,可作为参考。
泽特尔将之分成六种类型:
其表现方法可以给观者带来三维空间的感觉。如何在二维平面中
表现三维世界,其核心是将眼睛看到的立体世界通过镜头转译到
图像语言中。
电影和电视屏幕对三维空间的阐释,
一方面是利用视觉对空间的深度知觉能力实现的,这在视觉认知
里面也有提及。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镜头的特性实现的,镜头的推拉变化可以使画
面的空间感觉发生改变。
(1)力的主要方向。
(2)画框磁力和质量吸引。
(3)屏幕不对称。
(4)前景与背景。
(5)心理完形。
(6)矢量。
二、图像陈述句
图像陈述句在视觉修辞上大多使用消极修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示信息,从图像中看不到图像制作者的
存在与介入,似乎只是旁观者对事件现场的一种机械记录。
第二,图像中的力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出现,表现风格四平八稳,图
也不能融合,或者文字受图像支配,或者图像受文字支配,语言符
号和视觉再现从来都是服从于一种顺序,以先后和主次的方式配
合。
因此马格里特这幅画的价值在于,它看似矛盾,实则启发我们思考
如何破除图文等级关系而召唤一种同时性,即两者的融合。
第二节 信息图像化传播中的语法逻辑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遵循语法逻辑,从词到句到文章,句子的基本
作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世界,进而产生沉浸感。
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二战前后的设计 ppt课件
第七章 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二战前后的设计 1930s~1950s
莫索里尼
裕
仁
一、德国1930s~1950s的工业设计
1.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运动 (1)战争期间:纳粹政府宣扬“强大民族论”
措施:①打击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复兴新古 典主义;
②为了全民统一化,大力推行标准化运 动。 设计:标准化符合包豪斯设计的理性主义内 涵,利于批量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水平、产 品质量,与民族严谨、理性的精神吻合,延 续了30年代设计的冷漠、理性、科学的特征。
关注新材料的应用与新造型的可能性
1948年依姆斯夫妇为纽约现代 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低价家具 设计国际比赛”设计的DAX
椅子,获奖。
分离椅 子的靠 背和座 位的设 计。
依姆斯夫妇
建筑采用易装配框架,整个框架只花16小时即完成, 被设计界作为现代房屋的典型代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机械化和批量生产已成为制 造业的主流,而新材料则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大多数材料上的革新出自美国。
“设计是人体工学、功能和美学的等值。”
代表人物:兰姆斯 设计主张:功能单元组合设计 设计方法:系统设计 表现形式:(1)以一个主功能单元为基础,根据需 要配置各种辅助配件; (2)每个单元都具有独立功能,单元组合成具有复 合功能的产品。
1962年
1968年
二、美国二战及战后的设计
竭力将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国际主义风格。
第七章 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二战前后的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德国1930s~1950s的工业设计 二、美国二战及战后的设计 三、意大利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 四、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 五、战后英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六、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现代设计的发展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艺术类学生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大,适用范围广泛。
设计美学是美学与设计交叉形成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美学与工业设计、美学基本原理、设计美的性质、设计美的构成、设计美的形式法则、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思维学、设计心理学)以及形态设计。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美学的层面上培养审美的理论修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设计的形式上。
本书是依照教育部2006年3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而编写的。
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美学概念论、设计审美现象论、设计审美要素论、设计审美表现论、设计审美心理论、设计审美历史论、设计审美趋势论等。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艺术院校各专业和普通高校各艺术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广大社会青年的自学用书。
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立足于我国艺术设计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讲授设计设计美学的原理、规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设计美学原理指导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以自觉的理论高度来指导设计艺术实践,为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理论教学、媒体展示等形式。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学生动手习作练习和设计创意相结合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学时:3学时(讲课3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掌握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及设计美学的形成。
重点: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难点: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设计美学著作编写队伍的复杂性问题;✧“设计”的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发展性;✧“美学”本身界定的困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斯塔克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的电视机
Hale Waihona Puke •生态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理念的基 础上,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它以生态学方式思 考,为未来设计,将人类的未来与设计联系在 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在设计中考虑诸多因素: • 材料生态化——材料的再生 • 设计生态化——结构的持续发展 • 技术生态化——环境的保护和再生
• 信息社会强化了 个人孤独和私人 化的生存方式, 所以设计承载起 对人类精神和心 灵慰藉的重任。 • 在信息社会里, 人们从事教学、 科研、电子商务 等活动,通过网 络传播、获取和 利用信息,网页 成为信息和思想 传播交流的主要 形式。
• 基于服务的设 计销售带给人 们的不仅仅是 商品,还有生 活理念等附加 价值,这种附 加价值还能够 刺激消费的持 续再生,促进 企业品牌的成 熟和传播。
7.2设计美学的非物质化趋势 7.2设计美学的非物质化趋势
• 非物质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因 比的一段话,即“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 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未加工的物质以从未有 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的: 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信息时代 的到来。 • “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趋势向 非物质化、虚拟化的方向延伸,所以非物质化是未来设计新的发展方 向。 • 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非物质化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我们可 以把非物质设计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信息设计或者说是数字设计, 也就是针对网络的设计;另一类是基于服务的设计。
• 中国设计讲究“制器尚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某种形象的特定组 合、寓意表达、应用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 • 在设计中采用这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象征形象和典故,更能引起当代 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 中国民族设计的前景 • 我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得益于两 个有利条件:一是工业生产的 兴起和发展,二是西方现代主 义的传入和设计教育的建立。 • 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不能体现中国的 民族特色。“中国制造”源于 中国低廉的劳动力。
中国的生态观: 中国的生态观: • 老子《道德经》 • 《周易》“生生之谓易” • 张载在《正蒙•乾称》第一次 提出的“天人合一”
• 美国学者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后现代社 会中,主导人们工作的主导性结构形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技术的 无所不在性和随机应变性。从以人力工作发展到以机器工作、再发展 到以电脑为工具工作,其间发生的迅速的技术变化,导致了个人和群 体为适应其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与这种技术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 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革,这一变革反映了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 质产品的社会到一个基于服务或非物质产品的社会的变化。在这样一 些新的条件下,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 可见,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拓宽了设计的对象和内容,使设计更注重非物质化 的设计倾向。
• 西方早在19世纪,已出现对生态的学术研究。 • 1866年德国的海克尔(Haeckel)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 态学原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 • 生态美是一种满足人们生态审美需要的美。它体现的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审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观念,建立在人的社 会实践的基础之上。
• 生态观念的发展加强 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同样也影响到设计师 的设计观念。以生态 化设计观念为指导的 设计活动体现在生活 的各个方面。
•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设计的民族化对于一个国家设 计发展的重要性对设计民族化的表现,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符号的借 鉴上,更重要的是对民族设计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内涵的再发现,并把 民族精神融入到设计中,才是真正的设计民族化。
靳埭强的招贴设计
官纯招贴设计
刘燕招贴设计《逃》
山大 学生作品《家具设计》
• 人性化是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设计的本质上讲,任何产品设 计观念的形成均以人为出发点,设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 要。这就使设计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 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人机工程学上的生理层面的同时,兼顾消 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 • 人性化设计应该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物质需求的满 足依赖的是人机工程学的帮助,具体表现为设计的实用性;精神 需求则涵盖人使用的舒适和外形的美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人性 化设计较高要求。
• 特百惠 威尼斯 调味壶组合
•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实现意 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化设计要求融入更多的美 学法则,并要符合人们的审美理念,从而产生了 非物质化美学。
7.3设计美学的人性化趋势 7.3设计美学的人性化趋势
• 设计上,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国际主义风格 冰冷、单调的几何形式。对产品的要求不仅 表现为 “安全”、“可靠”、“方便”、 “舒适”等标准,还要符合“情感”、“自 我价值”、“文化修养”等需要。这些都促 进了设计人性化发展的趋势。也就是在设计 的过程中,注重人机工程学上的生理层面的 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
• 近年来,我国设计飞速发展,设计的 民族化成为一种趋势,包含“中国元 素”、“中国特色”的成功设计案例 越来越多,而且,许多设计在国际社 会中取得了成功。
新中式家具
国内的“新中式”住 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型:一种是以上海 “九间堂”和深圳 “万科第五园”为代 表的“现代中式”, 采用现代的建筑语言 和平面视觉元素传达 中国文化内涵,形式 简洁利落; 另一种则是类似广州 “清华坊”、苏州 “水岸清华”等楼盘, 致力于复原江南民居 及四合院建筑特征, 通常采用中庭设计等 形式营造出听风沐雨 的优雅意境。
• 设计美学中的 人性化趋势是 时代和社会进 步的体现。充 分、变通的考 虑设计需求, 以便使设计作 品更适合消费 者的心理和个 性需求应是设 计不懈的追求。
7.4设计美学的生态化趋势 7.4设计美学的生态化趋势
• 生态化设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美学倾向,对于 人们生活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 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面对日益严 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生态化设计趋势为设 计之路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课题。 •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建立在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 基础上。虽然人类使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付出 的代价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 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应该充分建立生态意 识,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为出发点实施设 计。
第7章 设计美的发展趋势 章
7.1设计美学的民族化趋势 7.1设计美学的民族化趋势
•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会作 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受到重视。正所谓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的设 计民族化意味着一个国家设计风格的成熟 和成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成为设 计师们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