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深情。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
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首民歌是首具有陕北风情的信天游,也是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陕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延安的了解?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师: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贺敬之吸收民歌信天游的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深刻情谊.
写板书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一、初读感知
(一)自主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诗意诗情
搂定(lǒu)脑畔(pàn)糜子(méi)油馍(mó)
(二)听读课文,感知诗歌节奏韵律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1)第一节写了作者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回延安
(2)回忆当年在延安战斗生活情景。忆延安
(3)写作者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话延安
(4)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看延安
(5)赞颂延安的伟大功绩,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祝延安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2.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1)第一节写了作者回到延安兴奋与激动。回延安(兴奋、激动)(2)回忆当年在延安战斗生活情景。忆延安(感激)
(3)写作者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话延安(喜悦)
(4)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看延安(赞颂)
(5)赞颂延安的伟大功绩,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祝延安(热爱)
小结:这首诗以回延安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和歌颂之情。
3.有感情朗读
二、精读悟情
1.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延安深情。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感情,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如第一节:动作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句中的“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表达了诗人回延安的激动和见到延安亲人的喜悦之情。
场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欢迎场面的热烈
第三节话延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语言“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通过语言描写说明延安父老为保卫延安立下了功劳,诗人发自内心地向他们慰问、敬礼。
2.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场景等描写方式,还运用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比兴: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使用“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抒发了诗人对延安养育之恩的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三、再读,体会诗歌特色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一两节做简要分析
四、主题归纳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