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
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
他们的南迁,虽然开始于东晋,然而形成特殊的群体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据近人统计,目前全国的客家住地,括纯客住我们认为,客家方言是北方方言分别被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同化的产物。
吴语和闽语: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
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
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
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
《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
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
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
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
则吴语自然也已形成而巩固了。
二、语言自身的原因?
汉族带到新居住地的汉语,在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也是造成汉语方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