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10-86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10-86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10-86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10—86四川省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实行日期:1986年12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86)城城字第236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0)城科字第51号文安排,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组织编制的《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现经我部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CJJ10—86,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行。在实行过程中,如有问题或意见,请函告成都市外北曹家巷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管理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第1.0.2条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时,应按勘探开采井设计、施工。

第1.0.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井设计

第一节现场踏勘

第2.1.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第2.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第2.2.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与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

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

第2.2.4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可按生产井数10~20%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

第2.2.5条井位与高大建筑物或重要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三节管井结构设计

第2.3.1条管井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井身结构;

二、过滤器类型及井管配置;

三、填砾的规格及位置;

四、封闭的位置及所用材料;

五、管井的附属设施如测水管、填砾管等。

第2.3.2条井身结构应尽量简化。井身设计应首先根据成井要求,确定井的最终直径,然后考虑成井工艺、岩石可钻性等因素,确定每段井径大小与深度,最后,确定井的开口直径。

第2.3.2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深度,应根据拟采含水层(组)的顶板埋藏深度、过滤器的合理长度、过滤器的安装位置、沉淀管的长度来确定。

基岩地区的管井,应尽量穿透拟采含水构造带(岩溶发育带、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

注:如有确切资料,部分揭露含水构造带,就能满足需水要求时,管井亦可不穿透含水构造带。

第2.3.4条设计井径时,应考虑管井的设计取水量和成井工艺等因素。并满足下列要求:

一、井径应比设计过滤器的外径大50mm,基岩地区在不下过滤器的裸眼井段,上部安泵段的井径应比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大50mm。

二、松散层中的管井井径,应用允许入井渗透流速(Vj)复核,并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D——井径(m);

Q——设计取水量(/s);

L——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υj——允许入井渗透流速

k为渗透系数(m/s)。

三、井的最终直径,应比沉淀管的外径大50mm。基岩地区下部不下井管的管井,井的最终直径,一般不小于150mm。

第2.3.5条井管一般包括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

井管直径,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安泵段井管内径应比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大

50mm。

二、过滤管的外径,应用允许入管流速复核,并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Dg——过滤管外径(m)

注:缠丝过滤管算至缠丝外表面。

Q——设计取水量(/s);

L——过滤管的工作部分长度(m);

n——过滤管表层进水面有效孔隙率(一般按过滤管表层进水面孔隙率的50%考虑);

Vg——允许入管流速(数值按表2.3.5确定);

允许入管流速表2.3.25

含水层渗透系数κ(m/s)允许入管流速υg(m/s)

>12282~12241~8220~41<20 0.0300.0250.0200.0150.010

注:①填砾与非填砾过滤器,均按上表数值确定。

②地下水对过滤管有结垢和腐蚀可能时,允许入管流速,应减少1/3~1/2。

三、在基岩地区成井时,兼有护壁及止水作用的井管,其直径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考虑成井工艺要求。

第2.3.6条管井过滤器类型,可根据含水层的性质,按表2.3.6确定。

不同含水层适(可)用过滤器类型

表2.3.6

含水层岩性适用过滤器类型可用过滤器类型

细、粉砂含水层双层填砾过滤器单层填砾过滤器

中砂、粗砂、砾砂及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单层填砾过滤器缠丝过滤器

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胄架过滤器或单层填砾过滤器

基岩裂隙溶洞(充砂)含水层单层填砾过滤器

基岩裂隙溶洞(不充砂)含水层骨架过滤器

填砾过滤器的骨架,可采用穿孔管、穿孔缠丝管或钢筋骨架缠丝管。

第2.3.7条松散层中的管井,应全部设置井管,设计动水位以上设井壁管,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取水含水层(段)设足够长度的过滤管,其余井段设井壁管,底部设沉淀管。沉淀管的长度,应根据含水层的岩性和井深确定,一般为2~10m。

基岩地区的管井,上部安泵井段应设井管,下部井段是否设置井管,应根据岩层稳定性确定。

第2.3.8条过滤器的长度和位置,应根据设计出水量、含水层岩性及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

一、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可在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部位,全部设过滤器;

二、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过滤器的合理长度。

第2.3.9条单层填砾过滤器的砾石规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η<10时的砂土类含水层:

D50=(6~8)d50(2.3.9-1)

注:当砂土类含水层的η>10时,应除去筛分样中的部分粗颗粒后,重新筛分,直至η<10为止,然后根据这时颗粒分布累积曲线确定d50,并按式2.3.9-1确定填砾规格。

二、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

D50=(6~8)d20(2.3.9-2)

三、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管井可填入10~20mm的充填砾石或不填砾。

式中,D50、d50、d20分别为填砾和含水层颗粒分布累积曲线上,过筛重量累计百分比为50%及20%时的颗粒粒径。

η为含水层的不均匀系数。

四、填砾应尽量用均匀砾石(填砾的不均匀系数小于2)。

第2.3.10条填砾过滤器骨架管的缠丝间距或不缠丝穿孔管的圆孔直径(条孔宽度)t,一般按下式确定:

t=D10(2.3.10)

式中D10为填砾的有效粒径(mm)。

第2.3.11条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外层填砾规格,按2.3.9条的规定确定,内层填砾的粒径,一般为外层填砾粒径的4~6倍。

第2.3.12条单层填砾过滤器的填砾厚度:粗砂以上地层为75mm;中、细、粉砂地层为100mm。

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填砾厚度:内层为30~50mm,外层为100mm。

第2.3.13条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内层砾石网笼上下端,均应设弹簧钢板四块或其他保护网笼装置。

第2.3.14条填砾过滤器的填砾高度,一般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填砾高度应根据过滤管的位置确定,底部宜低于过滤管下端

2m以上,上部宜高出过滤管上端8m以上。但供生活饮用水的管井,第一含水层距地表过近时,不受此限。

二、非均质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中两层相近,且颗粒组成有差异,无法满足本条第一款规定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下列规定处理:

1、含水层颗粒组成差异不大时,则可按本条一的规定,全部填入根据细颗粒含水层确定的砾石。

2、含水层颗粒组成差异较大,需要分层填砾时,不论细颗粒含水层在上还是在下,均应尽量使细颗粒含水层的砾石位置,下部低于细颗粒含水层2m以上,上部高出细颗粒含水层8m以上。

第2.3.15条骨架过滤器的孔眼尺寸,一般根据孔的形状及含水层颗粒组成,按下列规定确定:

圆孔直径t=(3~4)d20(2.3.15-1)

条孔宽度t=(1.5~2)d20(2.3.15-2)

条孔长度L=(8~10)t (2.3.15-3)

注:如根据上式计算,所得t值较大时,可适当减小,一般圆孔直径不大于21mm,条孔宽度不大于10mm。

第2.3.16条管井的封闭,按下列规定设计:

一、井管外上部的封闭,一般用优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厚度不得小于5m;

二、水质不良的含水层,松散层用粘土球封闭,基岩用水泥浆封闭,封闭位置,一般超过拟封闭层上、下各5m;

三、管井揭露多层含水层,需要分层开采时,对非开采含水层,可视其岩性及水头,选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

第2.3.17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测水管,可按下列规定设计:

一、测水管的内径一般为38~50mm;

二、下部的进水部分长度为2~3m;

三、测水管宜紧靠井壁。

第四节井管设计

第2.4.1条供水管井的管材,应根据井水用途、地下水水质、管材强度及技术经济等因素选定。

第2.4.2条在地下水具有强侵蚀性的地区建井,设计井管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选用耐腐蚀的管材,对抗腐蚀性差的管材应采取防腐措施;

二、条件可能时,采用不缠丝的过滤管;

三、缠丝采用不锈钢丝、铜丝或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滤水丝。

第2.4.3条常用井管的管材质量宜满足下列要求:

一、钢管:

1、无缝钢管:弯曲度不得超过1.5mm/m,外径公差+1.25%-1.5%,壁厚公差+12.5%-15%。钢管两端应切成直角,并清除毛刺。钢管内外表

面不得有裂缝、折叠、轧折、离层、发纹和结疤缺陷存在。

2、焊接钢管:参照无缝钢管的质量要求。

3、钢管壁厚不得小于8mm。

二、铸铁管:弯曲度不得大于表2.4.3的规定。

铸铁管的弯曲度表2.4.3

公称口径(mm)弯曲度(mm)

≤150200~450≥500 2L1.5L1.25L

表中L代表管的有效长度的米数。

管体壁厚负偏差为(1+0.05T)mm。T为标准壁厚(mm)。长度偏差为-20mm。管内外表面不允许有冷隔、裂缝、错位等妨碍使用的明显缺陷。凡是使壁厚减薄的各种局部缺陷,其深度不得超过(2+0.05T)mm。管端面应与轴线相垂直。

三、钢筋混凝土管:弯曲度不得超过3mm/m,外径公差不超过

±5mm,壁厚偏差不得超过±2mm。内壁应光滑,管身无裂纹、缺损及暗伤,钢筋不得外露。管两端应切成直角,并清除毛刺。

第2.4.4条缠丝过滤管的骨架为穿孔管时,其穿孔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应根据管材强度和加工工艺等因素确定。

第2.4.5条缠丝过滤管的骨架为穿孔管时,其穿孔孔隙率,应根据管材强度、受力条件和设计出水量确定,一般为15~30%。

第2.4.6条缠丝过滤管必须有纵向垫筋。垫筋高度一般为6~

8mm,其间距以保证缠丝距管壁2~4mm为准。垫筋两端应有挡箍。

第2.4.7条缠丝应采用无毒、耐腐蚀、抗拉强度大、膨胀系数小的线材,断面形状以梯形或三角形为宜。

第2.4.8条缠丝不得松动。缠丝间距偏差应小于设计丝距±20%。

第2.4.9条钢筋骨架缠丝过滤管,应根据材料强度和受力条件设计。

第2.4.10条井管应采取丝扣连接或焊接。焊接井管的上下端,应经机械找平,下端面应有45°坡口。

第三章管井施工

第一节钻进

第3.1.1条钻进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层岩性、井身结构、钻进工艺等因素。一般参照下表确定:钻进方法选择表

表3.1.1

钻时方法主要工艺特点适用条件

回转钻进钻头回转切削、研磨破碎岩石,清水或泥浆正向循环。有取芯钻进及全面钻进之分砂土类及粘性土类松散层;软至硬的基岩

冲击钻进钻具冲击破碎岩石,抽筒捞取岩屑。有钻头钻进及抽筒钻进之分碎石土类松散层,井深在200m以内

潜孔锤钻时冲击、回转破碎岩石,冲洗介质正向循环。潜孔锤有风动及液动之分坚硬基岩,且岩层不含水或富水性差

反循环钻进回转钻进中,冲洗介质反向循环。有泵吸、气举、射流反循环三种方式附漂石、卵石(碎石)外的松散层;基岩

空气钻进回转钻进中,用空气或雾化清水、雾化泥浆、泡沫、充气泥浆等作冲洗介质岩层漏水严重或干旱缺水地区施工

第3.1.2条钻进中如遇漂石或坚硬岩层,造成钻进极为困难时,可进行井内爆破。

第3.1.3条钻进中,应注意防斜,并按照《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测斜,发现井斜,应及时纠斜。井深大于

200m时,应安装钻具指重表,采用钻铤,加设扶正器。

第3.1.4条井身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井身应圆正;

二、井的顶角及方位角,不能突变;

三、井深100m以内,井身顶角倾斜,不能超过1°;井深100m以下的井段,每100m,顶角倾斜不得超过1.5°。

注:冲击钻进时,顶角倾斜,可根据井口钢绳位移折算。

第二节护壁与冲洗介质

第3.2.1条在松散层中冲击钻进,如钻进用水的水源充足,并能使井内水位保持比静水位高3~5m时,应采用水压护壁。

第3.2.2条在松散、破碎或水敏性地层中钻进,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泥浆的性能应根据地层的稳定情况、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及水头高低、井的深浅以及施工周期等因素确定。制作泥浆,应测定比重、含砂量、粘度、失水量四项泥浆指标。

第3.2.3条在松散层覆盖的基岩中钻进,上部松散层及下部易坍塌岩层,可采用管材护壁,护壁管需要起拔时,每套护壁管与地层的接触

长度宜小于40m。

注:护壁管系指套管及留作成井用的井管。

第3.2.4条冲洗介质应根据地层特点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一般按下列规定考虑:

一、粘土、稳定地层,采用清水;

二、松散、破碎或水敏性地层,采用泥浆;

三、渗漏地层,缺水地区,采用空气;

四、富水地层,严重漏失地层,采用泡沫。

第3.2.5条制作泥浆,宜采用供钻进用的粘土粉;无粘土粉时,造浆粘土应经鉴定后选用。当制作的泥浆性能不能满足钻进要求时,应对泥浆进行处理。

第三节岩(土)样采取与地层编录

第3.3.1条钻进过程中所采取的岩(土)样,应能准确反映原有地层的特征。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采取鉴别地层的岩土样,在非含水层中,宜每3~5m取一个;含水层中,每2~3m取一个;变层时,应加取一个。

当有测井、扫描照相、井下电视配合工作时,鉴别地层的岩(土)样数量,可适当减少。

二、采取颗粒分析样,在厚度大于4m的含水层中,宜每4~6m取一个,当含水层的厚度小于4米时,应取一个。取样重量不宜少于下列数值:

砂1kg圆砾(角砾)3kg卵石(碎石)5kg

三、基岩岩芯的采取率,不宜小于下列数值:

完整岩层70%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30%

注:在水文地质资料较多的地区建井,取样数可适当减少。

第3.3.2条土的分类和定名,应按本规范附录一的规定执行。

第3.3.3条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应按表3.3.3 的内容进行。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内容

表3.3.3

类别描述内容

碎石土类名称、岩性成分、浑圆度、分选性、粒度、胶结情况和充填物(砂、粘性土的含量)

砂土类名称、颜色、矿物成分、分选性、胶结情况和包含物(粘性土、动植物残骸、卵砾石等的含量)

粘性土类名称、颜色、湿度、有机物含量、可塑性和包含物

岩石类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化石、岩脉、包裹物、风化程度、裂隙性质、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充填情况

第3.3.4条在钻探过程中,应对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自流水的水头和自流量、井壁坍塌、涌砂和气体逸出的情况、岩层变层深度、含水构造和溶洞的起止深度等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3.3.5条对采取的土样、岩样(岩芯),应及时描述和编录。妥善保管并至少保存至管井验收时为止。

第四节井管安装

第3.4.1条井管安装前,应作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检查井身的圆度和深度,井身直径不得小于设计井径20mm,井深偏差不得超过设计井深的正负千分之二;

二、泥浆护壁的井身,除自流井外,应先清理井底沉淀物,并适当稀释泥浆;

三、按本规范第二章第四节的有关规定,检查井管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井管,不得下入井内。

第3.4.2条下管方法,应根据下管深度、管材强度及钻探设备等因素选择:

一、井管自重(浮重)不超过井管允许抗拉力或钻探设备安全负荷时,宜用直接提吊下管法;

二、井管自重(浮重)超过井管允许抗拉力或钻机安全负荷时,宜用托盘下管法或(和)浮板下管法;

三、井身结构复杂或下管深度过大时,宜用多级下管法。

第3.4.3条井身全部下管时,井管应封底;井管仅下入井身一部分时,井管必须座落在稳定岩层的变径井台上;若下部井段废弃不用,应以卵石或碎石回填并捣实后,才能下入井管。

第3.4.4条井管应安装在井的中心,上口应保持水平。井管与井深的尺寸偏差,不得超过全长的正负千分之二,过滤管安装位置偏差,上下不得超过300mm。

第3.4.5条采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安装井管时,应设找中器。找中器的外径应比井径小30~50mm;找中器的数量应根据井深确定。

第五节填砾及封闭

第3.5.1条填砾前,应作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除自流井外,宜再次稀释泥浆;

二、按照设计,将计划填入井内的不同规格砾石的数量和高度进行计算,并准备一定的余量。

第3.5.2条填砾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设计规格筛选,不合规格的砾石不得超过15%;

二、磨圆度好,不得用碎石代替;

三、宜用硅质砾石。

第3.5.3条填入井内的不同规格砾石,应进行筛分,并将筛分成果列入报告书。

第3.5.4条填砾方法,一般采用静水填砾法或循环水填砾法;必要时,可下填砾管将砾石送入井内。

第3.5.5条填砾时,砾石应沿井管四周均匀连续地填入,填砾的速度应适当。随填随测填砾深度,发现砾石中途堵塞,应及时排除。

第3.5.6条双层填砾过滤器,笼内砾石应在地面装好并振实后下入井内。笼外及其以上8m,均应填入外层规格的砾石。

第3.5.7条采用缠丝过滤器的管井,井管外空隙较大时,应回填粒径为10~20mm的砾石。

第3.5.8条封闭用的粘土球或粘土块,应采用优质粘土。粘土球(块)的大小,一般为20~30mm,半干时投入,投入速度应适当。

第3.5.9条封闭用的水泥浆,一般采用泥浆泵泵入或提筒注入。

第3.5.10条在钻探过程中,使用水泥浆封闭,应待水泥凝固后,进行封闭效果检查,不符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封闭。

第3.5.11条管外封闭位置偏差,上下不得超过300mm。

第六节洗井及抽水试验

第3.6.1条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特性、管井结构和钻探工艺等因素确定。

第3.6.2条洗井必须及时。可采用活塞、空气压缩机、水泵、复磷酸盐、酸、二氧化碳等交替或联合的方法进行。

第3.6.3条洗井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达到设计抽降时,前后两次试抽的单位出水量之差应小于10%;

二、井水含砂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0.1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3.6.4条为了确定管井的实际出水量,洗井后必须进行抽水试验。

第3.6.5条抽水试验的下降次数,一般为一次,下降值不小于设计抽降。需要时,下降次数可适当增加。

第3.6.6条抽水试验的水位和水量的稳定延续时间,基岩地区为8~24h;松散层地区为4~8h。

第3.6.7条抽水试验的观测要求应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节水样采取

第3.7.1条抽水试验结束前,应根据分析项目,在出水管口采取足够数量的水样,及时送交有关单位化验。

第3.7.2条水样采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取样用的容器应充分洗涤,取细菌检验的水样瓶应作灭菌处理;

二、检验不稳定成分的水样,采样时应同时加放稳定剂;

三、水样采取后,应严密封口,并贴上水样标签。

第四章管井验收

第4.0.1条管井竣工后,应由设计、施工及使用单位的代表,在现场按下列质量标准验收:

一、管井的单位出水量与设计单位出水量基本相符。管井揭露的含水层与设计依据不符时,可按实际抽水量验收;

二、管井抽水稳定后,井水含砂量不得超过二百万分之一(体积比);

三、超污染指标的含水层应严密封闭;

四、井内沉淀物的高度不得大于井深的千分之五;

五、井管的安装误差,应在本规范第3.4.4条规定的允许值内;

六、井身的弯曲度应在本规范第3.1.4条第三款规定的允许值内。

第4.0.2条管井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井的结构、地质柱状图;

二、岩(土)样及填砾的颗粒分析成果表;

三、抽水试验资料;

四、水质分析资料;

五、管井施工及使用说明书。

附录一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

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

类别名称定名标准

碎石土类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全量的50%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

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砂土类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25~50%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粒径大于0.074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85%粒径大于

0.074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粘性土类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塑性指数≤10塑性指数10<≤17塑性指数>17

注:碎石土和砂土类定名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附录二规范用词说明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参加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

山西省勘察院河北省城市勘察公司山东省勘察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勘探队

主要起草人:蒋洪源、张锡范、沈鳌根、高洪宣、李旭、饶耀光、徐霞琴、黎徐声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乐享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经营教育 乐享 2012-12-1 水文地质参数索引 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 D g :过滤管外径(m); 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 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 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 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 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 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 n :单位出水量(m3/()); 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 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 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 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 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 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 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 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 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 S :水位降深,单位米(m); 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 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 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s; 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 目录

一体化设备安装施工规范标准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施工规 建设规模:地下-0.5m至地上+1.5m 质量标准: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合格标准。 施工围:1.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安装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 ⒈施工前的准备 熟悉设备安装施工图及施工验收规,确定设备位号、安装标高、 方位、以及安装技术要求。 ⒉设备开箱验收 (1)设备出库验收,分外观检查与开箱检查: ①裸装设备的外观检查,按照所需出库的设备明细表会同建设 单位查对设备编号、规格、数量、及设备外观无缺陷等,并 与建设单位办理出库手续和填写设备检查记录。 ②设备的开箱检查在工地进行。箱装设备出库后,根据设 备的安装图和设备明细表等,会同建设单位仔细清点和检查 设备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并认真填写“设备开箱检查记 录”。 (2)随机所带的产品说明书、出厂检查试验记录、装箱单等及产品 合格证,建设单位应及时提供给我公司(原件或复制),以作 为我公司安装的技术参考和交工资料。 (3)设备开箱应在有关人员参加下,对照装箱单及图纸,按下列要 求项目检查与清点,并填写《设备验收清点记录》: ①箱号、箱数及包装情况; ②设备名称、类别型号及规格; ③设备外形尺寸及管口方位; ④设备件及附件的规格尺寸及数量; ⑤表面损坏,变形及锈蚀状况; (4)易丢失、易损坏的零部件,在设备试运转前安装,且安装部位,

的孔洞应及时暂予以密封,不得进入灰尘和杂物。 (5)出库后对加工零件及附件等设备件上有防护物的,不准过早拆除, 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防护,以免备件受损。 (6)随机带来的专用工具及供应的易损、易丢件,在出库时作好记录。 工程竣工后,我公司将专用工具及多余的零部件退还建设单位,并办理移交手续。 ⒊设备的起重和搬运 一体化设备现置临时货场,安装之前需用吊车配合平板汽车运输至机械楼边侧临时施工道路上,需用平板车一辆(12米)、吊车一辆(25吨)。 (1)检查所有起重搬运机具、钢丝绳和滑轮等,证明确实可靠后使用。 (2)操作起重机械,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施工安全规定。 (3)设备搬运、吊装准备工作 ①摸清设备装卸的场地、道路、设备的安装位置、方向及设 备搬运的先后次序。 ②找好设备吊装位置时,确定受力部位。 (4)吊装时,在吊装绳与设备加工面或棱角处垫以木板、胶皮等物。 (5)每根钢丝绳受力要均匀,并与垂线所成的夹角不得大于30 ⒋垫铁布置及抄平: 按设备安装标高配制各组垫铁,并用水准仪将各垫铁组顶面 抄到同一标高。垫铁与垫铁之间,垫铁与底座之间应紧密贴 合,接触面积不得少于接触面积的70%,不得有松动现象。 ⒌设备就位: 将设备吊装在其对应施工部位上方,调整好设备方位,并设备 底座中心线对正施工部位上的安装基准线,然后设备徐徐座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11月整理 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 稳定流完整井 / 吴成泽 2012-12-1 — 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索引 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 D g :过滤管外径(m); 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 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 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 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 & 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 q n :单位出水量(m3/()); 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 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 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 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 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 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 ' 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 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 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 S :水位降深,单位米(m); 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 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 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s; 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 %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1986-5-12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实行日期:1986年12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6)城城字第236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0)城科字第51号文安排,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组织 编制的《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现经我部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CJJ10- 86, 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行。在实行过程中,如有问题或意见,请函告成都市外北曹家巷中 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管理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第1.0.2条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时,应按勘探开采井设计、施工。 第1.0.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早管井设计 第一 -节现场踏勘 第2.1.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第2.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第2.2.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 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与 学习资料整理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管井降水计算方案

一、场地岩土工程情况 第①层杂填土,以粉土为主,混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呈稍湿、松散状态。该层厚度在~之间,层底标高在~之间。 第②层粉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石,均粒结构,天然状态下呈稍湿,稍密状态。该层厚度在~之间,层底标高在~之间。 第③层粗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石,颗粒级配较好,混少量砾,局部分布有粉质粘士薄夹层。天然状态下呈稍湿~饱和,中密状态。该层厚度在~之间,渗透系数为K=×10-2cm/s。 层细砂,黄褐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均粒结构,天然状第③ 1 态下呈稍湿~饱和,中密状态。该层以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存在于第3层粗砂层中,该层厚度在~之间,层底标高在~之间,渗透系数为K=×10-3cm/s。 第④层粉砂,黄绿色,颗粒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质,均粒结构,局部分布有粉土、粉质粘土薄夹层。天然状态下呈饱和,中密状态。该层厚度在~之间,层底标高~之间,渗透系数为K=×10-3cm/s。 第⑤层粉质粘土,灰黑色,含云母,有光泽,略带腥臭味,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为~%,无摇振反应,切口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天然状态下呈可塑~软塑状态。该层中分布有粉砂、细砂及粉土薄夹层,局部含有薄层钙质胶结层。该层厚度在~之间,层底标高在~之间,渗透系数为K=×10-6cm/s。 地下水埋藏于自然地表下~,标高在~之间,属潜水。由于临近场地正在进行降水施工,水位受其影响,现场水位偏低,根据该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该地下水年幅度变化在~米之间。 二、降水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地质条件主要为粉土、砂土。现场基坑深度为,根据该场地附近地区的已有降水经验,拟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案降低地下水位,即在基坑周围及坑内布设一定数量的管

GB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管子对接焊口应使内壁齐平;钢管内壁错边量不应超过壁厚的()。 A、5%; B、10%; C、15%; D、20%; 答案:B(6.2.1) 2、管道敷设时,管子外壁与相邻管道的管件边缘距离不应小于() A、10mm; B、20mm; C、30mm; D、40mm; 答案:A(6.3.1) 3、管道的涂漆,描述不正确的是() A、管道涂防锈漆前,应除净管道外壁的铁锈、焊渣、油垢及水分等; B、涂漆工作对于环境温度无特殊要求,涂漆后宜自然干燥;未干燥前应采取防冻、防雨、防污、防尘措施; C、管道的涂漆颜色和涂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涂层应均匀、完整,无损坏和漏涂; D、5 涂层应附着牢固、并应无剥落、皱纹、气泡、针孔等缺陷。 答案:B(6.5.3) 4、下列关于垫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斜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素钢。 B、平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素钢或铸铁。 C、斜垫铁的斜度宜为l/l0~1/20;振动或精密设备的垫铁斜度可为1/40。 D、斜垫铁可单独使用,当使用成对的斜垫铁时应采用同一斜度。 答案:D(附录A) 5、垫铁组的使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承受重负荷或有连续振动的设备,宜使用平垫铁; B、每一垫铁组的块数不宜超过5块; C、所有垫铁相互间应用定位焊焊牢; D、垫铁的厚度不宜小于2mm; 答案:C(4.2.3) 6、螺栓或螺钉联接紧固时,描述不正确的是() A、螺拴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的许用应力; B、多只螺栓或螺钉联接同一装配件紧固时,各螺栓或螺钉的拧紧顺序无特 殊要求。当有定位销时应从靠近该销的螺栓或螺钉开始拧紧; C、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 要求时,尚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1986-5-12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实行日期:1986年12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6)城城字第236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0)城科字第51号文安排,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组织编制的《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现经我部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CJJ10—86,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行。在实行过程中,如有问题或意见,请函告成都市外北曹家巷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管理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第1.0.2条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时,应按勘探开采井设计、施工。 第1.0.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井设计

第一节现场踏勘 第2.1.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第2.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第2.2.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与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 第2.2.4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可按生产井数10~20%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 第2.2.5条井位与高大建筑物或重要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三节管井结构设计 第2.3.1条管井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井身结构; 二、过滤器类型及井管配置; 三、填砾的规格及位置; 四、封闭的位置及所用材料;

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

按照初定方案,本工程除埋深较深段使用拖拉管施工外,剩余大部分需使用井点降水大开挖施工。按照设计及规范初步设计沟槽底宽 1.5m,沟槽深按照最大挖深设计取4m,开挖沟槽边坡按照1:1,基坑横剖面图如附图。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属耕植土,其下为粉质粘土( <=-4m),淤泥质粉质粘土(<=- 7.14m)、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底部为泥岩,基本都属于透水层。地下水位标高为- 0.5m 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1 井点布设根据工程地质及施工状况,轻型井点采用沟槽两侧单排布设,为是总 管接 近地下水位,井点管布设于已挖好的路床底。总管距沟槽开挖线边缘1m,总管长度L=50X 2=100(m) 水位降低值 S=4 (m) 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 2>=H1 +h+IL= 4.0+ 0.5+ 0.1 x 5.75= 5.1(m) 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m。井点管外露地面

0.2m,埋入土中 5 . 8 m (不包括滤管)大于 5.2m,符合埋深要求。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 先求出H、K、R、x0 值。 H: 有效带深度H= 1.85(S,+L) s'=-6 0.2- 1.0= 4.8m 求得H: H= 1.85(s,+L)= 1.85( 4.8+ 1.0)= 10.73(m) 由于HO

10.73(m) K: 渗透系数,经实测K= 0.4m/d R: 抽水影响半径R=(m) xO:基坑假想半径,x0 = (m) 将以上数值代入公式得基坑涌水量Q:Q=( m3/d )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 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98 主编部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8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和计综[1987]2390号 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下列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J231及《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66/84同时废止。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0/98《金属切削机床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1/98《锻压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2/98《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6/98 《铸造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7/98《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98上述规范由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组织,会同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总公司、化工部施工技术研究所、全国安装协会技术标准中心和重庆建筑大学等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认真总结了原《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一册“通用规定”贯彻执行以来的经验,充分调查了解了我国机械设备安装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严格按照建设部修订标准规范的程序、步骤和要求的规定,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为8章、18节和20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将原设备安装工程“通用规定”,修改为全国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都适用的通用规范,扩大了规范的覆盖面。 2.增加了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的内容,如胀锚地脚螺栓、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减振垫、无垫铁安装、座浆法、液压、气动润滑管道,联轴器装配扩大至11个品种和类型,清洗、除锈和脱脂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质量检验更加明确。 3.原规范是70年代制订,其参数和技术要求科学性、实用性较差。随着我国产品和施工

给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最终)

给水工程施工 给水管道除接消火栓支管采用球墨铸铁管外,其余均采用夹砂玻璃钢管,其中过路管采用刚度为10000N/m2的夹砂玻璃钢管,其它采用刚度为5000N/m2的夹砂玻璃钢管,管件均采用夹砂玻璃钢管件。 消火栓、阀们井、排气阀(井)及排泥阀(井)参照国标图施工。 所有管件如果为标准管件,按照国标要求由厂家加工,如果为非标准管件,按照设计要求现场制作加工。 5.10.1土方工程 一、管线定位测量及放线: 按照设计图要求对给水管道的平面位置进行平面定位。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平面位置与其他管线冲突,则及时通知设计院进行现场处理。 每段施工完毕后,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在平面图中标注已经敷设的位置及坐标,可以及时的反映已经施工的管道定位及布置情况,及时分析整个给水工程完成情况。 测量人员根据施工图进行管段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室外消火栓、排气及排泥井的平面定位,用全站仪进行平面坐标放样,打设钢筋桩。 在土方开挖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准备测量仪器并进行标定,测定管道中心线及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即施工放线工作)。管道的中线位置、基底标高、各个预留接管井及特殊井的位置以及管道的交叉

等,必须符合设计图纸或项目监理的要求;核对接入原有管道接头外的高程;测量有关的地面、箱涵、地下管道高程;上述测量的误差应符合GB50268-97中表2.0.5的规定。 管线一般为直线测量,采用经纬仪定线方法,已经定位好的管道起点、终点、转折点之间直线一般采用经纬仪定直线中间加桩,把经纬仪中心对准起点,用望远镜的视线对准终点或转折点,在中间加密桩,最后沿桩拉线洒白灰即为管沟中心线,局部室外消火栓、排气及排泥井的平面位置根据结构物轴线及管道中心线直接拉钢尺定位。 管道中心线白灰明示之后,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要求的沟槽上口宽度及中心桩定出的管沟中心位置,在地面上撒白灰标明开挖边线。开挖管沟后中心桩会被挖去,然后把管线中心线位置移到横跨管沟的坡道板上,坡道板每隔20米设置一个,直接埋在地上,在测量管线中心线时,可以按照视线方向把中心线设置在各坡道板上,并钉小钉标定位置。同时在坡道板上做高程标志,用水准仪测出各坡道板顶的高程,根据板顶高程和管底设计高程之差来控制开挖深度,将该计算值用红油漆标示于坡道板上,以控制管沟开挖的深度和坡度,坡道板要求在妥善保护,这种方法实用于人工开挖管沟的情况,机械开挖直接边挖测量人员边下沟立尺实测沟底高程来控制挖深和坡度。 二、管沟开挖: 1、开挖准备: 管沟开挖前,开挖范围内的各种管线等障碍物必须全部处理完毕。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 一、水文地质资料 二、计算依据及参考资料 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 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 基坑降水示意图 Q=(2H-S)*S/(lgR-lgr0) Q为基坑涌水量; k为渗透系数(m/d):取综合渗透系数10m/d H为含水层厚度(m):主要为细砂层以上取 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根据施工经验取15m r 0为基坑范围的引用半径(m):r =(r1+r2r+r3+r4+…+rn)1/n 降水干扰井 群分别至基坑中心点的距离; S为基坑水位降深(m):

D为基坑开挖深度(m):取 d 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取 w sw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取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2672m3。 2、降水井深度确定: 降水井深度按下式: H W =H1+ H2 + H3 + H4 + H5 + H6 H W—降水井深度(m); H1—基坑深度(m);(取) H2—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m);(取) H3—iy0;i为水力坡度,在降水井分布范围内宜为1/10—1/15,y0为降水井分布范围内基坑等效半径;(计算得,取) H1—降水期间水位变幅(m);(取) H2—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m);(取) H W—沉砂管工作长度(m);(取) 根据上式计算得:降水井深度为 3、降水井数量确定: 单井出水量计算: q = (l′d)/a*24 降水井数量计算: q为单井允许最大进水量(m3/d); d为过滤器外径(mm):取400mm 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过滤器进水部分有效长度取); a为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渗透系数5—15m/d,含水层厚度≤20m,取100)

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阐明了制订本规范的目的。本规范是对制冷设备安装要求的统一技 术规定,以保证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安全运行,同时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促进安 装技术的不断发展。 第1.0.2条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国家定型的制冷设备安装。由于制冷设备的安 装具有与其他机械设备安装不同的特性,本规范中的安装是从设备开箱起,至试运 转合格工程验收为止,其试运转中,以空气(水)为介质与其他介质,常温与高、低温,单机空负荷、负荷与成套负荷等均很难绝对分开或单独进行。故对制冷设备, 安装单位一般负责到系统充灌制冷剂,并配合建设单位进行系统负荷试运转,考核 系统在最小热负荷情况下降至设计温度为止,而不考核其他属于设备性能或工艺设 计上的技术指标。至于单机的空负荷、空气或水为介质的常温下试运转,在安装中 应由安装单位负责进行,建设单位参加;而在高温或低温下其他介质进行试运转时 由建设单位进行,安装单位参加。无论单机还是成套设备的试运转,发现确实是安 装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均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即使在办理了交工验收手续发现 属于安装造成的问题,也应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在试运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动力、设备、油料、材料(介质)等,均由建设单位提供。上述情况是多年来我国的实 际情况形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体制与管理也在不断 改革创新,为此关于试运转也可由安装单位与建设单位在合同上协商决定。 第1.0.3条按设计进行施工是安装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制冷设备安装管路系 统复杂、工艺流程严格,故以此条强调其重要性。 第1.0.4条在制冷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施工共性技术要求,如施 工准备、设备放线就位及调平,地脚螺栓、垫铁及灌浆和装配等内容,在现行国家 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中已有详细规定,本规范不再重复 规定。在制冷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涉及到其他工程和辅助设备、装置、部件等的 安装时,因均有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如:《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等,故本规范不再重复规定。 第二章制冷设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本规范的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所包括的内容为:以活塞式、螺杆式、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为主机的压缩式制冷设备,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和组合冷库。 不包括蒸汽喷射式、氨——水吸收式制冷设备,对于制冷剂,活塞式设备主要使用 R717、R22、R502、R12,螺杆式设备主要使用R717、R22。R12,离心式设备主要使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0—86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实行日期:1986年12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6)城城字第236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0)城科字第51号文安排,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组织编制的《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现经我部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CJJ10—86,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行。在实行过程中, 如有问题或意见,请函告成都市外北曹家巷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管理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第1.0.2条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时,应按勘探开采井设计、施工。 第1.0.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井设计 第一节现场踏勘 第2.1.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第2.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第2.2.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与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 第2.2.4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可按生产井数10~20%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 第2.2.5条井位与高大建筑物或重要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三节管井结构设计 第2.3.1条管井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井身结构; 二、过滤器类型及井管配置; 三、填砾的规格及位置; 四、封闭的位置及所用材料; 五、管井的附属设施如测水管、填砾管等。 第2.3.2条井身结构应尽量简化。井身设计应首先根据成井要求,确定井的最终直径,然后考虑成井工艺、岩石可钻性等因素,确定每段井径大小与深度,最后,确定井的开口直径。 第2.3.2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深度,应根据拟采含水层(组)的顶板埋藏深度、过滤器的合理长度、过滤器的安装位置、沉淀管的长度来确定。

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一、主要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配合土建预留、预埋→管道支吊架制安→管井立管、干管安装→管道试验→楼层支干管安装→楼层支干管试验→设备间配管→管道系统试验冲洗→防腐保温、系统调试→工程竣工验收。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1、准备工作 1.1材料准备 1.1.1材料进场经业主、监理及我方人员共同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 1.1.2各种管材配件必须具有生产厂家说明书、材质证明书、产品合格证及当地质检部门所要求的证明资料,消防器材还必须具有消防许可证。 1.1.3使用前按设计要求核对材料规格、材质、型号,对材料进行外观检查。镀锌钢管表面应无裂纹、缩孔、夹渣、重皮等缺陷。 1.1.4阀门、法兰的螺纹、密封面良好,无损伤,对于主干管、泵房中的阀门应逐个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其它阀门应从每批同规格、型号中抽检10%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1.1.5材料进入现场经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材质报检单,经业主检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1.1.6进场的材料堆放整齐,规格、型号要分清,每一种型号必须挂牌,注明规格、名称、材质并建立台帐,做到帐物相符,且收发手续完整。 1.2技术准备 1.2.1工人进场前管道工程师、工长应认真熟悉施工图及有关技术资料,将管道施工图与结构图、建筑图及有关电气、空调施工图,进行核对,熟悉流程,了解施

工及验收标准,熟悉现场环境及土建进度安排、施工管理等情况,拟定与总进度相互协调的专业进度计划。 1.2.3工人进场后,结合本专业和工地实际情况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安全教育,作好技术交底,明确器具、设备安装的作法及标准,明确各种管道安装尺寸、坡度、支吊架形式。 1.3机具准备 根据总进度及专业进度计划,组织机具进场。 1.4管道预制 为保证工期,管道尽可能先预制,预制的半成品要标注清楚编号,分批分类存放,运输和安装中要注意保护预制件,以便对号正确安装。 1.5管道放线 1.5.1管道放线由总管到干管,再到支管进行放线定位。放线前,逐层、逐区域进行细部会审,使各管线互不交叉。 1.5.2对立管放线时,打穿各楼层总立管预留孔洞,自上而下吊线坠,弹出总立管安装的垂直中心线,作为总立管定位与安装的基准线。 2、配合土建预留预埋 2.1原则上,DN

安装施工规范

概述 (一)一般规定: 适用于新建、扩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安装工艺要求,对改建工程可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设备间: 1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 (2)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3)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接地; (4)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30度之间,相对温度应保持20%~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 (5)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面积最低不应小于10。 2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 HS、NH, NO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尘埃限值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3在地震区的区域内,设备安装应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并符合《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98的相应规定。 4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mm; (3)在设备间安装其他设备时,设备周围的净空要求,按该设备的相关规范执行。 5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V、10A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6设备间的安装工艺要求除上述规定外,应满足电信专用房屋设备或其他应用设备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定。 (三)交接间: 1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楼层范围来考虑。如果配线电缆长度都在90m范围以内,

宜设置一个交接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可设两个或多个交接间,并相应地在交接间内或紧邻处设置干线通道。 2交接间的面积不应小于5m,如覆盖的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应适当增加面积。 3交接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本章第11.4.2条中的相关规定。 4交接间应有良好的通风,安装有源设备时,室温宜保持在10~30度,相对湿度宜保持在20%~80%。 (四)电缆: 1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当电缆在地板下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布线、网络地板布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地板下管道布线等安装方式。 2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预埋暗管或电缆桥架方式。 3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a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五)工作区: 1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采用防水和抗压的接线盒: (2)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3)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户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o 2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质量标准 (一)综合布线级别规定: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丝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1986-5-12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实行日期:1986年12月1日 关于批准颁发《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86)城城字第236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0)城科字第51号文安排,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组织编制的《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现经我部审查,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CJJ10—86,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起实行。在实行过程中,如有问题或意见,请函告成都市外北曹家巷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管理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生活饮用和工业生产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第1.0.2条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供水管井的设计、施工时,应按勘探开采井设计、施工。 第1.0.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井设计 第一节现场踏勘 第2.1.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第2.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第2.2.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与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 第2.2.4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备用井的数量,可按生产井数10~20%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 第2.2.5条井位与高大建筑物或重要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三节管井结构设计 第2.3.1条管井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井身结构; 二、过滤器类型及井管配置; 三、填砾的规格及位置; 四、封闭的位置及所用材料; 五、管井的附属设施如测水管、填砾管等。 第2.3.2条井身结构应尽量简化。井身设计应首先根据成井要求,确定井的最终直径,然后考虑成井工艺、岩石可钻性等因素,确定每段井径大小与深度,最后,确定井的开口直径。 第2.3.2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深度,应根据拟采含水层(组)的顶板埋藏深度、过滤器的合理长度、过滤器的安装位置、沉淀管的长度来确定。 基岩地区的管井,应尽量穿透拟采含水构造带(岩溶发育带、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 注:如有确切资料,部分揭露含水构造带,就能满足需水要求时,管井亦可不穿透含水构造带。 第2.3.4条设计井径时,应考虑管井的设计取水量和成井工艺等因素。并满足下列要求: 一、井径应比设计过滤器的外径大50mm,基岩地区在不下过滤器的裸眼井段,上部安泵段的井径应比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大50mm。 二、松散层中的管井井径,应用允许入井渗透流速(Vj)复核,并满足下式要求:

管井降水施工方案45240

中工程建设项目4#厂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电子信息类厂房工程 管 井 降 水 施 工 方 案

******工程项目部 二0一七年三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2) 2.1、基坑工程概况 (2) 2.2、水文地质概况 (3) 三、降水设计方案 (3) 3.1、设计计算 (3) 3.2、降水井平面布置 (3) 四、施工准备 (6) 4.1、测量放线 (6) 4.2、施工用电、用水配置 (6) 4.3、打井机械及井点设备 (6) 4.4、抽水设备的型号 (6) 4.5、人员的组织及安排 (7) 五、施工工艺 (7) 六、降水井质量要求 (11) 七、降水过程的控制 (11) 八、降水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2) 8.1、降水管理 (12) 8.2、施工技术措施 (12) 8.3、生产设备准备 (13) 8.4、质量措施 (13)

九、成品保护及环保措施 (14) 十、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4) 10.1、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4) 10.2、防范措施 (14) 十一、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6) 十二、基坑降水应急预案 (16) 十三、计算书 (17) 一、编制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GJ120-2012);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基坑工程手册》(2009年版) 宿州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云计算产业园《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等;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2.1、基坑工程概况 4#厂房基坑面积4788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7.62米,自然地坪相当于标高-0.600,基坑深度为2.8米。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坑面积3310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7.62米,自然地坪相当于标高-0.600,基坑深度为2.7米,基础形式为桩基和独立基础电子信息类厂房基坑面积7200平方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7.62米,自然地坪相当于标高-0.800,基坑深度为5.8米,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

供水管井技术要求规范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原冶金工业部主编,具体由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冶金工业部勘察研究总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勘察院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供水管井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3—66进行修订而成。由于规范增加了管井设计的内容,故更名为《供水管井技术规范》,经建设部1999年4月13日以建标[1999] 101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针对原规范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生产中提出的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我国供水管井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最后由原冶金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术语与符号的规定;增加了管井设计的要求;关于管井施工的技术要求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市冶金大道177号冶金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供水管井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政编码430080,传真(027) 8686190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冶金工业部勘察研究总院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勘察院 合肥工业大学 主要起草人:胡琏张锡范叶贵钧李天成蒋本昌邱掌珠 1 总则 1.0.1 为统一供水管井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管井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供水管井的设计与施工,应在取得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J 27规定的勘探阶段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资料不能满足管井的设计或施工时,应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