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 把握重难点
钻研教材教研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钻研教材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施效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
2. 增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能力,能够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
3.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
各学科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共同商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2. 专题研讨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学校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
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讲座,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学技巧。
3. 案例分析各学科组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们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和讨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们在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中,学会了如何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
3.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师们在活动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
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1、纵览全册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思路。
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册安排了哪些内容?(2)本册教学目标是什么?(3)本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册教材有什么特点?(5)本册教材需要哪些教具和学具?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章每节教材内容。
(单元)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单元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3)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单元需要哪些教具、学具?(5)本单元需要几课时?(一节课)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本节课在本章中所处的地位怎样?(3)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节课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什么?(5)本节课需要哪些教具(含多媒体)、学具?二、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1、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教师应做到的:(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A本节课新旧知识点的桥梁是什么?B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C我自己能完全学什么?2、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老师应想到的:(1)学生原来学习了什么?(2)学生实际掌握了什么?(3)为了学生的学习应做什么准备?(4)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三、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要抓住两个统一,即编者与教者的统一,编者与学者的统一。
编者的意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各位同学,大家好:经过一上午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交流,你们一定会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教师礼仪的内容,前面学习的内容(:“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等。
”)今天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
这部分内容,对于每个新上岗的老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才能备好课,既而上好课。
教学重难点应如何把握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
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
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
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
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
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二、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
显然,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列为教学重点。
而且,有的学科的教学大纲,对于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有明确的规定,只需结合教学实际贯彻执行就行了。
(完整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的视角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首先要确立课程意识,重新定位教材地位,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里重点从教材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一、深度深度指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理清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并探寻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更要挖掘出知识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含的价值情感。
他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情感的深层体验非常重要.但是备课光有深度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停留在教师经验的课程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经验的课程,也就是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没有教师的深入浅出就没有学生的浅入深出。
高明的教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槽糕的教师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原本懂了的学生被搞得云里雾里、扑朔迷离。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厚本变薄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浅出的过程。
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教材、其他教学材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同时尽量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二度创作通过导学案设计呈现出来,不仅仅体现在对深度的设计创作上,更是一个综合创作的过程,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取舍、巧妙拓展、大胆改动、多方整合。
前提是目标不偏离,要求不降低。
对教材的二度创作还体现在对教材的建构重整上。
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章节、单元、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因为新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和内容给教师留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很大余地。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往往差别很大,不同版本的同一教学内容出现了跨学期、跨学年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梳理和突破》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梳理和突破》学习心得体会近期参加了饶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网络培训,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梳理和突破,是我们每个做教师每天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做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就要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现结合我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教学重难点的梳理与突破有效性的认识和体会: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
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
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具有不同的性质,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重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三、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
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北井头乡中武英芳
教学重点是这一节课主要教授的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教学知识感到难于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的部分.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掌握教学知识.
具体有以下方法可以帮忙确定重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课程标准
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及理念,才能明确各学科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目标和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特别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因此,熟悉和贯彻执行课程标准,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一项重要工作.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的重点主要决定于教材内容.例如,如果教材中某一内容是诸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或者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的关键,那么这一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觉得深
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也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工作.
3、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难点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教师本身要有自知之明以外,还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据以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难点.显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不必列为教学难点.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对于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十分重要.
4、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要善于总结自己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方面的经验.同时,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地用它们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这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很重要.。
高三语文教学中在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中在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在高三语文教学中,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理解不深入: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导致教学中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 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教学方向出现偏差。
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结合不够紧密:在教学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应当是互相呼应的。
但是,有些教师未能将教材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
4. 缺乏创新和个性化教学: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个性化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5. 应试教育倾向明显:为了应对高考,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钻研教材教研活动(3篇)
第1篇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材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个人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教师面临着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要求提高的双重挑战。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我校决定开展这次教材教研活动,希望通过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共同攻克教材教学中的难题。
二、活动内容1. 集体研讨活动伊始,各教研组集中开展了教材研讨。
教研组长带领组内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结构、内容安排、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教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 个人备课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们开始进行个人备课。
他们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教学观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次活动还安排了教学观摩环节。
各教研组推荐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观摩课后,教师们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评课议课,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活动成果通过一周的教材教研活动,我校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 教材理解更加深入教师们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脉络,为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师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师们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 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教材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
如何深⼊地钻研教材如何深⼊地钻研教材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应该深⼊钻研。
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四句话: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
⽼师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得⽐较深⼊,准备得⽐较充分的话,课上才可能做到运⽤⾃如,浅显易懂。
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
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定的深度和⼴度的话,才可以使教师⼼⾥有底,在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当然⼀些有争议的问题,现在还不便于肯定或否定者除外)。
总之,做好充分准备,讲课时才可以做到:得⼼应⼿,⼲脆利落。
钻研教材,可以有⼏种不同的形式。
其⼀,运⽤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上进⾏分析研究。
这样做,以便全⾯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掌握来龙去脉,可以明确其中各个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呼应,前边可以做好孕伏⼯作,后边可以做到逐步整理,使已学的知识得以再现。
便于学⽣形成认知结构。
其⼆,搞好单元教材的研究。
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的⽬的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以便在每⼀节课⾥针对全单元的要求使任务得到落实。
其三,仔细揣摩每⼀节课的教材。
例如,新教材⼆年级第⼀学期《分⼀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除法算式。
我们尝试这样:4个桔⼦装⼀袋,12个桔⼦能够装⼏袋?(学⽣动⼿分)⽤减法算式怎么表⽰?⽣:12-4-4-4=0师:表⽰12⾥⾯有()个4。
⽣:12⾥⾯有( 3 )个4。
师:3个桔⼦装⼀袋,12个桔⼦能够装⼏袋?⽤减法算式怎么表⽰?⽣:12-3-3-3-3=0,表⽰12⾥⾯有(4)个3。
师:2个桔⼦装⼀袋,12个桔⼦能够装⼏袋?⽤减法算式怎么表⽰?⽣:12-2-2-2-2-2-2=0,表⽰12⾥⾯有(6)个2。
师:这么写很⿇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法?从⽽引出了除法。
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相呼应,学⽣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孩⼦⼿中的教材犹如厨师的青菜、萝⼘、佐料,⼀道上等的菜肴需要厨师⽤精湛的⼿艺来烹调,不同的厨师烹调出不同的⾊⾹味,同理,⼀节有品位的新教材实验课就要依靠教师⾼超的教学“⼿艺”来创造⾃⼰的特⾊。
钻研数学教材的十个关注点
钻研数学教材的十个关注点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最重要的素材,深入钻研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如何钻研教材?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材呢?笔者认为,应特别关注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一、知识方法的呈现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最基本素材,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教学首先是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教师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明确列出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点,进而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如“数列的概念及表示”一节要明确如下知识和方法: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数列的常用表示方法、数列与函数的关系、递推公式的理解、观察(归纳)法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等.二、再现过程的探究点“突出过程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放手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一般来说概念的归纳抽象(如平面向量坐标的概念的建立),解题方法的探索(如错位相减法的来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椭圆第二定义的推导)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探究素材.三、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建议: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钻研教材时,教师要特别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把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帮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处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前,学生已学习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初步掌握了通过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教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如下问题:我们是从哪些方面研究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这些性质分别是怎样研究的?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也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类比旧知得到新知. 如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由样本数据的均值得出随机变量的均值的概念.问题1:求1,1,1,1,2,2,2,3,3,4的均值.列出■=1×■+2×■+3×■+4×■.问题2:如何用概率的视角解释上述算式中的■,■,■,■?问题3:类比上述均值的算法,已知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你能否得到其均值的算法?四、理解教材的关键点“打蛇找七寸,钻研教材抓关键.”何谓教材的关键?教材的关键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或思想方法,它往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突破口.掌握并抓住了关键,教学就能进行得比较顺利、有效.例如,学好数学归纳法,关键是在“奠基步”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可以假设n=k成立,从而推出n=k+1成立的道理.钻研教材时,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关键.五、因材施教的分层点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最基本准则.《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钻研教材时,除了制定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措施以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措施,以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如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不等式,基本要求是掌握二元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关系定理,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鼓励他们研究三元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并给出证明. 对这一问题,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学有余力的学生若能对此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不仅可以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研究的能力,也可以对二元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关系定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六、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学生实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到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采取切实措施帮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如学生解决等比数列问题时,常由于忽略定义中的隐含条件(a1≠0,q≠0)或忽略前n项和公式Sn=■的适用范围(q≠1)而致错,教学这类例题时,就要引导学生首先关注定义中的隐含条件和公式的适用范围,养成缜密思维的好习惯;再如解决求轨迹问题时,学生的难点是找不到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讲解这类例题时,重点就应放在指导学生发现几何条件上. 为此可以通过组织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从多角度探求几何条件.七、形成技能的训练点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组织技能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钻研教材时,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界定,合理确定训练点,并配以适量的训练素材,采取恰当的训练手段,以切实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提升技能的目的. 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节是不等式的重要内容,运用这一重要不等式(以下称为“均值不等式”)可以解决许多求函数的最值问题. 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但对这一类问题,教材中并未给出具体的例子,教材上的训练也不够,为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教学中有必要设计以下一些例子.例1.已知m>0,求函数y=6m+■的最小值.例2.设00,y>0,■+■≤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其中例1、例2是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体会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方法;例3主要提醒学生应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一定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例4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通过适当的变形(直接化为部分分式或换元后化为部分分式)借助均值不等式求分式函数最值的基本方法;例5,例6是均值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八、开发课程的拓展点课程开发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教师应重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厚实,学生收获更大. 如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可对函数的对称性进行拓展,研究函数的互对称和自对称问题;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可引导学生在教材基础上系统探究两类特殊数列的有趣性质.九、联系实际的应用点数学来源于实际,数学服务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切实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揭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适当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予以解答. 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时,让学生调查解决分期付款问题;学习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后,安排学生到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详尽列式计算(利用高一数列知识及解方程知识),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账目细则,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从而对此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再如,学习导数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易拉罐做成圆柱形而不做成其他形状. 学习概率后,让学生计算各种彩票的中奖概率,让学生研究抽签先后是否公平. 学习双曲线定义和方程后引导学生解决确定爆炸点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学生必能更好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巨大应用,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必然更加高涨.十、强化动机的激趣点“学习的强烈动机来源于对所学知识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趣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水平,进而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在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教材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发数学教材的趣味性因素,精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措施,使学生乐学、好学、学好.。
(完整版)教学重难点应如何把握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
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
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
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然而它主要决定于的教材内容;认识客体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
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
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二、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
显然,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列为教学重点。
而且,有的学科的教学大纲,对于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有明确的规定,只需结合教学实际贯彻执行就行了。
备课基本要求及检查标准
弥河初中备课基本要求及检查标准一、要求1、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和重难点,同时认真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状态(学情调查) ,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安排教与学的活动过程(预设与应对方案)。
( 1 )教学目标要准确体现新课程三维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 2 )教学内容要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进行重组,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利于学生认知迁移的形成,促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形成;( 3 )教学过程要清晰完整,突出重难点,反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
教学应注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活动设计,即学案(重点对学生活动的设计)。
(4)教师要深入开展在参预式合作备课的前提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的备课实践与探索。
2、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同级同学科不同教师既有共性又要有个性,要突出自己的特点。
如同级同学科教案相同,则视为不合格教案。
3、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每课时都必须有备课, 其中新授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 70% ;复习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 20% ,讲评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 10%。
(语、数、英复习课每学期为不少于 10 次,讲评课每学期不于 8 次,其余学科复习课不少于 8 次,讲评课不少于 6 次)。
4、复习课备课(包括:课时复习,章节复习,单元复习,学段复习,综合复习),讲评备课(包括:单元检测讲评、学段检测讲评,综合讲评),课外阅读备课应写在同一教案本上。
5、物理、化学、生物要有实验课备课。
没有实验备课的每缺一节扣 1 分。
6、备课质量:项目齐全,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 ) 课题、授课班级、时间;( 2 )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3 )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突破的方法;( 4 )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课时、教学用具;( 6 ) 教学过程:即要有联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预设的教学情况,有实施教学的策略,设计有启示性的教学与方法,有分组学习或者演示实验或者精选示范性习题等。
备课环节“钻研教材”的三个步骤和四个问题
备课环节:“钻研教材”的三个步骤和四个问题作者:李学伟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10期“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要环节和基础工作,只有“钻研教材”,才能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通晓每一部分教材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三个步骤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笔者认为“钻研教材”一般分三个步骤:1. 通读教材教师把所教学科的教材通读一遍,以了解整个教材的内容和每一章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细读教材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分单元进行细读。
细读教材要完成如下工作:一是弄懂该单元的教材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二是研究该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三是明确学生要明白哪些内容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分析和解决哪些基本问题;四是把本单元的习题做一遍,以便在讲解例题、传授解题技巧、布置和批改作业时心中有数。
3. 精读教材在细读的基础上,再反复领会教材内容,并把自己在细读和解题时的心得体会,仔细琢磨和推敲。
二、四个问题教师经过反复“钻研教材”,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 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各科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层层落实。
因此,在钻研教材时,对于每一单元、每一章直至每一节都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目的明确,保证教学质量。
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从这一单元、这一章、这一节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虑。
教学目的应尽量定得恰如其分,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生世界。
如果定得太宽,针对性不强,则显不出本课的特点;如果定得太窄,只注意一些细枝末节,会把重要的内容忽略了,因小失大。
教学目的也不能偏高或偏低,偏低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偏高则不能实现。
2. 明确教材的系统和主次教材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各部分知识互相关联。
教师钻研,师爱案例题目
教师钻研,师爱案例题目# 单选题。
题目1: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需要深入理解教材的(),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A. 编写意图。
B. 排版风格。
C. 印刷质量。
D. 封面设计。
答案:A。
解析:钻研教材的关键是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排版风格、印刷质量和封面设计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并无直接关系。
所以选A。
题目2:师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A. 尊重和信任。
B. 严格要求。
C. 物质奖励。
D. 学业关注。
答案:A。
解析:师爱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情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严格要求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师爱的核心体现;物质奖励并非师爱的主要内容;学业关注只是师爱的一部分,不能全面概括师爱。
所以选A。
# 多选题。
题目3: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时,应着重关注的内容包括()。
A. 课程目标。
B. 教学建议。
C. 评价要求。
D. 教材版本。
答案:ABC。
解析: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时,课程目标能明确教学的方向;教学建议为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指导;评价要求有助于了解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而教材版本与课程标准本身的内容关系不大,钻研课程标准重点不在于教材版本。
所以选ABC。
题目4:师爱的表现形式有()。
A. 关心学生的生活。
B. 鼓励学生的进步。
C. 宽容学生的错误。
D. 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答案:ABC。
解析:师爱体现在多个方面,关心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鼓励学生的进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宽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学生改正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而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是片面的,不符合师爱的真正内涵,师爱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选ABC。
# 案例分析题。
题目5:案例: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
每节课前,他都会仔细研究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课程标准设计出详细的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线数学教师逐步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并努力地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我们同时也看到有时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本节课的概念、法则、性质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了。
通过多次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也知道了教学的难点,但是不知道怎样去突出重点,怎样才能突破难点。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我们尝试教师探究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的集体备课的做法。
下面是开展集体备课的一个案例。
主持人:今天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课题是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备课的思路应该是:第一,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第二,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
第三,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即情感与态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
我们的备课分为三步: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
请大家阅读教材,同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阅读,你认为应该落实哪些知识点?除了知识点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2)你认为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关键的?你认为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两个概念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3)你认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4)在教学时如何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即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分钟。
)
主持人:大家刚才已经阅读了教材。
请说说,你通过阅读,读出了哪些新知识点?
教师:在本节教材里,新的知识点有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垂线、垂足等。
主持人:在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我认为互相垂直、互相平行是重点。
(主持人板书:重点: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主持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你认为学生在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时,会出现什么困难或问题?
教师1:学生对那些暂时还没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属于相交的情况比较难理解。
这是学生知识基础和想象能力的问题。
(主持人板书,延长后相交的两条直线)
教师2:我曾上过这个内容,有学生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
教师3: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
主持人:你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和垂线的现象,比如斑马线、双杠、黑板的对边、相邻的边、三角板的直角边等等。
主持人: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平行和垂直现象,学生对垂直和平行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只是需要在教学当中把这些感性的认识升华。
学生在认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时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教师:第一是需要知道直线的特点,这是理解暂时不相交但实际相交的现象的基础;第二需要有关于直角的知识,这是判断垂直的基础。
主持人:从教材中,例题的两幅图,编者是什么意图?
教师1: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应让学生合作探究。
主持人:你打算预设什么教学活动?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1: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认识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根据教材的提示,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两条直线,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把这些作品分类。
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或者说标准,得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再通过让学生观察相交中的作品中,有哪个是特殊的,并说说,为什么特殊?这样就可以得出了垂直的作品。
教师2:学生怎么就知道从相交的角度来找到特殊的一类呢?
主持人:对啊,怎样引导学生按这个标准来分类呢?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句提示:“从相交所成的角来看,你们认为哪两条直线的位置最特殊?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往这方向引导了,不至于太过于分散,浪费时间。
主持人:刚才那位老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作图分类这一活动怎样完成?
教师:好的。
第一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也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的同时。
老师巡视。
第二步,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如果把这些作品分类,可以怎样分?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标准是什么?反馈后,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再次交流讨论:如果再把这些作品重新分类,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为什么?第三步,认识平行线。
这个概念就从学生的作品中直接引入,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刚才我们把这组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
想像一下如果把这张白纸再扩大,把直线再延长,它们会相交吗?永远都不会吗?然后老师就告诉学生:像这样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平行线。
第四步,认识互相垂直线。
引导学生看相交的这组直线,引导学生从它们相交所成的角看,你认为哪一组最特殊?特殊在哪里?老师就指出这样的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垂直。
主持人:好的,让学生自主作画、交流分类的理由,找准了探究的点,而且说得很详细。
刚才我们预计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的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教师:可以在练习时出一个判断题,一只画一条直线,老师故意说这是平行线或垂线,引起学生的争议,强调平行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关系。
主持人:通过练习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刚才大家也预计到了有学生会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我们都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几组直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也就是不论同一平面的两直线的位置和方向如何,只要它们是相交成直角的,就是互相垂直;只要它们是永不相交的,就是互相平行。
我们通过研究教材,能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探究活动,设计得很好,请大家注意在施教的过程当中,要设计好每一个提问,设计好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好问题,设计好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进入有实效的探究活动当中去。
在练习的设计当中注意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