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矛盾”词语妙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作品中“矛盾”词语的妙用初中语文所选的鲁迅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矛盾”词语,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判断。乍一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细细推究,却是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其中蕴藏着一个确凿的事理。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表达一种委婉的复杂感情,而“确凿”则强调了百草园的确只有一些野草,并不美丽动人,紧接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为什么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竟成为那时我的乐园呢?这种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并不能解释人们对“似乎”与“确凿”这对矛盾的怀疑。试想,作者七岁就被送进本家私塾,整天禁锢在书房和庭院中,看到的只是“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读的是“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这些晦涩的诗文。此情此景,作者把荒园当作“乐园”,想到在百花园中寻求到种种乐趣,同私塾的枯燥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他没有受到封建思想束缚时欣喜若狂的心态。

《故乡》中,作者一落笔便用“二千余里”“二十余年”以及写游子对故乡的热恋之情。可是,当“我”“冒了严寒”风尘仆仆步入故乡怀抱时,满眼的悲凉,荡涤着自己的热心,凄厉的寒风中,“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被无情的现实笼上了一层暗淡的阴影。“我所记忆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多了”,字里行间藏着“我”的多少希望,痛苦和悲凉啊!“全不如此”说

明故乡变化之大,变得凄凉、萧条、破落,令人目不忍睹,于是就在主观上自我排解:“仿佛也就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作者的本意是写“故乡变坏”,但又不忍心承认,最后在心理上寻找原因来自我安慰:“全不如此”到“仿佛也就如此”,再到“本也如此”,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我”一见到故乡时那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婉转的情境中,置成一个个悬念,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委婉曲折的笔致,把灰暗的画面,悲凉的感触和复杂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故乡也就有了散文诗的优美旋律。

“大约”与“的确”同样是一对矛盾,但在《孔乙己》中却揭示了生活本质的真实。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是说孔乙己在二十年间从来没有人提起他生死的消息,他又是那样的卑微,无足轻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是这么过”。那么,我只能用“大约”来推测孔乙己死了,但是根据生活规律的必然,二十年前见到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幕,他是必死无疑的,换句话来说,死是孔乙己最好的结局,所以说“的确死了”。一个曾经使人快活的孔乙己死了,死得无声无息,犹如秋风中的一片树叶,没有惊动任何人,透过这对矛盾词语的本身,可见这个人是多么卑贱,而社会的残酷,人情的冷暖跃然纸上,在读者的心中划上一个深沉的惊叹号。

“大约是怀着一种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这是《论雷

峰塔的倒掉》中的句子。“大约”与“简直”这对矛盾,前者是推测的语气,发人深省,法海本为一个和尚,一个得道的禅师,却对别人幸福自由的婚姻横加干涉,猜测自然是难免的,但仅是怀疑和推测,不能平愤懑之情,紧接着用“简直”和“一定”进行肯定,用夸张和肯定的语气,表明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作者这是用讽刺的笔触,揭露一个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口念阿弥陀佛,实则灵魂卑劣的丑恶嘴脸。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封建卫道士虚伪、凶残的本质昭然若揭,讽刺戏谑之情,溢于言表。

匠心独运,才得以达到作品感人的境界。正是上述“矛盾”词语的运用,使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异曲同工之妙。读来心存疑惑,读罢掩卷沉思,在沉思中,发现作者的真正用意,玩味作品的深远意境,揭开“形异”的面纱,挖掘“神同”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