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吃食动作(变化) ①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 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 常的摄食状态。 ②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 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 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 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原著:岳刚毅 海大技术学院
主要内容
1. 判断摄食情况的重要性 2. 鱼类的摄食类型(食性)和摄食方 式 3.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4. 如何判断摄食情况 5. 实际生产中的运用举例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若是我们不用仪器,在投饵机旁边一站, 就能够说出鱼的状况、并且将原因结果以及 解决方案说出来,那养户对于我们就佩服的 五体投地。
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
成水面波纹。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5.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 变化,生长
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摄食情况判断在生产上的运用
此后续方案一 定记得跟上。 鱼 尾 巴 末 端 有 白 色 透 明 带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 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
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惯
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惯鱼儿是水中的生物,它们以觅食为生。
然而,要准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惯并不容易。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惯。
一、观察鱼儿的口型和牙齿鱼儿的口型和牙齿能够反映它们的觅食习惯。
一般来说,鲤鱼等以植物为食的鱼儿,口型较小而短,牙齿较少且细小,适合咀嚼植物纤维。
而以肉食为主的鱼类,如鲨鱼和鳄鱼,口型较大且牙齿锋利,有助于撕咬猎物。
观察鱼儿的口型和牙齿可以初步确定其觅食习惯。
二、观察鱼儿的颜色和斑纹鱼儿的颜色和斑纹也与其觅食习惯有关。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通常呈现出较浅的颜色,如鲤鱼和金鱼常见的金黄色;而以肉食为主的鱼类则往往具有较深的颜色,如鲨鱼和鳄鱼常见的深蓝色或深灰色。
此外,一些鱼类身上具有明显的斑纹,这些斑纹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隐藏在水中,等待猎物的到来。
观察鱼儿的颜色和斑纹可以进一步判断其觅食习惯。
三、观察鱼儿的游动方式和行为表现不同的鱼类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游动方式和行为表现。
一些以植物为食的鱼类通常在水中缓慢地游动,以便吞食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
而以肉食为主的鱼类则经常快速游动,追逐并捕捉其他鱼类或小型水生动物。
通过观察鱼儿的游动方式和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其觅食习惯。
四、观察鱼儿的鳃盖和侧线系统鱼儿的鳃盖和侧线系统也是判断其觅食习惯的重要依据。
鳃盖结构复杂的鱼类通常是专门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的,这是因为它们需要较大的鳃盖来过滤水中的食物。
侧线系统是鱼类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器官,而以肉食为主的鱼类的侧线系统往往比较发达,可以更好地探测到周围的猎物。
观察鱼儿的鳃盖和侧线系统可以进一步判断其觅食习惯。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惯。
然而,鱼类千差万别,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其觅食方式,因此判断仍需慎重。
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鱼类的觅食习惯,为我们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钓鱼技巧大揭秘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
钓鱼技巧大揭秘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在钓鱼这个古老的垂钓运动中,要想获得丰收,除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外,更需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只有深入了解鱼儿的觅食规律,才能有钓到大鱼的机会。
下面就让我们来揭秘几种常见鱼儿的觅食习性,帮助你在钓鱼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一、鱼儿的觅食时间不同种类的鱼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觅食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清晨和黄昏是鱼类比较活跃的时候,而白天则是它们休息的时候。
因此,如果想要钓到鱼儿,最佳的时间选择就是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
二、鱼儿的生活环境鱼类对栖息地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它们的觅食习性。
一般来说,喜欢在水草丰茂的水域觅食的鱼儿,会更加喜欢吃植物性食物;而在流水湍急的水域生活的鱼类,会更倾向于捕食其他小鱼或昆虫。
三、鱼儿的觅食方式不同种类的鱼对于觅食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鱼类会主动出击捕食,比如鲈鱼、鱼鳞等;而有些鱼类则更倾向于在水底觅食,比如草鱼、鲫鱼等。
因此,在选择钓鱼的场所和钓具时,需要根据目标鱼儿的觅食习性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鱼儿的食物喜好了解鱼类的食物喜好也是判断它们的觅食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鱼类的食物主要包括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和底栖生物等。
对于各种不同种类的鱼类,它们的食物喜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鲈鱼喜欢吃小鱼和虾类,而鲫鱼则更喜欢吃水草和蚯蚓等。
五、钓鱼技巧在钓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目标鱼儿的觅食习性选择合适的鱼漂、鱼饵和垂钓点,以提高钓鱼成功率。
比如在钓鲤鱼时,可以选择漂浮在水面的鱼漂,搭配玉米等浮漂鱼饵;而在钓草鱼时,则需要将鱼漂沉在水底,使用面包渣等底部饵料。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钓鱼的成功率,除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外,更需要深入了解目标鱼儿的觅食习性。
只有准确判断鱼儿的生活习性和食物喜好,才能有钓到大鱼的机会。
希望以上分享的内容能帮助到喜爱钓鱼的朋友们,祝大家在钓鱼的过程中都能欣赏到大鱼上钩的喜悦!。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一、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1.正确判断鱼类摄食情况的意义(1)为池塘饲料投喂提供参考, 确定:每餐投喂量、不同月份正常日投喂率、开始投料时机、加料时机、投饵机的应用、投喂间隔时间、饲料品种和粒径的选择。
(2)为池塘水质调节的指标:①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②为增氧机应用提供参考,③是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指标。
例:水质发生变化时,除水体的表观现象发生变化,如水体颜色变化,透明度的变化,氨氮、亚盐浓度的变化,可以从鱼的摄食异常状况来进行判断。
(3)为池塘疾病预防提供参考:①是疾病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②是药物使用效果判断的参考因素。
2. 判断摄食状况的失误弊端(1)不能及时预防疾病,导致鱼病爆发。
(2)饲料投不下去,鱼生长速度缓慢。
(3)饲料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浪费,饵料系数升高,同时水体环境变得不稳定。
(4)不能及时地调节水质。
二、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1.摄食类型鱼类的摄食类型与鱼类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其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相适应,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摄食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摄食类型分类方法1>根据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性质分类: • 植物食性的鱼类• 动物食性的鱼类:又可分为: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生物食性。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狭食性,•广食性。
4>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3.摄食方式•捕食: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研磨:以甲壳类或软体动物为食,常有臼齿。
•刮食:以锐利的下唇刮食丛生植物或底栖硅藻,如鲴鱼类、鲻、鮻鱼。
钓鱼时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
钓鱼时如何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钓鱼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活动,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只有准确地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鱼饵和钓位,从而增加钓鱼的成功率。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方法和技巧。
一、观察水面动静观察水面的动静是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水面上频繁出现鱼儿跃出水面、水波涟漪扩散等情况时,很可能是有鱼群在觅食。
这说明鱼儿正在主动进食,这时候就是我们下钩的最佳时机。
二、倾听鱼儿声音鱼儿进食时会发出声音,不同的鱼种声音也不一样。
倾听水面附近的声音,如果能听到水面下的咀嚼声或喷泉声,那就意味着有鱼儿在附近觅食。
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位置进行钓鱼,提高钓获的几率。
三、观察水下活动观察水下鱼群的活动也是判断鱼儿觅食习性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水下摄像机或下潜观察器等设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景象。
如果能够看到鱼群在水底觅食、捕食猎物的活动,那就说明这些鱼儿的觅食行为比较活跃,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鱼饵和钓位进行钓鱼。
四、观察水质和水温不同的鱼种对水质和水温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观察水质和水温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一般来说,鱼儿在水温较高的时候更容易进食,而在水温较低的时候则比较懒散或者停止进食。
此外,鱼儿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一些喜欢洁净水域的鱼种,我们可以选择水质清澈的地方进行钓鱼。
五、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鱼儿的觅食习性。
在春季和秋季,气温适中、水温适宜,鱼儿的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气温过高或过低,鱼儿的觅食习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钓鱼时间和钓位时,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来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
综上所述,钓鱼时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是提高钓鱼成功率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观察水面动静、倾听鱼儿声音、观察水下活动、观察水质和水温以及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等方法来判断。
只有充分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我们才能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鱼饵和钓位,从而获得更多的钓鱼收获。
养殖鱼肥满度及饲喂量大小的判定方法
养殖鱼肥满度及饲喂量大小的判定方法随着冬季的到来,温度的降低,鱼的肥满度就显的越发的重要。
为了确保鱼类安全的过冬,养殖户们有必要的对鱼满肥度进行一下了解:一、鱼类肥满度的含义鱼体重量与鱼体体长立方数的比值,是反映鱼类肥瘦程度和生长情况的指标。
二、鱼类肥满系数的意义是什么鱼类生长速度、成活率指标及总体增重增数,饲料系数计算出总投饲数量。
三、肥满度计算公式为K =(W/L³)×100。
式中w为体重(g),L为体长(cm)。
四、饲喂量大小的判定方法1、留心观察鱼类在食台或食场吃食时间的长短。
如果在投入正常数量的饲料后,鱼吃完饲料的时间不到2小时,说明饲料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到或吃饱,应该适当添加。
如果每旬投饲量稳定,旬内日投饲量相同,但到旬末所投饲料在不到2小时内就被鱼类吃完了,说明鱼体已经增重,饲料量应该增加。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时,饲料已经投完,但是鱼群仍然在表层水面急游觅食,不愿沉入“二层水”中去,表明鱼还没有吃饱。
2、当水面极不平静,池中鱼类活动频繁时,要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骚扰,否则就可能是鱼群处于饥饿状态。
在育种池鱼苗鱼种出现成群结队沿池周不停疯狂游转时,是缺乏适口饵料的表现,也是呈现严重饥饿状况的标志,俗称“跑马病”。
3、定期检查饲养鱼类的生长情况。
一般每月检查一次,在放养密度适宜、搭配比例合理、没有疾病发生的情况下,发现鱼类的生长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的规格,而且个体大小相差悬殊,说明鱼类摄食不足,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4、以鲢鱼、鳙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池水的透明度超过40厘米,或水质由肥变瘦,或者鲢鱼、鳙鱼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甚至有瘦弱死亡的个体漂浮水面,这些都表明水中链鱼、鳙鱼类可食的浮游生物很少,致使这些鱼类生长缓慢。
5、以鲤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可以根据池水的混浊度来确定鱼的饥饱。
如果整池水都很混浊,就说明鲤鱼在池底觅食活动频繁,可以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况。
如何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
如何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鱼类是水生生物中的重要成员,在其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觅食是其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有助于提高钓鱼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如何正确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进行探讨。
1. 观察鱼儿的行为特征观察鱼儿的行为特征是判断其觅食习性的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鱼儿的游动方式来判断其喜好的水层位置。
不同种类的鱼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如底层、中层或水面。
其次,观察鱼儿的觅食方式,有的鱼儿喜欢在水面上跳跃觅食,有的则喜欢在水底搜寻食物。
此外,注意观察鱼儿的聚群行为,有时一群鱼儿的活动会提供关于食物丰富程度和种类的线索。
2. 分析鱼儿的饮食习性不同种类的鱼儿对食物的喜好有所差异,根据鱼儿的饮食习性可以更好地判断其觅食习性。
首先,了解鱼儿的食性类型,如食草性、食肉性或杂食性,然后进一步研究其喜欢的食物种类。
例如,食草性鱼儿喜欢食用水草,而食肉性鱼儿则喜欢捕食小鱼和昆虫。
通过了解饵料的成分,选择适合目标鱼儿口味的饵料,可以提高钓鱼的效果。
3. 掌握鱼儿的生活习性鱼儿的生活习性对其觅食习性的判断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鱼儿的习惯性栖息地,如湖泊、河流或池塘等,不同的栖息地会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
其次,研究鱼儿的季节性迁徙规律,有的鱼儿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觅食习惯。
还要关注鱼儿的活动时间,有些鱼儿喜欢在黎明或傍晚时分觅食,而有的则是全天觅食。
4. 利用科学工具辅助分析在判断鱼儿的觅食习性时,科学工具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使用鱼探仪可以探测水下的鱼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而判断鱼儿的觅食位置。
使用水质检测设备可以了解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和PH值等指标,从而获得鱼类生活环境的信息。
这些科学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判断准确率,让我们更加了解鱼儿的觅食习性。
5. 实践与经验总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环节,钓鱼者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在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鱼儿行为,使用适当的饵料和钓鱼技巧,找到判断准确的觅食点,以提高钓鱼的成功率。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夏季摄食低谷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鱼类食物充足,因此它们的摄食量会相对减少,进入摄食 低谷期。
在夏季摄食低谷期,钓鱼爱好者需要调整钓鱼策略,选择更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增加钓鱼的成功率。同时,这也是观 察鱼类避暑和降温习性的好时机。
秋季摄食恢复期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逐渐下降,鱼类开始储备能量 ,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此时,它们的摄食量开始逐 渐恢复。
口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输送食物的管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肠道则 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区域。
不同种类的鱼,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消化 能力和偏好。
消化酶的活性
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食物种类等。在适宜的 条件下,酶的活性越高,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
杂食性鱼类
总结词
既吃动物也吃植物的鱼类
详细描述
杂食性鱼类既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小鱼、虾等,也吃植物性食物,如藻类、果实和种子。它们的食性因种类 而异,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植食性鱼类
总结词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
详细描述
植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植物性食物,如藻类、草、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牙齿通常比较软,适合磨碎和消 化植物组织。
深水区
深水区的鱼类摄食主要集中在深水区 域,这些区域由于水压较高,光照较 少,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因此鱼类的 摄食行为也较为特殊。
06
鱼类摄食的个体差异
不同鱼种的摄食差异
鱼类摄食习性的多样性
不同鱼种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存在显著差 异。例如,肉食性鱼类如鲨鱼和鲈鱼主要以 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和鳊鱼则以植物为食。
如何判断鱼儿的食欲状态
如何判断鱼儿的食欲状态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行为习性。
了解鱼儿的食欲状态对于合理喂养和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判断鱼儿食欲状态的方法,帮助饲养者更好地照顾他们的水族宠物。
一、观察食物摄取情况在判断鱼儿的食欲状态时,首先要观察它们的食物摄取情况。
一般而言,饥饿的鱼儿会迅速接近并吞食投入水中的食物;而对于食欲不振的鱼儿,它们可能对食物不感兴趣或只是轻咬一下便放弃。
此外,如果鱼儿主动追逐食物且竞争性地吞食,这往往表明它们拥有良好的食欲状态。
二、观察鱼儿的行为表现除了观察食物摄取情况外,鱼儿的行为表现也是判断食欲状态的重要依据。
通常来说,食欲旺盛的鱼儿会活动频繁,游动时身体保持灵活,眼神明亮,呼吸规律。
如果鱼儿显得终日躲在水草或岩石后面,不愿意与其他同类接触,可能是食欲不振的表现。
此外,如发现鱼儿的鳍片下垂,呼吸急促或鱼体明显消瘦,这都是食欲不佳的明显暗示。
三、观察鱼儿的排泄情况饲养者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儿的排泄情况来判断其食欲状态。
正常食欲的鱼儿通常能消化吸收食物,并迅速排泄废物,排泄物颜色呈浅色或透明。
而食欲不振的鱼儿则可能出现排泄物颜色变深或异常异常稀烂的情况。
如果鱼类排泄物颜色发黑或者白色,可能暗示其消化道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调整饲养管理。
四、观察鱼儿的外貌状态观察鱼儿的外貌状态也是判断其食欲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常来说,食欲旺盛的鱼儿体色鲜艳,鳞片光滑,有充足的脂肪。
而食欲不振的鱼儿可能会出现体色暗淡、鳞片发丝状、身体瘦弱等表现。
此外,如果发现鱼儿有异常脱鳞、溃疡或其他病症,这都可能与其食欲状态有关,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能有助于恢复鱼儿的正常食欲。
五、定期体重监测如果饲养者有条件,定期体重监测也是判断鱼儿食欲状态的一种科学方法。
通过定期称量鱼儿的体重,可以了解其体重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鱼儿的体重持续下降或变化不明显,可能是食欲不振的明显表现,需要及时调整饲养方式和饲料配比,以维持鱼儿的良好食欲状态。
如何判断鱼是吃饱了还是饿了
背鳍和腹鳍可能不够挺拔,可能会出现萎缩或弯曲的情况。
饥饿的鱼
03
CHAPTER
观察鱼的食量与摄食频率
观察单次投喂的食量与鱼摄食的频率,可以判断鱼是否吃饱。如果鱼的摄食频率高,且单次摄食量较少,说明鱼处于饥饿状态;反之,如果鱼的摄食频率低,且单次摄食量较多,则说明鱼已经吃饱。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鱼、不同生长阶段的鱼,其摄食量和摄食频率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来判断。
大体积的食物更容易让鱼感到饱腹,减少进食欲望。
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更容易让鱼感到饥饿,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
食物的体积
食物的营养
05
CHAPTER
综合判断鱼的饱腹状态
活动情况
01
鱼在吃饱后通常会减少活跃度,变得较为安静和放松。而饥饿的鱼则可能会在水中游动得更频繁,寻找食物。
体型
观察鱼的体型也是判断其饱腹状态的一种方法。吃饱后的鱼通常会显得更加丰满和圆润。而饥饿的鱼则可能会显得较为瘦弱。
如何判断鱼是吃饱了还是饿了
汇报人:
2023-11-27
目录
观察鱼的活动情况观察鱼的体型与腹部状态观察鱼的食量与摄食频率了解鱼的消化系统与饱腹感综合判断鱼的饱腹状态
01
CHAPTER
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吃饱的鱼通常会安静地待在水中,不轻易游动,显得比较放松。
吃饱的鱼
饥饿的鱼会显得比较焦躁,不停地在水中游动,试图寻找食物。
通过观察鱼的总体食量与体重增长关系,可以判断鱼是否吃饱。如果鱼的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且食量正常,则说明鱼可能处于饥饿状态;反之,如果鱼的体重增长正常或较快,且食量适中,则说明鱼已经吃饱。
需要注意的是,鱼的体重增长不仅与饮食有关,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水质、温度等,因此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
识别饲养鱼饥饱的方法
识别饲养鱼饥饱的方法识别饲养鱼饥饱的方法王文彬1.留心观察鱼类在食台或食场吃食时间的长短。
如果在投入一定数量的饲料后(正常投饲量),鱼吃完饲料的时间不到2小时,说明饲料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到或吃饱,应该适当添加。
如果每旬投饲量一定,旬内日投饲量相同,但到旬末所投饲料在不到2小时内就被鱼类吃完了,说明鱼体已增重,饲料量应增加。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时,饲料已投完,鱼群仍在表层水面急游觅食,不愿沉入“二层水”中去,表明鱼未吃饱。
如鱼群已从食台、食场散去,还有剩饵,鱼则食饱有余,下次可酌情减少投量。
2.水面极不平静,池中鱼类活动频繁,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骚扰为害,或可能鱼群处于饥饿状态。
在育种塘,鱼苗鱼种出现成群结队沿池周不停疯狂游转,这是缺乏适口饵料的表现,是呈现严重饥饿状况的标志,俗称“跑马病”。
3.定期检查饲养鱼类的生长情况,一般每月检查一次,在放养密度适宜、搭配比例合理、无疾病发生的情况下,发现鱼类的生长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的规格,且个体大小相差悬殊,说明所养鱼类摄食不足。
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4.以鲢、鳙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池水的透明度超过40厘米,或水质由肥变瘦,或者鲢、鳙鱼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甚至有瘦弱死亡的个体漂浮水面,这些都表明水中鲢、鳙鱼类可食的浮游生物很少,致使这些鱼类生长缓慢。
5.以鲤鱼为主养鱼类的池塘,要判断鲤鱼的饥饱,可以根据池水的混浊度来确定。
如果整池水都很混浊(呈泥黄色),证明鲤在池底觅食活动频繁,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况。
低成本养鸡妙招董劲文将0.5千克黄豆用热水浸泡再磨浆,把豆浆倒人一个可装30~45千克水的缸(最好是新缸)中,加10千克水搅均匀,再将2.5~3千克鲜猪血加入拌匀,缸口用破麻袋盖严,日晒2~3天,然后加入0.5千克花生粉,过7~8天后即开始长蛆(早春气温低时间稍长些)。
此时买回10只小鸡,每天捞缸中蛆虫喂养,不喂或少喂其它粮食和饲料。
2~3个月后,每只小鸡可达2~2.5千克,缸中蛆虫不会喂绝,一直把10只小鸡喂大。
如何判断鱼是吃饱了还是饿了?
如何判断鱼是吃饱了还是饿了?一、判断鱼类饥饱:(一)看吃食时间的长短。
投喂后在3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喂时适当增加: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而鱼群已离开食场,表明饱食有余,下次投喂可适量减少。
(二)看鱼类生长大小。
四五月份,鱼开食后食量逐渐增加,在一周或一句的投喂计划中,要观察周初与周末或旬初与旬末的变化。
如果所投数量每天一样,到周末或旬末时,在2小时内就吃完,表明鱼的体重增加了,吃食量大了,没有吃饱,要增加投喂量,一直到 12月开始捕捞,都可以用此法去识别掌握。
(三)看水面动静。
投食后如果鱼类没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频繁活动,这是饥饿的表现。
反之,吃饱后的鱼会钻到水底去。
尤其是鱼苗或鱼种在水面上成群狂游,这是严重饥饿状态的标志,俗称“跑马病”,要立即投食,堵截狂游,否则会大批死亡。
至于鲢,鳙一类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肥水鱼,可观察水质的肥瘦去判断是否满足其生长要求。
当水质瘦时,用施肥办法去培养浮游生物。
水质过肥,出现恶化苗头时,则要立即换水开机增氧,必要时投放敌百虫药物杀死浮游动物,才有利于肥水鱼的生长。
二、预防发生饥饱不均:不能有什么投什么,有多少投多少,没有就不投。
鱼谚道:“停食一天,白长三天”。
有的养殖户在农忙时往往只顾田头,不顾鱼池,停食有的多在几天,有的将饲料集中投于不是10平方米的一个点上,导致鱼类吃食不匀,生长不均,达不到计划产量,有的对饲料保管不严,霉变后还直接投喂,导致鱼类发病,损失惨重。
因此,要想学会科学养技术,必须先学会识别鱼的饥饱,坚持定量、定质、定位、定时的“四定”投喂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丰产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一、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1.正确判断鱼类摄食情况的意义
(1)为池塘饲料投喂提供参考, 确定:每餐投喂量、不同月份正常日投喂率、开始投料时机、加料时机、投饵机的应用、投喂间隔时间、饲料品种和粒径的选择。
(2)为池塘水质调节的指标:①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②为增氧机应用提供参考,③是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指标。
例:水质发生变化时,除水体的表观现象发生变化,如水体颜色变化,透明度的变化,氨氮、亚盐浓度的变化,可以从鱼的摄食异常状况来进行判断。
(3)为池塘疾病预防提供参考:①是疾病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是药物使用效果判断的参考因素。
2. 判断摄食状况的失误弊端
(1)不能及时预防疾病,导致鱼病爆发。
(2)饲料投不下去,鱼生长速度缓慢。
(3)饲料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浪费,饵料系数升高,同时水体环境变得不稳定。
(4)不能及时地调节水质。
二、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1.摄食类型
鱼类的摄食类型与鱼类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其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相适应,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摄食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摄食类型分类方法
1>根据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性质分类: • 植物食性的鱼类• 动物食性的鱼类:又可分为: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生物食性。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狭食性,•广食性。
4>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3.摄食方式
•捕食: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研磨:以甲壳类或软体动物为食,常有臼齿。
•刮食:以锐利的下唇刮食丛生植物或底栖硅藻,如
鲴鱼类、鲻、鮻鱼。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层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寄生:如七鳃鳗、盲鳗、角鮟鱇等。
三、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1、正常的摄食表现
快到投喂时间时候、鱼已经在投饵机边游动闹食,听到人说话或者器械声响就快速聚集在投饵机边,打开投饵机后就快速的在投饵机边摄食、刚开始摄食的时候为抢夺较好的位置而展开争斗、出现几分钟的炸群现象、尔后又恢复平静。
2、鱼类异常的摄食表现
(1)一直炸群
原因:鱼鳃或者体表有寄生虫;水下有大青鱼等抢食凶的鱼;投料机边药物挂袋;投饵机刚打开,打料不均,鱼抢夺吃食有利的地方;投饵机周边底质败坏;饲料不适口;水质问题;缺氧、刚泛塘或者刚出现严重浮头;发病(肝胆肠问题、烂鳃、锚头蚤、锚头蚤等)或大病初愈;应激;药物过量、药害事故;训食原因;上顿吃过饱;投喂没有浸泡难消化的原粮。
(2)开投饵机鱼不摄食
投饵机未开闹食、开了几分钟后鱼离开、吃食鱼变的稀稀疏疏,
投饵机未开不闹食、开了只有稀稀疏疏的鱼来吃,投饵机开、无风起浪、见浪不见鱼、投饵机周边水变浑浊,鱼吃食不停跳动、吃食后头伸出水面“蛙泳”,投料机开前、开中、开后都不见任何动静,鱼身上有红点,太阳光照下鱼鳃盖反射红光、鱼背上有红斑,鱼尾巴末端有白色透明带,鱼体表或者尾巴一夜之间变白或者变黑,鱼翘尾巴等等。
以上这些常见鱼类摄食不正常的状况,要弄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致病因子和相应方案作用机理、做到融会贯通,遇到其它异常的水质渔病基本上都能够很好的解决,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养殖情况的一套防治技术经验。
四、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1.鱼群面积和厚度的大小
(1)鱼群面积的变化
①每一餐投喂过程,食场区域鱼群面积相对刚开始投喂时变小。
解析:正常的摄食状况,鱼群面积的变小,说明不少鱼已经吃饱,并开始散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面积判断法(经验法):在吃食的过程中,如果食场区域鱼群的面积减少至刚开始吃食面积的30%以下时,即可停止投料。
②在相同投喂时间,投喂完相同量的饲料之后,吃食鱼群面积比
率大于30%。
解析:这说明摄食的鱼群没有达到7--8成饱,需要加料。
③食场区域吃食鱼群的面积明显小于以前(按道理吃食的鱼群面积应该是变大的)。
解析:说明鱼群的摄食状况不佳,需要从天气状况、水质状况、投喂方面、疾病方面进行分析。
如:阴雨天气吃食鱼群面积比正常天气明显减少
2 鱼群厚度的变化
①在投喂的过程中,浮上水面鱼群厚度逐渐变薄。
解析:鱼群吃饱后,会从水面转向水下活动。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厚度判断法:在投喂过程中,鱼群面积变化不大,70%以上的鱼不浮上水面吃食,导致鱼群厚度变薄,即可停止投喂。
②鱼类吃食过程中,浮上水面吃食的鱼群过厚。
解析:食场鱼群区域过厚,这是一种不良的摄食状态,可能是投饵机功率不够或者出口过小,导致投喂的面积过小所致。
这会加剧鱼之间相互摩擦,导致机械损伤。
需及时调整投饵机的出口大小(功率),增大投喂机的投料范围。
3.鱼类摄食行为的变化
(1)鱼类争食速度变化:鱼类游动、争食猛烈程度变缓。
解析:a) 鱼吃饱,摄食欲望下降,是一种正常的摄食状态。
b) 体质的下降。
(水质和疾病)。
(2)吃食动作变化:①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
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常的摄食状态。
②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
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③“炸群”现象。
现象描述:鱼在吃料的过程中,突然受惊散开,然后又慢慢地聚拢吃食,有时反复循环几次。
解析:食场区域缺氧,受惊应激(外界声响,敌害鱼类),不适感(体表有虫,受伤。
④在开始摄食阶段,有鱼离群独游。
解析:发病的鱼摄食欲望不强。
⑤投喂饲料时,没有鱼或者很少鱼到食场来吃食。
解析:a)天气异常,b)药物使用,c)水质较差。
4.饲料投喂量的变化
(1)同日不同餐次(早、中、晚)投喂量的差异。
解析;不同时间段下,池塘的溶氧水平不同,而导致的投喂的差异。
(2)日投喂量相对以前减少。
解析: a) 天气异常 b) 水质不良 c) 疾病情况。
5.池塘水纹的变化
(1)春季开始投料前,池塘出现浑水团。
解析:温度较低时,鱼开始在水中寻食,而出现池塘水纹的变化,是开始投料的判断标准。
(2)鱼在水面下吃食,在水面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波纹。
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成水面波纹。
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6.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变化、生长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五、影响鱼类摄食的因素
1.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对摄食量的影响明显:由阴雨天转晴天的时候,空气压强变大,空气中扩散到水中的氧气增多;光照好,水中的藻类光和作用强,水体中的溶氧也会升高,表层水温会升高,白天对流较少,水体耗氧减少,综合而言,晴天的池塘溶氧大幅增加,表现的就是摄食旺盛;由晴天转阴雨天的时候,空气压强变小,空气中融入到水中的氧气降低,没有光照,光和作用减弱,氧气产生变小,水温降低,表底层对流会加强,耗氧增强,综合而言,水体中的溶氧降低,摄食变差。
2.水质
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毒害作用影响鱼类正常生理活动,透明度、光和作用下降,造成水体溶氧降低,影响血液载氧能力、生理性缺氧,摄食变差。
3.鱼病
体质差、活力降低、易受惊,肝胆等功能受损、消化酶分泌受阻,摄食下降。
4.饲料质量
饲料的质量会影响鱼的摄食,饲料原料的转变,会引起气味,颜色等的变化,引起摄食变化;粒径的大小会影响适口性;饲料变质,同样也可能会导致气味的变化,会导致黄曲霉素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并在鱼体里面积累,影响吃食。
5.药物的使用不当
药物在池塘中的不正确使用,会对池塘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倒藻会导致藻类死亡、一方面水体产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藻类死亡后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塘的溶氧降低;毒害作用,药物使用浓度过大的话会有毒害作用,会导致鳃和表皮等组织会受损,影响鱼获得氧气的能力;杀虫药的毒害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氯氰菊酯等药物,会造成毒害作用,导致鱼的呼吸作用受损;摄食情况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