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摄食

合集下载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针对鱼类摄食减少的对策•鱼类摄食减少的预防措施•鱼类摄食减少的研究展望01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摄食减少的定义鱼类摄食减少通常是指相较于正常摄食量,鱼类的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现象描述在自然水域和养殖水域中,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通常表现为鱼群对食物的积极性降低,进食速度变慢,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鱼类对投喂的食物兴趣降低。

在自然水域中,由于水质、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鱼类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现象。

此外,天敌的存在、水质污染等也会影响鱼类的摄食。

自然水域在养殖水域中,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饲料单一等原因,鱼类也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情况。

此外,养殖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干扰也可能影响鱼类的进食。

养殖水域不同水域的鱼类摄食减少现象生长受阻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

长时间摄食减少可能会导致鱼类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病弱和死亡的情况。

生存威胁由于营养不足,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其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鱼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威胁其生存。

鱼类摄食减少的影响02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异常,如突然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温度异常降雨量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降雨量波动会影响水体的溶氧量、水质和鱼类摄食。

如洪水、干旱等,会导致鱼类栖息地变化,食物链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其摄食。

030201气候变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水中污染物超标,影响鱼类健康和食欲。

污染严重水中溶氧量过低会限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

溶氧量低水质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理机能和食欲产生不利影响。

pH值异常水质恶化鱼类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等,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病毒侵袭如烂鳃病、赤皮病等,感染后鱼体会出现食欲不振、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0173鱼类的食性

0173鱼类的食性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化道第一段(食道)内食物很完整,属第1 级;第二段胃的食物稍微消化,属第2级;第三段 (肠)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根据残渣仍可作 种的鉴定,属第4级,这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 数字为124。又例如,045,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 食物,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尚能根据 残渣鉴定,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 法,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3.体积法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然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如软甲亚纲、箭虫、水母等)从食 物团中拣出,计数,并测定它们的体积。从整个食物 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就得出其他小型 生物体的体积。然后求出各饵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用体积法。
17
(2)样品固定 (2)样品固定
目测肠胃饱满度之后,将胃肠从食道处剪下, 连同标签纸放入小瓶,或包扎于纱布之中,用5—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 学测定的记录号码相一致,以便对照分析。 如有可能,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福尔 马林固定后会失重。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然 后将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出现频率(%) =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该成分出现次数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28
× 100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 率:
已摄食个体数 摄食率(%) = ×100 总鱼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由于水域质量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鱼类摄食生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类摄食行为,更深入地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并给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的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1、描述鱼类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鱼类的捕食工具、捕食频率、捕食优势种类及其变化,以及捕食强度等。

2、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鱼类捕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反馈对主要垂直关系过程的影响、介导鱼类捕食活动的主要生态因子等。

3、评估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威胁鱼类摄食生态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结果,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的程度,为水域生态恢复提供有效指导。

二、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方法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鱼类样本,对不同鱼类的捕食行为和水域受污染程度等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主要方法有:1、鱼类样本采集鱼类样本采集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环节,采集方法有拖网,捕捞和捕鱼网等,可对鱼类的数量、性别、年龄、体型、行为等进行采样评价;2、实地鱼类观察实地鱼类观察是获取鱼类捕食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鱼类搜食行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等进行观测分析;3、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是评估水域污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分析水域表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等,以探究鱼类摄食行为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

综上,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描述鱼类捕食行为、分析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鱼类样本采集、实地鱼类观察和水域污染参数分析等,为加快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鱼类的摄食行为与诱食剂

鱼类的摄食行为与诱食剂

作者简介:朱光来(1981.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E m a i l :l a i g u a n g123@163.c o m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6755.2013.02.015鱼类的摄食行为与诱食剂朱光来,王 权(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摄食活动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摄食,生物获得能量与物质,使种群得以繁衍生息。

鱼类由于终身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它的摄食行为与陆生动物相比,既有共通性又有其特殊性。

1 鱼类摄食的感觉器官与所有的动物相同,鱼摄食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感觉器官接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神经末梢转化为冲动后转入中枢神经,并由中枢系统经过分析整合后传送到相应的效应器,使鱼产生摄食活动。

鱼类的摄食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器官包括眼、嗅觉感受器官、味蕾、侧线。

其中,侧线是鱼类独有的感觉器官,在感知水流方向、压力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视觉在鱼类的摄食中能起到定位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鱼类均具有视觉能力,如黄鳝的视觉器官就几乎完全退化。

但具有视觉能力的鱼类,在捕食过程中,视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眼睛可以在运动中起到保持视野稳定的作用,并通过目标运动角度与速度的变化触发摄食行为。

这在捕食性鱼类如鳜鱼、花鲈等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嗅觉存在于所有的鱼类中,嗅觉器官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的信息包括食物气味、地理位置、激素等,由一对嗅囊组成,构成其基本单位是嗅上皮细胞,包括四种形态:纤毛状、微绒毛状、隐窝状及杆状,其中杆状感觉细胞很少在鱼类嗅囊中发现,其余3种感觉细胞在鱼类嗅囊中普遍存在,且对不同的刺激物引起的反应不同。

味觉感受器即味蕾。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比哺乳动物较为简单,由支持细胞与感觉细胞组成,基部有神经纤维连接支持。

味蕾的分布非常广泛,在鱼的体表、口腔、舌、唇、须等均有味蕾,味蕾的分布区域随种而异。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草鱼的摄食技巧

草鱼的摄食技巧

草鱼的摄食技巧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它们具有较强的摄食技巧。

作为杂食性鱼类,草鱼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草、有机碎屑等。

本文将从口器结构、摄食行为、摄食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草鱼的摄食技巧。

1. 口器结构草鱼的口器结构较为特殊。

它们的口较大,下颌肌肉发达,喉部有强壮的骨架和肌肉组织,嘴内有侧线、颊齿等摄取、咀嚼食物的器官。

草鱼的咽喉部也很发达,能够通过咀嚼、嚼碎食物,加快消化吸收。

另外,草鱼的口部呈斜形,口边缘有一圈黑色的肉质垫,称为“口锥”,能够帮助草鱼更好地捕食和掌握食物。

口锥在摄食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它是草鱼捕食和咀嚼的重要器官。

2. 摄食行为草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行为,不同的草鱼在摄食时表现出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翻泥腥食”、“堆积卵石夹食”、“舌吸石底食”等技巧。

(1)翻泥腥食翻泥腥食是草鱼常见的一种摄食技巧,在水底用嘴捕捉小型底栖生物或吞食浮游动物,偶尔还会吞噬小型鱼虾等。

草鱼在水底翻动泥沙时,会搅起周边的泥沙,许多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就会被草鱼吞下。

(2)堆积卵石夹食堆积卵石夹食是草鱼夹食在石块缝隙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小型底栖生物的常见技巧。

草鱼会咀嚼其口中的石块,夹住食物,再用喉部肌肉将食物送入口腔咀嚼。

这种行为需要草鱼的咬合力和口腔协调能力较强,同时,对于草鱼的牙齿有高度的要求。

(3)舌吸石底食草鱼的摄食技巧还包括舌吸石底食。

这种技巧通过微调舌头的姿态,让草鱼舌头使劲吸附底部的食物,如藻类和浮游生物等。

这种摄食技巧需要草鱼的精细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3. 摄食适应性草鱼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鱼类之一,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和食物。

“广食性”是草鱼摄食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草鱼能够摄食多种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软体动物等,这种广泛的摄食适应性使草鱼的生态适应性更强,存活能力更强。

除此之外,草鱼还具有耐饥、耐低氧、耐高温等适应性。

由于草鱼在水中的生存环境多变,它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水域环境中生存繁衍,成为了水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物种类。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鱼类的摄食》课件

《鱼类的摄食》课件

鱼类食物的类型
自然的鱼类食物
这些鱼虽然会吃人工饵料,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找 寻自然食物,例如小虫、浮游生物。
Hale Waihona Puke 人工饵料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饵料,饵料 的呈现方式也各异,有颗粒状、饼状、丝状等,可 以根据不同的鱼类轻松选择。
为鱼准备自然食物和人工饵料
自然食物
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惯选择合适的自然食物,如虫子、 虾子、水草、小鱼等。
过繁的摄食次数
可能会导致鱼窒息,鱼缺氧,鱼肠道过载等问题。
恰当次数的摄食
会让鱼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保持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鱼摄食的适量重要
1
饲养不足的影响
2
影响鱼的健康和成长,损害鱼的免疫功 能,增加鱼的死亡风险。
过度饲养的影响
肠道堵塞、导致水质污染、生病、甚至 死亡。
摄食习惯与鱼种
热带鱼
食物来源多样,可以采用多饵料和多种方法,让鱼 类的营养摄入更加全面。
《鱼类的摄食》PPT课件
欢迎来到关于鱼类摄食的课件!饲养鱼类是一项有趣的爱好,但要养出健康 有活力的鱼儿,了解摄食知识至关重要。
分类鱼类摄食
1
食草性鱼类
这类鱼以海藻、水生植物为主食,如胡
食肉性鱼类
2
萝卜素等对颜色也有所保护。
这些鱼以鱼、节肢动物、蜗牛等为食,
鲨鱼是最典型的食肉性鱼类。
3
杂食性鱼类
这些鱼以植物和动物的组合为食,如热 带鱼。
锦鲤
鱼儿会吃植物食品、浮游生物、昆虫和底栖无脊椎 动物。锦鲤最爱果蔬、水生植物和螃蟹。
食性鱼不同的怪癖
1
鱼类的群居行为
2
相互之间会竞争摄食权利,但同时又要讲
究食物共享,同伴与平衡是重点考虑。

鱼类摄食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鱼类摄食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鱼类摄食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鱼类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食物链上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鱼类摄食行为鱼类的摄食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摄食和被动摄食两种。

主动摄食是指鱼类能主动捕食其他动物为食,如鲨鱼、鲸鱼等;被动摄食是指鱼类通过张嘴等方式,等待自然食物流经,如鲸鱼谷等现象。

1. 主动摄食主动摄食者是指寻食、抓捕和吞噬猎物的鱼类。

它们具有捕食意愿,住小的动物如浮游生物、小鱼、甲壳类等,食物通常是对它们来说较小的生物。

但也有例外,如鲨鱼等喜欢吃大型的生物,如鲸鱼、海豚等。

这种摄食行为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够促进鱼类群体的生长和繁殖。

在鱼塘或养殖池中的鱼群,一般只要加强饲料的投喂就足以维持他们的生长和繁殖,但是海洋中的鱼类或野生淡水鱼类,则需要靠摄食来获取营养,从而保持稳定的群体数量和强大的竞争力。

2. 被动摄食被动摄食是指不主动寻找猎物,而是靠流水进行善后吸收食物的鱼类。

它们所靠的是周围的环境背景,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食物。

例如浮游生物,是水流推动的,只要幸存下来就能成为被动摄食者的食物。

二、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鱼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循环鱼类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摄食小型生物,如小鱼、浮游生物等。

这些小生物会通过摄食获得营养从而支持它们的生命活动。

当大鱼或其他生物食用它们时,小生物中所含的营养就会传递到它们的身体中。

经过一定的营养积累,大鱼也会成为捕食者的目标。

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鱼类中的营养被传递到更高一层级的生物中,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循环。

2. 生物种群控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还起到了生物种群控制的作用。

这是因为一些鱼类可以成为其他鱼类的天敌,如鲨鱼、鲸鱼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数量巨大的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一、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
1.鱼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鱼体寄生虫是中华鳋和锚头鳋,当其繁殖寄生达到
一定数量时,鱼便显得焦躁不安,摄食速度减慢。

此类现象多发生于混养池塘,如塘内混养有青虾、鳜鱼、河蚌等特种水产时,渔农不敢用杀虫药物预防,病情就更趋严重。

?
2.池水缺氧池底淤泥厚,腐殖质多,残饵腐败分解;池鱼密度大,池水波浪
作用不强而呈停滞分层状态;池塘周围高大树木多,通风透光性差;一次施肥过多,有机物耗氧量过大;暴雨、低气压或连绵阴雨等因素都会造成池水缺氧,从而导致鱼摄食量减少。

?
3.水质突变池塘施肥用药量不当,导致池塘水质变化过大;鱼池换水不畅或
不及时,导致水质恶化,这些都会引起池鱼对池水的适应能力降低,摄食量减少。

?
4.其他鱼病先兆若池内有鱼离群独游,体色异常,躯体局部充血发炎,对声
响反应迟钝,则鱼可能感染了疾病,这也会引起鱼的摄食减少。

?
二、防治对策?
养鱼过程中若遇到鱼摄食减少的情况,一定要查明原因,对症解决。

一时无法
诊断的要仔细观察或请行家指导。

一般来讲,由鱼池环境变化引起的摄食减少,时间是短暂的,是可以调节的;经常性的摄食减少应首先考虑水质问题;持久性的摄食减少,则池鱼可能患了病。

若鱼患了寄生虫病,首选药物是对特种水产无不良影响的中草药制剂。

无此类药物时,也可用常规药物杀虫,但应严格选择药物品种和控制使用剂量。

据实践,鱼蚌混养池用药品种可参照精养鱼池,浓度尽量取低限;青虾、鳜鱼混养池可用硫酸铜杀灭中华鳋;鳜鱼池还可用敌杀死灭虫。

但虾池、鳜鱼池内严禁用敌百虫、灭虫灵全池泼洒;虾塘内不可泼洒敌杀死。

11第二章 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11第二章 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4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讲义 学生版 2011 谭肖英
2.3.4 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1)概念:指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 胃的收缩是胃排空的动力。 2) 胃的排空速度受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2)胃排空速度的影响因素: Gut transit time in fish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species, fish age/size, water temperature, food quality, meal size and feeding frequency. 1)水温是影响食糜在消化道中排空时间的主要因素。In particular, water 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ut transit time and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s it can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feed intake and enzyme activity (Hidalgo et al., 1999; Temming and Herrmann, 2001; Kofuji et al., 2005). It has been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in roach (Rutilus rutilus) that as water temperature increases, enzyme activity and feed intake also increase (Hardewig and van Dijk, 2003). Although enzyme activity in the stomach of Japanese yellowtail was higher in warmer water temperatures, intestinal enzyme activity was greater in colder water temperatures, possibly due to slower movement of digesta through the intestines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有意思,查看文献 (Kofuji et al., 2005). 参 考 文 献 : Miegel R P et al.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gut transit time, digestive enzyme, nutrient digestibility in yellowtain kingfish (Seriola lalandi). Aquaculture, 2010, 308: 145-151 2)饵料的原材料组成 a) 动物性原料的排空速度慢; b) 植物性原料排空速度快,主要是其中粗纤维的影响 3)食物的物理性质:食物颗粒的大小才是控制鱼类胃排空最重要的因素。给定体积的食物的表面积决 定于食物颗粒的大小,食物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增加了食物的表面积使食物接触胃酸和酶的面积更 大,导致更快的消化和从胃中排出。除了食物的大小,食物的形状对排空也有影响。越细长的食物排空 越快,其原因也是被消化酶接触的表面积较大。 4)食物的化学性质:增加能量组成导致排空率减慢;脂肪含量高的比其他食物排空得更慢些。 5)投饵率:在肉食性水生动物,胃排空速度随投饵率的增加而下降,到一定程度保持恒定。而杂食性 和草食性水生动物则相反. Eg。虹鳟在 150C 时,投饵率从 0.24 增加到 1.11%时,胃排空速度下降至 1.11%后恒定. 附排空实验的取样:Determination of gut transit time Gut transit time was determined visually. Visual observation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contents were made at 8, 12, 16, 20 and 24 h after 0800 feeding in summer and at 8, 16, 24, 36 and 48 h after 0800 feeding in winter. This was done by dissecting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to monitor the passage of feed and digesta through the stomach, and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ections of the intestine.

第01章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学生文件

第01章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学生文件
如鲨鱼的食物排空时间可达18天,一般为3-5天。草鱼约8小时, 底鱂4小时(无胃)。
2、观察消化速度的方法
①观察食物的最前端的移动状况 ②观察食物的最后端的移动状况 ③同位素示踪:C、N、32P
(二)消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1、鱼的种类、发育阶段不同,消化速度不同
①鱼的种类不同,其食性不同,消化管的构造不 同(如长度、盘曲形式等不同),其消化速度也不 同,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间较长(一般 24hr,胡子鲶、鲑鳟鱼)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 间较短(8-14hr,草鱼,金枪鱼)杂食性鱼类的总 消化时间居中 ②活动强的鱼比活动弱的鱼,其消化速度快 ③幼鱼对食物的消化时间比成鱼要短。
2、体重与摄食量
①、不同种类的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 ②、同一种类的不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
一般来说,绝对摄食量随体重增加而呈指数增 加,但相对摄食量则减少。 F/W=0.0801+0.115091/W(F—饱食量、W—体 重)---日本竹夹鱼
3、鱼的种类与摄食量
①、种类不同,摄食量不同;
②、一般来说,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杂食 性鱼类的>肉食性鱼类的
②、饵料的运动形式,影响鱼的摄食量
鳜鱼对鱼形运动的饵料特别兴致,而对非鱼形 运动和静止的食物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
7、鱼的嗜好性影响摄食量
对一次吃饱了某种饵料的鱼,若再投给更喜欢的饵 料,该鱼还可再吃。
如:虹鳟(1.5克体重),投喂配合饲料,每尾平均摄食 4.2g停止摄食,若再投以鳟鱼卵,则鱼的摄食活动又活 跃起来,摄食量达11.9克。相反,若一开始投喂鳟鱼卵, 饱和量为10.5克,再投配合饲料则表现不摄食。 丝鳍单角钝也有上述类似现象。若先喂日本鲐肉后,改 投牡蛎肉,摄食活动加强,摄食量增加(喜好牡蛎)。 魳鱼也有类似现象。先投糜饵,再投玉米筋,摄食活动 加强(喜好玉米筋)。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夏季摄食低谷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鱼类食物充足,因此它们的摄食量会相对减少,进入摄食 低谷期。
在夏季摄食低谷期,钓鱼爱好者需要调整钓鱼策略,选择更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增加钓鱼的成功率。同时,这也是观 察鱼类避暑和降温习性的好时机。
秋季摄食恢复期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逐渐下降,鱼类开始储备能量 ,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此时,它们的摄食量开始逐 渐恢复。
口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输送食物的管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肠道则 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区域。
不同种类的鱼,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消化 能力和偏好。
消化酶的活性
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食物种类等。在适宜的 条件下,酶的活性越高,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
杂食性鱼类
总结词
既吃动物也吃植物的鱼类
详细描述
杂食性鱼类既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小鱼、虾等,也吃植物性食物,如藻类、果实和种子。它们的食性因种类 而异,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植食性鱼类
总结词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
详细描述
植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植物性食物,如藻类、草、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牙齿通常比较软,适合磨碎和消 化植物组织。
深水区
深水区的鱼类摄食主要集中在深水区 域,这些区域由于水压较高,光照较 少,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因此鱼类的 摄食行为也较为特殊。
06
鱼类摄食的个体差异
不同鱼种的摄食差异
鱼类摄食习性的多样性
不同鱼种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存在显著差 异。例如,肉食性鱼类如鲨鱼和鲈鱼主要以 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和鳊鱼则以植物为食。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础上,以各种生物的重量进行换算,然后求出更正重量后的
百分比。这个方法也称为还原重量法,应用这一方法时,按
每一种饵料成分的大小和年龄来计数全部的个体(完整的或
者是残渣),把它们还原为活重。还原重量通常总是大于实
际重量。
重量百分比=
该成分的更正重量 食物团更正重量
×100
➢ 此外,还可计算食物充塞度指数(或称饱满指数):
24
1.出现频率法
➢ 这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饵料成分的方法。某种饵 料成分的出现频率是以含有该种饵料成分的鱼类尾数对该 种鱼类被研究的总尾数的百分比,而每尾鱼胃肠内该饵料 成分的数量不必加以考虑。计算出现频率时,只取含有食 物的肠,空肠不计算在内。 出现频率(%)=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 分 各 组 该成 成 成分 ( 分出 出现 现 1总 0次 0次 数数
➢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率,统计 方法如下: 摄食率(%)= 已摄食个体数 ×100 总鱼数
25
2.个体数量法(饵料组成比例)
➢ 个体数量百分比= 该饵料个体数 ×100
各种饵料个体总数
➢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法,就是对 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 的“零星”、“少”、“中等”、“多”、“大量”五级 来表示。这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这个方法 只能提供某种成分占优势的大概的概念。
➢ 为了还原被鱼类吃下的饵料生物的重量,可以利用水生生 物样品中所测定的饵料生物平均重量的资料,上述的水生 生物样品是与收集鱼类营养样品时同时采集的。最好是同 “活体”的平均重量,也就是说用活体生物的重量,而不 是对固定了的生物称重所得的“湿”重量。也不要用消化 道中未被消化的完整的个体来求平均“活”重。一般应从 同一水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采集的水生生物样品中, 取出足够数量同一体长、同一年龄的个体称重所得。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正确判断鱼类摄食情况的意义为池塘饲料投喂提供参考。每餐投喂量的确定。不同月份正常日投喂率的确定。开始投料时机的判断。加料时机的判断。投饵机的应用。投喂间隔时间的确定。饲料品种和粒径的选择。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为池塘水质调节的指标。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为增氧机应用提供参考。是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指标。
01
鱼在水面下吃食,在水面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波纹。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成水面波纹。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02
池塘水纹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5.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 变化,生长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摄食情况判断在生产上的运用
鱼群面积和厚度的大小鱼群面积的变化每一餐投喂过程,食场区域鱼群面积相对刚开始投喂时变小。解析:正常的摄食状况,鱼群面积的变小,说明不少鱼已经吃饱,并开始散去。“7~8成鱼吃饱”之鱼群面积判断法(经验法):在吃食的过程中,如果食场区域鱼群的面积减少至刚开始吃食面积的30%以下时,即可停止投料。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鱼类摄食行为
鱼类争食的速度(变化)鱼类游动、争食猛烈程度变缓解析:鱼吃饱,摄食欲望下降,是一种正常的摄食状态。体质的下降。(水质和疾病)
吃食动作(变化)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常的摄食状态。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鱼类摄食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鱼类摄食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鱼类摄食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第17期管清华摄食是鱼类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同时,摄食活动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条件一旦不能满足需要,则会导致摄食异常。

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不仅浪费饲料,影响生长,而且污染水质,感染疾病,对于亲鱼则可延缓性腺的成熟而影响繁殖。

所以探索并改善这些因素对于鱼类养殖是十分必要的。

1少食、停食1.1症状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的情况。

主要表现是:抢食不积极,集群在食场附近乱转。

或鱼群只在水底摄食,不浮上水面抢食。

受到惊吓时,则逃离食场,过一会儿又回到食场,然后再次逃窜,喂一顿料往往反复多次。

还有的连续几天不摄食。

1.2原因1.2.1环境因子光照:对于依赖视觉摄食的鱼类,影响摄食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

不同种类的鱼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当光照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时,则会少食甚至停食。

温度:鱼类是变温动物,一般而言,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而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摄食量。

盐度:鱼的种类不同对环境的盐度要求不同,每种鱼类都有其合适的盐度,盐度不适合时(过高或过低),摄食量则会减少或停食,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特别是狭盐性鱼类对盐度的要求更严。

溶解氧:鱼类摄食率受溶解氧的影响很大,当溶解氧下降到饱和度的50%-70%以下,大多数鱼类的摄食量剧减,严重时导致浮头或死亡。

毒素及污染物:水质老化时,鱼类摄食量会剧减,因为此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水里不仅缺氧,而且还有浮游生物尸体腐烂产生的毒素,鱼类在这种水中几乎不摄食。

池水中有大量裸藻存在时会导致鱼类少食或停食,因为裸藻产生大量毒素污染水质。

氨氮、鱼药、农药、污染物等也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严重时导致鱼类拒食或死亡。

敌害生物:食场周围有敌害生物(如肉食性凶猛鱼类、水蛇、家禽、家畜、飞禽、人类等)时,鱼类因害怕而逃离食场。

鱼类被寄生虫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而发病时,摄食量降低,严重时则拒食。

从六个方面看鱼类的饮食习惯

从六个方面看鱼类的饮食习惯

从六个方面看鱼类的饮食习惯一、食性的种类1、草食性以摄取水生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的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鱼、鳊鱼、团头鲂等。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以及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为主,也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典型的如鲢鱼、鳙鱼,花鱼骨、铜鱼等,3、鱼虾类食性以摄取鱼虾等游泳生物为主,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善游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情凶猛。

所以,又称凶猛鱼类或掠食性鱼类,如淡水中的鳡鱼、鳜鱼、鲶鱼等。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主食。

这类鱼有的采食水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在淤泥中的动物。

5、浮游动物食性摄食浮游动物以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鳙、鲋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会主动捕食。

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水草等植物上附着的腐屑中的小型底栖类动物,典型的是鲴类和鲮鱼。

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其代表主要有鲤鱼、鲫鱼、泥鳅。

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这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鱤鱼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平时潜伏在底部或草丛中,当食物对象进入伏击区时,一跃而出先把食物横向咬住,然后从头倒吞下去。

有很多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鲌鲦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当发现有浮游动物在水体的表面时,会不顾一切地捕食。

摄食水底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在水下的藻类,东方鲀类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能量在鱼体内的转化过程

能量在鱼体内的转化过程

能量在鱼体内的转化过程能量在鱼体内的转化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奇妙而又神奇的过程。

鱼类作为水生生物,能够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首先,让我们从鱼类的摄食开始。

鱼类通常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

它们可以捕食浮游生物、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鱼等。

在捕食过程中,鱼类摄入的食物会被消化吸收,并进入到鱼体内的消化系统。

在消化系统中,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经过鱼类的牙齿或口腔结构进行初步咀嚼。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被酸性的胃酸分解,使其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接下来,食物进入肠道,在肠壁上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突起,被称为肠道绒毛。

这些肠道绒毛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一旦营养物质被吸收,它们将进入到鱼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

在血液中,营养物质将通过血管输送到鱼体的各个部位,并提供所需的能量。

例如,碳水化合物可以在鱼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鱼体的肌肉和其他重要组织。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用于支持鱼类的生命活动,例如游动、呼吸和繁殖。

除了碳水化合物外,脂肪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

在鱼体内,脂肪通常储存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作为能量的储备。

当鱼类需要额外的能量时,脂肪将被分解为脂肪酸,并通过血液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能量转化。

需要注意的是,鱼类的能量转化过程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温度、鱼类的种类和个体的生理状态等。

例如,温度较低时,鱼类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能量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相反,当温度较高时,鱼类的代谢会加快,能量需求也会增加。

综上所述,能量在鱼体内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通过摄食、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等环节,鱼类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对于养鱼爱好者来说,了解鱼类的能量转化过程对于合理饲养和管理鱼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9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
(2)次要食物——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它 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4)应急食物——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而
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的 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吞 下的。
8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又可依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分为:
狭食性: 广食性:
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 型。
3
二、摄食方式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
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鱼类, 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E=
ri
pi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6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ri p i
pi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0,则表示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10
三、鱼类的食量
鱼类的摄食量一般有一次摄食量和日摄食量之分。
一次摄食量:鱼类一次所摄食的饵料量。不同种类差别很大。
日摄食量:鱼类24小时所摄食的饵料量。
日摄食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直接法:又称饵料减量法,即在已知容积的水体加入已知数量的
鱼和饵料,经24小时,计算该水体内饵料减少量即该水体内鱼类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 物。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鲻、鮻鱼。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它们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 层水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寄生:鱼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如七鳃鳗和盲鳗、角 鮟鱇等。
鱼类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和食物种类及其运动特点相联系的, 当摄食不同食物时,鱼类也以不同的摄食方式获取,这是鱼 类生态适应特点之一。
的日摄食量。
24小时实际摄食时间
间接法:日摄食量=一次饱食量×
饱食时间 消化时间
鱼类摄食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1)食性。
(2)水域中饵料生物量的多少。
(3)外界水文条件:温度、溶解氧等。
(4)鱼类生理状态。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未成年鱼,其摄 食量显著大于成熟的鱼。
11
方式
一、摄食类型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很多。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 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二)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动物 食性。根据食物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4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鱼的体形、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5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三)杂食性鱼类 :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 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 腐殖质。
2
如果按照鱼类所吃的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有: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12
1.生物学测定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析材料可取10—100尾鱼。在取出 胃肠之前,先要作生物学测定,大致内容是记录它的产地、 日期、编号、体长、全长、重量、性别及性腺成熟度等内 容。然后取鉴定年龄和生长速度的材料——鳞片或耳石、 鳍条、鳃盖骨等骨片。
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ri pi
ri pi
E=0,表示没有选择性;0<E<+1.0,表示有选择性;
当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7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1)主要食物——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满 足生活的需要。
一、食性分析材料的收集
对鱼类摄食情况的分析,观察的材料越多,则所了解的材料可 以越接近于实际。收集食性分析材料可在船上或岸上进行,最 好取自拖网、围网等主动性网具的渔获物,而尽量少用在水中 滞留时间较长的被动性网具(如刺网、张网等)的渔获物,因 为这些网具捕到的鱼由于留在水中时间较久,食物的一部分已 经被消化或者反了出来,这样的材料进行食性分析往往得不出 正确的结果。标本采集后一般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