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问题解决成分(Parnes-Osborn,)
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
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一、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脑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
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
此后的改良式脑力激荡法是指运用脑力激荡法的精神或原则,在团体中激发参加者的创意。
二、三三两两讨论法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中限时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
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
三、六六讨论法(Phillips 66 Technique)六六讨论法是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
方法是将大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
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做最终的评估。
四、心智图法(Mind Mapping)是一种刺激思维及帮助整合思想与信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说是一种观念图像化的思考策略。
此法主要采用图志式的概念,以线条、图形、符号、颜色、文字、数字等各样方式,将意念和信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种方式摘要下来,成为一幅心智图(Mind Map)。
结构上,具备开放性及系统性的特点,让使用者能自由地激发扩散性思维,发挥联想力,又能有层次地将各类想法组织起来,以刺激大脑做出各方面的反应,从而得以发挥全脑思考的多元化功能。
五、曼陀罗法曼陀罗法是一种有助扩散性思维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像九宫格图,将主题写在中央,然后把由主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或联想写在其余的八个圈内,此法也可配合“六何法”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六、逆向思考法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为七类,如能充分加以运用,创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七、分合法(Synectics)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 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CPS模型及其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CPS模型及其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作者:王后雄孙建明来源:《化学教学》2012年第04期摘要:CPS是英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可译为“创造性问题解决”。
重点探讨多维尔(Dorval)四成分八阶段CPS模型的内容及特点。
CPS 模型强调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强调创造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案例,对CPS模型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CPS模型;化学问题;问题解决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13–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把化学“问题解决”作为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的颁布, 不仅赋予了化学“问题解决”丰富的内涵, 而且促进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研究。
可以说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就CPS模型及其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作些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时提供借鉴。
1 CPS模型的涵义、流程、适用范围1.1 CPS模型的涵义CPS是英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缩写,可译为“创造性问题解决”。
美国学者帕恩斯[1](Parnes)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强调在选择或执行解决问题方案之前,要尽可能多运用发散思维,提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以培养创造力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Torrance的研究表明,CPS模型是培养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
国外学者对CPS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
在帕恩斯提出CPS 模型以后的数年间,特芬格(Treffinger)和伊萨克森(Isaksen)[3]、斯坦尼什(Stanish)和法伯尔(Fberle)[4],以及多维尔(Dorval)[5]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持续对CPS 模型加以研究、改进,使得CPS模型不断完善。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常用练习方法(2)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常用练习方法(2)四、心智图法(Mind Mapping)是一种刺激思维及帮助整合思想与信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说是一种观念图像化的思考策略。
此法主要采用图志式的概念,以线条、图形、符号、颜色、文字、数字等各样方式,将意念和信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种方式摘要下来,成为一幅心智图(Mind Map)。
结构上,具备开放性及系统性的特点,让使用者能自由地激发扩散性思维,发挥联想力,又能有层次地将各类想法组织起来,以刺激大脑做出各方面的反应,从而得以发挥全脑思考的多元化功能。
五、曼陀罗法曼陀罗法是一种有助扩散性思维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像九宫格图,将主题写在中央,然后把由主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或联想写在其余的八个圈内,此法也可配合"六何法"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六、逆向思考法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为七类,如能充分加以运用,创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七、分合法(Synectics)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此法主要是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面貌。
分合法利用模拟与隐喻的作用,协助思考者分析问题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八、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是由Crawford于1954年提倡的一种著名的创意思维策略。
此法强调使用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事物或问题的特性或属性,然后针对每项特性提出改良或改变的构想。
九、希望点列举法这是一种不断的提出“希望”、“怎样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十、优点列举法这是一种逐一列出事物优点的方法,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
十一、缺点列举法这是一种不断的针对一项事物,检讨此一事物的各种缺点及缺漏,并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性
蜡烛问题:将蜡烛立在墙边,与木墙平行?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实物叫原型。
•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
题之间有共同点或相似处。 • 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
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三)实施认知操作 (四)评价解决结果
认知操作结束后,对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 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 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问题:
有3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 几盘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
技能。 例: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一里,然后转向东 走一里,再转向北走一里,便回到了它出发时的P 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 一、问题及其类型 •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 问题的成分:
– 1)起始状态 – 3)障碍
2)目标状态
(二)问题的类型
1.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都是具体明确的。 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出声思维法-他人提问法-自我提问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 1、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 宏观的知识背景。
• 2、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 别类,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模式
14.4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模式在众多的问题解决模式中,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创造力中心所发展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CPS),算是相当周延的。
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Parnes,1967),除了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外,特别强调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方案之前,应尽可能想出各种多样的解决方法。
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盖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发现构想、发现解决途径、寻求接受。
每个阶段又分为扩散性思考与聚敛性思考两阶段。
兹将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六个阶段简介如下:(一)发现困惑指困惑的发现在扩散阶段应该尽可能将过去的经验、角色,从目前的机会中放开出来;在聚敛阶段应该接受各种挑战,作有系统的努力,尽量反应出问题的情形。
(二)发现事实指事实发现在扩散阶段应该广泛搜集资料,由许多不同的消息及观点来审视问题的情境;在聚敛阶段应该将大部分重要资料做出定义及分析。
(三)发现问题指问题的发现在扩散阶段应该对主要问题及次要问题做出各种可能的陈述;在聚敛阶段应该将一个工作的问题陈述出来。
(四)产生想法指想法的产生在扩散阶段应该对问题的陈述发展出很多的可能选择;在聚敛阶段能选择较具有独创及实用的意见。
(五)寻求解决方法指解决方法的寻求在扩散阶段能列出可能的批判;在聚敛阶段能选择几个批判标准来加以评价,并且能让意见更好。
(六)寻求接受指接受的寻求在扩散阶段能考虑所有可能的帮助或支持,并且发展潜在的实行步骤;在聚敛阶段能面对部份证实的方案采取行动计划。
问题解决过程由于一般固有方式无法加以解决,必须产生新的反应,使问题解决过程圆满。
而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即是希望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能跳脱问题的情境,从有别以往的知识、经验,作各种可能的反应,同时兼顾新奇性与实用性,以建立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出来。
不论信息再怎么发达,科技再怎么进步,问题解决终究需要人来加以主宰。
过去由于人力、物力、社会结构单纯,各种问题解决藉由一些既有经验、方法即可以加以解决。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已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创新思维,培养创新。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的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子商务教父马云有这样一段关于懒的讲演,认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得读书,他就退学了。
他又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
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
他的老板懒得出奇,懒得学习法国大餐的精美,懒得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
弄两片面包夹块牛肉就卖,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个M的标志。
必胜客的老板,懒得把馅饼的馅装进去,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就卖,结果大家管那叫PIZZA,比10张馅饼还贵。
”以上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因为“懒”,引发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有法,思维无法,贵在创新,重在思维。
只有创新思维的存在,才能有富有成效的新产品的诞生、一个有意义方法的提出,一个成功契机的诞生。
正因为这些“懒人”的创造性发明和创新的出现,新行业得以诞生,企业得以发展、财富得以汇聚,社会得以进步、世界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精彩。
即创新思维是引导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创新思维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意义不同行业和环境,创新思维,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创新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让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视。
首先,创新思维促使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
知识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只能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范围,而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土壤绝不是贫瘠和单一的,这样就促使人们了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多个领域,使知识的门类涉猎更广、体系化更强,同时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
其次,创新思维促使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国际品牌。
深度丨什么是高阶思维?——高阶思维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深度丨什么是高阶思维?——高阶思维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本文约13000字,阅读需30分钟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摘要: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阶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找认知平衡的关键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
在具体的认知情境中,高阶思维表现为个体通过识别已有知识和外部信息之间的联系,将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高阶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
高阶思维的概念框架需要包含“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创新性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思维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调节”五个方面的认知成分,并且能够阐释五个认知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一概念框架为解读高阶思维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深入研究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培养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阶思维 ; 建构主义 ; 分析 ; 关系建立 ; 综合 ; 创造 ; 元认知目录概览一、高阶思维的常见解读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二、真实情境下高阶思维内涵的重新解读三、高阶思维概念框架四、高阶思维概念框架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机构都将高阶思维列为核心素养框架的核心内容 (European Union, 2018; Pellegrino & Hilton, 2013; 杨向东, 2020; 林崇德, 2017)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阶思维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探讨高阶思维的内涵有助于研究者对高阶思维所包含的认知成分和思维过程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培养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揭示高阶思维的内涵有助于学校采取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开发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模式的沿革与应
CPS¡^¼Ò¦¡ªºªu-²»PÀ³¥Î´ö°¶§g*ªô¬ü-i°ê¥ß¥xÆW®v½d¤j¾Ç¬ì¾Ç±Ð¨|¬ã¨s©Ò¬ì¾Ç±Ð¨|¤ë¥Z²Ä¤G¤G¤T´Á¡A2-201999¦~10¤ë³Ð³y©Ê°ÝÃD¸Ñ¨M¡]CPS¡^¼Ò¦¡ªºªu-²»PÀ³¥Î´ö°¶§g ªô¬ü-i°ê¥ß¥xÆW®v½d¤j¾Ç¬ì¾Ç±Ð¨|¬ã¨s©ÒºK-n¦-¦b1972¦~Torranceªº¤åÄm¤ÀªR¤¤¡A§Y´£¥X Parnes¡]1966¡^©Òµo®iªº³Ð³y©Ê°ÝÃD¸Ñ¨M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 CPS¡^¥i¥H´£ª@³Ð³y¤O¡A¦]¦ÓCPS³Q¼sªxªºÀ³¥Î¦b¦U¬É¡C¦ý¦U¤åÄm¹ï©óCPS°_·½¤Î¼Ò¦¡ªº»¡ªk²ö°J¤@¬O¡A¥»¤å¸ÕµÛ¾ã²z¥XCPSªº°_·½¡B¾ú¥v¤Î³Ìªñªº¼Ò¦¡µo ®i¡A§@¬°¥¼¨Ó¬ã¨s©Î±Ð¾Ç¤§¥Î¡C¤åÄm¤ÀªRµ²ªG«ü¥X¡A¥Ø«e¬°¤H©Ò¼ôª¾ªºCPS¡A³Ìªì¥ÑParnes ¦b1966¦~©Òµo®i¡A³Ì¦-¬O¬°½u©Êªº¤-¶¥¬q¸ÑÃD¡Aº¸«á¸g¥ÑTreffinger¡B Isaksenµ¥¾ÇªÌ«ùÄò¹ï¨ä¡A¦]¦Ó´£¥X¤F«D½u©Êªº¤T¦¨¤©¥H-×¥¿¡A«ü¥X-즳ªº½u©Ê¹Lµ{¨Ã¤£²Å¦X¸ÑÃDªÌ¹ê»Úªº¸ÑÃD¾úµ{¡C¤À¤»¶¥¬qªºCPS¼Ò¦¡¡C¥»¤å±N´N¨äªu-²¤Î¨äÀ³¥Î¥[¥H°Q½×»PµûªRÃöÁä¦r¡Gµo²{°ÝÃD¡B³Ð³y©Ê°ÝÃD¸Ñ¨M³ü¡B«e¨¥Osborn©M Parnesªº³Ð³y©Ê°ÝÃD¸Ñ¨M¡]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 CPS¡^¦b¦³Ãö³Ð³y¤O°V½m©Î¬O¸êÀu±Ð¨|ªº¤åÄm±`¥i¨£¨ì¡A¦ý¦UºØ¤¶²ÐCPSªºµÛ§@¦b½×¤ÎCPSªº°_·½®É¡A»¡ªk«o¦³©Ò¤£¦P¡A ¦³ªº«ü¥X¬O Parnes¦b1966¦~µo®i¥X¨Ó¡]Isaksen et al.¡A1993¡^¡A¦³ªº«h»{¬°¬O Parnes¦b1967¦~©Òµo®i¡]Torrance¡A1972¡^¡A©Î¤]¦³¾ÇªÌ»{¬°¬O Osborn¦b1963¦~©Òµo®i¡]Abell¡A1990¡F Parker¡A 1978¡^¡A¤]¦³¤åÄm«ü¥X¬O Osborn©M Parnes¦b1950¦~©Î1960¦~¥Nµo®i¥X¨Ó¡]Canady¡A1982¡F Howe¡A1997¡^¡A¦UºØ»¡ªk²ö°J¤@¬O¡A¦P®É©Ò¿×ªºCPS¼Ò¦¡¥ç¦³³\¦hºØ¡A¦]¦¹¨ì©³CPS°_·½CPSªº¼Ò¦¡¤S¦³¦ó°ÊºAªº§ïÅÜ¡H¬°¦^©ó¦ó®É¡H°_·½©ó¦ó¤H¡H³Ì¦-´£¥Xªº¼Ò¦¡¬°¦ó¡H¼Æ¤Q¦~¨Óµª³o¨Ç°g´b¡A¥»¤å§@ªÌ½¬d¤F¤@¨Ç¦³ÃöCPSªº¤åÄm¡A¦³©¯±o¨ì¤@¨Ç¸Ñµª¡A¦b¦¹»P¤j®a¤À¨É¡C ¥»¤å-º¥ý¤¶²ÐCPS¦b¤åÄm¤¤ªº·N¸q¡A¦A´N CPSªºªu-²§@¤¶²Ð¡A³Ì«á´NCPS¤À¶¥¬q¸ÑÃDªkªº¡C¤º²[¥[¥H°Q½×¡A¦A¦õ¥H¹êÃÒ¬ã¨sªºµ²ªG¡A¥H¹ï³Ð·N±Ð¾Ç´£¥X¤@¨Ç²L¨£¶L¡B CPSªº©w¸q¡A¦b ERIC¤¤¥H¡uCPS¡v¨ÓÁY¼gªº¦Wµü¦³33-Ó¤§¦h¡A ®Ú¾Ú¥»¤å§@ªÌ¹ï²{¦³¤åÄmÀ˯Áµo²{¦ý¨ä¤¤¤j³¡¥÷¤åÄm¨Ã«D«ü¦V1960¦~¥NOsborn-Parnes©Òµo®i¥X¨Óªº³Ð³y©Ê°ÝÃD¸Ñ¨Mªº¤À¶¥¬q ¸ÑÃD¼Ò¦¡¡C¥»¤å§@ªÌ±N Osborn©M Parnesµo®iªº¤À¶¥¬q¸ÑÃD¥~ªº¨ä¥L¤£¦P§t·N¤§CPS¡A¥H¤U-±¤TºØ¨¤«×Æ[¤§¡G»{ª¾¯à¤O¡B«D¤»¶¥¬q¸ÑÃD¼Ò¦¡ªº«ä¦Òµ¦²¤¡B«ä¦Ò¸gÅç¡C-º¥ý¡A§âCPSµø¬°¤@ºØ»{ª¾¯à¤Oªº¬ã¨s¡A¦p Miller and Radziemski(1988)ªº¤H¤u´¼¼zªºCPS¯à¤O¡AÁÙ¦³¬Y¨Ç½Òµ{©Î¬¡°Ê¹ï¾Ç¥ÍCPS¯à¤O§ï¶iªº¬ã¨s¡]Hestad & Avellone, 1991¡F Jones, 1990¡F Felder, 1987¡FKeller & Shanahan, 1983¡FEuler, 1985¡FLacy, 1979¡^¡A¥H¤Î¬ì¾Ç¾Ç²ß¤¤¡Aª¾ÃÑ»P CPS¦¨´Nªº¬ÛÃö¡]Bromage & Mayer, 1981¡^¡A¤S¦pÁú°ê¬ì¾Ç±Ð¨|ªºÀË°Q¡G¯Ê¥F´£¨Ñ¼W¥[C PS¯à¤Oªº¾÷·|¡]Han,1986¡^¡C¨ä¦¸¡A§âCPSµø¬°¦Òµ¦²¤¡]§Y«D«ö·Ó¬J©wªº¨BÆJ¨Ó¸ÑÃD¡^¤§¤åÄm¡A¦pClement¡]1978¡^§Q¥ÎÃþ¤ñªk¨Ó¶i¦æ¦³³Ð·Nªº¸Ñ¨M°ÝÃD¡B Polland ¡]1996¡^ªº¥H¤ß´¼·Q¹³¡]mental imagery¡^¨Ó³Ð·N¸ÑÃD¡A©Î§Q¥Î¦X§@¾Ç²ß¨ÓCPS¡]Spiegel, 1995¡^¡B§Q¥Îµo©ú¡]inventing¡^¨Ó¶i¦æ¬ì¾Ç°ÝÃD³Ð³y¡]Adolf,©Êªº¸Ñ¨M¡]Kuehn, 1988¡^¡B¥H¬ì¾Ç¤èªk¨Ó³Ð·Nªº¸Ñ¨M±Ð«Ç¤º¥~¤§°ÝÃD©M§ó¥[ÁA¸Ñ©P³ò¥@¬É1982¡^¡B¥H¤Î¦b¬ì¾Ç±Ð¨|¤¤´£¨Ñµo®i CPS§Þ³Nªº¾÷·|¡]Wavering, 1980¡^¡C³Ì«á¡A§âCPSµø¬°¤@ºØ«ä¦Ò¸gÅç¡A¥ç§Y¥¼©ú½T«ü¥X¬°¦óºØ¼Ò¦¡¡Bµ¦²¤¡A¥u-n¾Ç¥Í¦b¸ÑÃD ®É¯à±o¨ì³Ð³y©Ê¸gÅ窺¬ÒÄݤ§¡C¦pFoley¡]1989¡^©Ò°õ¦æªºªi¤h¹y³Õª«À]±Ð¾Ç-pµe¡A«K¬OÂǥѤp«Ä»P¬ì¾Ç®aªº¹ï¸Ü¡A¨Ï¤p«Ä±o¨ìCPSªº¸gÅç¡C¤S¦p´¶ªL´µ¹y¤j¾Çªº¬ã¨s-pµe¡]seni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Ñ¤F¾Ç¥ÍCPSªº¸gÅç¡]Prud’homme, 1981¡^¡C Á`¤§¡A±Ð¨|¬ã¨sªÌ¥¼¥²§âCPSµø¬°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ÓOsbornµ¥¤Hªº³Ð³y©Ê°ÝÃD¸Ñ¨M¼Ò¦¡¡]CPS¡^¡A¤]¥u¬O²³¦hªº©w¸q¤§¤@¡C¦b¥»¤å¤¤¥»¤å§@ªÌ§âCPS--©w¦bOsborn©M Parnes¦b1950-60¦~¥N²v¥ý´£¥X¡B¦Ó«á³°Äò¥ÑTreffinger¡B Isakenµ¥¤H©Ò¼W§R-ק諸¨º®M¤À¶¥¬q ¸ÑÃD¼Ò¦¡¡A¥H§Q°Q½×¡C°Ñ¡B CPS¼Ò¦¡ªºµo®i¤@¡B CPSªº°_·½CPS¼Ò¦¡¤§©Ò¥H¯à°÷µo®i¥X¨Ó¡A·½¦Û¤H-̶}©l»{¬°³Ð³y¤O¬O¥i¥H°ö¾i¥X¨Óªº¡C Parnes ¡]1987¡^»{¬°Wallas¦b1926¦~©Ò´£¥Xªº³Ð³y©Ê¦¨´N¦æ°Ê¼Ò¦¡¡C§Y·Ç³Æ´Á¡]preparation¡^¡BÁßÆC´Á¡]incubation¡^¡B°{²{´Á¡]illumination¡^¡BÅçÃÒ´Á¡]verification¡^¡A¼vÅT¤F·í®É±Ð¨|ªÌªºÆ[ÂI¡A ¦b¦¹Æ[ÂI¤U¡A³Ð³y¤O±`³Qµø¬°¬O¤Ñ¥Íªº¡A¦Ó«D«á¤Ñ¥i¥H°ö¾iªº¡]nature not nurture¡^¡A¦]¦¹1940¦~¥N¤§«e¡A³Qµø¬°¬O³Ð³y¤O°ö¾iªº«e¾ú¥v®É¥N¡]pre-historical¡^¡A¦¹®É¨Ã¨S¦³¤@®M³]-p¨}¦nªº³Ð³y¤O°ö¾i¤èªk¡C¦ýÀH«á¾ÇªÌ¶}©l»{¬°¡A§Ú-Ì¥i¥H¨Ï¥Î¤@¨Ç¯S·Nªº¤èªk©Î¨BÆJ¨Ó¨ë¿EÁßÆC´Áªº¬¡°Ê¡A¤]¦]¦¹±N¥i´£°ªÆF¥ú¤@°{¡]aha¡^¥i¯à©Êªº¤ñ¨Ò¡]Parnes¡A1987¡^¡C¦p Osborn©M Crawford ¦b1948¦~¥¿¦¡µo®i³Ð³y¤O´£ª@ªº-pµe¡A³o¨Ç-pµe¦b1950¦~¥N¤éÁͦ¨¼ô¡A¦p Osborn¤À§O¦b1954¦~©ó¬ü°ê¤ô¤û«°¡]Buffallo¡^³Ð³]¤F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CEF¡^©M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Institute¡]CPSI¡^µ¥¾÷ºc¡AÀH«á¦b1960¦~¥N¥H«á¤S¦³Gordon´£¥XªºSynectics¥H¤Î¨ä¥L¬ã¨sªÌ´£¥Xªº½Ñ¦h¤èªk¡C¡u³Ð³y¤O¥i¥H°ö¾i¡v¦¹¤@·Qªk¤w¤£¤Ó¨üª§Ä³¡A¦Ó¦b³\¦hºØ´£ª@³Ð³y¤Oªº°V ½m©Îµ¦²¤¤¤¡A¨ä¤¤«K¦³Parnes©Ò´£¥XªºCPS¼Ò¦¡¡A¤ñ°_¨ä¥Lªº¤èªk¡A CPS³Q»{¬°¦³¬Û·í¦nªº®ÄªG¡C¦pTorrance(1972)´¿¦^ÅU142½g°V½m¤èªk¤£¦P¡A¦ý¥Øªº¬Ò¦b´£ª@³Ð³y¤Oªº¬ã¨s¡Aµo²{ CPS¼Ò¦¡¬°³Ì¦³®Äªº¤èªk¤§¤@¡A¦b22½g¦³ÃöCPS°V½m³Ð³y¤Oªº¬ã¨s¤¤¡A¦³20½gªºµ²ªG¬O¥¿-±ªº¡C¤G¡B CPSªºµo®i»P¤º²[CPSªºµo®iªu-²¥i»¡¨Ó¦ÛOsborn¡B Parnes¡B Treffinger¡B Isaksenµ¥¤H¦b¬ü°ê¤ô¤û«°50¦~ªº§V¤O¦¨ªG¡A»F©l©óOsborn¡B Parnes¦Ó«á¥ÑTreffinger¡B Isaksenµ¥¤H¤©¥H«ùÄòµo®i¡C 1953¦~OsbornªºµÛ§@¡uÀ³¥Î·Q¹³¤O¡]Applied Imagination¡^¡v¤@®Ñ¤¤´¿´£¥X³Ð³y©Êªº¤C-Ó¶¥¬q¡G°ÝÃD»¡©ú¡]orientation¡^¡B·Ç³Æ¡]preparation¡^¡B¤ÀªR¡]analysis¡^¡B°²»¡¡]hypothesis¡^¡B ÁßÆC¡]incubation¡^¡Bºî¦X¡]synthesis¡^¡BÅçÃÒ¡]verification¡^¡C¸Ó®Ñ§Ç¨¥¯S§O´£¤ÎWallace¹ï³Ð³y¤Oªº¬ã¨s²`²`ªº±Òµo¤F Osbornªº¿³½ì¡A©Ò¥H§Ú-Ì¥i¥H±ÀÂ_CPS³Ìªìªº±Ò»XÀ³¸Óºâ¬O¨Ó¦ÛWallace¡]1926¡^ªº¥|¶¥¬q³Ð³y¾úµ{¡C¤W-z Osborn¤@®Ñ²`²`¼vÅT¤FOsborn ªº¦P¨ÆParnes¡A¨Ï¥L¦b1966¦~µo®i¥X²³©Ò¬Òª¾¥B¦³²M·¡´y-zªºCPS¤-¶¥¬q¡]Isaksen et al.¡A1993¡^¡Gµo²{¨Æ¹ê¡]fact-finding¡A FF¡^¡Bµo²{°ÝÃD ¡]problem-finding¡A PF¡^¡Bµo²{ÂI¤l¡]idea-finding¡A IF¡^¡Bµo²{¸Ñµª¡]solution-finding¡A SF¡^¡B´M ¨D¥i³Q±µ¨üªº¸Ñµª¡]acceptance finding¡A AF¡^¡C¬Û¹ïªº³u¥@©ó1966¦~ªºOsborn¤]´¿¦b1967¦~§ïª©ªºÀ³¥Î·Q¹³¤O¤@®Ñ¤¤¡A§â-ì¨Óªº¤C¶¥¬q§ï¬°§ó©ö²z¸Ñªº¤T¶¥¬q¡G FF¡B IF¡B SF¡C¤£¹L Parnes ªº¤-¶¥¬q¸û¬°¥@¤H©Ò¼ôª¾¨Ã±µ¨ü¡A¤@¯ë¬ÒºÙ¦¹¬°Osborn- Parnes ªºCPS¡]Osborn- Parnes traditions of CPS¡^¡Aªí¥ÜCPSªº½Ï¥Í¨â¤H³£¦³¥\³Ò¡A¤@¯ë¤åÄm¤¤©Ò´£¤ÎªºCPS¬ÒÄݩ󦹡]¦p Daniel,1983; Parker, 1978)¡C³oºØ¤À¶¥¬q¸ÑÃD¼Ò¦¡¡A³q±`¥Î¨Ó¸Ñ¨M¶}©ñ©Ê°ÝÃD¡A¨ä¸ÑÃD¨BÆJ¥]§t¦³µo²{¨Æ¹ê¡Bµo²{°ÝÃD¡Bµo²{ÂI¤l¡Bµo²{¸Ñµª¡B´M¨D¥i³Q±µ¨üªº¸Ñµªµ¥¤--Ó¶¥¬q¡]Parnes¡A1987¡^¡C¨ä³Ì¤j¯S¦â¬O ¸ÑÃD¹Lµ{¤¤¡A¨C¤@-Ó¶¥¬q³£¥ý¦³µo´²©Ê«ä¦Ò¡]¥H§K¿òº|¥ô¦ó¥i¯àªºµª®×¡^¡A¦A¦³»EÀÄ©Ê«ä¦Ò¡]¥H±q½Ñ¦h¥i¯à¸Ñµª¤¤§ä¥X³Ì¨ÎªÌ¡^¡A¦Ó¸ÑÃDªÌ§Q¥Î³o¤--Ó¶¥¬q¨t²Î©Ê¨Ó¸Ñ¨M°ÝÃD¡A¥H¤U§ã-n»¡©ú¡G¦p¡]1¡^ ¦b FF¤¤¡A¸ÑÃDªÌ¥i§Q¥Î5W1H¡]who¡B what¡B where¡B when¡B why¡B how¡^µ¦²¤¦Û°Ý¦Û¡Cµª¥H§ä¨ì¦¬¶°¸ê®Æªº¤è¦V¤ÎÀò±o¬Y¤@¬D¾Ôªº¦UºØ°T®§¡]2¡^ ¦b PF¤¤¡A¸ÑÃDªÌ-n³]ªkÂç²M°ÝÃD¡A¥H±o¨ì¤@-Ó¦³©ú½T±Ô-zªº°ÝÃD¡C¡]3¡^ ¦b IF¶¥¬q¡A¸ÑÃDªÌ-n¯à§ä¥X¥i¥H¸Ñ¨M«e¤@¶¥¬q©Ò±o¨ì°ÝÃDªº¦UºØÂI¤l¡C¡]4¡^ ¦b SF¶¥¬q¡A¸ÑÃDªÌ-n§ä¥X¦UºØ¥i¥Hµû¦ôÂI¤lÀu¦Hªº¼Ð·Ç¡A¨ÃÂÇ¥HµûÂ_ÂI¤lªº¦nÃa¡A §ä¥X¤@-ӳ̫ê·íªºÂI¤l§@¬°°ÝÃDªº¸Ñµª¡C¡]5¡^ ¦b AF¶¥¬q¡A¸ÑÃDªÌ¥²¶·¥h-pµe°õ¦æ¦¹¤@°ÝÃDªº¸Ñµªªk¡A½T©w¦¹¸Ñ¨Mªk¬O§_¦³®Ä¡A -YµL®Ä±o¦^¨ì«e´X-Ó¨BÆJ¡A¥H±o¨ì¥t¤@-Ó¥i¯àªº¸Ñ¨M¤èªk¡C1967¦~Parnes©M¨ä¦X§@¹Ù¦ñRuth Noller¥H¹Ï¥Üªkªí¹FCPSªº¹Lµ{¡]¦p¹Ï1©Ò¥Ü¡^¡A¨ä¶i®i¬O«Ø¥ß¦b CPS¹Lµ{¤¤¯S¦³ªºµo´²¦¡»P»EÀĦ¡«ä¦Ò¡C³o-ӹϥܴ¶¨£©ó°Q½×CPSªºµÛ§@¤¤¡A¦]¦¹©ö¨ÏŪªÌ»~»{¬°CPS¬OParnes©ó1967¦~µo®i¥X¨Ó¡A¨Æ¹ê¤W Parnes©ó1966¦~§Y¤w´£¥X¦¹¼Ò¦¡¡C¹Ï1¡G Parnes©M Noller©Ò´£¥XªºCPS¼Ò¦¡¹Ï¥Ü¡]¤Þ¦ÛFirestein and Treffinger¡A1983¡^ Treffingerµ¥¤H¦b1982¦~»{¬°-즳ªºCPSÁöµM´£¤Îµo´²¦¡»P»EÀĦ¡«ä¦Ò¨Ã-«¡A¦ý¬O«o¥uµÛ-«¦bµo´²¦¡«ä¦Òªº°V½m¡A¦]¦¹¥L-̶}©lµo®i CPSªº»EÀĦ¡«ä¦Ò§Þ³N¡]Isaksen et al.¡A1993¡^¡C ¥t¥~¡A¥L-̤]µo®i¥XCPS¤p²Õ¦X§@¸ÑÃDªº¨ãÅé¾Þ§@§Þ³N¡A¦pFirestein and Treffinger¡]1983¡^¸Ô²Ó«ü¥XCPS¤p²Õ¸Ì»Ý¥Îªº¤u¨ã¡B®y¦ìªº±Æ¦C¡B¤Þ»âªÌ¡]facilitator¡^ªºª`·N¨Æ¶µ¡B¦U¶¥¬q®É¶¡ªº¤À°t¡B°Q½×Àô¹ÒªºÀç³yµ¥¡C1985¦~Isaksen ©M Treffinger¦b°Ó¬É©M±Ð¨|¬Éªº¹B¥Î¸gÅ礧¤U¡A¬°¤FÅý¼Ò¦¡§ó©ö¾Ç²ß¤Î¹B ¥Î¡A°µ¤F¥H¤U¤T-Ó-×-q¡G¡]1¡^ ·s¼W¤@-Ó¶¥¬q¡Gµo²{¬D¾Ô¡]Mess-Finding¡A MF¡^¡C¡]2¡^ -«·s©w¸q FF§ï¬°µo²{¼Æ¾Ú¡]Data-Finding¡A DF¡^¡A¥D±i¦³®Äªº¸ÑÃD¤£¶È-n¦Ò¶q²³æªº¨Æ¹ê¡A§ó-n·Q¨ì¦b¸ÑÃD¹Lµ{¤¤¬ÛÃöªº¸ê°T¡A¥L-Ì»{¬°·Pı¡B¦L¶H¡BÆ[¹î¡B°ÝÃD¤]¦P¼Ëªº-«-n¡C¡]3¡^ µo®i¤F»EÀĦ¡«ä¦Òªº«ü¾Éºõ»â©M§Þ³N¡A¥H¥-¿Å¦-¤w³Ð¥ß§¹µ½ªºµo´²¦¡«ä¦Ò¡C¦p¥i¥Î©ó¦U¶¥¬q»EÀÄ«ä¦Ò´Áªº¡u§ä¥X-«ÂI¡v¡]locating hit and hot spots¡^¡A¨Ã§Q¥Î¥H¤U´X-Ӽзǥhµû¦ôµo´²«ä¦Ò²£¥Íªº¦h¼ËÂI¤l¡]Treffinger et al.¡A1992¡^¡GA¡B¥Ø¼Ð¡]on target¡^F¡B¶i¨B¡]moves forward¡^K¡B¥i¹B§@¡]workable¡^ B¡B¬ÛÃö¡]relevant¡^G¡Bª÷¿ú¡]right on the money¡^L¡B²M´·¡]clear¡^C¡B¿³¾Ä©Ê¡]exciting¡^H¡B¤è¦V¥¿½T¡]go in the right direction¡^M¡B¦Û¦b¡]feel right¡^D¡B¥O¤HÆf¥Ø¡]spmarkles¡^I¡B¾y¤O¡]fascinating¡^ E¡B§l¤Þ¤O¡]intriguing¡^J¡B¦³½ì¡]interesting¡^N¸Ñ¨M°ÝÃD¡]solves problem¡^。
思维训练脑力激荡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创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 此后的改良式脑力激荡法是指运用脑力激荡法的精神或原则,在团体中激发参加者的创意。
七、分合法
分合法(Synectics)由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面貌。分合法利用模拟与隐喻的作用,协助思考者分析问题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八、属性列举法
是由Crawford于1954年提倡的一种著名的创意思维策略。此法强调使用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事物或问题的特性或属性,然后针对每项特性提出改良或改变的构想。
九、希望点列举法
这是一种不断的提出“希望”、“怎样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一种逐一列出事物优点的方法,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
十一、缺点列举法
这是一种不断的针对一项事物,检讨此一事物的各种缺点及缺漏,并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十二、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Checklist Method)是在考虑某一个问题时,先制成一览表,对每项检核方向逐一进行检查,以避免有所遗漏。此法可用来训练员工思考周密,及有助构想出新的意念。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创意练习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创意练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优劣是学习过程中收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常用思维方法,仅供参考!六种常用的思维方法(1) 相似法。
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
例如,植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叶绿素;动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血红素。
而叶绿素与血红素之间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叶啉络合物。
叶绿素是叶啉结合了镁元素,而血红素是叶啉结合了铁元素。
这种相似的根源来源于植物的共同祖先——核前生物体。
请看,因为相似关系竟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不同事物连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性系统了。
又如,人类科技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很相似。
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过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同时这些民族的社会也经过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乎完全同步前进。
再如,科学理论方面也存在着相似内容。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遗传学、声学等学科,因内部构成都起源于量子,于是产生量子学的各种不同分支:量子物理学、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量子遗传工程学、量子声学等等。
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
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2)相反法。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
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而去剖析、反证、推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下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3)破析法。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有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往往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
这么厚一大本书,怎么读呀?或者,这么多公式、定律、规律、原理,怎么记得住呀?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破析法去对付它们。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1|评论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2010-12-05 10:16 提问者:xxxttyyy|浏览次数:2151次A.一般,特殊,个别B.整体,部分,具体C.实践,认识,再实践D.特殊,普遍,特殊解释清楚些~~谢谢啦~我来帮他解答满意回答2010-12-13 15:05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禅宗公案的创造性思维 智悲佛网 手机版
禅宗公案的创造性思维智悲佛网手机版作者:王立文萧丽华公案这种密意商量,可以视为心灵之创造性思考活动,是纯粹化、净化的知觉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对创造力的训练,对真理的发现,应有积极的意义。
一. 前言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派别,所以称为“教外别传”,完全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形成在佛教本体论与方法论上一个敢于标新立异,具积极创造性的教派。
关于禅宗的思维,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它是直感的、印证的、非理性的、下意识的,是排斥语言逻辑的瞬间认识,因为禅宗在研究认识对象——佛、法等问题时,反对言语文字,也反对逻辑思维,完全采用主宾相分、机锋交错、雨棒雷喝等非语言文字可索解的印心方式。
就禅悟的本身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无限量的、广阔的、自由的、十全的,是不能以任何思维模式范限的,然而也唯其如此,禅宗才更具不可周延的创造性。
本文尝试从唐宋五家七宗的禅宗历史源脉中找寻历代祖师们相互问答提撕的语录,如《汾阳录》《碧岩录》《空谷集》《虚堂集》《无门关》等等,这些语录是禅师们禅悟的内在经验,内容或呈解或请益,或察辨或探拔,实、假、动、默、征、审……篇篇是剖断迷悟、对机垂示的语言和动作,充满着极精致细密的逻辑的和反逻辑的各种思维方式,可与西方创造性思考的相关理论比对参究,归纳分析。
相信一方面能有益于开发人的潜能,提升创造力;一方面对参禅悟道也能提供机趣横溢的参悟途径。
二. 关于创造性思维关于“创造性”思考是西方心理与教育学界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屡屡涉及的问题,陈龙安认为Alex F. Osborn应是推动创造性思考及问题解决教学的第一人,因为他在一九五五年发表了《应用想象力》一书,并于Buffalo大学创立“创造性问题解决机构”(Annual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stitute),成为创造性思考提倡的先期人物(陈龙安,民79)。
近二十年来,许多研究教育理论者都实验性地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善个人的状态——尤其是语意单位的扩散性思考(DMU)、语意类别的扩散性思考(DMC)和语意转换的扩散性思考(DMT)的能力,这些都是开发创造性思考的各种教育实验。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浏览:3689|更新:2013-06-10 10:20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
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今天人们不仅掌握了有效开发头脑智能的方法,而且也形成了诸多的思维训练流派,其中以“思维工具”(即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思维训练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微心理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十种思维训练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脑力激荡法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脑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
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
此后的改良式脑力激荡法是指运用脑力激荡法的精神或原则,在团体中激发参加者的创意。
2.三三两两讨论法三三两两讨论法: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中限时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
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
3.六六讨论法六六讨论法(Phillips 66 Technique):六六讨论法是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
方法是将大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
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做最终的评估。
4.逆向思考法逆向思考法: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为七类,如能充分加以运用,创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5.分合法分合法:(Synectics) 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关于创新思维的障碍及例子
关于创新思维的障碍及例子创新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创造活动中一种特殊的高级思维形式。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创新思维的障碍及例子,希望大家喜欢!创新的思维障碍及例子一偏见思维1、被经验淹死的驴子经验偏见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
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
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
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
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
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
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
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
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
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
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奥斯本检核表法主要应用领域
奥斯本检核表法主要应用领域奥斯本检核表法(The Osborne–Parn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工具。
它由创新专家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和帕恩斯(Sidney J. Parnes)共同开发,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奥斯本检核表法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奥斯本检核表法在商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环境中,迫切需要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竞争和变革。
奥斯本检核表法通过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思考和分析框架,帮助企业家和管理者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并制定实施计划。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还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奥斯本检核表法在教育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面临的常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斯本检核表法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技巧。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种方法,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此外,奥斯本检核表法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和提供创新的设计方案。
奥斯本检核表法通过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挖掘并开发新的创作灵感。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艺术和设计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可以激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一个应用领域是科学和技术领域。
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常常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碰到技术挑战。
奥斯本检核表法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思考框架,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系统地分析问题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造力,并促使他们提出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奥斯本检核表法在商业、教育、艺术和设计、科学和技术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思考框架,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CPS工具在DI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CPS工具在DI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概念界定(一)CPS工具CPS工具又称为CPS模型,是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缩写,即创造性问题解决工具。
CPS工具最早是美国的Osborn和Parnes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提出,而后由Treffinger、Isakn等人修订,是学界公认的提升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CPS工具的每个阶段分为扩散性思考与聚敛性思考两阶段:先以发散思维思考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力避遗漏,再用收敛性思考选择出最可行的想法。
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收敛性思维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推论和演绎去对比每个想法,最后做出最有效的判断和决定。
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过程有一套固定的解决方法与步骤。
然而随着社会现象复杂化及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各种新问题、新的需求层出不穷,因此问题的解决或发现需要更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使问题解决更能符合社会现象及需求。
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即是希望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无论是常规性问题或是遇上新问题,都能跳脱问题的情境,从有别以往的知识、经验中,进行选择判断,同时兼顾新奇性与实用性,建立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出来。
CPS工具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
作为一种模式,凡是有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都可纳为CPS工具的一部分,如:头脑风暴、KWL策略、WWWH策略、混搭矩阵策略、5w2h检讨法、思维导图等。
由Os-born和Parnes提出的CPS工具,经过修订后分为三个部分,六个阶段:第一部分,准备问题。
包括发现困境与挑战,搜集资料和发现问题。
第二部分,产生构想。
主要为发现点子。
第三部分,计划行动。
包括寻找解决方法和接受所决定的方法。
(二)DI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体系(Teaching System),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DI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即时挑战和团队挑战。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与商业环境教学活动
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与商业环境教学活动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企管系94级何巧龄前言 (1)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概念架构 (1)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1)创造性问题解决历程 (3)CPS应用于经济与商业环境与教学活动设计 (4)「经济与商业环境」之教材设计实例 (5)参考文献 (7)一、前言当你遇到问题思考瓶颈时,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当学生向你表示不知从何学起,身为老师你该怎么办?运用创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再只用「黑板教学法」,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除了讲述有没有其他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在此以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讨论设计。
二、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概念架构(一)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创造性问题解决(CPS)原为Osborn、Parnes、Treffinger、Isaksen等人在美国水牛城所研究之解决开放性问题的一种解题模式。
创造性问题解决由脑力激荡创始者Alex Osborn开始探讨提出。
1998 Osborne-Parn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六阶段引导创造过程:发现困难Mess-finding (Objective Finding)发现资料Fact-finding发现问题Problem-Finding提出方法Idea-finding解决方案Solution finding (Idea evaluation)接受所选方案Acceptance-finding (Idea implementation)并提到每一阶段内容以便引导产生一个或数个有创造性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中特殊的特征是每一阶段会先有发散性思考产生许多点子(事实、问题定义、方法、评估、策略)然后有收敛性思考选择出最适合进行下一步或最适当的方案。
The Osborne-Parn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Notes from the CPSI 1998 brochure.OF FF PF IF SF AFObjectiveFinding FactFinding ProblemFinding IdeaFinding SolutionFinding AcceptanceFindingIdentify Goal, Wish, Challenge Gather Data Clarify the Problem Generate Ideas Select & Strengthen Solutions Plan for ActionWhat is the goal, wish, or challenge upon which you want to work? What's the situation or background? What are all the facts, questions, data, feelings that are involved What is the problem that really needs to be focuses on? What is the concern that really needs to be addressed?What are all th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 can you strengthen the solution? WHow can you select the solutions to know which one will work best?What are all the action steps that need to take place in order to implement your solution?来源:.au/~charles57/Creative/Brain/cps.htm(二)创造性问题解决历程表1 (引自柯建桦,2003)目前CPS已发展至三成分、六阶段,非线性模式(图1),Treeffinger & Isaksen发现解题者并非每次解题都按既定的步骤执行、也并不一定会使用到每一个步骤。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_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亦是如此。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 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 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 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 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与 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 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 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1)协同性 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 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 (二)创造 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 创造性教育2.创造人格的培养3.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 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 (1)类比模拟法(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 (3)设问探究法(4)列举法(5)移植法 (6)逆向求索法
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2011-03-31 20:56:52)转载▼标签:《中学心理学》解决问题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应用环节。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应用知识是中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启动主动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过程。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什么叫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几个心理学概念1.问题及其种类(1)认知心理学家邓克尔认为,问题即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标是所面临的情景。
(2)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状态,而不知道如何排除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
(3)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的心理学家则倾向于认为,问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a给定状态,即问题的现实情境与已知条件;b目标状态,即解决问题的最终要求;c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即阻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以及当前处于无知状态的方法策略和潜在资源。
(4)一般把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又叫封闭式问题,又称为结构良好问题;一类是未定答案问题,又叫开放式问题,也叫做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一般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新性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确目的性(2)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3)认知参与(二)问题解决的类型1.根据问题解决所涉信息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的问题解决与模糊的问题解决2.根据问题的出现方式,分为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和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3.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问题解决和复杂问题解决4.根据问题解决的目标特征,分为需要发现、检验规律的科学性问题解决和需要设计方案或产品的技术性问题解决5.根据问题解决的对抗性,分为有对手的问题解决和无对手的问题解决6.根据问题解决的专门化程度,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解决与专门领域的问题解决7.根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应用的结构化程度,分为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二、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流程1.杜威的经典问题解决过程:最早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描述的是杜威,包括五个步骤,(1)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2)将问题识别出来(3)收集关于问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并据此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决定接受假设或拒绝假设(5)形成结论并评价结论2.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华莱士在观察学生顿悟式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四阶段论,(1)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2)沉思阶段,主要为酝酿问题解决方案(3)灵感或启迪阶段,此阶段中,问题解决者头脑中可能涌现出问题解决办法,突发式地使问题迎刃而解(4)验证阶段,验证各种解决办法的有效性3.奥苏贝尔流程:奥苏贝尔和鲁宾逊通过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流程,分为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白(4)解答问题之后的解验4.格拉斯流程(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2)制定计划(3)重构问题表征(4)执行计划与检验结果5.基克流程:将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与表征问题(2)寻求答案(3)尝试解答(4)评价总之:首先必须界定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最后对思维的结果进行检验,如不能达到目标,则从第一步做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1
途径1
应用1
途径1 结论1
再应用1
更
信息2
途径2
提出新 正 应用2 问题和 途径2 结论2
高 再应用2 的
问
确
解决问
正
信息3
题
途径3
结 论
应用3
题的目 途径3 的、条
结论3
确 再应用3 结
信息4
途径4
应用4
件 途径4 结论4
论 再应用4
聚合
发散 聚合 发散 聚合
发散
聚合
“现有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模型 (现有Cs问ik题s(ae普n通tm的ih、a短ly期i e的t )al. ,1993)
创造性问题解决成分(Parnes-Osborn,1963; Isaksen,Treffinger,1985; Isaksen, 2000)
产生观念 使用各种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和 工具为选定问题产生各种观念 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设计过程
建构机会 架构问题
搜索资料
制定解决方案
采纳 某一 方案
创造性思维需要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的有机结合
语义分析法
• 七级语义区分量表
充实1
23456
快乐 1 明朗1
23456 23456
7空虚 7痛苦 7阴暗
• 先选用成对的两极性形容词,写在量尺的两端, 让被试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刻度
• 依据被测试对象在每题上的平均分,可以画出剖 面图,从中找出被试对该事物的一般感受与看法
• 适用于有一定文化和经验的人群
艺术自我 概念
数学 技能
一般 学识
问题解 语言 决能力 技能
体能 外表 异性 亲子 同性 关系 关系 关系
宗教 信仰
• 自我概念的水平受外界权威、长辈等重要任务的评价和对个体对 自身行为的归因风格的影响
诚实 舞蹈 表演 绘画 音乐 性 技能 技能 技能 技能
某一领域的信息
准备 定义问题:明显的障
碍或独特的目标
与专业的互动
孕育 平行加工
顿悟
展望对问题 的解决
评估 尝试解答或应用
发现问题(变革性的、长期的)
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
准备
问题情景:含糊的、 缺乏明显边界的
孕育 综合不同输入
顿悟 形成问题
与不同专业的互动
精细化并评估
得到问题结果并检验、 尝试解决与应用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自我概念的发展 • 自我概念一般指一个人感受自身存在的经验,即对自身的认识 • 多维自我概念等级模型( R. Shavelson,1976 & Vispoel,1995)
一般自我概念
数学学生 语文学生 情绪稳 自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定性 尊
身体/人际 自我概念
道德自我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