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合集下载

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April 20212021年4月第18卷第04期Vol.18No.04读与写杂志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吴大珊(贵州省独山县第四小学贵州独山558202)摘要:校园文化会对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其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行为规范、人格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要突出自身的民族特色优势,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文章就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校园文化;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G7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4-0309-011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

民族地区的小学有着民族的特殊性,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可以给予他们温暖、幸福的精神家园,因此民族地区小学加强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民族学校的民族特色。

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根植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将民族文化特色贯穿始终,打造专属于学校的品牌符号,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且民族文化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民放文化,创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提高少数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最后,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校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经场所,学校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学校与社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各种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的限制,有研究表明,当前部份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尙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探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发展对于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校园,繁荣少数民族靶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的特征、功能入手,以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途径做了探索性研究。

标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高校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的一种亚文化形态。

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

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有重要影响。

同时。

高校文化作为一种高校特有的文化范式,是高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人文渊源,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多个民族杂居、多种民族文化交汇的特有环境下,这些地区的高校文化无论其特点还是功能都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其文化的引导、建设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方法和途径。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的特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像其他高校一样具有隐性、传承性和开放性,但这些高校因其地理位置、民族传统、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文化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特征。

(一)典型的民族特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构建的宗旨和目标与其它地区高校是相同的。

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表现出典型的民族特征:首先,纷繁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剧族地区高校的校园风尚、学习气氛、教学风格等具有很深影响。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对这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学习观、教师的职业观高校的发展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一所高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其次,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融入了明显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这些高校在组织和策划文化活动时,经常会结合本地区的一些民族特定节日,如广西各高校在民歌节、三月三歌圩节等节日时都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学校缺少硬件设施,物质文化贫乏;对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不切实际地盲目照抄照搬“上级精神”或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学校。

诸如此类,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课程文化建设民族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包容的、多样的,应该能够反映多个民族的多种经验,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地主张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知识纳入现有的课程中,而是主要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精髓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发展学生知、情、意方面的能力和态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国家课程中,除了增加历史和地理课程对少数民族史实性事件和地方特产、风土人情的介绍外,充分重视其它课程所发挥的特定的文化功能。

相应增加不同族群的知识,有意识地反映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自然知识、民族人文知识。

除应开设国家统一的课程外,还应增设有关文字、历史学、风俗等本土课程,这些课程应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浅析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者:杨晓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3期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校园文化既是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带动学校经济发展,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升级,提高区域内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

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注意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文化特色不鲜明,区域内文化软实力难以提升等现象。

本文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入手,围绕打造特色校园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总结和反思经验。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文化特色; 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G63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43-02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文化管理走向新生态。

文化公司,文化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开始大量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各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详细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分细则,并公布了首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为推动校园文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更多经验。

学习和反思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文化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实力吸引优质师资,引入生源,增强学校品牌影响力提升区域内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教育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1; ;校园文化的内涵新时期我国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部分。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全校人员共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观念、孝训、三风建设、办学理念、校园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文化创建的价值与实践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文化创建的价值与实践思考

德育专栏EYUZHUANLAND 135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文化创建的价值与实践思考◆ 龙先超[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4) 11-0135-01德育有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不可或缺。

科学研究表明: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边缘化问题突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下岗职工子女构成了学校的生源主体,加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脱节,学生厌学、厌校情况十分普遍。

因此需要积极地创建和营造一种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德育文化来教育、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文化创建的价值思考1.创建学校德育文化是教育发展与德育变革需要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学校德育文化创建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德育文化是着眼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以德育文化创建统领和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创建学校德育文化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学校德育文化创建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建学校德育文化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时代需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形式化倾向较重,德育体系不够完善。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理性、轻情感;重应然,轻实然;重理想、轻规范;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

学校德育文化的不足让学校道德教育黯然失色,是导致众多民族地区学校学生流失与厌学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为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和着力构建学校的德育文化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特色及其建设

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特色及其建设

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特色及其建设少数民族高校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

少数民族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高校具有自身的特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高校的特色及其建设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1. 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高校所在地通常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高校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高校注重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举办各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目和活动,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2. 多元文化融合由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族群多元性,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多元性。

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不仅有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还有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多元共融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民族教育特色少数民族高校在招生政策、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教育特色。

学校通常会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特殊的招生政策和照顾,鼓励他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4. 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高校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团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树立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高校通常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应当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合作等方式,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

民族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民族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民族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族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相对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学校缺少硬件设施,物质文化贫乏。

诸如此类问题如何解决?(一)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必然有自己已有的发展和条件,哪怕其物质条件再薄弱,它的学校文化也不会是…一贫如洗‟,也决不会和其他学校一模一样。

”城市的很多学校,有的学校打造英语特色;有的学校打造数学特色;有的学校打造写作特色等等。

他们靠自己的特色,雄据一方。

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是不是可以模仿城市学校办一办英语、数学之类的特色学校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与资金投入跟城市学校相比,大相径庭,如果生搬硬套,其结果注定要失败。

那么,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文化建设路在何方?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奇石怪树俯仰生姿,掩映校园,加之民族贫困男男女女,淡装秀服,怡然自乐。

这是城市学校无法找到的靓丽风景线。

因此,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才是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的长处。

且看,苗族、土家族姑娘的头饰,衣物,一身打扮,“碧玉妆成”,花枝招展。

若在学校里创办民族服才艺表演活动小组,立足民族特色,必定成功。

浅谈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者:李晓玫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促进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南疆地区;校园文化;问题;对策一、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精神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教师、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目前,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千校一面”,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一片空白。

在学校中,大部分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知识知之不多,就是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也欠缺理性认识,有的同志对此还有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形式主义,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尽管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大多数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种教学设施配置基本达准,但校园文化建设也仍不尽人意。

虽然在多数学校都能够看到标语、警示语、展板以及上墙制度,但这些似乎就成了校园文化的全部。

多看、细看,找不到学校积淀和发展演变的痕迹,更看不到代表学校发展方向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无法切实体现学校的发展历史,彰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2.物质文化建设表面化一提起校园文化建设,很多人认为就是把校园、教室弄花哨。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富有特色的学校较少,很多主题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

相同的做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摆放,误让教师、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绿化、整齐化。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就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在校园围墙、教学楼墙上高处贴满标语、口号,低处满身是写生喷绘,走廊过道一张接一张的名人画像就等同于是校园文化。

只要有了烫金校牌、不锈钢玻璃橱窗,教室墙上无空地、空间花束簇拥就是优质的校园文化,或把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或干脆把校园外表的净化、美化、绿化等同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初探——以贵州省为例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初探——以贵州省为例
等乡镇硬件设施更加缺乏 。 2 .师资缺乏 。 的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等同起来 ; 四, 第 把校园文化建设 当成是文 化活动, 认为 多搞一些学 校师生文 艺活动就是 在建
笔者在对从江县小黄小学 和从江 民族二中走访 调查时得 设校园文化 ; 第五 , 把校园文化 当成是学 校的识别 系统 , 校 将 知, 学校师资缺乏 , 往往一个老师担任数 门课 程 , 教学任务 重 , 园文化视 为一 所学 校区别 于其他学 校 的可被 目测 的识别 系 教学效果差 。这种现象在黔东南苗族、 侗族 自治州普遍存在 。 统 , 而不是精神 内核 ; 另外许多中小学校 长把学校办学特点 当
传 承 和 发 展其 所 依 托 的 民 族 文 化 ( 括 传 统 文 化 ) 另 一 方 面 多 关 于 民族 民 间 文 化 进 校 园 的 提案 。 目前 约 有 4 1所 中小 学 包 ; 3 又 必 须 输入 现代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 改 变 民族 传 统 文 化 及 生 产 相 继 开 展 了 民族 文 化 进 课 堂 的 工 作 , 同 程 度 地 把 民 族 民 间 以 不
生活方 式。 民族地区的学校不但承担着传授知识 的任务 , 而 文 化 列 入 学 校 教 学 内 容 , 织 编 写 民族 民 间 文 化 进 课 堂 的 乡 组
且 还对 民族 文化传 承 、 保护 、 助和发展 少数 民族优 秀的传统 土教材 , 救 一些县市相继制定师资培训计划 。
文化 , 促进本 民族地区经济 、 社会 和文化 发展 繁荣更具 有重要
民 族 民 问 文 化进 课 堂 对 学 校 教 育 产 生 了 良 好 的 作 用 : 一 作 用 。 民族 学 校 不 仅 担 负 着 传 授 知 识 的 责 任 , 且 还 要 肩 负 方 面使 民族 文化 得 以传承 , 而 对原有 的校园文化建设 产生 了良

试论少数民族班级文化活动建设

试论少数民族班级文化活动建设

用心塑造心让爱灌溉爱——试论少数民族班级文化活动建设谷坪乡帮土小学: 吴海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班级学生情况复杂,多数学生沟通交流困难,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弱,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困难。

因此班主任工作首先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相互作用的关系逐步确立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使双方在这种交流、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实现人生价值。

我一直坚持让爱心灌溉着每一颗纯洁的童心。

一、欲造人、必先造师欲造物先造人,欲造人则须先造师。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素质升华才能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好的教师,好的班主任不仅仅是言传身教,还更应该是让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引领学生、感化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产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阅读学校征订的各种有关教学的报刊杂志特别地方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网络培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当自己有一桶水之时才是有一瓢的灌溉之举。

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呢?故事!书海中有无尽的故事让我去“忽悠”我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我眉飞色舞的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讲述着中国浩瀚的文化,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天文地理等等,故事高潮时可戛然而止,其结果让他们在图书室和网络里寻找,并鼓励他们自己讲故事、写故事、演故事。

经过努力,班上的学习氛围浓厚了;课余生活,课余活动也丰富了。

二、欲塑心、必先关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与学生相处除了爱心,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首先,把关爱带给每一个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少数民族高职院校根植于少数民族地区,从社会和济发展角度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对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学校又起到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民族文化的载体作用。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更要注重结合地方和自身的实际,继承优质民族文化传统,面向未来,更新办学观念,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蕴藏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器质文化,这是一种外显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指的是校园的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包括建筑、校园环境、教学科研场地设备、图书资料等);中层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方面的制度文化及师生共同体现出来的艺术涵养、礼仪行为规范、校纪校风等行为文化;底层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继承历史、开拓前进中形成和传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文化,以及由此生成的办学理念。

这三种分层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底层文化是核心与灵魂,对表、中层文化的表现形式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表、中层文化是底层文化的外在表现,受底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又反作用于底层文化。

1.校园文化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大学是知识密集、信息汇合、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场所,高等学校师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往往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其发现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以及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培养的各学科门类的人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在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衍变的进程中,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校园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开启民智、继往开来,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更新、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开启了民智,唤起了广大民众反帝反封建意识,激发起民众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巨大变革;上世纪大学学子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激发出了整个民族求真务实、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踏上了复兴的快车道。

浅谈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者:杜艳艳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而作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社会时代性的特征下仍保留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优势。

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突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化、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民族院校由于其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使得民族院校与一般的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构建和谐的民族校园、减少民族文化冲突,不断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

一、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既体现着一般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还体现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将民族文化生搬硬套到校园中,而是充分挖掘、提炼并形成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

其中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在宗教、建筑、教育等各个方面。

而对于一般院校中的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1.首先是民族院校的校园建筑风格方面的体现。

从校园建筑风格上来讲,就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林荫小道并不是单一的建筑群体,而是伟大的人文物理、天文学家等的形象代言物。

民族院校使这些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既体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又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2.其次是民族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的体现。

制度文化包括校规校纪、组织机构等,是保障校园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

民族院校的制度文化一方面保障了民族院校的基本权利,具有约束、规范功能。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尊重、理解、关爱人的这些人文关怀上,比如有的民族院校为教师分配教职工宿舍,为教师节省上下班时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突显边疆民族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突显边疆民族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显边疆民族特色[摘要]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最直接环境,能否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我们必须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结合边疆民族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边疆民族特色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研判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

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

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这一重要的论断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环境影响青年,青年在于引导。

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最直接环境,能否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关系到青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第一,美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熔炉,学生通过艺术讲座,可以获得美的知识,通过参观美术作品展,可以提高审美层次,通过参加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活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创作需要,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塑造能力。

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塑造一代新人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校训为代表的校园精神、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校园传统,都在激励、熏陶、塑造校园新人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谈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谈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校 是 民族 地 区名 副 其 实 的 文 化 高 地 或文 化 重 镇 。再
次, 民族 地 区高等 院校 是 一 个 多 功 能 高 端 文 化 组织 , 其 既 可 以通过 人 才 培 养传 承文 化 、 传播 文化 , 为 文 并 化 建设 输 送 人才 ; 又可 以通 过 科 学 研 究创 新 文化 、 发 现文 化 , 文化 发展 开辟 新 路 ; 可 以通 过 提 供 文 化 为 还
布 局不 断优 化 , 量 不 断 提 高 , 益 不 断 提升 。以广 质 效 西 为例 ,0 9年 , 区高 等 院校 7 20 全 5所 , 校 生 6 . 5 在 9 1
万 人 , 20 比 0 0年 的 4 1所 和 2 . 9万 人 分 别 增 长 了 2O 8 . 和 2 3 0 。 3 29 1 . [ 民族 地 区高 等 院 校 的快 速 发展 1
第 2 4卷 第 1期
Vo. 4 NO IZ 一 .1






21 0 1年 2月
Fe . 0 1 b 2 1
J OUR NAL 0F B S AI E UNI RS TY VE I
谈 民族 地 等 院 校 服务 区高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建 设
级人 才 , 新先 进理 论 , 供 政策 咨询 和其他 智 力 支持 , 创 提 建设 示 范 园 区 。少数 民族 文化 建设 目标 是 实 现 各 个 少数 民族 文化 的繁 荣和构 建 多 民族 文化 和谐发 展 , 因此 , 民族 地 区 高等 院校 服务 地 区 少数 民族 文化 建 设 的着 力点是 : 承 、 传 弘扬 和创 新 当地 少数 民族 文化 , 引介 、 评价 和 借 鉴 外 来 多样 民族 文化 , 宣

民族地区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及构想

民族地区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及构想

民族地区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及构想作者:范道秀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9期摘要: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

学校办学品位的差异,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差异,校际竞争的根本,就是校园文化的竞争。

为此,本文以龙胜小学为例,对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创新民族地区和谐校园文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品质;和谐文化一、龙胜小学校园文化的现状1.学校发展方面龙胜县是桂北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龙胜小学作为龙胜县唯一的一所县直小学,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102个春秋,学校历史悠久,底蕴厚重。

2007年成功举办百年校庆之后,学校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变,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队伍空前团结,师生士气高涨,在此基础上,学校再接再厉,坚持走内内涵发展之路,2009年被一举评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荣誉的获得,既是肯定,又是鞭策。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就意味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民族地区和谐校园文,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努力为少数民族山区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校园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建设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具有传承性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

二、提升龙胜小学校园文化品质的构想1.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为总要求,打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首先,校园文化起点要高。

“雅”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精髓之一,在东方这块沃土上得以世代传承,足见其“功力”之深。

一个简单的“雅”,繁衍出的学校精神和人文情操是高尚。

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党的*《报告》在“实现全面建成*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来,各级*对文化事业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从我州南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还比较多,最集中的就是投入少、标准低、欠债多等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各级财政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而投入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又必须放在少数民族地区。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七: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能力有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事业现状不相适应,“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和“学科技难”等现象比内地更为突出,“解五难”的任务更为艰巨,更需要国家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长期以来,国家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重点一直放在城市,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完全靠乡村自己投入。

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之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失去了稳定、正常的经费来源,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差距越拉越大,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格格不入。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人口素质差,人均受教育年限、科学技术普及程度、法制道德观念、文明开放意识等均不能与北部经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直过区”,基本上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到*社会,文盲、半文盲还很多,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曾经在对越作战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更需要国家的关心和扶持。

第五,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大力繁荣边疆民族文化事业,不仅能够增强边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文化共生下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景观设计探究

文化共生下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景观设计探究

文化共生下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景观设计探究练丹麑,何定真(柳州工学院,广西柳州545000)摘要:校园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传递校园环境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着力研究文化共生之下校园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结合校园自身特色营造出一个独具传统与地域特征的人文景观空间,以期寻找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文化共生;民族文化;校园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4)04-0040-030引言校园景观不光是学校的物质文化体现,更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校园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以及价值取向。

而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园景观建设,有着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校园环境不仅要有其他地区校园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更应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多元融合特性。

校园景观作为学校的第一品牌印象,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发扬地[1]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有正向的引导,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提炼,最终融入校园景观改造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文化共生与校园景观的联系文化共生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2]。

基于文化共生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具有以下这些特点:①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建校以来校园文化和特色的挖掘,借助景观手法进行表达,增加学校师生的母校文化认同感。

②引入地域文化特色。

在景观小品或场景表达中,融合地域特色元素,让校园景观更具地域归属感。

③多重文化要素的糅合。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打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景观,注重不同文化之间内涵的提炼和共融共生。

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强调在设计中运用绿色材料、绿色建筑等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建设低碳环保的校园景观。

藏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藏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藏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校风校貌,是具有教育、导向、凝聚、塑造、陶冶、激励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教育资源。

在藏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藏民族地区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须渗透“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物化形式的校园,它包括校园建筑、活动场所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

在藏民族地区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建筑物及其装饰、橱窗等要具有藏民族特色。

要有藏民族自己的名人塑像、画像和格言警句,校园绿化要选适合高原生长的耐寒花草树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出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同时,还应该鲜明地彰显藏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始终如一地呈现师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等精神文化底蕴。

无论办公室、教室、寝室的布置,还是艺术作品悬挂,墙报的内容形式,处处通过学生耳濡目染,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让师生在这种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中促进生命的和谐成长。

二、藏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家”的要素和功能。

在藏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牧区,每年夏、秋季农牧民都要离家几十或上百公里去采挖药材、游牧,家里只有老人、孩子留守。

学校都以寄宿制办学为主,学生辍学、流失现象较严重。

因此,在藏民族地区,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受教育的地方,还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温馨的“家”,用“家”的温暖感染学生和家长。

学校有了“家”的要素和功能,有了“家”的温暖,才能让家长放心,才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防止学生辍学、流失,才能让校园生活注入学生脑海,铭刻在学生的心灵,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融娱乐和教育为一体,体现一定教育理念,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学校缺少硬件设施,物质文化贫乏;对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不切实际地盲目照抄照搬“上级精神”或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学校。

诸如此类,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一)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
“任何一所学校,都必然有自己已有的发展和条件,哪怕其物质条件再薄弱,它的学校文化也不会是‘一贫如洗’,也决不会和其他学校一模一样。

”城市的很多中学,有的学校打造英语特色;有的学校打造数学特色;有的学校打造写作特色等等。

他们靠自己的特色,雄据一方。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是不是可以模仿城市学校办一办英语、数学之类的特色学校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与资金投入跟城市学校相比,大相径庭,如果生搬硬套,其结果注定要失败。

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路在何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奇石怪树俯仰生姿,掩映校园,加之少数民族男男女女,淡装秀服,怡然自乐。

这是城市学校无法找到的靓丽风景线。

因此,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长处。

且看,苗族、侗族姑娘的头饰,衣物,一身打扮,“碧玉妆成”,花枝招展。

若在学校里创办民族服饰才艺表演班级,立足民族特色,必定成功。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小学创办的侗族农民画在国内外负有盛名,让侗族的孩子取材于侗乡的农村农民生活,挖掘民族瑰宝;梅林中学则以“歌”为特色,他们以侗族大歌唱响校园,不仅唤回了失学者,而且代表侗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荣获金奖。

这证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环境,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

(二)合理规划,着眼未来布局
学校文化是引领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和乐园,环境文化是有效载体,只有动员全校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觉参与,才能达到建设目标。

学校规划,应着眼未来,楼、台、路、廊合理布局。

建楼,不要盲从上级某些领导建议“操场好建教学楼”,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活动空间,让学生欢蹦戏耍。

种树,不要“遍地桂花开”,何不种点荷木枫树,春季荷木花开,净白如水;秋天,枫叶染霜,更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境界。

种萆,且莫舍近求远,高价购买台湾萆,可以让师生就地取材,到河边挖来爬地草,分片管理,乐护其中,何乐而不为?更有迂回画廊,装点鼓楼,颇具民族特色。

哪怕是一则通知,末尾点上一句温馨祝福,多么亲切。

富禄乡中学的文化建设正走在这样的路上,学校铺上了河边的绿萆,教学楼前安放了教师自发组织到大河边搬来的奇石,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多次获得自治区、市、县级领导表扬。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细处入笔,着眼未来,此所谓“无处不风景,润物细无声”。

(三)与民同乐,共建和谐校园
校园精神文化,是引领师生前进的战斗号角,是最大限度释放教与学潜能的力量场所,只有培植好校园文化,才能涌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

在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虽然贫困,但文化却不会“一贫如洗”,其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

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互相关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旨趣正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的。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从这种自然存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学校也应该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改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的愚昧成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富禄苗族乡这一地方,传统的民族节日“三月三”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这天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这么盛大的节日,教师除了帮社区群众组织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参与文艺表演,身穿民族盛装,欢欢喜喜“走进新时代”。

学校师生与民同乐,社区群众则与校共欢,关系密切。

富禄乡中学就这样得到群众无偿献地19.4亩,并在这块土地上,群众自发迁走祖坟65座,使学校有了场地建设综合大楼和田径运动场。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民同乐,为民育才,共铸和谐。

(四)更新理念,向管理要效益
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师生行动的旗帜,是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浓缩和体现,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精髓。

新时期课改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吸纳新的理念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一个时期重点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邀请专家讲学,走出去听课取经。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部曲”的弹奏,使全校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严格要求,把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结合起来。

学校对有困难的师生倍加关照,使师生感觉学校同样拥有家庭般的温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情”,还有什么事不可为!这样,学校在管理上就可以变“应该怎么做”为“我要如何做”而达到管理目的。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共建和谐校园,展现民族风采。

(作者单位:石明,三江县富禄乡中学,545514;荣征波三江县教育局,广西三江,545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