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东交民巷《庚子肃王府之战》(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东交民巷《庚子肃王府之战》(一)
《庚子肃王府之战》| 专题论文作者:邱涛郑匡民内容提要:
1900年6-8月发生于北京的围攻使馆之役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震动中外的事件。

这一交织着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复杂事件,有诸多基本史实问题像乱丝一样长期困惑着学界,亟需缕清。

围攻使馆之役的各项重要战斗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肃王府防线的战斗最为激烈,是重中之重。

肃王府之战,守方是以日本使馆卫队为主力进行的,故本文以中、日、英档案史料互证,具体探讨使馆战守布防、双方兵力、该役的起始阶段、肃王府防线的重要性和肃王府战斗的状况,以在更可靠的史料基础上重建这段历史。

通过细化围攻使馆事件的关键过程,可以明了荣禄严格遵照慈禧意旨指挥的围攻使馆,并非假攻,而是真打,战斗异常激烈,但这些战斗均服从并服务于慈禧“以战逼和”的政治决策及其变化,并由此严重影响到清军进攻的路线图和效率。

加之围攻使馆之役具有城市街垒攻坚战的特点,清军不具备这样的近代军事素质,军纪、训练差,对先进武器掌握差,清军火炮的种类和性能不利于城市街垒作战,难以发挥自身优势,遂造成使馆久攻不下。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局势和东亚国际
格局,使得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在华北地区展开,其中,北京和天津的战事最能反映这场战争的水平。

特别是1900年6 月中旬至8月中旬发生于北京的围攻使馆之役,对于这一时期军事、政治形势和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均具有关键性作用。

它不仅导致近代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也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极为特殊的战例,同时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具有独特价值的案例。

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清廷围攻使馆的决策、对外战争态度的演变、清军执行围攻使馆的决策、重要战斗的具体情况均未研究清楚,甚至由于资料缺乏或中外学界对史料发掘不足等局限,尚未构建出清晰的史实架构,以致出现依靠臆测来重建这段历史的状况。

因此,学界对庚子围攻使馆之役的研究虽不断有进展,但一些关键问题迄未获得突破,其中最为激烈和重要的肃王府之战,其历史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可作为判断围攻使馆之役是真打假打的重要依据。

那么,这次作战究竟是真打还是假打?打的过程中清廷的决策有无变化及如何变化?战斗的具体
情况如何?慈禧和荣禄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对
于这些问题学界尚少具体研究。

随着日、英、中档案及其他关键史料的进一步发掘,对肃王府之战有具体、深人探讨的必要。

(本文的研究和写作,得到北京大学林华国教授的指导,匿名审稿人也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一、肃王
府的地形、价值和使馆之役的开始
研究庚子围攻使馆之役,必然涉及使馆区的位置及其地形地势,迄今的研究者也多注意到这一点,不过相关研究均存欠缺。

尤其是对于肃王府的地形地势、战守价值,尚少研究,有细致缕清的必要。

(一)使馆防线和肃王府的战守价值
关于庚子围攻使馆时期使馆区和肃王府的位置及其地形地势,研究者也多注意到这一问题。

不过,学界过往描述庚子使馆区地形之图,多据英国使馆人员朴笛南姆威尔之作,而朴氏之图来源于美国工兵队费古生中尉在解围后绘制的使馆区地形简图,有不确之处。

后世学者研究绘制的地形图,纠正了过往的一些细节差误。

?本文则根据新发现的日本使馆武官、卫队长柴五郎所绘使馆区防线图,结合朴笛南姆威尔之图、学者订补绘图,绘制了更精确的肃王府战守布防图,这对于分析肃王府之战的攻守路线和进程,具有重要价值(见文末)。

清肃亲王府,紧邻东长安街之南,位于台基厂一带(即今正义路和台基厂之间)。

其建筑和园林格局,据窦纳乐记载院内大约有十二英亩至十四英亩土地,四周的围墙有二十英尺高。

院内有三十幢左右大小不等的建筑物、美丽的花园、住宅、亭阁、假山、夏季住房,等等”。

这种描述很简单,肃王府内院落、花园等的具体位置、格局,可参见我们所绘制的
“肃王府防御图”。

鉴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围攻使馆期
间清军诡谲的军事攻势、政治考量,我们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攻守状况,分析一下肃王府与使馆区的地理关系、肃王府在围攻使馆之役中的战守价值。

使馆区集中在北京城内西起前门,东至崇文门,南至城墙,
北邻长安街这一区域,其防御区划也分设于这一区域,为四战之地,故其防线包括东、南、西、北四面。

使馆区的东防线,由从北向南的肃王府(6月21日,随着清军大规模进攻的开始,“肃王先已率领其府中人,避往皇城”,肃王府“今已成为众人避难之地”,旋即为日本使馆卫队据为北部防御区?)、法使馆、德使馆及其南面的俱乐部共同构成。

南防线是北京内城的南面城墙,今天为前门大街,城墙有50-60英尺高,顶端有30英尺宽,由靠东的德国使馆和靠西的美国使馆负责南面防务。

西防线由从北向南位于肃王府西边的英使馆、俄使馆及美使馆共同构成大约有五百码”。

北防线由肃王府北部和英使馆北部构成?。

①目前学界对围攻使馆事件的研究主要有林华国《庚子围攻使馆事件考》,《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此外,李文海、林敦奎《荣禄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李德征、丁凤麟《论义和团时期的围攻使馆事
件》(《文史哲》1981年第1期),李德征、苏位智、刘天路《八国联军侵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刘凤翰《武卫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8) ,1978年版〕等,均有所涉及。

②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③〔日〕柴五郎:《北京籠城》,東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65年版,第10页。

④〔英〕窦纳乐:《关于北京事件的补充函件:中国第三号(1901年)》,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6—267页。

在庚子围攻使馆初期,清军曾猛烈进攻使馆区北部防线西段和西部防线,直接压迫英国使馆,但从6月24日清军从英使馆西南角鞑子馆和马厩方面逼压、企图冲入使馆,被英日联军击退后,英军立刻将附近民房烧毁,使英使馆西面防御线前形成了一个200米宽的开阔地,有效地阻止了清军此后靠近使馆的行动。

有观点认为,清军很少进攻英使馆并非有意安排,而是因为英使馆四面皆有屏障无法进攻”,必须先攻下肃王府然后才能进攻英使馆,对此我们不能同意。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认识,同意学者关于“清军对英使馆进攻较少并非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进攻’,而是出于有意控制”,“清政府的目的并不是真要‘夷平使馆’,而是要通过攻打使馆使外国使节处于‘准人质’的危险境地,迫使其同意停
战议和”的分析。

?本文要补充、修正的是,限于清军的战斗力,其在进攻受挫后若继续企图突破使馆西防线,难度很大;而若能攻克北防线东段和东防线,则可最终对英国使馆形成
挤压和包围,从而有利于实现清廷政治意图。

正是因为慈禧有这样的考虑,使得清军对位于北部防线东段的肃王府北部和东部防线的肃王府东面及法国使馆的攻势最为猛烈。

日本驻清公使西德二郎给外务省的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初各
国领事议定,除比利时公使馆和6月21日、22日被大火烧尽后的荷兰公使馆不再防御外,在防御区内,一旦各方难以支撑,奥国使馆人员先撤退至法国使馆;若再难以支撑,则奥、法、德三国使馆人员与日本使馆人员在肃王府内会合;如果依然难以支撑,最终退往英国使馆;美、俄使馆难以支撑时,亦退往英使馆,故英国使馆乃是最后之退守地。

他并称:“我兵遂占领肃亲王府作为我据守之阵地。

一则幸亏我公使馆位置介于美、俄、德、法、英之间,唯东北之一角以当清军,后面即法、英使馆间之一角,最初由我方负责守卫;一则肃亲王府之位置与上述负责地段接近,地势最高,是附近区域最高的一个制高点,可以俯瞰我方最后的退守地英国公使馆。

此地若被清军占领,英国公使馆即陷于危险境地。

故肃亲王府乃为重要之战略要地。

”@对于肃王府的重要地位,日本前敌指挥柴五郎也补充说:“肃王府就像图上所看到的那样,遮挡着英国公使馆的一面,且地势较英国公使馆略高,从府
中之假山和墙上可对英使馆居高临下射击。

此时河中几乎无水,对英使馆而言,乃极为险要之地。

且肃王府也是意、法、德等诸公使馆与英公使馆联络的交通要道。

基于肃王府的重要性,英国公使才做出了以上之考虑。

”@根据围攻使馆区的清军部署和使馆卫队的部署情况,以英国公使窦纳乐为代表的使馆方认为:“对总的防务说来,最重要的据点是内城的城墙和肃王府,前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敌人如果据有它便轻易地控制整个防御圈,而肃王府则是因为它的丧失会使得英国使馆几乎无法防守,而根据军事指挥官们的决定,这里聚集了妇女和儿童,还有备用的弹药和粮食;敌人据有肃王府将威胁德国和法国使馆的撤退。

”英国使馆是各国公使和使馆人员、教民最集中、最重要的躲避之地,也是战时使馆区决策的中枢之地。

因此,无论是清廷要完全占领使馆区,还是要通过包围英国使馆来达到政治目的,在使馆的西防线
直接攻破,难度颇大;南边防线,城墙又为使馆卫队所控制@,故若攻占北防线和东防线,则能够对以英国使馆为中心的使馆区形成最后的挤压和包围,从而有利于实现政治意图。

总之,攻击北防线的肃王府北面、东防线的法国使馆和肃王府东面,显然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性进攻重点,实际也是使馆之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两处战场。

①参见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121页。

本文认同并补证林华国教授关于慈禧
命猛攻使馆区、却对英国使馆总体是围而不下的策略有政治考虑的观点,另补充一举攻下英使馆有军事上的困难等因素。

②《駐清公使西德二郎致青木外務大臣之報告書》第七一七号,曰本外務省編幕:《曰本外交文書》第三十三卷,别册一,東京,曰本國際連合協会昭和三十一年版,第724—725页。

③柴五郎:《北京籠城》,第19—22页。

④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67页。

当使馆区局势日趋紧张之际,6月7日,各国公使商定由各武官、卫队长负责本国卫队的指挥,“自守其使馆”。

公使团鉴于肃王府战斗的重要性、日本使馆紧邻肃王府的位置特点以及日军的作战能力,决定肃王府沿线的防御主要由日本使馆卫队担负。

?肃王府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日本使馆的安全和各国使领人员的大本营英国使馆是否就此受到合围。

正如窦纳乐等人指出的:“日本兵的防御战线为英国公使馆防线上之肃王府,其地位十分重要,它占有自法国公使馆之后方,詹事府之东面”,“西班牙和日本使馆位于肃王府的南面,它们被包括在防线之内,从来没有遭受过直接的攻击”。

?由于日军人数少,使馆方面不断为其增兵,据窦纳乐记载,“肃王府的守军,除了十九名大都在军队中服过役的志愿兵之外,是由具有一名军官和二十三名士兵的日本特遣部队,以及具有一名军官和二十八名士兵的意大利特遣部队组成”,“还有十二名英国海军陆战队员和同等数目的志愿兵”,共96名肃王府
守军,均由日本使馆武官、卫队长柴五郎中佐指挥,柴五郎全权负责防线的战守事宜。

?
6月12日,柴五郎鉴于使馆区周围的情况极不稳定,布置日军加强肃王府周围和日本使馆内部的警戒。

13日,由于义和团的活动发展到日本使馆附近,日方决定“日本陆战队警戒于日本公使馆的北方前线,日本义勇队则守卫在日本公使馆”。

18日,为了加强防卫,日本兵在各要路堆积石块,建筑防卫工事。

6月21日,肃王府已为日军所据,随着清军展开大规模进攻,“日本人在此,作事甚忙,日本使馆,在肃王府与法使馆之间,日本欲将其第一道防御线,推向北方”,即日方决定将防线向前推到肃王府一带。

由于肃王府和英国使馆相邻相护,所以柴五郎虽也在非战斗重点区域的肃王府西面、南面布置了防线,但多数状况下肃王府战斗的重点区域在北面和东面。

?
学界多方探讨清军攻不下使馆的原因,但较少注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引发的问题。

在一国首都占据一块要地,不仅在外交上有极重要的关系,在军事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而清末各国使馆区在北京城内,本无特别的攻守要地,但使馆区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独立的防守地势,又由于北京胡同的特点,以及使馆区四周的特点,使馆区防线优劣都很明显。

因此,庚子使馆之役既具有城市攻坚战的特点,又具巷战性质。

使馆区的地势、北京独特的皇家和官衙建筑,使火炮既有独特、
重要的作用,也有布置的难点。

威力巨大的火炮需要畜力、炮车的牵引,需要一定的道路和地形条件,而北京城市特点,胡同、巷道纵横,火炮如果不占据高地,只布置在街巷、胡同中,难以发挥优势作用,而要占据京城高地,主要是使馆区附近的建筑物高处,仅靠畜力、炮车肯定不行,需动用大批清兵搬动,火炮安放及时到位的难度很大,根据材料可知,战斗中清军火炮常有移动,且清军火炮的种类和性能,不利于在障碍物多、遮蔽性强的城市街垒作战。

围攻使馆时,正值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向北京挺进的时期,京畿各军多数火炮均调往前线,或为北京守城备战,参加围攻使馆的火炮有限,一般不超过10门,还不到武卫中、后军火炮数的1/3?。

①日本公使馆原“在东四牌楼北六条胡同迤东路北”。

围攻使馆前夕,日使馆搬到位于肃王府南面、西班牙使馆和法国使馆间的新馆。

参见周家楣、繆莶孙等编基《光绪朝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衡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 —211页;柴五郎《北京籠城》,第6、10—11页。

②〔英〕朴笛南姆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219页;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66頁。

③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65页。

④柴五郎:《北京籠城》,第10页。

(二)双方兵力和武器配备
学界以往对使馆之战双方兵力、武备的研究,多有含糊之处。

所以,我们在了解各国使馆防线的基础上,有必要明晰围攻使馆时双方兵力、武器装备和布防情况。

清军方面,当时京畿最具战斗力的军队是荣禄节制的武卫军。

武卫军共7万人,而直接参与围攻使馆和肃王府的是荣禄武
卫中军和董福祥武卫后军(甘军)。

?
荣禄亲统的武卫中军,共有步队16营(8000人)、马队13旗(1950人),额定官兵1万人,驻南苑。

不过,有研究者指出荣禄中军实际兵员数远不足1万。

?配备天津军械局、北洋机器局、淮军制造局筹拨的国产旧式毛瑟步枪,即11毫米单弹步枪。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一日,应武卫军总统荣禄电请,直隶总督裕禄一次奏拨“毛瑟枪弹二百万粒,已饬军械局遵照办理,赶速解京”,准备对外作战之用。

?此外还有荣禄的亲军卫队,即张怀芝所率武卫先锋右军枪炮队700人,配备比利时制后膛快枪、毛瑟马枪、英式后膛抬枪(配自来大子弹)、前膛来福枪(旧式枪);“炮队用旧式火炮”18门,包括两磅熟铁后膛过山炮10门、三磅快炮8门,配开花子、实心子、炸药等”?。

如刘凤翰所指,“武卫中军,与先锋左军,无炮兵。

武卫先锋右军,有旧式炮兵。

”?
董福祥武卫后军,有步队18营(9000人),炮队1营(600人),马队6营(1500人),官兵共11000余人,驻蓟县?。

步队18营配备汉阳兵工厂所造或德国进口毛瑟步枪3000支,奥国
制8毫米口径五响曼利夏步枪6000支,以及少量来福枪?。

马队6营(12旗)全部装备曼利夏马枪1500 支。

窦纳乐得到的情报称,董军“是用最新式的毛瑟枪武装的,并且得到很充足的军火供应”?。

也就是说,董军使用新式(套筒)毛瑟步枪,即7. 92毫米弹仓式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连发枪。

据使馆洋兵记载,围攻使馆的董军几乎全配曼利夏步枪或马枪?。

火炮方面,武卫后军炮队1营, 炮12门,“弹一千二百颗”?,主要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配备的汉阳兵工厂仿造德国格鲁森厂五七过山快炮和五七陆路快炮两种,一般距炮200米至800米择地掩护,可用快放法,每分钟可放10余发炮弹。

这与《中国火器史》所说武卫后军配备“57毫米口径的速射炮12门”相符?。

有学者指出,荣禄武卫中军和董福祥武卫后军指挥队伍前进、冲锋或退却,均不采用洋鼓、洋号的“号音”,而沿用传统的“笳声”?。

朴笛南姆威尔和柴五郎等的记载均可证。

①袁世凯武卫右军(新建陆军)在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随署山东巡抚袁世凯开赴山东,八国联军之役中仅奉旨派孙金彪一部驰援天津,后改派夏辛酉部赴京。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第141—143页。

轰士成武卫前军奉命驻守天津及京津间的战略要地,宋庆、马玉崑武卫左军先是奉命护卫北京周边,战争中被调往天津作战。

参见t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影印版,第166、175、184页;中国第一历史梏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02页。

②Raiph L- Powell, The 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 J895—1912,p. 61.
③裕禄:《奏为光绪二十五年分北洋拨各营各省军械军火数目折》,《谕折汇存》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曰。

④林学城辑:《直东剿匪电存》第4卷,光绪兩午年刊本,第20、25页。

⑤光绪二十六年前,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均能仿制德国格鲁森式轻型旧式两磅熟铁后装线膛过山钢炮。

参见曾国荃《扩充机器局疏》,《曾国莶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20—322瓦;刘坤一《拨解武卫军枪炮火药片》,《刘坤一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217页。

⑥刘风翰:《荣禄与武卫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期,1977年6月,第44页。

⑦董福祥:《提督董奏估庚子薪饷折》、《又奏加增饷银一并估发折》,《谕折汇存》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初三曰。

⑧裕樣:《奏为光绪二十五年分北洋拨各营各省军械军火数目折》,《谕折汇存》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日。

⑨〔英]窦纳乐:《女王陛下驻华公使关于北京事件的AL告:中国第四号(1900年)》,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88页。

⑩朴笛南姆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
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二),第209—210、214页。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7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471页。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刘凤翰:《荣禄与武卫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期,1977年6月,第44页。

围攻使馆前夕,北京城内各支清军的驻防区域,过往研究多模糊言之,本文根据目前掌握的中外材料,作一具体描述。

6月9日,董福祥武卫后军从颐和园护卫慈禧回宫后,“驻扎于天坛、先农坛前之空地”,这可从朴笛南姆威尔记载6月11 -12日英国使馆人员和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路过天坛、先农坛,前往火车站打探援军消息,受到甘军攻击、杉山彬被杀得到证明?。

围攻使馆期间,董军驻扎肃王府北面和英国使馆北面、西面?。

另外,6月22日(五月二十六日)仓场侍郎长萃奏请,“俟粮车行至皇城东南角,即令驻扎御河桥之甘军,沿途护送人仓”,据此可知甘军也负责御河桥布防,并驻扎在兵部衙门内?。

荣禄武卫中军原驻南苑。

5月29日(五月初二日)荣禄奉命派武卫中军五营往丰台、马步三营赴马家堡、马步三营驻扎永定门内,加强对义和团的防范弹压。

6月6日,荣禄派前路分统孙万林率步队五营、马队三旗,由卢沟桥移驻良乡、窦店一带防堵?。

6月16日,清廷命荣禄速派武卫中军得力
队伍,即日前往东交民巷一带保护各国驻华使馆,并按清廷原议将使馆人员送到天津,未被使馆方接受?。

武卫中军实际带有钳制使馆区的任务和目的。

围攻使馆前夕,该军主要在肃王府东面和东北面、法国使馆和德国使馆东面。

围攻开始后,6月22日,武卫中军除围攻地外,换班“各队驻扎南城梁家园地方”?。

此外,有京城各支禁军:庆亲王奕劻统领的神机营(马、步、炮队1万人,原驻海甸、颐和园和神机营兵营),围攻使馆期间,负责哈达门(崇文门)为中心的南城墙布防?。

端郡王载漪统领的虎神营(1万人)驻防状况不清晰,从相关材料看,主要是与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等共同负责京城巡防,有
一部负责守卫使馆区到皇城之间的通道,这从德国公使克林
德在东单牌楼被虎神营章京恩海所杀的相关描述中可知。

6月22日,虎神营与神机营均防崇文门。

23日,端王带万字队抬枪攻打教堂?。

步军统领崇礼(五月二十五日由庄亲王载勋接任)统率巡捕营(1万人)驻守北京各城门与各园,崇礼统领的前锋护军营、八旗护军营(5000人)作为皇宫卫戍部队,仍以天安门为中心,分驻紫禁城内外。

热河都统色愣额统领的骁骑营(7000人,驻北京郊区)各营兵丁在北京“城上分防”?。

礼亲王世铎统领的火器营(3000人,分驻安定门、蓝靛厂)、健锐营(3000人,驻圆明园)、圆明园和内务府养育兵并未受遣参与围攻使馆,只是在北京城破前夕谕命“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