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和中国唐朝的官制比较
唐朝均田制与日本班田制的差异
唐朝均田制与日本班田制的差异作者:肖双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摘要:大化改新之后,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实施班田收授法。
班田制是以唐朝的均田制为蓝本而制定的,班田制是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律令体制中土地制度的核心。
政府在充分考虑了日本当时的国情后,班田制在具体内容上与均田制有了不同的特征。
本文主要从授田对象来叙述班田制与均田制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均田制;班田制;授田对象;差异一、均田制与班田制的概述均田制是在北魏太和九年开始实行的。
北魏是结束长期战乱后建立的,因此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家必须要实行土地国有化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政府的财政收入。
此后北齐、北周、隋唐都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并根据当时的国情对具体内容加以修改。
唐于武德七年开始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减少田产的纠纷,缓和了统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同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日本书纪》写道:“贵族们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
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之)地”。
(1)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盛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威胁到国家的安定。
因此,日本孝德天皇于大化二年正月宣布改新诏书,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
宣布将全国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
政府用丰厚的食封换取豪族的土地私有权,并且使豪族成为隶属于天皇的各级官僚。
班田法将广大公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
二、从授田对象来看均田制与班田制的不同对于官员授田,唐令规定有爵位者和官职者都按等级授给永业田,除永业田之外,官吏还有职分田,诸官文武职事按官位的高低授予职分田。
(2)职分田交给百姓种植,官员的俸禄就是每年种植户交纳的租税。
永业田可以世袭,职分田不能世袭,职分田在官吏卸任、罢职、升迁或死亡后要归还给国家,若官员升迁国家再根据新的职位级别授予职分田。
日本的贵族官僚按位阶、官职、功劳受位田、职田、功田。
【doc】试析新罗封建律令制的特色——兼与唐朝、日本相比较
试析新罗封建律令制的特色——兼与唐朝、日本相比较第28卷第1期2011年1月V o1.28No.1Jan.2011试析新罗封建律令制的特色——兼与唐朝,日本相比较李宗勋,高在辉[摘要]公元7~9世纪,中国唐朝的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并臻于完善,这深深影响了新罗封建律令制的形成与发展,使新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封建律令制度:以"执事部"为核心是新罗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以"九州五小京制"为核心是其地方制度的特点;以"幢","停"为主是其封建律令军制的特点.[关键词]新罗;唐朝;日本;律令制度[中图分类号]K3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1)01—0006—07 [收稿日期]2O10一O8—2O[作者简介]1.李宗勋,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韩国史和东亚关系史;(延吉133002)2.高在辉,韩国东新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韩国古代史.新罗原是一个地处朝鲜半岛东南一隅的古代弱势国家,但通过积极受容佛教文化,并通过培养人才,采取积极的外交策略,终于与唐军联合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战和对峙状态,完成了相对意义上的统一大业新罗统一三国后,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治国经验.以此为契机,新罗积极汲取中国先进的封建律令制度,逐渐成为相对完善的封建律令制国家.但一种文化的全面引进,会遭遇到对抗,消化,异变和本土化等各种发展变化过程,因此,研究新罗封建律令制的特色,不仅可以印证中朝两国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渊源关系,而且还可以揭示新罗封建律令制的特点.本文将新罗律令制与当时的唐朝和日本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进一步阐明东亚中,朝,日三国封建国家体制的发展进程和相互间的异同关系.一,以"执事部"为核心的新罗中央政治体制特点中央政治体制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隋唐的中央集权体制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统治体系,其先进R'性是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在中国的影响下,作为其邻邦的新罗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了律令体制,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僚政治组织.但由于新罗和日本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唐朝不同,故而新罗和日本的统治体制又保持了其独特性.新罗统一三国以后,开始致力于建设律令体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新罗的政治国家体制的核心是执事部.关于执事部,《三国史记》职官志载:"执事部,本名禀主(或云祖主),真德王五年改为执事部,兴德王四年又改为省".L1]('《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又云:"二月,改禀主为执事部,仍拜波珍餐竹旨为执事中侍,以掌机密事物."]('执事部是与唐三省相类似的机构,主要职能是掌管国家机密事物(似唐中书省),长官称中侍(似唐门下省),统辖其他各官署(似唐尚书省).可见,新罗中央统治体制的建立参照了唐三省的模式.但是,新罗执事部与唐三省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执事部的名称是新罗的独创.新罗的执事部虽然是根据唐律令制原则和为了加强王权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骨品制和上大等为主的门阀贵族的制约.骨品制对新罗政治的影响极为深刻.骨品制中的真骨从新罗初期开始就完全垄断了国家的最高官职,除特殊情况外,晋升哪一级官位或官职都严格受到骨品制的制约,故而常常造成新罗官位与官职不相对应的现象.以门阀贵族为主体的和白会议和上大等制度对执事部也产生制约作用.和白会议是真骨贵族和大等们参与的群臣会议,是古代新罗合议制政治的一种形式,它还制约着王权."大等"并非实职,而是对门阀贵族及要臣们的统称.新罗和白会议的职能范围较广,可以就对外关系,王位继承和废黜等国政大事进行讨论.如此大的职权,自然大大淡化了执事部的职能.上大等是新罗官制中的最高官职之一.关于上大等,《三国史记》职官志云:"上大等,或云上臣,法兴王十八年始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又载:"(法兴王十八年)夏四月,拜伊餐哲夫为上大等,知国事.上大等官始於此,如今之宰相."④可见,上大等的职掌与执事部有些相似,也是参与国政.值得注意的是,上大等的官职要比执事部的中侍高.其实,新罗统一以后建立以执事部为核心的中央律令体制,就是为了削弱这些贵族势力和扩大王权.换句话说,执事部的建立,意味着新罗的政治动向由贵族联合政体向受王权支配的行政机构的转化.但三国时代就已牢固形成的新罗骨品制,上大等制,和白会议等贵族门阀政治根深蒂固,一直影响到统一以后的新罗政治.②其结果,统一后的新罗虽然模仿唐朝的三省制,建立了旨在扩大王权和总揽国政的执事部,但由于受到强大门阀贵族势力的限制,执事部还是没有起到像唐朝三省制那样的统治中枢的作用.执事部的地位低下,还表现在官等和中央机构的配置上.中侍所需官位,是从第二官等伊餐至第五官等的大阿餐,即官等的上限为第二级的伊餐,而除了左右理方府以外的其他各部府长官都达到了第一级长官伊伐餐的官等.执事部在名称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它同新罗的兵部,礼部,仓部和调部一样都称"部",这一点至少说明执事部的地位比其他各部高也高不出多少.此外,作为总揽国政的执事部,没有像唐三省和日本的太政官那样被高高配置在具体行政官厅之上,而几乎是与其他官署并列的.在机构职能和形式上,新罗制度与唐制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执事部总揽国事更多表现在名义上,实际上它的职能及权限远未达到唐三省那样的地步. 日本以唐制为蓝本,依据大宝令和养老令制定了封建的中央律制令官制.虽然大体上模仿了唐制,但也不乏其独特之处.日本史学家安藤知冬说:"本朝官司之别,日宫,有省,有台,曰府,日职,日坊,大抵皆沿于唐制.3]"'另一位学者桑原骘藏说:"大宝律虽本于唐制,然删其弊害,改为简要."日本的律令政体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所谓"两官八省五府一台".两官即神祗官和太政官. 神祗官主管朝廷的祭祀,与太政官并列设置作为最高机构,这是日本律令政体的突出特点,而唐和新罗都未曾把神职提到这么高的位置.日本自古以来始终重视神权统治,并将此作为立国之本.他们在律令体制下,也搞祭政一致:在天皇之下,神祗官为首,然后才是太政官(虽然它的官位要比神祗官高几级).日本如此重视祭祀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尊崇天神地祗是日本的固有信仰传统;其二,天皇自喻为天神之子,是承天神之命统领天下的,因此牢牢地把握祭祀权,这对于维护天皇的权威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E5](222)太政官总揽全国政务,是日本中央政治组织的核心,在形式上和理念上与唐三省,新罗执事部相似.太政官体系作为日本律令政体的核心机构统辖中央八省及其之下的一切政务.由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及大纳言构成的公卿官负责国政的决策,由少纳言局,左右弁官局具体执行和落实.在实际业务上,少纳言局通过属下的外记局承担诏书的形成过程及传达,弁官局则负责统辖八省的行政事务.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官僚体制类似唐三省职能,但一个官署同时负责多种事务和职能.这也许是因为当时日本律令的制定者们看到了唐制各部门职权重复,机构臃肿的弊端,认为①《三国史记》把整个新罗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上代(第1代王赫居世王到第28代真德王),中代(第29代法兴王到第36代惠恭王),下代(第37代宣德王到第56代敬顺王).②如中代后期的圣德王也是靠真骨贵族的推举即位的."圣德王……神文王二子,孝昭王同母弟也.孝昭王薨,无子,国人立之."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八《新罗本纪第八》,第l10页7.除了中书省外,再独立设置门下省显得有些多余.E63(35)与唐制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日本律令官制相对忽略议论和审核政治的议政环节,而更注重国家政令的实施.因此,日本注重提高相当于唐尚书省机构的地位和职能,降低了中书省的地位,淡化了门下省的职能.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这样,除了门下省和中书省在职掌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唐中书省和门下省不仅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机构,而且分别代表着皇帝利益和传统贵族利益,而当时的日本却没有形成像唐朝那样的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因此单独设置相当于门下省的机构显得没有必要.E73"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新罗和日本在唐律令的影响之下,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中央政治体制,为本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两国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等方面与唐存有差异,又使其中央政体独具特色. 二,以"九州五小京制"为核心的新罗地方制度特点隋唐时期,中,朝,日三国相继实施律令地方体制,即唐的州县制,新罗的九州五小京制和日本的国郡制.新罗虽在中央体制上为建立唐式律令制付出不少努力,但在地方制度上却没有多大变化,实行九州,五小京制.FI本实行以国司制为主的地方制度,也只是在理念上采用了唐律令制.因此,新罗在地方制度上与唐和日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许多自身的独特性.新罗统一三国以后,如何有效地管理原高句丽和百济旧地成为健全地方体制非常重要的课题.神文王时,在健全中央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地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其结果是,在全国划分了九个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并在其下设置了郡县,同时在重要地区设立了五个小京.至此,新罗的律令地方体制得以最后确立和完善.因此,一般将统一新罗时期的地方统治体制称为九州五小京制或州郡县制.新罗的九州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原三国旧地各设了三个州.这种特点充分反映了九州制作为行政区域的合理性.新罗实施九州制,大概是模仿了中国禹王传说中的九州.值得注意的是,州虽然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域,但它与所属郡县的领域关系却和唐不一样,即州有自己独立的领域,与其所属郡县的领域不相重叠.新罗统一三国之前,已有郡和县的设置,统一后,郡县制更加完善.郡一般下设三四个县.但也有其下没有属县,只有直属的村落.这种郡的区域大小与县相差不多.县下设有几个村.郡县长官的名称主要模仿了中国官制,分别叫太守和县令大多数太守或县令是由六头品官僚来充当的.E83"小京制是统一新罗地方制度的一大特点.三国统一后,文武王设置北原小京和金官小京;神文王五年(685)设立西原小京和南原小京,然后将原来的国原小京改为中原小京.至此,五小京得以完备.至于五小京的性质,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通过设立小京可以解决统一新罗的政治文化中心偏重于全国东南一隅的弊端;二是可以通过大量迁徙国都和六部贵族充实小京来牵制当地固有势力;三是可以加速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文化向新罗方面的同化过程.总之,五小京起着中央直辖地区的作用,既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又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就日本而言,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先是实行"隔河山而分国县,随阡陌以定邑里"E93"蛇的以土着为首领进行间接统治的国造地方制,6世纪后改为国司制,即中央向诸国派遣高级官员,其主要任务是常驻地方诸国,向地方下达中央政府的旨意,控制和监督国造.改新后,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在大宝令实施以后,国司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时的国司不仅是中央派往诸国的全权代表,而且开始代替国造行使国内的军事,行政,司法等大权,原来的国造退为二级行政组织一郡的首领地位,国司成为诸国的实际统治者.①在国之下是日本的二级地方行政区域——郡.郡明显地作为行政区域是在大宝令实施以后.律令制实施以后,日本努力模仿唐制,将原来从朝鲜半岛引进的评制改为中国式的郡制.和国司一样,郡亦有郡司,郡司和国司的最大差异是①"国司"一词,是京职或外职,国之长官或国之统治者的泛称,对此史学界尚未得出一致意见8?国司一般是由中央直接派遣的,并有一定的任期,而郡司则是由当地豪族担任,其职位不仅是终身的,还可以世袭.相比之下,唐之州县制,无论是州的刺史还是县的县令,皆由中央派遣的官吏担任.州和县的区域是人为划定的一元化行政体系,所以二者区域的配置关系又是重叠式的.此外,在地方制度的组织形态上,三国也有所不同.新罗的州,郡,县虽为三级行政组织,但三者的领域并不重叠,也就是说,有的郡县的领域并不在州的所属领域之内.这可能是新罗只注重城邑而忽视行政管辖范围所致.El本的郡制也很特殊,在律令政体的驱使下,将作为郡前身的评人为地变为郡级行政区域.但日本的评原是具有军事基地和多个自然村落组成的土着区域,大宝令实施后,虽然评改为郡,但评的自然共同体①性质并没有多大改变.因此,郡的长官郡司一般由当地豪族出任,并非中央直接派遣.唐之州,县是根据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而人为戈Ⅱ定的行政单位,但唐的村和坊却不是人为划定的,而仍然保持着自然共同体性质,也就是说,唐律令把自然共同体原封不动地纳入乡村组织中.三国中,新罗在地方制度上的自然共同体性质最为浓厚.正如前面业已提到的那样,新罗的州,郡,县各自有其独立领域,而这些领域又都是自然共同体,只不过是大的自然共同体而已.总之,新罗的九州五小京制和日本的国郡制都实施了类似唐朝的地方政体,但三者在实际内容及性质上仍保持各自的特点.唐通过整齐划一的方式人为地建立了一元化地方统治体系,新罗的地方制度自然共同体的性质比较浓厚,日本则是律令和自然共同体性质兼而有之.三,以"幢","停"为主的新罗封建律令军制特点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律令制的广泛扩展,律令兵制也不同程度地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的史料文献中都反映了朝鲜和日本努力模仿中国兵制的迹象,在军制名称,建立一元化军事体制方面尤为明显.但军事制度毕竟不像行政机构那样容易变动,且军事结构的变化往往受制于各国对外关系和军防情况的需要.因此,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兵制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它们各自固有的军事特点.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古代东北亚的战略要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它的北部始终面临着强大的中国和骠悍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威胁,它的南部则经常遭受倭寇的侵扰.所以,身居这种生活环境的朝鲜民族比任何民族都重视国防建设,自然兵种多,体系也较为复杂.统一新罗时期,最重要的中央军事组织要数九誓幢,这是新罗统一三国后重新组建的中央集团军,誓和幢都是代表军队的意思.笔者认为, "九誓幢"意味着综合性的集团军,其内部还有大的军团.顾名思义,九誓幢是由九个部分组成的集团军.这九个部分是:绿衿誓幢,紫衿誓幢,自衿誓幢,绯衿誓幢,黄衿誓幢,黑衿誓幢,碧衿誓幢,赤衿誓幢,青衿誓幢.E1O](478)其中除了新罗人的三个部队以外,其他六个部队皆由被征服军组成,这是新罗统一三国后在军事上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罗在诸誓幢中配置了统一军官职,重要的军职都是由原新罗国人来担任.统一新罗时期,在小京,州,郡,镇,县都有相应的驻屯军队.统一后,新罗重新组建的地方部队有十停,五州誓,着衿骑幢,新三千幢,绯衿幢,师子衿幢,万步幢,三边守幢等,其中十停是全国统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军团.在新罗,"停"字指军队,与"幢"字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停字前常加有地名,因此,停相当于军事管辖区域或军区.十停以骑兵为主,各停设队大监一人,少监二人,大尺二人等军官职.这些军官职都是下级军官,意味着十停的地方军性质.同时还可以看出,地方军团也划入到全国的统一编制.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罗的军事制度比较独特,几乎没受唐律令军制的影响.新罗的军团种类多,兵种复杂,既有一元化的中央直属部队,又有大量的地方部队,还有部分豪族的私兵.在新罗军制中,还有一些收编旧百济和高句丽军而组建的军团.新罗兵制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与新罗王权软弱,军防以抵御外族为主,朝鲜半岛地形复杂,战争多以攻守城池为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①自然共同体是指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较浓厚的土着社会或集团9'相对而言,日本的律令兵制受唐府兵制影响较深,对此,《养老令?军防令》中有详细记载,这不仅给研究日本兵制带来了诸多方便,而且弥补了因唐军防令逸散而造成的唐兵制的诸多疑点.④根据日本军防令的一般原则,日本在京师设常备军——卫府,作为保卫京师和宫城的常备部队,主要负责确保天皇和宫城的安全,天皇行幸时保驾,看守各类城门,在京城里夜间巡逻等.日本在各国设有军团组织,军团是日本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大约四个郡中设一个军团,军团完全由国司直接支配.和唐代的府兵制一样,日本军团亦实施番上制度,"凡兵士fr_番者,向京一年,向防三年,不计行程."口]("囚军团是由各国国司统辖,故上番者除了向京城外,也向国衙上番,承担保卫国司的任务.诸国军团还承担着向卫门府和卫士府输送卫士的任务.同时,在边关防卫的防人和临时远征的兵力也都是由军团提供的.仅从这个意义上,便可将军团制看作是日本律令兵制中最重要的军事组织.下面将唐府兵制,日本的军团制与新罗的幢停兵制相比较,借以阐明三国封建军制的异同关系.首先,新罗在建立一元化军事体制上是与唐和日本一致的.一元化军事体制意味着一切军权集中在中央,军士组织体系化,规范化.唐朝的兵制不仅规模大,而且军权不分巨细集中在皇帝和皇太子手中,并以府兵为基础建立了宿卫京师和番上制度.同时作为唐核心武装力量的府兵和中央的卫府,地方的州兵和边防兵之问的关系非常紧密,各部武装力量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如此高度集中的一元化军事制度为唐前期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史学家们曾对府兵制盛赞不已,认为"府兵之善,莫出于此"..统一新罗的军事一体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了统一的军事编制;二是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只要是官方军队,一律使用统一的军官名称.与政治制度相比,新罗在兵制上受唐制的影响不大,因为从整个新罗兵制来看,很难看出与唐兵制有相似的地方.日本兵制的一元化程度较高,故不像新罗兵制那样复杂,而显得比较单纯,但又不乏①由于唐军防令逸散,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10严密,即只表现为卫府——军团——防人体系. 日本兵制努力模仿唐制的结果,又使二者的军事体制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日本军防令的内容,因唐军防令的逸散而不能与唐军防令相互对照研究,但与中国其他军事文献中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说明日本的军防令也许也是模仿唐军防令而制定的.其次,尽管中朝日三国都表现出一元化的律令军制性质,但在军事支配权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正像上面陈述的那样,唐朝除了有限的州兵可由地方管辖之外,绝大多数军权集中在中央,尤其是府兵的调配权牢牢掌握在皇帝和皇太子手中.新罗的军事支配权被真骨贵族所垄断.新罗的将领不像唐卫府将领那样只有在发生战事时才从皇帝那里得到军队调配权,而平时就有相当的权力.由此可知,新罗的重要军权主要掌握在中央贵族手中.从新罗军号多兵种复杂的情况而言,军权亦很分散.有些学者甚至主张,统一新罗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私兵,{13](319)军权的分散性亦可想而知.日本在这方面则与唐截然不同,军团不仅由诸国独立支配,不受中央管辖,而且军团长官等官职也由相当于都司级别的地方豪族担任.最后,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中朝日三国的兵制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第一,在番上问题上,唐朝的府兵和日本的军团都建立番上制度,而新罗却没有实施过此项制度.唐朝和日本的番上制度也不完全一样.唐朝府兵的番上,主要是宿卫京师,而日本则以番上国司为主要任务.唐朝府兵一次番上的时间为一个月,最长也只有三个月,而日本则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新罗虽然没有实施什么番上制度,但设有专门宿卫京师的部队.第二,在兵力部署上,唐朝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首都及其附近地带.但新罗和日本则把兵力均等地部署在各地方,且把重兵驻扎在重镇和边关.新罗的许多军团是直接以州名或其他地名命名的,包括一些中央管辖的部队.日本更不待言, 各国皆置军团,诸国独立行使征兵,练兵,任命军官等权力.同时,日本还将大量的兵力作为防人部署在边关地区.番上制度和兵力部署的不同,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朝日三国的历史背景及征防结构的不同. 在唐朝,番上兵力的重点部署在关内,这充分说明中国皇帝真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既有帝国的象征意义又有无限的政治和行政权力.唐朝的皇权意识要高于国家意识.因为在北方的广阔平原上,唐朝经常面临着骠悍的少数民族势力的侵扰,所以将优势兵力集中在关内地区显得很有必要.新罗和日本则不然,新罗统一三国以后,王权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但国内真骨贵族势力仍然很强大,而且还有原高句丽和原百济豪族地方势力的影响,统一新罗的王权远没有唐朝皇帝那么强大,所以不但不能把优势兵力集中在首都附近,而且还需要用大量的兵力去牵制地方势力.日本天皇虽说是一国之主,但它的象征意义要高于它的行政权威,①皇位及其各种地位被侵犯的威胁较小,进而也就不需要重兵宿卫京畿.此外,日本的地理条件为古代日本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各国君王都视日本为贫瘠小岛,提不起他们对这列岛的土地欲望,即使产。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摘要:世界文化,特色各异又兼容并包。
和服,中国汉服作为两国的传统服饰,都是各国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
本文首先总结了和服文化和汉服文化的服饰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而探索两种服饰之间的差异及融合,并分析汉服文化对和服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和服;汉服;服饰;中日交流一、和服文化概述(一)和服的定义和服是民族的传统服装。
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加上的各色风俗背景,不断经历时代的打磨发展而成的。
人崇尚人本主义,对本国文化有着极强的信仰感,同时对祖国河山及风土也十分欣赏,有着对情境的独特细腻感受。
这就使得作為文化代表的和服风格简洁高雅,有属于的独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点和服整体几乎都是硬朗的线条,用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属于平面裁剪。
和服的一大优点就是穿着同一尺寸,无论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
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缺少对人体曲线美的展示,但它却能代表人独特的庄重安稳的感觉。
同时,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的湿润的风土气候。
(三)和服的发展历程1.奈良时代奈良时代的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
当时的僧侣及大批学者来到中国学习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
"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衣服令"规定了官员和无官职的公务人员上朝或是工作都有专门的服装,分别按官职等级与行业分类。
同时,时至今日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风格绘画的影子。
2.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是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时代。
在借鉴了唐朝文化基础上注入自己国家的文化灵魂。
和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
比如当时盛行的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表着的颜色,富丽繁华。
日本平安前期释奠对唐礼的继承和本土化
日本平安前期释奠对唐礼的继承和本土化作者:闰华芳来源:《古代文明》2018年第04期提要:释奠是中国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
8世纪初,日本模仿唐朝建立大学寮制度,释奠被引入日本。
8世纪中叶,吉备真备借鉴《大唐开元礼》,整顿释奠,使其初具规模。
平安前期,嵯峨天皇时设定了“天子幸释奠”的情况,并首开“七经轮转讲读制”、诗宴和内论义,后两者的恒常化凸显了日本释奠的本土化特色。
日本释奠既包括准备、馈享、讲论等固有仪程,也包括诗宴、内论义等衍生仪程。
讲论是大学寮教官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诗宴是文人表达尊师崇孔、以忠事君志向的场合;内论义是天皇参与释奠讲论的折衷方式。
释奠是尊崇道统的表现,道统与治统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当皇权衰弱、大学寮衰败,释奠代表的道统也随之衰败。
关键词:日本;平安前期;释奠;《大唐开元礼》;《延喜式》DOI: 10.16758/ki.1004-9371.2018.04.011“释奠”一词出自《礼记》,是指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
魏晋时期,太子每通一经之后的祭祀和太学开学时的祭祀对象开始转向儒家先圣先贤。
降至唐朝,逐渐建立了圣孔师颜制,其首见于贞观二年(628年),再定于显庆二年(657年)。
1 8世纪,在《大宝律令》的框架下,日本模仿唐朝开始建立大学寮制度,释奠作为尊师崇孔的标志被引入日本。
平安时代(794—1192年)前期是唐风文化高涨的时期,也是释奠最受重视的时期。
关于此期释奠的研究,日本学者弥永贞三对中国和日本的释奠源流进行了考察,认为日本平安时期释奠是变形最少的仪式。
2台藏明、3桃裕行、4千田丰5等学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考察释奠。
中国学者高明士从成圣教育的角度阐释释奠,认为庙学制建立后,成圣教育由抽象化走向具象化;6刘晓峰对日本释奠的谱系进行了梳理。
7以上诸位前辈各有独到精辟的论述,但难免面面俱到,如对释奠仪程的区分、释奠仪程中讲论者的角色和作用、对供物替换的具体考察、内论义的代表事例、诗宴的性质和作用等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古代日本和唐朝官职之比较
古日本唐朝天皇一人东宫青宫、前星、明两、龙楼、龙岫内亲王湘阳、床黄之华关白执柄、摄录、博陆摄政执柄、摄录、大宰、殿下、冢宰、纳麓太政官块署、尚书省、都省、兰省、鸾台太政大臣司空、相国、太阁、太尉、太师、大相国、太保、太傅左大臣左丞相、左相国、左相府、左仆射右大臣右丞相、右相国、右相府、右仆射内大臣内丞相、内相府、内府大臣盐梅、黄阁、块门、济川、三馆、三台、三旌、三槐、象岳、丞相、相府、仆射、莲府、莲幕大纳言亚块、亚相、黄门、黄门监、九列、献替、献纳、元恺、上列、门下侍中、柳门、龙官、龙作中纳言黄门、黄门侍郎、九列、献替、献纳、元恺、子向、上列、门下侍郎、柳门、龙官、龙作参议谏议大夫、宰相、相公、八座、吏部尚书太政官史生行署辩官尚书、兰省、鸾台大辩大丞左大辩左大丞右大辩右司郎、右大丞中辩司郎中、中丞左中辩左司郎中、左中丞右中辩右司郎中、右中丞少辩司郎、少丞左少辩左司郎、左少丞右少辩右司郎、右少丞大史尚书主事、尚书都事、大都事少纳言给事中、尚书郎、门下给事、门下给事中大外记外史、门下起居郎、门下令史、门下录事外记外史、史官、主书、门下录事史生门下令史神祇官太常寺神祗伯太常卿、太卜令、祠部郎中神祇副太常少卿、祠部员外郎神祇佑太常丞、太卜丞神祇史太常主簿、太常录事、太卜令史、祠部主事、祠部令史中务省紫微省、中书省、殿中省、凤阁中务卿紫微令、中书令、殿中监、门下侍中中务辅黄门侍郎、紫微侍郎、中书侍郎、中书舍人、殿中少监、门下侍郎中务大辅中书监中务丞紫微舍人、中书舍人、殿中少监中务录中书主事、殿中录事、门下录事内记起居舍人、起居郎、侍书、柱下、柱史、著作郎、内史侍从补阙、散骑常侍、拾遗内舍人给事舍人、千牛备身、通事舍人监物御史、主监、城门郎、殿中侍御史典钥门仆、主铃符宝郎式部省吏部、李部式部卿太常卿、吏部尚书、李部大尚卿、式部辅考功郎中、太常少卿式部大辅吏部侍郎、李部大卿、式部少辅吏部员外郎、李部少卿式部丞考功员外郎、司勋郎中、太常丞、吏部郎中式部录太常主簿、李部主事兵部省卫尉寺、夏官兵部卿卫尉卿、卫尉尚书、夏官尚书、兵部尚书兵部辅卫尉少卿、兵部员外郎、兵部侍郎兵部丞卫尉丞、兵部郎中兵部录卫尉主簿、兵部主事治部省春官、礼部治部卿太常卿、礼部尚书、治部辅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治部丞太常丞、礼部郎中治部录太常主簿、礼部主事民部省户部、地官民部卿户部尚书、职方民部辅户部员外郎、户部侍郎、职方郎中民部丞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职方员外郎民部录户部主事刑部省大理刑部卿刑部尚书、秋官尚书、大理卿刑部辅大理少卿、都官郎中刑部大辅刑部侍郎刑部少辅刑部侍郎刑部丞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大理员外郎、大理丞、大理录事刑部录刑部主事、刑部主簿大藏省大府、大府寺、天官大藏卿藏部尚书、大府卿大藏辅大府侍郎、大府少卿大藏丞大府丞、大府郎中大藏录大府主簿、大府录事宫内少府监宫内省工部省、司农寺、殿中省、冬官宫内卿禁省尚书、光禄卿、工部尚书、司农卿、殿中监宫内辅光禄侍郎、光禄少卿、工部侍郎、司农少卿、少府少监、殿中少监宫内丞光禄丞、光禄郎中、工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司农丞、司农郎中、殿中丞宫内录工部主事、司农主簿、少府主簿、殿中主事藏人所黄门署藏人头燕首、贯首、两头藏人温信、侍中、仙郎、夕拜郎、夕郎近卫府羽林、亲卫府近卫大将羽林大将军、虎牙大将军、亲卫大将军、幕下、幕府近卫中将亚将、羽林将军、羽林中郎将、羽林郎将、虎贲中郎将、亲卫将军、亲卫中郎将近卫少将亚将、羽林将军、羽林中郎将、羽林郎将、虎贲中郎将、亲卫将军、亲卫中郎将、亲卫郎将近卫将监参军、亲卫军长史、亲卫校尉近卫府生卫史兵卫府威卫、鹰扬、武卫兵卫督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武卫大将军兵卫佐威卫将军、镇军将军、鹰扬将军、武卫将军兵卫尉威卫长史、镇军长史、武卫校尉、武卫长史兵卫志镇军录事、武卫录事兵卫将曹兵曹兵卫府生参军事、武卫史卫门府监府、监门、金吾卫门督监门卫大将军、监门大将军、金吾大将军卫门佐监门卫将军、监门次将、金吾次将、金吾将军卫门尉监门卫长史、金吾尉、金吾校尉、金吾长史、录事参军卫门志监门录事、金吾录事卫门府生金吾卫史、中候司、兵曹检非违使别当大理卿检非违使尉廷尉弹正台宪台、御史台、肃正台、正台、霜台弹正尹御史尚书、御史大夫弹正忠御史弹正弼御史中丞弹正疏御史录事大膳职光禄寺、大官署大膳大夫监膳、光禄卿、膳部郎中、大官令、珍羞大膳亮监膳郎中、光禄侍郎、光禄少卿、膳部员外郎、膳部侍郎大膳进光禄丞、膳部员外郎、大官丞大膳属光禄录事、膳部主事、大官史修理职匠作修理大夫匠作大尹、将作监、将作大匠修理亮匠作少尹、将作少匠修理属将作主簿京职京兆府、扶风、冯翊京职大夫京兆尹京职亮京兆少尹、冯翊少监京职进京兆司录、冯翊判事京职属京兆录事、冯翊记事中宫职内侍省藏人所黄门署藏人头燕首、贯首、两头藏人温信、侍中、仙郎、夕拜郎、夕郎近卫府羽林、亲卫府近卫大将羽林大将军、虎牙大将军、亲卫大将军、幕下、幕府近卫中将亚将、羽林将军、羽林中郎将、羽林郎将、虎贲中郎将、亲卫将军、亲卫中郎将近卫少将亚将、羽林将军、羽林中郎将、羽林郎将、虎贲中郎将、亲卫将军、亲卫中郎将、亲卫郎将近卫将监参军、亲卫军长史、亲卫校尉近卫府生卫史兵卫府威卫、鹰扬、武卫兵卫督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武卫大将军兵卫佐威卫将军、镇军将军、鹰扬将军、武卫将军兵卫尉威卫长史、镇军长史、武卫校尉、武卫长史兵卫志镇军录事、武卫录事兵卫将曹兵曹兵卫府生参军事、武卫史卫门府监府、监门、金吾卫门督监门卫大将军、监门大将军、金吾大将军卫门佐监门卫将军、监门次将、金吾次将、金吾将军卫门尉监门卫长史、金吾尉、金吾校尉、金吾长史、录事参军卫门志监门录事、金吾录事卫门府生金吾卫史、中候司、兵曹检非违使别当大理卿检非违使尉廷尉弹正台宪台、御史台、肃正台、正台、霜台弹正尹御史尚书、御史大夫弹正忠御史弹正弼御史中丞弹正疏御史录事大膳职光禄寺、大官署大膳大夫监膳、光禄卿、膳部郎中、大官令、珍羞大膳亮监膳郎中、光禄侍郎、光禄少卿、膳部员外郎、膳部侍郎大膳进光禄丞、膳部员外郎、大官丞大膳属光禄录事、膳部主事、大官史修理职匠作修理大夫匠作大尹、将作监、将作大匠修理亮匠作少尹、将作少匠修理属将作主簿京职京兆府、扶风、冯翊京职大夫京兆尹京职亮京兆少尹、冯翊少监京职进京兆司录、冯翊判事京职属京兆录事、冯翊记事中宫职内侍省中宫大夫长乐令、长秋监、内宫主人、内侍省中宫亮内宫监、内侍省常侍、内常侍中宫进内宫判事、内给事、内侍伯中宫属内宫录事、内侍主事东宫傅皇太子傅、太子少卿、太子大博士、太师、太师正小卿、太保、太傅东宫学士少师、少傅、太子宾客、太子文学、崇文馆大学士、文馆大学士东宫藏人青闱侍中、内坊典直东宫大夫澹事春宫大夫澹事府、澹事正、宫尹、太子少卿、太子少尹、太子尹、端尹、亮尹春宫亮澹事小正、太子冼马春宫进太子澹事大舍人寮宫闱局大舍人头宫闱令、主当令大舍人助宫闱史、主当少令大舍人允宫闱丞、宫闱令史、主当丞大舍人属宫闱令史、主当录事阴阳寮司天台、太史局阴阳头五行尹、司天监、太史监、太史主簿、太卜令、祠部郎中阴阳助五行少尹、司天少监、太史少监阴阳允司天丞、太史丞、太卜丞、祠部员外郎、祠部丞阴阳属太史主簿、太史令史、太卜史、祠部主事阴阳博士太卜正、太卜博士、卜筮将军阴阳师太卜主师天文博士司天、司天台保章、司天文生、天文灵台师历博士司天台、司天台保章正太史、司历、司历正保、保章正漏刻博士司刻、司辰、司天台保章主计寮金部、度支、比部主计头金部郎中、计部郎中、度支郎中、比部郎中主计助金部员外郎、度支员外郎、比部员外郎主计允度支部郎主计属金部主事、度支主事、比部主事算师仓部计史主税寮仓部寮、屯田水部、主税头仓部郎中、屯田郎中主税助仓部员外郎、屯田员外郎主税允仓部郎主税属仓部主事内藏寮少府、仓部寮、内府局内藏头左藏令、右藏令、少府监、尚衣奉御、尚帑令、仓部郎中、藏帑令、内府令内藏助少府少监、尚衣直长、仓部员外郎、藏帑少令内藏允左藏丞、右藏丞、少府丞、内府丞内藏属监事、左藏府史、右藏府史、少府主簿、少府录事、仓部主事和官汉名缝殿寮尚衣局缝殿头御府监、彩缝监、尚衣奉御、尚缝令、内谒者监、内尚衣监、掖庭令缝殿助彩缝少监、尚衣师、掖庭监、缝殿允彩缝少监、尚衣直长、掖庭丞缝殿属尚衣令史、掖庭令史大炊寮大仓署、导官署大炊头大仓令、导官令大炊助主爨大炊允大仓丞大炊属大仓史、导官史玄蕃寮鸿胪寺、典客署、崇玄署玄蕃头鸿胪卿、主客郎中、典客郎中、崇客郎中、崇玄令玄蕃助鸿胪少卿、主客员外郎、祠部员外郎、崇玄令史玄蕃允鸿胪丞、典客丞、崇玄丞玄蕃属鸿胪史、典客主事、祠部主事、崇玄史府诸陵寮太常寺、庙陵署诸陵头诸陵令、庙陵监、礼部诸陵令诸陵助庙陵少监、礼部令诸陵允诸陵丞、庙陵丞诸陵属诸陵录事雅乐寮大乐署雅乐头协律郎、大乐令雅乐助大乐令史、大乐郎雅乐允大乐丞雅乐属大乐主簿、大乐府乐生儛师图书寮麟台图书头著作郎中、秘书监图书助著作佐郎、秘书少监图书允秘书丞图书属秘书主事大学寮国子监、国子寺大学头国子祭酒、祭酒大学助国子司业、司业大学允国子丞大学属国子主簿大学属国子录事明经博士国子大学博士、四门业博士、大学博士、大儒、大博士、文馆学士明法博士律学士、律学博士、律师学博士文章博士翰林学士、翰林主人、国子博士、昭文馆学士、文章学士书博士手书博士、书学博士音博士音儒算博士密学博士助教国子助教、四门权助教诸道得业生先生、秀才、茂才文章生科者、进士学生国子诸生典药寮尚药局、太医署典药头医监、尚药奉御、太医令典药助医正、太医正典药允太医丞典药属太医府医博士太医博士木工寮将作监木工头工部尚书、左校令、将作监、将作大匠、木作尹木工助工部侍郎、将作少监、将作少匠、将作丞木工允工部郎中、将作丞、木作丞木工属工部主事、左校史、将作主簿、将作录事木工算师准计史、将作计史内匠寮少府、少府监、尚方、尚方监内匠头少府监、尚方监、中匠令、中尚史、中府主簿、内府监内匠助少府少监、中匠少令内匠允中尚丞内匠属少府主事、少府录事、中府少簿主殿寮尚舍局主殿头钩署令、尚舍奉御、尚辇奉御、殿中监主殿助尚舍直长、尚长、尚辇直长、殿中少监主殿允钩署丞、尚舍丞、尚辇直长、殿中少监主殿属钩署祠令史、尚舍史、尚舍令史、尚辇令史扫部寮守宫署、洒扫署扫部头守宫令、尚舍奉御、洒扫尹扫部助尚舍直长、洒扫少尹扫部允洒扫丞扫部属守宫史、尚舍令史、洒扫史马寮驾部、太仆署、典厩署马头驾部郎中、尚乘奉御、乘黄令、太仆卿、典厩令马助驾部员外郎、太仆少卿、典厩员外郎、典厩少令、驸马都尉马允太仆丞、典厩丞、马都尉马属驾部主事、尚乘令史、典厩府和官汉名兵库头库部郎中、武库将军、武库令、武部郎中兵库助武库员外郎兵库允武库丞兵库属库部主事、武库主事、武库府正亲司宗正寺正亲正宗亲尹、宗正卿正亲佑宗正丞正亲令史宗正主簿内膳司尚食局内膳正尚食奉御奉膳尚食奉御典膳主食、尚食直长内膳主食、尚食直长、尚食奉御内膳膳部主膳造酒司良醞署造酒正典酒、良醞令造酒令史酒师、良醞月、良醞史主水司上林署、膳部署主水正上林藏冰、膳部郎中、白浆令主水佑主浆、上林丞主水令史上林监事织部司织染署织部正织染令织部佑织染正织部令史织染史、织染府、织染录事囚狱监囚、司狱囚狱司大理狱、断狱署囚狱正断狱令囚狱正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囚狱佑大理狱、断狱丞、比部员外郎囚狱令史狱史、比部主事隼人司布护署隼人正布护将军隼人佑布护少尹隼人令史布护主簿市司市署市正市令市佑市作事、市丞市令史市录事施药院司仪署施药院使司仪令施药院判官司仪丞施药院主典司仪府内竖所宫闱坊主膳监典膳局、典膳丞主膳正典膳郎主殿署典设局主殿首典设郎主马署厩牧署主马首厩牧令御书所芸阁、秘书阁评定所大理大判事决断令、司直评事、大理正、廷尉正、评事、理正司少判事大理丞判事属大理录事勘解由使勾勘大宰府都督府大宰帅都督、都督尹大宰大弐都督大卿、都督长史大宰少弐都督司马、都督少卿大宰监参军事、都督郎中、都督录事大宰典都督主簿、都督录事镇守府将军上镇镇将、镇东将军镇守府军监将军亚相、上镇镇副镇守府军曹上镇录事陆奥出羽按察使上都护、都护府陆奥出羽按察使记事都护录事国司邵公、虎符、国宰、宰吏、刺史、专城、蒲鞭、熊轼国守分忧、牧宰国介长史、别驾掾参军事、司马郡司县令大领县令将军大树、幕下、幕府、柳营后宫掖庭殿上人云客、鸳銮上达部九棘。
试对比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皇帝制的不同
试对比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皇帝制的不同[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从《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中不难看出,奈良、平安时期的官制,大部分是仿效唐代制度建立的。
上自天皇下至地方官吏的设置和职责,基本上与中国的相应官吏的设置和职责近似。
因此,古代天皇制具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但是,世界上毕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日本天皇制虽然从古代中国帝制那里学去了不少东西,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试分析了一下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帝制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万世一系;异姓革命;二元化权力体系;君主专制;宗教性1 万世一系与易姓革命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断改朝换代的古代中国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形成了绝无古今的“万世一系”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现象。
据沈才彬先生统计,自秦至清朝共194 个皇帝的退位状况,大致可分自然退位(病死)、让位、自杀、他杀、废位或强制退位五种类型。
其中正常退位的皇帝占2/3,非正常退位的皇帝占1/3。
换言之,每3名皇帝中,就有1名未得善其终。
日本的情况却大相径庭:最早使用天皇称号的推古天皇至昭和天皇共92代、90名天皇。
这其中,非正常退位的天皇仅为14 人,即便这14 名非正常退位的天皇,皇位更替也只限于皇族内部从没有发生过类似中国那样的改朝换代、皇统断绝。
中国儒家的天子思想主张受天命者取代失天命者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尧、舜禅让,其次是汤、武革命。
可是,实际上中国历代多选择了汤、武革命。
日本与之相反,更多的是采用皇族内部的让位,将汤、武革命束之高阁。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日的皇权更替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实,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以及古代中国不断改朝换代都是各国特殊国情的产物,这些特殊国情包括政治观念、政治习惯、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
(1)根本原因。
日本天皇主要作为精神权威存在。
在天皇制形成以后的历史时期中,天皇在政治实践中主要作为精神权威而不是世俗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远离政治权力的核心,即保持了天皇制的“万世一系”,同时也是天皇制二元政治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公元7-8世纪,日本国多次派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以唐朝为模板建立了所谓的“律令制国家”,将日本带入了真正的文明时代。
这套教科书的说辞为我们带来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从而强大发展起来的印象,也让很多人觉着日本才更好传承了唐朝优秀典范。
实际上,日本人虽然在物质文化与艺术层面确实大量传承了唐朝的基因,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制度文明,尤其是大化改新后建立起的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其实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抛弃,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模样。
图/日本来华路线01 唐朝制度好?推古天皇的改革中,圣德太子引进了中国政治理念中的君臣观念,作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他援引中国儒家学说,强调:“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
这种对君主关系的制度化无疑是向当时日本国内强大的氏族豪强势力发难。
其所制定的“冠位12阶”,便是用中国儒家学说的“德、仁、礼、信、义、智”来分别称呼各个位阶,从而营造君臣之间巨大的身份差距。
这种制度很快就在后来苏我氏的等旧氏族贵族的反扑浪潮中被束之高阁。
在随后的大化改新之中,大中兄皇子与中臣镰足以实现唐朝模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目标继续改革。
他们不仅在上层建筑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全面模仿唐制,试图建立起能够与新型律令制国家相配套的新型经济基础。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日本君主想要得到大唐效果都极为困难。
02 无法推行的唐朝模式在《改新之诏》中,大中兄皇子规定模仿中国的均田制,建立班田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地公民制,公民全部登记造册,直属国家,国家按公民人数班授口分田。
公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每次都登记在册。
很明显,改革目标是彻底打破传统的氏族豪强所占有的私有地、私有民制度,相当于从中国早期“封邦建国”的井田时代直接飞越到隋唐时期的均田系统。
然而,这种形式上的模仿,很快就暴露出严重的不适应,有些措施甚至连形式上的维持都难以继续。
日本平安时代与中国唐朝官制简单的比较(上)
日本平安时代与中国唐朝官制简单的比较(上)这也是研究生时期的一篇小论文,自己进行了简单的翻译,分为上下两篇放出,本篇为上。
这是我对中日官制的一点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日本平安时代的律令官制的形成,可以说受当时唐朝的影响很大。
但是,并不是简单地把唐朝官制拿来就用。
日本的律令官制是在符合日本的国情的基础上,创建出了各种特殊的官职和体系。
因此,本文想从日本平安时代的官制和中国唐朝的官制不同的地方发现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主要从两国都存在的官职和体系进行探讨。
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想就官位和官职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官位和官职官制分为官位和官职两部分。
根据官位和官职哪一方受重视,可以分为两种官制类型。
以官位为中心的类型叫品位型,以官职为中心的类型称为职位型。
现代文官等级制度存在职位分类的情况。
但是,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品位型仍然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古代国家中,大多采用品位型。
品位分类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地位的不同,给予的待遇也不同。
职位分类以工作为中心,根据工作内容决定待遇。
那么,为什么品位分类更常被采用呢?首先,传统社会注重身份。
身份以人为本,是其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
如果有那个身份的话,无论去哪里,无论就任什么官职,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没有变化。
这对古代文官来说,稳定性很高。
而且,品位分类可以说是贵族社会存在的基础。
其次,品位比职位更容易理解,实施起来也更方便。
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职位分类可能很难实现。
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在使用品位分类。
那么,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日本和中国的古代又如何呢?日本平安时代和中国唐朝的官制基本上属于品位分类。
但是,唐朝官制受到汉朝官制的影响,也具有职位分类的性质。
汉及其之前时代不存在品位,官职的高低由食禄的多少来判断。
例如,二千石是汉朝郡守(太守)的俸禄,三百石是县令的俸禄。
由此可见,太守的地位高于县令。
但是,俸禄只是衡量官职的标准,自身不能成为官人身份的标志。
比如说,有个官员当过二千石的太守,但现在不干了。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一)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高度发展的原因【两条,见教案】(二)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典章制度(1)官僚制度{中央官制}:唐在中央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台(御史台)。
日本稍加变通,设立二官(神祗官、太政官)、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一台(弹正台)。
○中务省主持草拟诏书、朝廷礼仪及侍从皇宫事务,综合了唐朝中书、尚书、殿中等省的职责。
式部省则仿照唐朝的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
治部省的职责与唐朝礼部相同,主持国家典礼及外交事务。
民部省相当于唐的户部,而唐朝的户部也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六月由民部改称的部。
兵部省则与唐朝的兵部相当。
大藏省掌管日本朝廷的大部分财政制度,包括钱币,金银,贡物,度量衡和民间货物价格的恒定等,但是税收制度则由民部省管理。
宫内省职责较宽,综合了唐朝殿中省、光禄专、家正寺等机构的职能,主掌宫内大小事务及官营经济。
{地方官制}日本也大体上仿照唐朝的道、州(长官为刺史、太守)、县(县令),设国(国守)、郡(郡司)、里(里长)三级。
○『五畿七道』,五畿即畿内:大和、和泉、河内、山城、摂津五国;七道指东山道、北陆道、东海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六十五国。
(2)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大化改新中,日本还模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
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广大农民的主要负担是租庸调制,该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计丁征取。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诗歌文化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诗歌文化在日本历史上,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被认为是文化繁荣和和平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里,日本的诗歌文化达到了巅峰,产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词。
本文将介绍平安时代的背景和发展,并探讨其对日本诗歌文化的巨大影响。
一、平安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平安时代开始于794年,标志着日本政治和经济重心从原本的山城京(今京都)迁移到平安京(今京都),同时引入了中国唐朝的官制和文化。
这个时期以皇室和贵族的政治统治为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民生活逐渐富足。
在平安时代的早期,诗歌主要由贵族阶层创作和欣赏。
贵族们经常在社交场合中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是一种炫耀自己才华的手段。
诗歌成为社交交流和文化追求的重要内容。
二、平安时代的诗歌发展1. 万叶集的编纂在平安时代初期,编纂《万叶集》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万叶集》收录了大量来自各地各阶层的诗歌作品,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爱情、自然景色等各种主题。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后来的日本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形式的变革平安时代中期,诗歌的形式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传统的和歌(短歌)以外,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踏歌。
踏歌是一种长诗形式,允许更多的自由发挥和抒发情感。
这种新的形式为日本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和潜力。
三、平安时代的优秀诗人1. 百人一首《百人一首》是一部由一百首各不相同的精选和歌组成的集子。
这些和歌分别由一百位不同的贵族和文士创作,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小野小町、藤原纪念馆等。
《百人一首》的编纂和广泛传播,使日本诗歌得以普及并深入人心。
2. 藤原道长藤原道长是平安时代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和文化家。
他不仅擅长各种诗歌形式,还致力于改革和提升日本文学的地位。
他的一些诗作以细腻的表达和深邃的思考而著称。
四、平安时代诗歌文化的影响1. 影响后世文化平安时代的诗歌文化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长达289年的历史中,唐朝创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将政治、军事、行政、教育等各个领域都纳入了严密的官职等级划分之中。
下面将介绍唐朝官职的等级划分。
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省六部”和“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三省六部”,指的是皇帝统治下的中央行政机构。
这包括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吏部负责选拔、考核和管理官员,礼部负责宴会、礼仪和外交等事务,兵部负责军事和南北方的征调,刑部负责司法和监狱管理,户部负责财政和税收,工部负责工程和水利等事务。
而中书省是行政机关的总掌控部门,门下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接下来是“九品中正制”,这是唐朝时期的官职等级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品,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和从五品。
在每个品级内部,还有正、从两个阶段之分。
正品官员的地位较高,从品官员地位较低。
升迁需要通过举荐、考试等途径,同时也有晋升年限的限制。
在九品中正制之上,还有一些专门的高位官职,如御史中丞、左右仆射、尚书令、尚书左右丞等,他们在官职等级制度之外有着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地方行政官职,如节度使、团练使、州刺史、县令等,这些官员负责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兼管军事、经济等事务。
总之,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的建立和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日本战国官职一览
授位是天皇的权利,关于其有一件有趣的轶事。江户时代的享保十三年(1728),从越南输入日本的一头大象谒见了天皇。按规定,只有获得五位以上的身份才可上殿,无官无位者不能谒见天皇。于是此象被授予从四位,其位阶之高,超出诸多大名之上。由此想到游戏中各家大名或家臣向朝廷献金,都是由山科言继、近卫前久等公卿负责传奏,天皇并不出面,也许就是出于身份的考虑。毕竟,战国前期三位以上的高位基本上都被控制在皇室贵胄手中,武士的官位相对偏低。将军足利义晴是从三位,足利义辉是从四位下,足利义荣是从五位下;声名卓著的大名如毛利元就(从四位上)、今川义元(从四位下)、岛津义久(从四位下)等,也不过在从四位内徘徊,而这些都已经算很高了;普通大名一般保持在五位至六位之间,家臣就更低。到织丰时代,天下大势已定,情形就不同了:织田信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丰臣秀吉更是破天荒地爬上了关白太政大臣的高位,其家臣的官位也相应提高,四位的已很普遍。
从六位上:中务少丞2 中监务2 春宫少进2 中宫少进2 左京大进 右京大进 修理大进 大膳大进 寮助(内匠助 内藏助 大炊助 主殿助 扫部助 缝殿助) 上国介(山城介 摄津介 尾张介 三河介 远江介 骏河介 甲斐介 相模介 美浓介 信浓介 下野介 出羽介 加贺介 越中介 越后介 丹波介 但马介 因幡介 伯耆介 出云介 美作介 备前介 备中介 备后介 安艺介 周防介 纪伊介 阿波介 赞岐介 伊予介 筑前介 筑后介 肥前介 丰前介 丰后介) 主膳正 主水正 太宰少监2——57
回答一下关白 了解关白必须了解“摄关政治”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一种政治体制。这时外戚藤原氏掌权。当天皇年幼时,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称摄政,天皇成年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天皇无实权。良房在公元858年始称摄政,基经在公元887年始称关白。后一度中断。公元930年忠平恢复。十一世纪道长及其子赖通时势最盛。至后三条天皇(1068——1072)时,藤原氏权力下降。1086年院政时代开始,摄政、关白失其作用。
日本平安时代官职官位表
太政官令外官彈政台左右禁衛府正一位關白(相當於中國的相國)從一位太政大臣(相當於中國的丞相)正二位左大臣(左丞相)右大臣(右丞相)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不管部的官員或是地方太守正三位大納言(1) 權大納言(3)從三位中納言(2)太宰帥彈正尹左近衛大將權中納言右近衛大將正四位上中務卿正四位下式部卿治部卿民部卿兵部卿刑部卿大藏卿宮內卿參議(4)從四位下修理大夫太宰大貳彈政大弼左近衛中將(2)左京大夫左權近衛中將(2)右京大夫右近衛中將(2)勘解由長官右權近衛中將(2)左衛門督右衛門督左兵衛督右兵衛督正五位上中務大輔太膳大夫太宰少貳正五位下式部大輔治部大輔民部大輔兵部大輔刑部大輔大藏大輔宮內大輔彈正少弼左近衛少將(2)右近衛少將(2)從五位上中務少輔圖書頭大和守左衛門佐雅樂頭和內守右衛門佐玄藩頭伊勢守左兵衛佐主計頭武藏守右兵衛佐木工頭下總守左馬頭近江守右馬頭陸奧守兵庫頭越前守播磨守肥後守(以為地方太守)少納言權少納言從五位下式部少輔治部少輔民部少輔兵部少輔刑部少輔大藏少輔宮內少輔山城守攝津守尾張守三河守遠江守駿河守甲斐守相模守美守信濃守下野守出羽守加賀守越中守越後守丹波守但馬守因播守伯耆守出雲守美作守備前守備中守備後守藝守周防守紀伊守阿波守讚歧守伊予守筑前守筑後守肥前守豐前守豐後守(以上為地方太守)侍從(4)從五位下大膳亮左京亮右京亮修理亮內藏頭縫殿頭內匠頭大炊頭主殿頭掃部頭勘解由次官正六位上中務大丞內膳正彈正大忠左近將監(2)東市正右近將監(2)西市正正六位下式部大丞治部大丞民部大丞兵部大丞刑部大丞大藏大丞宮內大丞上總介彈正少忠圖書助常陸介雅樂助上野介玄藩助秋田城介主計助(以上為天皇所封親王的封國宰相)木工助安房守左馬助若狹守右馬助能登守兵庫助佐渡守隼人助丹後守織布助石見守采女助長門守日向守大偶守薩摩守(以上為地方太守)從六位上中務少丞式部少丞治部少丞民部少丞兵部少丞刑部少丞大藏少丞宮內少丞內藏助縫殿助內匠助大炊助主殿助掃部助主水正主膳正從六位下和泉守左近衛大尉(2)伊賀守右近衛大尉(4)志摩守伊豆守飛(馬+單)守隱歧守淡路守壹歧守對馬守(以上為地方太守)主馬首勘解由判官正七位上左近衛少尉(3)右近衛少尉(3)正七位左近衛大尉下(3)右近位大尉(3)從七位上左兵衛少尉(3)右兵衛少尉(3)從七位下內膳佑東市佑西市佑正八位上隼人佑織部佑采女佑主水佑主膳佑。
日本的政治体制演变的历史
日本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政治体制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百姓对天皇极其崇拜。
天皇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顶峰,帝国议会、内阁、枢密院和军部四根支柱构成了国家机器的主体。
在镰仓时代,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在室町时代,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
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一直统治260多年。
由此可见,古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很像。
二、近代日本的政治体制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
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但是皇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依然具有很高的地位。
无论是日本政治家还是媒体,提到皇室成员时都是使用敬语,对皇室成员言行的报道也极为慎重。
赞成皇室存在的日本人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表示反对保留皇室。
大多数日本人对皇室怀有崇敬之心,但也希望皇室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比如一些政治家就主张修改《皇室典范》,允许将来皇室女成员也能成为天皇,以免出现皇位无人继承的尴尬。
由以上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自1867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近80年时间里,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巨大演变和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明治维新使政治体制由一个封建军事幕府专制体制演变为近代日本式体制与西方体制的混合形态。
第二阶段是通过制定明治宪法建立专制君主体制,在西方近代政治与日本固有天皇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成日本特有的专制君主政体。
此后以天皇制专制体制为基础,全力推动日本式的国家近代化,并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为实现帝国主义国家的目标而不断对外扩张。
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
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
陈伟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在古代日本,位子出身在考试、叙位方面都要比唐品子出身容易简单.五位以上子孙,依照荫位授予官阶,其所授予的官阶明显要高于唐制.贡举制度则一向为唐朝所重视,学生由科举出仕,成为唐代学令制度的核心.而日本则不注重通过秀才、明经等考试及第的获得官阶的仕进之路,学校与官人出身制度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作为一种经学传播机构,以荫位方式即通过荫位制出身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以舍人制为核心的荫位官人出身制度.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陈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唐律令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研究 [J], 邵峰
2.试析日本古代国家官僚制度中的官人出身法 [J], 陈伟
3.日本古代律令官人的出身方式探要 [J], 邵峰
4.古代中日教育制度比较——日本奈良时代对唐朝教育的全面吸收 [J], 王志远
5.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宋《营造法式》与日本《延喜木工寮式》的比较[J], 张十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唐朝的唐服与日本的和服有什么区别?
中国唐朝的唐服与日本的和服有什么区别?>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
对于和服的传入还有一种说法: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
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
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对这种变化,日本人称其为国风化。
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因而和服必然与中国古代服饰间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服饰的纹样,隋唐时代的服饰纹样“大部分都以花卉为主,或是把花卉作为陪衬,图案规范、工整、连续、对称,部分形象趋于写实。
”②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文中,论述到艺术创造活动中主客体的辨证关系,提倡一种“自然之趣”,认为“自然美”比“雕琢美”更具高尚的形态美。
以大自然为对象的花卉写真本身就是美丽的图案,有着工艺的美与图案的美的双重语意,而且更具有生态中花卉的译音。
日本和服的造型与图案面料的写真,具有和服图案特征的樱花,被如此夸张变形,也是“对生态的神韵的形象赞颂”。
③其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的古代,女子是禁止抛头露面的。
《礼记内侧》规定“女子出门,必拥闭其面。
”④从中国魏晋时期的“面衣”,到隋唐时期的“幕罗”,再到唐高宗时期的“帏帽”,虽然形式在不断的改变与革新,但是,作用全部都是为了遮掩不被看见。
而在日本女子则是基本足不出户的,因而屏风就起到了遮掩的作用,这和日本沿袭的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且近乎到了严酷的程度。
第三,从唐代服饰服饰的衣领上来看,从侧面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放,甚至出现了“坦领”,里面不穿内衣,坦胸脯于外,唐诗中有“粉胸半掩疑暗雪”之句。
中国唐宋时期与日本平安时代典籍装帧比较
作者: 王晔 过伟敏
作者机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61-6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0期
主题词: 平安时代 粘叶装 缝缀 缀叶装 大和缀
摘要:唐末至两宋时期,中国典籍装帧以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为代表,日本平安时代横跨唐、五代、两宋,粘叶装、缀叶装与大和缀为该时期主要的装帧方式。
其中,粘叶装与北宋时期的蝴蝶装在装订位置、粘接材料上相似,但版式、字体、装帧次序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比较缀叶装、大和缀,两者与宋版包背装也存有差异,两国印刷术的普及与否,是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文章考查敦煌遗书得知,蝴蝶装、包背装与日本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存在内在联系,并总结出日本平安时代典籍装帧的多元化历史发展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卫府 -------------------→ 右近卫府
外卫府 --------- 废除
(中卫府、近卫府合并)
●左右近卫府所管区域
从阴明门、宣阳门到内侧(内里内),大内里入口,除了进入殷富门、阳明门之后的官舍以外,内里内。
在日本,散位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由于推古朝以来实施的冠位制,律令之前已经形成了「冠位(位阶)社会」。二---由于以位阶作为身份序列的基础,通过律令制导入了官位相当制;使得位阶与官职之间产生了差别。官职当中有定额;而与此相对,位阶则不受限制。因此,当有位阶的人数超过官职数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散位。
存在的「冠位制度」与从唐朝传入的律令制度合流之后固定下来的产物。中国历代王朝使用的「品」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周朝的「九命」思想和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制」肯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也倾向于「品」来源于「九品官人制」这种看法。这个「品」原本指的是「人品」而并不是官品,也就是人的「器量」。估计是由于词意的逐渐演变,最后进化成为官职的等级的。
太政大臣因为是则阙官,在这里不做考察,主要探讨一下左右大臣的职务。职员令2太政官条的左大臣有以下的规定:统理众务,举持纲目,总判庶事,弹正纠不当者,兼得弹之。
翻译过来就是「统领各种政务,提出朝廷纲要,负责民事总判,也就是执行太政官的实质性政务。同时,对弹正无法查究的事件、情况进行弹劾」。
右大臣的职务与左大臣相同:当左大臣空额或者是由于某种情况无法出仕、以及左大臣担任关白时,代替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左大臣的别称『一之上〔ichinokami〕』就是由来于总理官中事务。也就是说,左大臣在的时候,由左大臣来总裁朝廷的政务;左大臣不在的时候,由右大臣全权代理。从这点来看,日本的大臣可以说和秦、汉的时代丞相差不多。
3,唐朝的宰相与日本的大臣相比,权力分散、地位也低。这点反过来证明了唐朝的中央集权,特别是反映了当时皇帝权力的大小。
然而,历史上强力的中国皇帝一个接一个被打倒,日本的天皇一族却一直存续到现在。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夜班警卫(=「宿直〔tonoi〕」)工作:左近卫从亥时一刻至子时四刻(夜晚9点~12点半左右);右近卫从丑时一刻至寅时四刻(深夜1点~4点半左右)轮换值勤。
※ 本来值勤的应该是武勇优秀的武士,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职务衰弱,大将~少将姑且不论,其下的近卫的官人的本职基本都是负责神乐方面的,那些舞人乐者虽然身上都带着武器,但未必就是武艺高强的人。
1.官位和官职
官制可以分为官位与官职两个部分。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分有两种官制类型--以官位为中心的品位分类以及以官职为中心的职位分类。现代的文官等级制度虽然可以划做职位分类,但从世界历史整体来看,还是品位分类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代的国家里,品位分类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地位的不同其所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职位分类则是以事为中心,由工作的内容来决定待遇。那么,为什么品位分类被广泛采用呢?
○左右近卫府的沿革
起初,「左近卫府」称为『近卫府』,「右近卫府」称为『中卫府』。后来在平城天皇时代被改名。
之前的变迁如下:
(称德)
元明天皇 圣武天皇 淳仁天皇 孝谦天皇 光仁天皇 平城天皇
授刀舍人寮 ----→ 授刀卫 -→ 近卫府 ------→ 左近卫府
接下来,就来比较一下具体的官职。
3.日本的近卫大将与唐朝的大将军
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官首位是近卫大将。『官职要解』中近卫府及近卫大将的说明如下:
近卫府(konoe)--负责警卫皇宫以及天皇出行的护卫。(中略)
大将、左右各一名,(中略)督领禁兵、侍卫天皇、守卫禁门。(后略)
「官制概观」当中介绍到:
那么,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日中古代官制又是怎样的呢?日本的平安时代和中国唐朝的官制虽然基本都属于品位分类,但唐朝的官制由于受到汉代官制的影响还包含有职位分类的性质。汉代以及之前的朝代都不存在品位,因此,官职的高低可以从俸禄的多少来判断。譬如,汉代的郡守(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县令的俸禄为三百石,因此就可以知道太守比县令地位更高。不过,俸禄只是衡量官职的基准而已,并没有标明当官者的身分。以汉代官制的特征举个浅显的例子,某人曾是二千石的太守,一旦被解职任的话俸禄也随之消失,此人也就变成了普通的庶民。中国品位开始于魏晋时代。另外,为什么在中国称为「品」的东西在日本称为「位」呢?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日本的「位」是从氏族社会
首先,在传统性的社会里人们特别重视身分。所谓身分就是指人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身分一旦确定下来,无论去到哪里或者就任什么官职,其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会改变。一般来说,古代文官安定性都很高,因此,品位分类也可以说是贵族社会存在的基础。
其次,与职位相比品位简单明了,表示也相对容易。也就是说,品位分类实施起来比职位分类要简单容易得多,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国家还在使用品位分类。
另外,左近卫在日华门内;右近卫在月华门内设有『阵座〔jinnoza〕』(=值班室)。
由于近卫大将统领天皇的禁军,是唯一的武官公卿(卫门督和兵卫督相当于从四位的官,近卫大将相当于从三位的官)〔图2〕,使得以上的将督既是武官,又作为朝臣的一员,因此渐渐被贵族化,成为名誉性官职。
与此相对,唐朝的大将军又是怎样的官职呢?大将军包含着二个意义:一是官品的大将军,从从一品到正三品以上的武散阶的名字都是「XX大将军」〔图3〕。二是实际的职务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的次官(长官称为上将军)以及八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长官的称呼。其职掌大致与近卫相同:警卫皇宫或者是出行的时候的扈从。不过,由于唐朝军队的规模比日本的要大得多,因此军队的数目和名称也是日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另外,唐朝对武官的态度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差异。
的确,在唐朝的官制里只存在「散官」。譬如,象金紫光禄大夫之类的官衔便是散官之一,只有名字而不表述实际的职务。参看官职对照表〔图1〕就可以知道,金紫光禄大夫相当于正三品,也就是说唐朝用官职来表示位。然而在日本,从来就没有在散位者上付以官名来作为官衔。
如前所述,以官职为主发展而来的中国社会与根据位阶序列化的日本氏族社会在这点上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和中国不同的「散位」概念以及「散位寮」的设置,可以说都是扎根于律令制之前的社会。
左右近卫府
『六卫府』之一,在日本和语中的意思就是『近卫守护司』。担任大内警卫和天皇行幸扈从的特设官吏。
分为左近卫〔sakon e/sakonoe〕,右近卫〔ukon e/ukonoe〕』。另外还有省略「近卫」二字,简称为『左之司〔hidari no tsukasa〕右之司〔migi no tsukasa〕』一说。
日本平安时代和中国唐朝的官制比较
日本平安时代的律令官制可以说受到了当时唐朝很大的影响。不过,日本的律令官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而是结合自身的状况规制了各种官职和系统。因此,本文将日本平安时代的官制与中国唐朝时代的官制比较,从官制上的差异,来探讨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别是当时两国所共有的官制当中的不同点。不过,在进入探讨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简单的说明一下官位与官职吧。
5. 总结
在本文当中,通过简单地考察了中国唐朝和日本平安时代的官制,得出以下结论。
1、日本的律令官制重构造的不同之处上。
2、日本平安时代军事制度的不完备,是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重视军队。唐朝则与此相反,维持着庞大的军队,但这支大军最终成为了动乱的祸根。在这里大胆地假设--日本平安时代的律令官制,其实只是文官官制。换而言之,是一个不完备的官制。不过,由于镰仓时代以后的武家政权产生了武官官制,这两者合二为一就形成了完整的日本官制。
官职中的定额原本是唐朝律令的规定。只是,从唐朝(官品令)中的品位(=位阶)并不是表示个人的身份,单单表示了官职等级这点来看,品位几乎就没有特立独行过。与此相对,在日本的官僚制中设定有和位阶相当的官职,官位令与其说是「官位相当制」不如称为「位官相当制」(位官令)更为合适。
简单而言,用位与职相比较,日本重视位,唐朝重视职;所以产生了散位和散官的差别。并且,正因为重视「位」而设立了散位寮。另一方面,唐朝散官的官是「官职」。所谓职就是司,如果没有掌管,就没有职务,该组织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也就不会设立专门对应散官的朝廷组织。「位」则不同,由于「位」代表了身分,与工作职务的有无没有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地位需要散位寮的存在。散位的官人通过在散位寮通勤,能继续积攒评定从而提高官位。而散官在实际就职之前,官位不需要提高。这就是散位和散官的本质上的区别吧。
4.日本的大臣和唐朝的宰相
首先,想说明一下日本律令制度中大臣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大臣,是除了「内大臣」以外,「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的总称。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各种看法,有人认为除了太政大臣比较特殊以外,左大臣被当作是长官,右大臣被当作是次官。不过,按照一般性说法,太政大臣与左右大臣是长官,大纳言才是次官。
说到官职与官位,就不能不提起日本的散位和唐朝的散官。
2.日本的散位和唐朝的散官
「散位只有位阶,而无职务(官职),式部省所管的散位寮亦是如此。散位和散位寮最初都是根据大宝令立法设置的,不过,在作为我国范本的唐朝官制里虽有「散官」却没有散位,并且也没有设立与散位寮相当于的机构。这就是泷浪贞子氏在其论文「散位和散位寮——古代官僚制的构造——」中提出的论点。
日本是岛国,与周边的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因此,也不怎么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军事与军队重要性也相对较低。近卫府转化成了单纯形式上装饰品。而中国从古代开始,一直持续与外国的战斗:汉代的匈奴,唐朝的外夷等,一直存在着威胁性。国家昌盛的重要标记就是维持大量的军队,武官对朝廷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武官系统。有皇帝禁军性质的十六卫以及八军,就是一旦发生战争时,统治者身边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晚唐时期,由于宦官操纵禁军,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也正因如此,唐朝的大将军和日本的近卫大将相比,虽然武官职能更明显,但军队的指挥权实际还是掌握在皇帝以及周围的宦官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