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二)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3)学分/学时:3/48(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分布体
1931年,赖利(W.J.Reilly)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大小和到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其公式为:
城市A
城市B
da 城市C db
⑴零售引力规律
02
2.潜力(潜能)模式
依据这一公式,两个城市(地区)之间的潜在势能即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斯图尔特(J.Q.Stewart)又将牛顿的两个物体间的势能概念引入到地理学。其一般形式为:
于是某一城市体系中,i城市以外的其它城市(地方)施加到i城市的潜能之和为: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学习重点:中心地理论的模型、发展、验证及评价;核心与边缘理论。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01
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交互作用、空间相关)(spatial interaction)。
空间扩散(Spatial Diffusion)
空间扩散是与空间交互作用相关的概念,它源于某一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它地方接受、采纳或应用的空间过程,如技术、知识、文化的传播,城市的扩展、疾病的传染等都是空间扩散的过程。自1953年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首次提出空间扩散问题以来,空间扩散已成为地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各国学者就此作了大量研究,建立了许多模式。
04
b:根据可运输性状况,在0.5~3.0选择,一般取1.0或2.0
05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
中心性Centrality) :是城市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 结节性(Nodality):城市总体上的重要性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 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Z = Tz –Ez (Tg /Eg) Tg /Eg——德国南部的人均电话数 Ez——城市的人口 Tz——城市的电话数 Z ——城市的电话指数
17
4)在交通原则下(K=4) 运输效率最高
•
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 市场区的边上; 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 中心地的市场区; 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 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 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2个高一级 中心地接受服务;
•
•
•
18
3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
•
•
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P = a*bn a、b为回归系数 当店数n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5
以店数为纵轴,以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为横轴,可以拟合出一条曲线。 6
1
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表 69 若干职能的门槛人口规模比较 门槛人口规模 1.美国华盛顿州 2.新西兰康特伯里 加油站 196 261 医生 380 491 理发 386 668 保险 409 250 牙医 426 1016 汽车旅馆 430 954 五金店 431 414 汽车修理店 435 293 美容师 480 1126 律师 528 830 服装店 590 388 银行 610 759 农业机械 650 431 花商 729 1280 干洗商 754 781 珠宝店 827 926 旅馆 846 356 体育用品 928 797 殡仪员 1214 1137 照相 1243 1156 公共会计师 1300 671 中心职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广西南宁二模)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中的8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辐射范围B.周边用地类型C.交通换乘D.距市中心远近2.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 )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生态区3.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 )①换乘最便利②服务业发展快③地价高④城市化起点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2江苏南通段考)下图为2010—2016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时期城市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的是( )A.住宅用地B.商业服务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D.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5.2010—2016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空间形态变化不大B.中心城区逐渐萎缩C.公共管理相对滞后D.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
据此完成第6~7题。
6.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公路B.铁路C.航空D.水运7.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 )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④“摊大饼”式扩张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
据此完成第8~9题。
8.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 )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D.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9.浑南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需大量建设的是( )A.综合性商厦B.幼儿园C.大型医院D.公安分局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镇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是指城市内各个区域在空间上的组织和分布方式。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特点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作用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对城市功能、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
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 多中心和多核心等类型。
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差 异
中心城区通常集中商业、文化 和政府机构,而郊区常以住宅 区为主。
环城结构的特点
环城结构是指城市周边区域以 环状方式发展,具有良好的交 通便利性。
城市发展趋势
1 城市化趋势
2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3 限制城市扩张的措施
3
城市规划和பைடு நூலகம்计的实践案例
例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和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项目。
结论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对于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 重要影响。
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带 来了经济增长和创新机遇。
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必 要性
科学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实现可 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性,推动绿色经 济。
为了避免城市过度扩张, 可以采取限制土地供给、 优化用地利用等措施。
城市规划和设计
1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布局的重要手段。
2
城市设计的原则
城市设计应考虑交通便利、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课件
如何配置的?这就涉及到中心地布局的三大模式:
3、中心地布局模式
★市场原则(三三制原则)
(1)首先确定A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市场区; (2)在它的六个角的顶端各布置一个B级中心
地,并形成相应的六边形市场区,其面积=A级 市场区的1/3。 (3)依次建立C、D…..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
K=3(K值:各级中心地控制范围的比值)
单一商品的中心地是很少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中心地
,主了取得聚集经济效应,
总是在想方设法的生产多种
商品,使其商品多元化。由
于商品的种类和档次不同,
因而其形成的市场区(六边
形区域)必然有所不同。
高级货物和低级货物:
单位占用 资金 销售范围
销售价格
需求频度
高级货物 高
大 高 低
低级货物 低
小 低 高
汽车等 普通商品
纽约的潜力最高,达550以上。以纽约为中心,人口潜 力向西、南、北三面渐减。总的趋势是,它与人口密度
的分布大致相同。人口潜力分布在经济空间中反映了人 的相互作用,因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决策更为重要。
二、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一)概念
绝对影响范围:城市联系所及的范围 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 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
Db Da Pb Pa
Da D /(1 Pb Pa
三、空间扩散
(一)含义:指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 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于1953年首次提出; 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重新区位扩散(Relocation-type Diffusion)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1946年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出版;二、中国80年代中期大部分大学开设此课程;三、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内容广泛,但重点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简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研究阶段和内容我国在解放初期对此无研究,在8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80年代初:前期集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2).80年代中期以后: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城乡界线:城市辖区——行政区=城市实体——建成区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有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范围与城市实体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
于是不同的城市地域类型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 二、生长极理论
• 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1950年
• 该理论以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旳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多种传 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旳影响,这些 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汇集意义旳生长极。
• 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一定地域范围内旳城市群 (图8-2)
图8-2 城市体系旳等级划分
• 2、城市吸引区边界旳拟定
• 格林,五项指标:铁路通勤人员旳流动 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 公司、银行负责人旳办公地点
• 分别测量了纽约和波士顿之间旳平均边
界
Ta
P db
•
赖利()
T
b
“零aPb 售引da力规律”
• 公式: = ( )2 • 其中: • Ta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a 城市旳贸
• 三、对中心地理论旳评价
• 由克里斯塔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旳中 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 旳发展起了巨大旳推动作用。
•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经过逻辑演绎建立 旳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 运用方法上旳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 间分析”学派旳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 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 法应用旳热潮。
中心地提供旳职能都有一定旳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旳数量,也就能够把中心 地划提成高下不同旳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它 提供旳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旳中 心地不但有低档中心地所具有旳职能,而且具有 低档中心地所没有旳较高级旳职能 ③中心地旳级 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旳服务 范围也就越大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中考真题演练)-【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与真题演练(湘教版)
中考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考点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21·菏泽)家住河北的棉农小张去新疆参观棉花收摘。结合所学知 识,完成1~2题。
1.在新疆小张发现棉农出工和收工时间都比家乡晚2个小时左右,
从地理的视角看其主要原因是( B)
A.新疆地处内陆,白天比家乡更为炎热 B.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 C.两地距离遥远,生活习惯存在差异 D.海拔较高,日落较晚
16.关于“地窖式”民居(上图)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 A.利于防御台风 B.利于通风散热 C.利于抵御风沙 D.利于抵御严寒
17.(2022·聊城)读我国两大岛 屿简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岛屿均跨南、北半球 B.台湾岛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 C.两岛屿水能资源丰富 D.两岛屿均为热带季风气候
系,有利于台湾( D)
①输出大量的水果 ②输出大量的煤炭 ③输出大量的小麦 ④发
展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济南)台湾兴建大量水库用来蓄水和发电。下图是台 湾岛水库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台湾岛说法正确的是(C )
A.东临太平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北部 B.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河流多自西向东流,短小流急,水能丰富
材料三 下表为北京和张家口相关资来自。气象站名称 纬度 海拔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北京 张家口
39°48 ′N
33米
40°48 ′N
726米
-5 ℃ -8 ℃
572毫米 404毫米
(1)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体现北京(C )
城市地理学-第8章
(5)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
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
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
强度):
n
I ij
j 1
n
j 1
Pi Pj Dibj
Pi Pi Dibi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
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开创了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启发 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 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廖什几乎同时但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和克氏内容相似的 中心地系统。他的著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发表在19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实际情况更复杂,各功能的吸引范围不同,在纽约与波士顿之间
存在着一条中间分界带。在中间分界带内,纽约(或波士顿)某些
功能的影响更强些,而某些功能的影响更弱些。
2)康弗斯的“断裂点”(breaking point)法
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请根据上图总结美国当时的城市体系人口影响力空间分布规律。
四、空间扩散
1、空间扩散的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 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4)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一)中心地学说的意义
1.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克氏成功地把实践观察与理论抽象相结合,揭示了一定 区域内中心地等级规模、职能之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 性,特别是他将数学方法和系统思想成功地引入地理学,促 进了计量方法和计量革命的发展,也导致了“空间分析”学 派的建立。克氏的六边形网络体系至今仍是指导城市体系研 究的基本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出现也就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 学的形成。
一个国家的城市空间分布几乎没有可能是有规 则的。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分布用统计分析方法又可 归纳为: ①聚集分布(最邻近指数=0)
②随机分布(最邻近指数=1)
③均匀分布(最邻近指数>1)
(一)城市空间分布的阶段性
①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小
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2.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⑴对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中心地理 论揭示了城镇的等级、规模、数量及空间布局均遵循 一定的规律。20世纪50~60年代,荷兰在须德海周围
大面积围海造陆后,曾用中心地理论科学地规划了几
千平方千米内的居民点和交通网。此外,西德、加纳、 以色列的城镇规划中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学说。
物外,还提供n级以下的全部货物。由于随着货物等级的下降, 门槛值也缩小,所以A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内必然出现新的供货地 (B级),B级中心地将提供n-1级及以下的全部货物;以此类推将
出现C级、D级等低级别中心地,提供低等级的货物,最后导致
中心地等级和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验证
克氏模式中,中心地是具有严格的等级体系的,不同等 级的中心地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同级中心地有相
⑵中心地理论提出的正六边形格局,可应用于
交通运输网布局:
①正六边形具有空间弥合性,能形成满布城镇 的交通网。 ②在相同的面积下,正六边形是所有正多边形 中周长最短的,所以用正六边形组织道路可使道路
总长最短。
③与“井”字型路口相比,正六边形路口对交 通的约束最小。
(二)中心地理论的缺陷
1.假设条件脱离客观实际,削弱了理论的应用价值 在克氏理论中包含了称为“最近中心假设”的行为 假设,即消费者将选择相应的最近中心地获得他们所需 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实际上,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既购 买低级商品也购买高级商品,或者将购物与其他活动相
效应,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生长极理论
生长极(growth pole)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 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最先提出。该 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 同时出现,而只能以不同的强度发生在有限 的区域极点(生长极)内,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扩 散到周围地区。
生长极能否形成取决于有无发动型工业(主导工业)(与其它产业联
局在交通线的节点位臵。我国自古“沿河设城”,铁路的出
现使我国的大型城市转向沿铁路线发展。在所有城市中,沿 铁路沿线分布的占70%以上,其中近50%的城市集中在京哈、
沈大、京沪、京广、京兰、陇海、沪昆等铁路干线上。城市
沿水上交通干线集聚现象,以长江和东部海岸带最为明显, 从上海到宜宾的长江干线两侧分布着30多个城市,沿海岸线
结合,从而使购买行为可能摆脱了中心地等级的束缚,
使城镇体系并不呈现出严格的阶梯状等级。
2.中心地理论比较适用于农业区域,一般
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在克氏理论中,城市主要起着服务中心的
作用,城市为腹地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城市发
展的基础,但在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区,城镇
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3.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克氏中心地仅仅是服务中心,而没有考虑其生 产中心的作用,实际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 作用远比服务业大。
4.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同
级城市之间的横向关系
第五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一、均衡增长和不均衡增长
(一)均衡增长论 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的均衡增长论认为,落 后的国家和地区容易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均产生恶 性循环:
系密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当发动型工业在某一地理
空间集聚时,由于其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促进 了产业的集聚,从而获得空间集聚效益,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 生产成本。产业进一步集聚(极化效应),促使生长极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强化生长极的发展,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推动区域发展。 但实际并非如此,经济落后地区的生长极往往与国内外大城市联 系密切,而与周围腹地之间却缺乏联系,特别是当推动性工业为资本 密集型工业时,资金的回波效应常常会超过扩散效应,从而使极化地 区难以起到生长极的作用。
是发达的首位城市或大城市所在地区域,它是一个能产 生和吸引大量革新的子系统,边缘区是欠发达的依赖于 核心区并被其控制的子系统,两者是依赖与被依赖,控 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核心区通过产生大量革新和革新的 向外扩散影响着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 利组织和聚落类型;边缘区则因劳动力、资金、原材料、 半成品等资源被吸引到核心区,使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
将英国聚落划分为主要城镇、城镇、次级城镇、城
镇型村庄四个等级。斯梅尔斯对城镇等级的划分实 际上是对克氏中心度指标的发展(克氏的中心度是用 电话指数来表示)。
三、斯金纳的验证
依据克氏学说,商品经营者的货物的销售距离应大于 或等于该货物门槛距离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实际上在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购买力极其低下,商品 经营者的门槛距离往往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导致商 品不能在某一固定地点经营下去,商人们必须通过不断改 变销售地点来提高商品的累积销售量,以维持一定的经营 利润,于是出现了周期性市场。 1964年美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我国成都 平原农村周期性集市贸易的研究提出了“周期性中心地” 的思想。同时也发现成都平原墟集日期的排列符合六边形 市场区,并且存在k=3、k=4两种类型。
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是城镇分布的主要地区。
中国各热量带城市分布比率表
2.平原、丘陵多于高原、山地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等低海拔地区是一般天 然趋势。在我国,城市分布以海拔<500m的区域范围内
最集中,其密度是海拔500~2000m区域的10倍,是
>2000m区域的100倍左右。
中国城市按海拔高度分布规律表
我国万人以上城镇空间分布
①长江三角洲:以宁—沪—杭为核心,以上海为主 要发展极和口岸,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 等核心城市,宁波、南通等辅助口岸;以宁沪杭甬铁路, 大运河、长江航道,宁沪、沪杭甬高速公路多层次、平 行状交通走廊,有30多个建制市和大量的发达城镇,区 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高。
然后仔细检查仍然可以发现,3个 衣阿华州西南部的聚落等级体系
等级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太小了。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连续的结构似乎是规 律,而不是例外。】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
英国学者斯梅尔斯(A.Smailes)是最早对中心地 学说进行验证的学者。为了确定英国城镇的等级体 系,他于1944年在广泛研究英格兰和威尔士900多个 聚落的基础上,确定划分城镇的定性标准,并据此
动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诱发投 资→扩大生产→扩大供给。
(二)不均衡增长论
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的不均衡增长论 者认为: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缺乏资源、
资本或生产要素,而是往往因为开发策略的失误;多
部门均衡投资和发展对落后国家来说是不现实(因为缺 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使各部门之间保持某一比例 不均衡增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地区、主导部 门和薄弱部门,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后向、横向关联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一)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
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二)对六边形网络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均质平原上,通过自由竞争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
缩小到门槛范围。
假设有n种不同的货物提供给某一区域(按门槛值从小到
大排列)。
提出“边际等级货物”的概念。A级中心地除提供第n级货
②极化阶段:工业化的起步和早期阶段,工业迅速增长使中心
城市不断强化。
③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工业化中期,后期),
由于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
④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级化发
展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
3.沿海多于内陆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在距海岸线<50km范围内(海岸
带)最为集中,其次为50~200km地带。我国的城市分布 虽然建国后有所均衡,但仍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
中国城市在三大区域的分布变化
4.交通沿线多于腹地
城市空间分布随交通线而出现,随运输方式的变化而 兴衰,同时综合运输能力影响着城市规模。因此城市大多布
②珠江三角洲:以香港—广州—澳门为核心,以香 港、广州为主要发展极和主要口岸,广九铁路,广深、 珠广高速公路,珠江航道等组成多层次发展走廊。
①从供给方面看:经济落后→储蓄能力低→资本
不足→生产力低下→供给能力弱→经济更落后。 ②从需求方面看:经济落后→购买力低→生产不
足、生产力低下→收入少→购买力更低。
为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纳克斯提出了 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平均增长是提 高增长速度的途径,落后国家要实行多部门
平衡投资,使各部门之间互为供求→提高劳
近的人口、相似的职能类型、职能数量和市场区范围——阶
梯状等级结构。而贝里的研究发现,这种阶梯状结构很少出 现,城镇实际上是连续的等级体系。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