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一(01)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师资格证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的区分
教师资格证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的区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这一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到考题,且其中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很容易让人混淆,现就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从而来帮助考生进行备考指导。
一、顺序性具体表现: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的特征。
比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从头部到躯干到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再比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记忆发展的顺序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等。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童年期的年龄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顺序性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整体,阶段性强调的是某一个阶段联系:顺序性是由多个阶段构成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特征(李伟胜)
“三期”心理学童年期(6、7岁-11、12岁)(一)童年期的总特征发展速度: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
发展性质: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
……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交往范围: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
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二)童年期的教育核心任务: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方面: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与能否克服困难密切相关,也与教师的评价相关。
道德品质: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
……只有真正涉及到道德情感、意志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时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
学生活动:组织与安排好儿童的课余、校外活动,发挥班级集体、儿童组织的作用,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童年期主要奠定的是把握外部世界的基础少年期则主要奠定对自己内部世界把握的基础。
——这是个体内在力量生成的重要阶段,是新的主体诞生前不可缺少的孕育期,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世界变化的转折期。
少年期(12、13岁-15、16岁)(一)少年期的总体特征儿童渡过了平稳的童年期后,进入了自己也有点不可控制、不可捉摸、变化快得有点令人惊慌的少年期。
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次断乳期”……我们看重的正是它在人生中积极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青少年年龄段划分标准2023
青少年年龄段划分标准2023在我国,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
因此,科学合理地划分青少年的年龄段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来谈谈青少年年龄段的划分标准。
一、青少年的生理特征青少年是指13-19岁的少年,这个阶段是从童年进入到成年的过渡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格逐渐发育成熟,性征开始显现。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面临着生理上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性格的形成等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性格逐渐形成,个性逐渐显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尝试新事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但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控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引导。
三、青少年的社会特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将会影响到他们整个人生的发展和成长。
在社会关系方面,青少年往往会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和挑战,需要学会适应和解决。
四、青少年的划分标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来看,青少年的划分标准应该是一个科学且全面的考虑。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年龄段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划分:1. 少年期(13-15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通常处于青春期前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性征开始显现。
在心理上,少年期的青少年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逐渐建立等特点。
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2. 青年期(16-18岁)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心理上,青年期的青少年通常表现为个性逐渐显现、独立意识增强、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加等特点。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问答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动物教育和人类教育的区别?答: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人类具有高级语言,能够将经验类化。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人类的终身教育)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答: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三.“终身教育”概念?从几方面看?答:“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贯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四.什么是大教育观?答: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即“泛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和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教育的历史形态?答: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2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六.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2-15岁左右,危机期,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的总体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他们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重要性、艰巨性。
教师:要有正确的少年观、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
任务:“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认知方面:抽象思维、概括能力;情意方面:道德理想和情感体验,自我认识能力。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自己可能有较清晰的思考,并对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青年理想中,事业、友谊、爱情、人生价值是最诱人的。
青年期是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解决认识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
认识方面: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价值观方面: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任务: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2010年中学教师考编之总复习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概念及其演变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大教育观(泛教育观)。
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界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教育(广义与狭义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概念与本质)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大教育观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空间上充注人生各种场所,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4.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原始性;融合性;同一性)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相对独立性;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形式单一与方法简单;专科与职业教育萌芽;学校和文字出现)6.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学校会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物质准备,如剩余产品、体脑分工、时间、人力;人才需求-社会条件;文字产生和文化发展-现实条件)7.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其发展趋势是什么?(特点:鲜明生产性;大众化、普及化、民主化;内容科学化、班级教学/授课制出现;体系较完备。
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等)8.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学习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和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少年期 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
少年期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少年期(juvenile period),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
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生理发育的剧变少年期的生理变化呈现急骤发展的趋势。
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过程不是等速的,其中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1年,另一个就是少年期,在科学上称之为“人生的两次生长高峰”。
其他时期生理发育的速度则比较平缓。
少年期生理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又是十分显著的。
归结起来主要是3大变化:①外形变化。
童年期个体身高平均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增加在5千克以下。
到了少年期个体身高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多的可达10~11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5~6千克,突出的可达 8~10千克。
身高、体重的变化对少年期心理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增强了“成人感”与“美感”。
但机体的迅速成长往往使心理发展暂时跟不上,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看起来给人以“拙笨”的感觉。
②体内功能的增强。
脑的发育约在13~14岁逐渐趋向成熟,这为联想、推论、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生理机制。
但少年期神经活动功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较高,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也较快,于是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调节作用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而使少年容易激动。
在少年期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形象信号系统占优势)转向第二信号系统(语词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这就为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观念及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性发育成熟。
所谓性成熟期,即性腺功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
女性的性成熟标志是出现月经初潮,一般为13~15岁;男性的性成熟标志是首次遗精,一般为14~16岁。
性成熟现象首先引起身体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如男孩变声,女孩乳腺的形成等,即所谓第二性征。
第三章年龄与选材
2.生长发育的波浪性和差异性
在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中,其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匀 速的,而是快慢相间地呈波浪曲线的规律发展,且各器官、系 统、组织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体生长发育存在两个快速发 育期和随之而来的相对慢速期。在婴儿期出现第一次生长发育 高峰,出生后第一年的身高增长约为出生时身高的50%,体重 约为出生时的两倍。出生后第二年速度减慢,身高和体重增长 为第一年增长数的1/2。此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保持一个 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身高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增长 1.5-2千克。在青春期出现第二次发育高峰,身高年增长7-8 厘米,最快可达12~14厘米;体重年增长5~6千克,多者可 达8~10千克。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慢,直到发育成熟,当 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增长基本停止。 其差异表现在不同人的发育程度可能是不同的。日历年龄、生 物年龄和心理年龄之间会存在不同的差异(见“生长发育程度的 鉴别”)。
二、青春发育期的基本特点
青春期发育期是指青春发育征象开始 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一段快速增长的时 期,亦称第二突增期,这是人体生长发育 过程中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 的选材期处于青春发育期内,所以应掌握 此时期的基本发育特点。
青春发育期从广义上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①前期:以身体形态发育的突增现象为主(也称生 长加速期),女孩为骨龄11岁、男孩为12岁开始, 乡村男女孩比城市男女孩晚一年左右,持续两年 左右。 ②中期;以第二性征发育为主(又称为性成熟期), 此阶段的形态发育速度减慢,女孩13-15岁,男孩 14-16岁。 ③后期: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阶段,女子16岁、 男子17岁左右。 青春发育期前,男女孩在身高、体重及体型 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各身 体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尤以生殖器官为明显,出 现第二性征。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难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少年期的心理特征13-17岁》
性格、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都会影 响少年期的同伴关系。
沟通技巧提升方法分享
倾听能力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表达能力
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攻击性和负面情绪的表 达。
非语言沟通
注意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等非语言信息,保持友好、开放 的态度。
冲突解决策略探讨
未来规划意识觉醒
01
未来规划意识的萌芽
在少年期中期以后,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期
望和憧憬。
02
未来目标与现实的冲突
青少年在设定未来目标时可能会面临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挑战,需要调整
目标或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03
未来规划行动的实施
经过思考和调整后,青少年开始制定具体的未来规划并付诸行动,如努
亲密关系挑战
可能面临亲子关系紧张、同伴压 力等挑战。
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
应对压力策略
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如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
挫折承受能力
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寻求解决问题 的方法。
心理韧性发展
在应对压力和挫折过程中,心理韧性逐渐得到发 展。
03 个性与自我认同形成
个性特点突显及影响因素
冷静分析
遇到冲突时保持冷静,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积极沟通
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寻求共同 点。
妥协与包容
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学会妥协和包容,以达成双方都 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05 学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学业压力来源分析
01
02
03
04
考试与成绩压力
来自定期考试、升学考试等成 绩要求。
教育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把教育划分为学校、社会和庭教育(三)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的教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三)现代教育形态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提纲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青年期和青春期-傻傻分不清楚
青年期和青春期?傻傻分不清楚在最近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青年期和青春期区分不开。
所以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有关青年期和青春期的相关知识点。
一、知识链接首先,青年期是属于我国学者对于个体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
该知识点属于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中,我们学习了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分为了8个阶段,分别是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其中,青年期对应的年龄是14、5岁至25岁,青年期的年龄特征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的时期,也是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其次,青年期在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也有涉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冲突,且这个冲突都涉及到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其中青年期是12-18岁,该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如果发展成功的话,就能够拥有忠诚的美德,如果发展障碍的话,生活就会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青春期是指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
在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我们了解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中,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其中心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学生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一、年龄特征概述(一)年龄特征的含义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身心特征。
年龄特征是从同龄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发展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两者彼此关联,互有影响。
(二)学生年龄特征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个体的年龄特征往往被具体化为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般说来,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各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又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与前后阶段相区分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一定阶段性。
2、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其相对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理发展方面,大脑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水平,从而使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认知发展方面,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时必定是循序渐进的。
这就使得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水平上大致相当。
其可变性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教育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加快或延缓,其最终可达到的发展水平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3、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反映的是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性与共性。
同时,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及后天社会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位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必然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总之,学生的年龄特征,反映的是同一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它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处理好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一般性与个别性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生阶段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一般来说,人的发展从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一一出生至三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一一六、七岁至十一、十二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一一十一、十二岁至十六、十七岁;青年期(称学龄晚期)一一十六、十七岁至三十岁左右。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三)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 )。
(讲义无此核心考点)A.科学性知识B.策略性知识C.功能性知识D.生产性知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内容。
成功的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者以系统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确定主要的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知识的性质上说大体包括: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
这类知识包括:①有关事物名称或符号的知识;②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三角形有三条边);③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记叙文的特点)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它主要涉及概念或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
语文中的句子规则。
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一般来说,策略性知识可分为两种水平:一般认识活动的策略性知识,如调控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等;创造性思维策略知识,如发现问题的策略、获取灵感的策略等。
策略性知识是渗透在各科学习中的,没有专门和具体的学科内容。
故此题选B。
2.教师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做法属于( )。
A.形成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评价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时或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和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A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为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B项相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价。
C项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拓维教育长沙中小学一对一教学辅导培训学校朝阳校区高赛芳1岁半:爱唱反调2岁:开始关心他人2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3岁:喜欢与人分享3岁半:缺乏安全感4岁:爱吹牛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9岁:追求完美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期童年期一般与学龄初期相吻合,自6、7岁到11、12岁。
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里,儿童从这段时期起开始学校生活。
在此,我们以在校儿童作为分析的对象。
把童年期称作人生的奠基时期主要指两个方面: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
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为童年期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小学教师,在他看来,小学教师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
童年期的总特征,从发展速度上看,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儿童的身体缓缓生长,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
从发展的性质上说,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
借助于书面语言与学校,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
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周围”这一范围,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并要受到他人的评价,经受选拔,它表明完成这种活动是社会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
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由此可见,在童年期,身体的发展并不明显。
12岁的儿童大脑的重量已与成人相差无几。
身高、体重逐年稳步发展、整个体质向增强的方向发展。
然而,相对于小学生要承担的、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时骤然增加的、陌生的学习任务,儿童的各种器官及其功能状态还是较脆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体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所以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4、(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
第三章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一)、生理发展特点:1,体形剧变;2,身体机能迅速健全;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4,性开始成熟。
(二)、心理发展特点:
1,认识特点:a,注意特点(有意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注意的品质有新的发展)。b,感知特点(观察的自觉性有所提高)。c,记忆和想象特点(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逐渐起主导作用)。d,思维特点(抽象概括水平提高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提高)。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3、个体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2,情感和意志特点:a,情感方面(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容易动感情,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有事不愿和父母谈)。b,意志方面(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了,他们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3,自我意识:a,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b,成人感增强。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一),生理发展:
(七),重视人生观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三)、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说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1,身体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
2,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3,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二),心理特点:
1,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2,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
3,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4,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5,热烈(一),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的条件。
(二),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三),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四),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五),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六),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