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
2.安排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或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提问、解答疑问、实时反馈等方式与学生互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鼓励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3.实验合作:在实验环节,学生将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溶解度的曲线和溶解度表;
4.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区别;
(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
(4)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我会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以下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生活与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加热液体及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树立化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年级:九年级下册设计目的与说明:1、导入:【活动1】“大家来帮忙”,通过帮助小明快速溶解果汁,复习影响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

【活动2】“大家来猜猜”,通过观察三位小朋友的餐盘,进行讨论,分析三个小朋友谁吃饱了来导入新课。

2、新授:【活动3】通过餐盘中有饭菜剩余表明吃饱的生活实例,推断溶液“吃饱”时的外观,将溶液的“吃饱”与化学名词“饱和”进行对接,初步建立饱和概念。

【活动4】“实验验证”,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饱和现象。

并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同学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5】“概念分析”,请同学朗读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分析他认为概念中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并在多次同学补充后完善理解,得出概念中必备条件。

实现对“饱和”概念的理解。

【活动6】“饭后时光”通过饭后是否还能吃瓜子、水果,猜想饱和溶液是否不再溶解任何物质。

并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7】“谁是大胃王”,通过吃饱的人不一定吃的多,没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得出结论饱不饱与饭量有关。

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练习:完成书后习题,巩固溶液概念4个注意事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

4、小结:【活动8】请同学上台总结回顾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知识目标: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科学素养目标:⑴进一步学习试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试验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试验对比中得出结论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分难点:对于浓溶液不肯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肯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日常生活的阅历可以告知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三、讲授新课分组试验73⑴观测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⑵小结:在肯定温度下,肯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试验74⑴同学观测现象:温度上升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⑵同学小结:上升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试验75⑴同学观测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⑵同学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师总结:在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状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肯定要说明在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争论:你有几种方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小结:一般状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饱和溶液肯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肯定很稀吗?分组试验76观测: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那么溶液较浓的是:。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溶液的饱和与否。

3. 学生能够运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溶质(如食盐、糖等)、溶剂(如水、酒精等)、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2. 教学课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实验现象。

3. 教学教案: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指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两种溶液的本质区别。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实验现象。

4. 判断方法:讲解如何判断溶液的饱和与否,让学生能够运用判断方法准确地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课堂小结: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本质区别。

2.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解释它们的本质区别。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判断方法:加热或加入溶质,观察溶液是否发生变化。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

八、课后作业:1. 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描述如何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讨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化学专家或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广泛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饱和溶液的概念。

本节课活动设计为两个层次,即探究饱和溶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以及可以应用于哪些实际问题。

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9-6),来达到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性。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学生在对溶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是对只有固体溶质的溶液进一步认识。

在概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定性的实验扩展到定量的资料分析,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置探究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策略的设计,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问题引导下深入探究,在小组合作中锻炼能力,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思维导图或板书,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作为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为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关注并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新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差异、溶解度与溶液饱和度的关系等核心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二、探究发现【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演示课本图1—67实验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1、设计幻灯片。

2、课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一:可溶物是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制的溶解呢?多媒体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回答: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限度实验探究二:溶液饱和所需要的条件?1、[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点、相互转化方法及实际应用。
2.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关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
1.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课后加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确保掌握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一些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相互转化方法及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并能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
2.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难点:1. 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溶液的本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 分析讨论:学生对比实验结果,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点,总结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例,如海水、糖水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学生一:可以;学生二:不可以;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

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9.2溶解度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2溶解度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8.实际应用:溶解度在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调整溶解度,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在制备药物时,可以通过调整溶解度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内容逻辑关系
①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单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溶解度的定义,即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溶解度的表示单位,通常用克表示,也可以用百分比表示。
2.科学思维:学生将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归纳问题。他们将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据-解释链,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3.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课堂上将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如配制溶液、观察溶解过程等。这些实验操作将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溶解度的基本原理。
-转化: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或加入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或减少压力等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2025春九年级下册化学 9.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

人教版2025春九年级下册化学 9.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再加10mL 水,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的量也增加 (2) 实验内容现象分析加入3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1.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2.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溶解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当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再加入3g 硝酸钾,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加热烧杯 固体全部溶解 再加入3g 硝酸钾,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静置,冷却晶体析出【归纳总结】(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2)改变条件会使溶质继续溶解或析出。

当温度不变时,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有关; 当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

【讲解】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思考】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归纳总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思考】回想实验9-6中,硝酸钾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了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又如何变成了饱和溶液?【讲解】在实验中,当温度升高时,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变成了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

上述实验说明,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可以变成饱和溶液。

【归纳总结】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如下:熟石灰[Ca(OH)]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2减小,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例1】室温下,向100g氯化钠溶液中再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1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分析讨论,结合实验探究,得到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固体,蒸馏水,100mL烧杯3个,250mL烧杯1个,玻璃棒3【课前准备】KNO3根,25mL量筒2个,胶头滴管,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板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讲解】生活中还有很多像NaCl这样的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我们养花用的KNO3这种化肥,植物对它的吸收也是在溶液中进行,观察KNO3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提问】实验过程中控制的是什么变量?【视频】溶解KNO3的实验。

【讲解】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不同实验阶段是否为饱和溶液,与学生互动。

【提问】不同情况下KNO3在水中溶解性的最大值,通过数据,获取信息。

【投影】查阅资料:不同情况下KNO3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现象。

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溶质质量变。

温度,溶剂量定量角度说明温度、溶剂量这两个变量对KNO3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训练查找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概念建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温度和溶剂量对溶液的影响。

根据学案上提供的实验用品,请用简单仪器装置图表示实验方案。

【展示】实验用品:KNO3固体,蒸馏水,1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展示】学生实验方案讨论并用简单仪器装置图表示实验方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导入我国北方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思考与讨论:改变温度,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实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①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

这样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

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 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

思考与讨论(1).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加入硝酸钾、蒸发掉一些水、降低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2).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配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增加溶剂、升高温度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如下:二、结晶1.结晶的概念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

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如海水中提取食盐。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下降明显下降的物质,如冷却热KNO3溶液,获取KNO3晶体。

3.结晶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制工具和方法
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屏软件
设计思路
由实验引入课堂,突破难点,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出定义中应限定的条件:温度、溶剂的量、某种物质,并由此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画面内容简单描述及解说词
设计意图
一、
片头
(30秒以内)
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先完成一个实验,两支试管--加入5ml水---分别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可以看到两支试管中都有剩余固体。
由此,得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你有没有理解?
给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练习拓展
练一练,食盐溶解到水里的各种情况,具体说明。你理解了吗?
给出相关练习,反馈学生所学。
三、结尾
(30秒以内)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你学会了吗?
简单结尾
自我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一步步的找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限制条件,循序善诱的得出了其定义,使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如果让饱和的溶液中再加入水,会出现什么情况?
改变溶剂的量的情况。
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溶解。
改变某种物质的情况。
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到不同的情况下,溶液的饱和情况是不一样的,即可得出饱和溶液的定义中应限定的条件。你能给(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吗?
由前面的实验,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应限定的条件。
表5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刘皇良
微课名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录制时间
2016.04
知识点来源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目标
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知道其定义。
难 点
突破方法
利用控制变量法,以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练习型、自主学习型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