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知识点(1)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杜威的教学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功能:
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
促进学生的发展
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课程结构:多样化
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
社会
学生知识
(四)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
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意义: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
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
(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
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教学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知识点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多次运用课程一词,“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英语(Curriculum)课程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含义是跑道(race course)之意。
指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具代表性的定义: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目标二、课程理论概述(一)、课程研究的历史1918出版《课程》博比特(F.Bobbitt),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0年代查特思(w.w.Charters) «课程编制»(二)、课程的形态和结构: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划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划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数学、语言、自然、社会、健康等)、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划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课程。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实行课程和经验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优加的老师做出如下表格: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广域课程学问中心课程理实际课程显性课程综合课程想活动课程核心课程课隐性课程各种实践活动程悬缺课程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影响经验中心课程学校环境因素的隐性影响(三)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成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四)评价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
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
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
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三、百、千、千”。
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
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
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
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用主义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1、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教学论①《礼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②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③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④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普及教育,《大教学论》1632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⑤卢梭:《爱弥儿》⑥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主义思想家)⑦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⑧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代表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普通教育学》1806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二)课程论①博比特:《课程》(1918)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②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结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的内涵广义: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是curriculum,在拉丁语中是指竞赛或跑道(来源于跑或运行)3、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概念分析①教学内容“教什么”②教学进程“怎么教”③学科(第一学术上的分类: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第二教学科目)④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科目)⑤知识(课程的主体,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人们一般把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等并列⑥经验(活动带来的是普通的经验,学科带来的是系统的经验)⑦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校所有活动都是课程(在一定安排,计划,系统性,在安排中有目的的体现)⑧计划或方案(所有课程都有计划,反之则不一定)4、古代学校的课程特点①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较少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
②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受到重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1、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总是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而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社会性价值2、编写教学目标应注意什么(1)误把学习内容当作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1)促进学生发展(2)促进教师成长(3)以学论教4、导课与结课的方法有哪些(1)直接导课法(2)温故导课法(3)悬念导课法(4)实验导课法(5)情境导课法(6)生活经验导课法(7)故事导课法(8)游戏导课法(9)图示导课法(10)比较导课法结课(1)自然结课法(2)总结归纳结课法(3)前后呼应结课法(4)讨论结课法(5)设疑结课法(6)欣赏结课法(7)悬念结课法(8)竞赛结课法(9)含蓄结课法(10)概念对比结课法5、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广博性、深刻性、长效性和二重性等特点6、谈谈你对隐性课程意义的认识(1)有利于构建现代课程观念(2)有助于重视教学过程(3)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7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的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
它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划分。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看,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如数学、语文、物理等。
活动课程则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
从课程的管理主体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的特色和需求开发的课程,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差异。
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特殊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在课程设计方面,有几种常见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它强调预先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评价来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有时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的过程,认为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事先预定好的。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参与、探索和创造。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具体情境和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
讨论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1918年,美国著名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
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
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是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
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切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2)教学的心理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C.系统即把已建立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D.方法即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景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历时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12、现代教育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育论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教学论的首倡者:拉特克2.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爱弥尔》:卢梭4.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合: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系统:把已建立起来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方法: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5.“三大新教学论流派”领会1.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及其贡献与局限2.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及其贡献与局限3.裴斯泰洛奇“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5.杜威“问题解决教学”思想2.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3.学习经验的涵义: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会:1.“泰勒原理’基本内容: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3.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不许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4.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 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 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③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
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 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 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 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 教学即教授2. 教学即教学生学3.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 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 二元独立模式2. 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 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2)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3)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 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 课程开发的过程: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2.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3. 教学设计的过程: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梳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梳理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
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2、比较分析课程实施三种不同的取向:一)忠实取向二)相互调适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3、分析讨论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艺术:教学实施的导课艺术教学实施的组织艺术教学实施的结课艺术4、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发现法4)实习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第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第四,教师的素养条件、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第五,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第六章1、课程与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规律,选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二)客观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确保评价的信度(三)方向性原则:针对评价的价值取向来讲的,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会产生不同特点和趋向的教学评价(四)先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要能够吸收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评价的理念上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2、教学评价的实施方式:一)随堂听课二)测验评价三)实作评价四)档案袋评价第七章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一)目光示意法(二)人际距离法(三)动作暗示法2、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课堂教学计划管理1.制定课堂规则2.制定课堂常规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1.课前准备(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2.课堂管理(1)导入(2)展开(3)结课3.课后管理第八章1.、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1.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教育(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1.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2.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课程的综合化(三)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发展趋势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个性化课程2.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四)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从整个世界来看,各国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两种倾向:中央集权制(如苏联、中国、日本等)和地方分权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评价标准的多元;(2)评价内容的多元;(3)评价主体的多元;(4)评价方法的多元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More:1、《礼记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2、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雄辩术原理》(也译《论演说家的教育》)3、《大教学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专而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4、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标志5、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也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
”被称为课程研究中的“里程碑”6、王克仁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1928),是我国比较早的综合性的课程论专著7、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选择题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A.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B.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C.现象·问题和规律D.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教学教育原则的教育专著是:(A)A.《礼记,学记》B.论语C.《礼记,内则》D.《礼记,王制》3、美国学者(C)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A杜威B布鲁纳C博比特D泰勒4、“非指导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是(C)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7、19世纪中叶,(D)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A.赫尔巴特;B.赞可夫;C.怀特海;D.斯宾塞8、校风属于(C)。
A.显性课程;B.综合课程;C.隐性课程;D.活动课程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A、导向规范功能B、诊断鉴定功能C、激励改进功能D、以上三者10、施瓦布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D)A、个体审议B、集体审议C、讨论D、实践活动11、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论专家是(C)。
A、巴班斯基B、加涅C、布卢姆D、顾泠沅12、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D)。
A、实验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讲授法1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D)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习惯性目标14、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A、基础性B、时代性C、创造性D、综合性15、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A)。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惠勒模式D.情景模式16、“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组织课程内容。
A、序列B、横向C、直线D、水平17、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C)。
A.学术中心课程B.综合学科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经验课程18、“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D)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19、“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20、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21、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A.赫尔巴特B.乔伊斯C.夸美纽斯D.裴斯泰洛齐22、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属于(C)。
A学导类教学模式B目标类教学模式C创造类教学模式D情境类教学模式23、首次描述现代教学基本形态的著作是(D)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布鲁纳的《教学过程》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4.(D)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25.“发现教学法”的创立者是(D)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26、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方法是:(B)A.八字教学法 B.六步教学法 C.六课型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27、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C)A.《教育漫话》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大教学论》28.“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哲学流派的影响?(B)A.存在主义B.实用主义C.分析哲学D.语言哲学29.___B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