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病患者康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呢?从另一方面看,现行的社会救助机制还相当粗放,主要还是针对有正常思维与行动能力的流浪者、乞讨者,而没有细分到更特殊的精神病“流浪者”。
必须承认,现行救助体系的功能是有限的,应急性的,它无力承担保护精神病患者群体的所有责任。如果我们承认精神病“流浪者”也是公民,也享有那些与常人同等的权利,那么,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应当的。以更具针对性、更灵活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帮助,应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常态。就保障精神病“流浪者”权利而言,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救助机制,比如在公众中普及精神病的致病原理、发病方式及日常照顾等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正确看待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营造一种普遍性的人文环境,这些都应纳入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视野。
二、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重新组合,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传统儿童的抚养方式和对老人赡养传统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革等,都会使人们心理紧张因素、应激因素增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以上种种因素使精神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精神病患者日趋增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工作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精神病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更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社区康复,结合基层卫生网、社区服务网、残疾人家庭和基层的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使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得到康复和社会服务。”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WHO(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发展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发挥家庭在精神病康复者监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行社区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和谐型社会的构建。社区融纳型精神康复服务模式从改善患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着眼,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相互接纳与支持,这样不但会改变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精神康复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必将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其次,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提供了便利。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人生目标,鼓起了生活勇气,为回归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也可以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自强、自信、自立、自尊的信心。
在发展精神病社区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患者家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贴身的护理员和技能训练师。患者家属如能掌握正确的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就能更好地照料康复者,促进其康复。另外,家属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及劳动技能的再训练,能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病人回归社会有更大的帮助。
2、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最值得信任的亲人朋友。家属要多与康复者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祥和的家庭气氛,关心体贴康复者,鼓励康复者与疾病作斗争,帮助康复者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复发、巩固疗效,还能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使其早日适应社会。
3、同一康复者家庭内的家属是互为谅解者和扶持者。通过家庭治疗,家属之间得到良好的互动,无形中帮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各种与康复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为康复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这可明显地促进康复者的功能康复及减少复发。
4、不同康复者家庭的家属是互为分担者和分享者。家属间互相积极进行关于精神病康复者康复体会的交流、分享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属照顾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还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在具体进行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工作中,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为精神病康复者家属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定时为康复者家属举行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