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亲观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出自孔子之手,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论及其交谈,其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句子,它们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最高精神要义。

《论语》中有关于孝的句子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一、“子曰:‘孝乎,诲人不倦,下之以身,上之以德。

’”(论语,里仁篇)句话的含义是:孝道无以廉洁,行之以身,说之以德。

二、“子贡曰:‘孝贤在幼,孝也者可谓也;贤也者可谓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贤早在童年,孝道就是作孝,而智慧也可以作孝。

三、“子曰:‘孝子尊亲,敬亲也,视亲如己,亲亲也,如己者尊之。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尊重父母,敬爱父母,把父母当作自己,爱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的方式来尊重父母。

四、“子曰:‘至于礼,所以制节也。

孝弟,谓之动;孝长之谓之仁。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孝道,孝弟乃是行动上的孝道,而孝亲则是仁义上的孝道。

五、“子曰:‘孝子,以慈行义,仁者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以慈悲心为行为准则,这也是最高的仁义。

六、“子曰:‘孝子不以辞丧父母,唯天之命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是不能以言语来丧父母的,除了由上帝规定的事情外,他们都会把父母照顾好。

从上述句子中可以看出,《论语》把孝道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要义。

孝恭敬顾父母,是中华文化中传承自古以来的传统。

古训云:“子贡问孝,子曰:‘色不改,故也。

’”,这说明孝是不可改变的道德准则,更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孝道的精神也催生出同理心,博爱的社会气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

有理论认为,孝道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今天仍然具有许多价值,被普遍接受和尊重。

孝道不仅仅是和亲人相处的准则,它还是做人的原则。

在当今世界,它也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的方式,无论是社会关系还是个人修养,都可以培养出一种乐于助人,崇尚美好的道德标准。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孝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之情。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名句,用于表达对父母的孝亲感恩之情。

1. “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为报。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

它表达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孝顺父母都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

2.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

”这句话强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3. “父母恩深似海,报答之情无穷无尽。

”这句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无穷无尽的,要不断地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4. “父母之恩,如山如海。

”这句话比喻父母的恩情像高山和大海一样深沉广阔,子女永远都难以报答完父母的恩情。

5.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句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恩情应该像涌泉一样,不断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父母养育之恩,如泰山压顶。

”这句话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子女应该心存感激,时刻铭记在心。

7. “父母之恩,比天高、比地厚。

”这句话表达了父母的恩情高过天,厚过地,子女应该用尽全力去回报这份恩情。

8. “感恩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感恩父母、回报养育之恩的重要性。

9.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道。

”这句话强调了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10. “父母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顺为报。

”这句话表达了孝顺父母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以上是关于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它们都强调了孝敬父母、回报养育之恩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亲感恩的美德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传统美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始终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

无论是孝顺父母的言行举止,还是经济上的供养和照顾,都是表达对父母孝敬和感恩之情的具体方式。

通过孝亲感恩,我们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旳论述素有“礼仪之邦”旳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旳地方,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老式伦理道德旳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浮现了“孝”字。

但这时旳“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旳、自发旳道德观念,还缺少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旳与之相适应旳一系列具体旳道德规定。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旳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旳论述, 赋予了“孝”新旳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旳规定, 形成了一种“孝”旳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伙会发现《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是通过孔子对别人问“孝”旳回答来体现旳。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步间,针对不同旳人问“孝”有着不同旳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旳总结,《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有如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如何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旳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旳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旳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旳,“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诸多学者觉得‘无违’应更多旳指不变化爸爸旳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当涉及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旳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旳“无违”是有针对性旳,孔子之因此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旳特点。

孟懿子旳爸爸是一位杰出旳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叮嘱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一方面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论语为政》里可说了好多关于孝亲敬老的话呢!孔子说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话说得太对啦!就好比你给父母钱,让他们不愁吃穿,可要是没带着那份敬重的心,那不就跟养个宠物没啥区别嘛!你想想看,如果你只是给爸妈物质上的东西,却对他们爱答不理的,那能叫孝顺吗?肯定不行呀!
再看看这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就像是跟父母相处的秘籍呀!比如说,你看见爸妈有些做法不太对,你得去劝劝呀,但要是爸妈不听,你也不能发脾气,还得照样敬重他们,可不能有怨气哟!就像有一次我朋友的妈妈非要买个很贵又不实用的东西,我朋友劝了半天没效果,但他也没生气,还是对妈妈很好,这就是做到了“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呀!
还有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哎呀,这句话多让人感动啊!就仿佛是父母在对我们说:“孩子呀,只要我们还在,你就别跑太远啦,要是真要出去呀,也得让我们知道你在哪,让我们放心呀!”我有个邻居,他就特别听这句话,每次出远门都跟父母交代得清清楚楚的,让父母心里特别踏实。

其实呀,孝亲敬老不只是嘴上说说,更要体现在行动上。

这就像是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得用心去垒,这样才能盖出坚固又温暖的家。

对父母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呀!不要再找借口说自己忙啦,时间挤挤总是有的。

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来后悔,那可就真的太晚啦!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咱们的父母吧!。

论语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孝亲敬老一、论语中关于孝亲敬老的重要观点1.1 孝的定义和重要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藏。

”(《论语·卫灵公》)1.2 敬老的价值和意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八佾》)二、论孝亲敬老的实践意义2.1 维护家庭和睦•子曰:“和事老者,如饲养其子。

”(《论语·颜渊》)•子曰:“养老送终,医者必,告者不必,父子君臣之义也。

”(《论语·泰伯》)2.2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颜渊》)•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爱人,焉能爱鬼?”(《论语·公冶长》)•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论语·子路》)三、孝亲敬老的现实意义和挑战3.1 社会养老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为政》)3.2 当代社会尊老敬老的理念推广•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子游》)3.3 增强个人家庭责任感•子曰:“亲之事,务本。

斯事,不可异也。

”(《论语·冉有》)3.4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子曰:“教民凶器。

”(《论语·子夏》)四、如何做好孝亲敬老的具体实践4.1 孝敬父母1.孝顺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2.经常和父母交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3.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4.陪伴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4.2 尊重老人1.尊重老人的意见和经验,虚心向他们学习。

2.注重老人的身体健康,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

3.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多陪伴老人,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里那令人深思的仁孝亲敬老名句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多实在呀!就好像父母是我
们生命中的大树,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像围绕着大树的小鸟,不会
轻易飞得太远。

比如说,你想想看,要是你爸妈在家等着你呢,你是
不是也得考虑一下不能随便就跑到老远的地方去呀,就算要去,也得
告诉他们你去的方向呀,免得他们担心。

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
关爱呀,难道不是吗?
还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哇,这可真
是太有道理啦!当我们和父母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劝
说他们呀,但就算他们不听我们的,我们还是要敬重他们,不能违背
他们呀。

就像有时候你想让妈妈尝试一种新的菜肴,她可能不太愿意,那你也不能强求呀,还得照样尊敬她,对不对?这就是仁孝的体现呀!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想想看,从我们
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为我们付出了那么那么多。

他们照顾我们,
教育我们,陪伴我们成长。

而里的这些句子,不正是提醒我们要珍惜
这份亲情,要好好地孝敬他们吗?仁孝亲敬老,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呀!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
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体现。

不要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真正地去关
心父母,去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尊重。

这才是真正的
仁孝呀,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呀!难道你不想做到这些吗?。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1. "敬老如敬父母。

” - 孔子2. "孝悌为先,仁爱基本。

” - 《论语》3. "孝顺父母,是为立身之本。

” - 《孟子》4. "孝道天下始。

” - 《尚书》5. "孝敬父母,道义之本。

” - 《周易》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孟子》7. "盖闻孝子之行,直上而问矣。

” - 《荀子》8. "善待子孙,先致礼于父母。

” - 《礼记·月令》9. "孝敬父母,宜有廉悔之心。

” - 《尚书》10. "孝亲如报,何止一日。

” - 佚名11. "孝敬父母,如水之恩,无私无求。

” - 佚名12. "孝亲敬老,是亲情的延续。

” - 佚名13. "敬老如敬天,孝亲如事神。

” - 佚名14. "父母养育恩深似海,孝顺养老情牢似山。

” - 佚名15. "孝敬父母,是家庭的底线。

” - 佚名16. "父母之恩,如山如海,情深意浓。

” - 佚名17. "父母养育之恩,谢绝不尽。

” - 佚名18. "孝心无价,敬老有加。

” - 佚名19. "以孝心,待父母,以敬心,对长者。

” - 佚名20. "不忘初心,孝敬父母。

” - 佚名21. "尊敬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 - 佚名22. "孝亲敬老,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 - 佚名23. "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 - 佚名24. "父母是我们人生最坚实的后盾,孝敬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 佚名25. "家和万事兴,敬老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 - 佚名26. "孝亲之心,对老有恭敬之礼。

” - 佚名27. "敬老心,家庭幸福根基稳。

” - 佚名28.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孝亲敬老的经典名言名句

孝亲敬老的经典名言名句

孝亲敬老的经典名言名句
1.“孝敬父母,是天下至善。

“ - 孔子
2.“孝道是做人之本,为人之要。

“ - 《孝经》
3.“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
曰父母,舍己为人先。

“ -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4.“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者,所以安民也。

“ - 《论语》
5.“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 荀子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孟子
7.“孝在心,顺乎天;孝在行,应乎人。

“ - 《礼记·檀弓上》
8.“养养亲,莫等闲;幸福美满在父母身边。

“ - 不详
9.“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忧子念孝情浓。

“ - 不详
10.“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基石,也是家庭的纽带。

“ - 不详
这些名言名句都强调了孝亲敬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尊重和关爱年长者,维系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论语·里仁 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 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
解读: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教诲,父亲所坚持的原则,所定下的规矩,还能牢记于心,不轻易改变,这就算已经尽到孝道了。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解读: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牵挂自己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轻易出远门。

如果有重要的事,必须要出门,那就把家里安排好,做到后顾无忧。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论语.里仁》
解读:作为子女,也应该把父母的生日牢记在心,看到父母逐渐变老,喜的是父母健康长寿,忧的是父母年事越来越高,随时都可能离开我们。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在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并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孝道;价值;道德;教育;意义最近笔者看了一篇文章:有几位大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结果是91%的老人见到儿孙时表情愉悦面带微笑,而儿孙见到长辈时只有13%能笑脸相迎。

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源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

当年,孔子在谈到孝道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们孝心不足,脸色难看。

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读后感受颇深,孔子讲求孝道,使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却在逐渐忘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因此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让每个人都明白“孝道”是做人之根本。

1 《论语》中的孝道观“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

《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1.1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穿暖,但这还不是孝,对父母还要有恭敬之心,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因此,尽孝必以敬,顺亲心而不违其意,要从内心里敬重、敬仰、敬畏父母。

1.2 孝而无怨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孝敬亲老诗句

孝敬亲老诗句

孝敬亲老诗句
1.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灭" - 出自《论语·学而》
2. "有儿贵于无,孝子胜于忠臣" -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3. "孝顺父母是天下第一的美德" -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5. "如山足以千里,孝子足以两亲" - 出自《庄子·人间世》
6. "天地重载,尚惟孝乎" -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7.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出自唐代杜秋娘的《赠别》
8. "敬老尊贤,是为国之根本" - 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
9. "孝道源于爱,爱是孝道的基础" - 出自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
10. "父母恩深似海,报答恩情在我" - 出自现代歌曲《歌颂父母恩》。

孝亲敬老材料收集并简要摘录

孝亲敬老材料收集并简要摘录

孝亲敬老材料收集并简要摘录
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材料和简要摘录:
1. 《孝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孝道文献,其中强调了孝道是为人之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

2. 《论语》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是照顾父母的生活,更是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3. 《礼记》中提到:“父子亲,夫妇顺,长幼序,朋友信。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和睦、有序,尊老爱幼,互相尊重。

4. 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与父母保持联系,关心父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5.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搀扶老人等,让老人在晚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总之,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倡导的美德。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让尊老爱幼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浅谈《论语》之“孝”道

浅谈《论语》之“孝”道

浅谈《论语》之“孝”道作者:崔冬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对“孝”道的论述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概括来说“孝”即子女秉承先道,赡养并尊敬父母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孝”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规范,是我们所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

本文主要阐述《论语》中的忠孝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礼;恭敬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8-0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中就可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就已经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基础之一。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一)“孝”与从政为官《论语》开篇第二章便提到有子说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孝”在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孝”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治国安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做人持家的根本。

一个人只有做到“孝”,打理好家政才能逐渐拓展到做一个好官,治理好政务,治理好国家,最终平定天下。

(二)“孝”之父引子继《论语》学而篇中有孔子这样一段话,原文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之孝矣”。

此句后在里仁篇也有提及。

这段话非常有深意,在一个人尚未成年正处在成长立志的阶段,需要父母的呵护与指引,确立他的志向;在年轻的时候多多从父辈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扬弃,把父辈们留下来的合理部分继承下来,长期坚持。

此处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

论语为政里面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里面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中孝亲敬老的句子
1、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复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制,更相为命。

(李密)
7、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

8、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9、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10、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爱无言。

父母的大爱,常在不言之中,做儿女的要细心体才是。

11、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

12、敬田得谷,尊老得福。

13、内睦者,家道昌。

14、世界上唯一没有百被污染的爱-那就是母爱。

1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6、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17、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度子。

1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论语》中孔子的“孝”观及其英译研究

《论语》中孔子的“孝”观及其英译研究

王纪红(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㊀南京,211167)摘要: 孝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具有历史及文化的复杂性㊂而 孝 的不可对译阻碍了儒家典籍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㊂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言语记录的溯本求源,能够回归‘论语“文本㊂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 孝 的翻译实例,从文本和文化两个层面对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发现,要在翻译中实现 孝 的历史与文化概念的平等交流,又能实现其翻译的规范化,可采用 释译 和 音译 为主的翻译策略㊂关键词:孔子;‘论语“;孝;文本;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收稿日期:20191118;修回日期:2020052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动态评价实证研究 (2018SJA0384)作者简介:王纪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理论及实践㊂E-mail :1908967879@引文格式:王纪红.‘论语“中孔子的 孝 观及其英译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712.㊀㊀孔子作为儒家文化最早的发起人,将孝提升至道德的高度,提出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㊃为政“),其后孝道丰富发展于其弟子曾子和门徒孟子㊁荀子,政治化于‘孝经“,制度化于汉朝,贯穿于中国文化历史的各个时期㊂西方文化本于基督教,而渊源于犹太,然其至高至尊者乃为万能之上帝,人人具为上帝子女,具在其下,无所谓孝之义㊂英语中无一字可与孔子的 孝 之内涵等同,英文译孝,或爱,或敬,或顺,都仅得孔子中文 孝 字意义的一部分㊂这种不可对译的特点阻碍了‘论语“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㊂目前已有部分文献针对 孝 的翻译作出了探讨,主要集中在‘孝经“的翻译过程㊂温清秀针对‘孝经“的几种英译本进行了研究,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译者受到自己意识形态操控的因素[1],探讨了不同译本出现的原因㊂肖文艳通过语料库对不同译者在‘孝经“与‘论语“中对 孝 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孝的英译的关注[2]㊂张娟以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为例,针对理雅各的‘孝经“英译本,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了译本对环境的适应性[3]㊂但是上述文献的研究没有提及关于孝的翻译的准确性问题,针对几种英译本也没有给出翻译的局限性分析㊂针对‘论语“中 孝 的翻译问题目前仍缺少研究㊂本文尝试结合‘论语“挖掘孔子述 孝 的本质含义㊂一㊁‘论语“中孔子的 孝 观㊀㊀‘论语“一书共出现十九个 孝 字,但是孔子并没有给 孝 下过具体的定义㊂孔子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提问给予不同具体情景下践行 孝 的意义㊂孔子每次讲到 孝 都是具体的,是针对特定的人的,是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㊂因此,在‘论语“里,孔子把 孝 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并把它的范围界定在了日常的生活中㊂孔子言孝,从两个角度进行:从社会结构的整体角度(论特殊社会的规范性)和具体个体行为的当下性角度㊂‘论语“中,孝的具体社会规范和个体行为规范体现在以下方面㊂首先,‘论语“建构了孝道的行为规范,体现在 养,爱,敬,色难 四个方面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㊂ 弟子是古代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称呼,门人为再传弟子㊂弟即兄弟,包含朋友之间的友情和自己的孩子㊂中国文化中的8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师道 ,所谓作之君㊁作之亲㊁作之师是一体的,即尊师重道㊂孔子的孝悌观包含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㊂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㊂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㊂ 事父母,能竭其力㊂ 孝要竭其力,量力而行,使父母过上好的生活,可谓养亲㊂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㊂ 孟武伯为世家公子,孟懿子的儿子,他问孝于孔子,孔子说孩子生病时那种忧愁父母是多么深刻,对父母能够付出当子女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㊂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㊂ 子女也要时刻关心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害怕父母年岁越高离生命的终点越近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㊂ 孔子认为父母老了无人照顾,子女远游时,要有安顿父母的方法,要对父母的孝心系于怀㊂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㊂ 孝与不孝,在于三年改与不改父之道㊂首先,根据文本,父是不会错的,所以不改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是自己的错㊂其次,这里又有一个 爱 的问题㊂父子感情的言行一致体现在 父之志,父之行,父之臣,父之政 ㊂改即伤父,改了就是父子关系的疏远甚至断裂㊂这与‘论语“中孔子讲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慎终追远,克己复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观点是一致的㊂因此,孔子的 爱亲 还体现在亲情的言行一致,是为了社会向前的稳步发展㊂敬 是指对父母有敬爱之心㊂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子,是谓能养㊂至于犬马,皆有能养㊂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为孔子的弟子,问孝于孔子,孔子认为,仅侍奉父母而无敬爱就等同于饲养狗和马㊂子夏问孝,孔子说: 色难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㊂曾是以为孝乎? 不敬何以为孝,孝道要内敬,外色,态度要恭敬㊂孝子事亲,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发自至情至爱,应毕恭毕敬,和颜悦色㊂可见孔子的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子女有一种孝敬之心,因此,天生的 养亲 和 爱亲 要升华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 敬亲 ,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孝的具体的行为规范㊂其次,‘论语“从礼的角度对孝进行了规范, 以礼事亲,无违,谏亲 ㊂礼者,理也㊂孔子提倡孝道,非不讲原则地一味顺从父母的意志,而致父母可以为所欲为㊂孝悌之道要求子女内心持恭敬之心,而在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和颜悦色㊂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㊂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㊂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㊂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㊂ 对于父母的错误,孝子要尽力劝阻,要温和劝导,必要时为父母牺牲,以礼敬孝,这是孔子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新发展㊂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㊂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㊂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突出孝道中的两个原则㊂一是父子之情重于他人,二是家族利益重于国家利益㊂谏亲 是孔子主张的 无违 ,但这并不是一味顺从,当父母犯错误时,儿女应采取劝导的方式,即谏亲㊂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㊂ 子女对父母采取 几谏 的方式,如若他们不听从,则子女不能展现出哀怨,要 敬而不违 ,要以孝亲的心态来对待父母㊂简言之,孔子所谓的 孝 是以父子之情感为基础,实践中的具体原则体现为 养 爱 敬 色难 礼 无违 谏亲 ㊂同时,孔子不是单纯地把 孝 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行为,而认为孝是建立在这种 生养之恩 与 能养 之爱基础之上的㊂孝体现在子的言行一致,孝是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基础㊂精神的关爱与敬畏才是孔子在‘论语“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孝道理论㊂二㊁‘论语“中孔子的 孝 观英译㊀㊀ 孝 作为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㊂笔者选取了理雅各㊁韦利和林戊荪三位译者的‘论语“译本,对其中有关 孝 的论述进行了统计,对所选译者的翻译情况总结如表1所示㊂表1中选择的是‘论语“全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三位译者对 孝 的理解,它们各具特色㊂翻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和不同的翻译目的制约了其对 孝 的翻译,使 孝 的英译也留下了时代与译者文化身份的痕迹㊂理雅各译本中对 孝 的英译全部采用filial或filial piety,带有浓厚的殖民意味,是殖民企图下的产物㊂韦译则丰富多样,受限于英语语境,增加了补充意涵,并随着语境的变换进行调整,丰富了 孝 的内涵,促进了儒家孝思想与西方思想的融通,使译文通俗易懂㊂林译也基本使用filial或filial piety来翻译 孝 ,但也偶尔使用释译,在翻译的 去语境化 与 再语境化 过程中尽量保第20卷第4期王纪红:‘论语“中孔子的 孝 观及其英译研究9㊀留 原初意涵 ㊂‘论语“中的 孝 讲究的是 养 爱 敬 色难 礼 无违 谏亲 这7个层面的表现,而filial piety重点是事父母如奉神灵的虔敬顺从,所以,fili-al㊁filial piety并不能全部包含孔子所论述的子女对父母的孝㊂表1 ‘论语“三个英译本中 孝 的英译对比译本孝 致孝乎鬼神 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本传播理雅各‘论语“:英汉对照[4]being filial;filial piety displayed the utmost filialpiety towards the spirits采用直译译法,紧扣原文的语言形式,力求做到形似,略显呆板褒贬不一韦利‘论语“:汉英对照[5]behave well towards their par-ents;a good son;the treatment ofparents;show piety towards yourparents;be filial;filial pietydisplayed the utmost devo-tion in his offerings to spir-its and divinities采用归化译法,文学性强多次再版林戊荪‘论语新译“[6]be filial to his parents;filial;filial piety;a filial son;truly fil-ial;offered grand sacrifices tothe ancestral spirits采用释译融合译法,通过文内文外补偿方式对原文进行改写,语言流畅自然多次再版㊀㊀韦译使用a good son,林译使用a filial son,但是中西方的好儿子标准是不同的,如果考虑读者的身份和文化,这种译法还是不妥㊂ 孝 在‘论语“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统一的固定匹配词或表述,如 devotion sac-rifices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 等等,亟待统一,否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㊂边立红认为 gentleman superior man 等翻译的不足之处是未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建议保留中国文化特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 孝 的音译形式,以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提高文化影响力㊂但并非所有的概念词都必须采用异化 音译(拼音) 的翻译策略[7]㊂笔者认为,由于概念词出现频次较高,覆盖全文,如果所有概念词都采用音译,译文中大量拼音译文会使读者产生 陌生感 从而造成阅读困难,甚至产生审美疲劳㊂由此,笔者提出释译和音译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论语“概念词的英译:释译,音译+汉字,音译+释义㊂关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彼得㊃纽马克认为,文化对等是把原语文化词翻译成译入语文化词的一种近似翻译[8]㊂为传输原文的文化意蕴,译者可借助注解和解释等方法弥补音译㊁直译等带来的文化缺失,尽可能实现原语和译语功能上的对等㊂而中华典籍‘论语“英译的目的之一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因此,文化对等必然是儒家核心概念词翻译的首要准则㊂下文比较‘论语㊃为政“各译本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孝道论述的英译㊂(一)从 礼 的角度例1㊀孟懿子问孝㊂子曰: 无违㊂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㊂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㊂语内翻译:孟懿子问: 怎样才算是孝? 孔子说: 不要违背当下社会的现实㊂ 归途,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请问孝道,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㊂ 樊迟不明白意思,孔子就解释说: 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㊁祭奠他们㊂孔子强调礼,礼对于孔子是当下的礼,某种约定的社会规范㊂社会行为动态系统中当下的规范强调孝的社会规范性㊂James Legge译文:Mang I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The Master said, It is not being disobedient.Soon after,as Fan Ch ih was driving him,the Master told him,saying, Mang-sun asked me what filial piety was,and I answered him,- not being diso-bedient. Fan Ch ih said, What did you mean?The Master replied, that parents,when alive,be serv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that,when dead,they should be buri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and that they should be sacrificed to according to propriety. Arthur Waley译文:10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Meng I Tzu asked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 The Master said,Never disobey!When Fan Ch ih was driving his carriage for him,the Master said,Meng asked me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 and I said, Never disobey!Fan Ch ih said,In what sense did you mean it?The Master said,While they are alive,serve them according to ritual.When they die,bury them according to ritual and sacrifice to them according to ritual.Lin Wusun译文:Meng Yizi asked about filial piety.The Master answered, Do not go against the rules. Later,when Fan Chi was driving a carriage for him,the Master said, Meng Yizi asked what being filial meant and I answered, Do not go against the rules .What did you mean by that? asked Fan. To which the Master answered, When your par-ents are alive,serve them according to the rituals; when they pass away,bury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rituals,too.从文本层面看,本章从礼的角度对孝进行了规范,基于第一节中对该句的文本分析,理译紧扣原文的语言形式,力求做到形似,为直译㊂韦译为归化译法,改变了原文的语言结构,使用祈使句,使译文具有可读性㊂林译也使用归化译法㊂从文化层面看,这一章的关键在于 孝 无违 礼 这三个概念词的准确理解㊂ 孝 和 礼 是孔子提出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哲学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㊂上述译文的概念内涵均不如原文丰富,文化信息有所 亏损 ㊂理译和林译将 孝 译为 filial piety ,韦译将 孝 译为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 ,都只是翻译出原文丰富文化语义的某个层面,结合前文分析,笔者认为译为 Xiao (孝),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都最为准确㊂ 无违 即不要离开当下的社会规范,根据原文,这句话有所省略,实际是指后面提到的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提到的 礼 ㊂理译和韦译均采用直译,分别使用 disobey 的不同词性,区别不大㊂林译使用释译,译为 Do not go against the rules ㊂后面林译将 礼 翻译成 rituals:a series of actions that are al-ways performed in the same way,especially as part of a religious ceremony ,和韦译相同,强调一种宗教仪式;理译使用 propriety:details of the rules of proper social behavior 翻译出 礼 为一种社会制度㊂而原文中 礼 不仅包含当下社会制度也包含人伦,这两种译文都缩小了 礼 的内涵㊂以 the norms of pro-priety 或 Li,the norms of propriety 来译 礼 既能涵盖当下的社会规范,又包含内在的人伦礼仪㊂笔者译文:Meng Yizi asked what Xiao(孝)was.The Mas-ter answered, Do not violate the the norms of propri-ety.Later,when Fan Chi was driving him on a cart, the Master said, Meng Yizi asked me about the mean-ing of Xiao(孝)and I told him, Do not violate the the norms of propriety .What did you mean? asked Fan.The Master said, When your parents are alive, be served in accord with the Li,the norms of proprie-ty;when they die,be buried in accord with the Li, the norms of propriety and then be worshiped in accord with the Li,the norms of propriety.(二)从 孝 的行为规范角度例2㊀孟武伯问孝㊂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㊂James Legge译文:Mang Wu asked about what filial piety was.The Master said, parents are anxious lest their children should be sick.Arthur Waley译文:Meng Wu Po asked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The Master said,Behave in such away that your father and mother have no anxiety about you,except concerning your health.Lin Wusun译文:Meng Wu Bo asked about filial piety.The Master replied, let your parents have no cause for worry other than your health.从文化层面看,孟武伯为世家公子,将来要继承父亲官位,但个性好斗㊂从文本层面看,原文为倒装结构: 唯其疾之忧父母㊂ 孔子的回答是给孝下了一个判断标准: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㊂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当下的真切的感情㊂其言外之意即孟武伯要以 父母唯其疾之忧 的孝来关心民间疾苦㊂上面三个译本的译文均为直译,出现了语义错误㊂笔者认为,译文应该译出其深层的文化语义更优㊂笔者译文:Meng Wu Bo asked about Xiao(孝).The Master第20卷第4期王纪红:‘论语“中孔子的 孝 观及其英译研究11㊀said, that children,when sick,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ir parents.例3㊀子游问孝㊂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㊂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内翻译: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㊂孔子说: 现在的所谓孝道,仅仅是以优厚的物质来养活父母㊂就是狗㊁马,也能够得到人的精心饲养;若内心不敬,如何区别这两种? 这里孔子论说个体行为之 孝 的当下性,孔子强调 敬 ,而非 能养 ㊂以物质的养父母与犬马之养存在本质区别在于尊敬和敬爱㊂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孔子批判了当时以物质的优厚供给为孝的社会风气㊂James Legge译文:Tsze-yu asked about what filial piety was.The Master 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 s parents.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support;-with-out reverence,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Arthur Waley译文:Tzu-Yu asked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The Master said, Filial sons nowadays are people who see to it that their parents get enough to eat.But dogs and horses are cared for to that extent.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respect,wherein lies the difference? Lin Wusun译文:Ziyou asked about filial piety.The Master an-swered, nowadays,one is praised as a filial son be-cause he is able to provide for his parents.However, he also provides for his dogs and horses.Where is the difference,then,if the son does not treat his parents with respect?从文本层面看,这里的 敬亲 是孔子提出的关于孝的具体的社会规范㊂从文化层面看,本章的关键在于 孝者 能养 敬 这三个概念词的准确理解㊂韦译和林译使用filial son来翻译 孝者 ,并不准确,这里并不是指孝子,只是句末助词㊂理译采用直译,support翻译 养 ,reverence翻译 敬 ㊂林译采用释译,provide翻译 养 ,respect翻译 敬 ㊂韦译采用归化翻译,语言朴实易懂,get enough to eat 翻译 能养 ,care翻译 养 ,respect翻译 敬 ㊂从词义看,provide侧重提供生活所需,support的语义强调金钱上的给予,care强调情感的关心㊂此处provide更为准确㊂reverence不仅包含尊敬还包含敬畏,respect强调对于长者或地位高的人的敬意㊂此处,reverence更为准确㊂笔者译文:Ziyou asked about Xiao(孝).The Master said, To be Xiao(孝)nowadays means the most provision of care for the parents.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lso taken care of;Without reverence,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former from the latter?例4㊀子夏问孝㊂子曰: 色难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语内翻译: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㊂孔子说: 如果有事情,由年轻人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先享受,但脸色为难,这就可以算是孝吗? 孔子认为这种孝的行为如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某种道德的规范的力量使然,而在外显示出为难,即 色难 ,不能称为孝㊂James Legge译文:Tsze-hsia asked about what filial piety was.The Master said, The difficulty is with the countenance. If,when their elders have any troublesome affairs,the young take the toil of them,and if,when the young have wine and food,they set them before their elders, is THIS to be considered filial piety? Arthur Waley译文:Tzu-hsia asked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arents. The Master said,It is the demeanour that is difficult. Filial piety does not consist merely in young people undertaking the hard work,when anything has to be done,or serving their elders first with wine and food. It is something much more than that.Lin Wusun译文:Zixia asked about filial piety.The Master an-swered, the difficulty lies in having the right feeling. Whether one consistently serves his parents with en-thusiasm makes a big difference.If the son does noth-ing more than helping his parents when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and sharing with them when food and drink are available,that alone can hardly be described as being filial从文本层面看,在该章,孔子提出 敬亲 ,并把它作为 孝 的具体的个体行为规范㊂从文化层面看,本章的理解关键在于 孝 这个概念词㊂直译是理译贯穿始终的翻译策略,但 色难 的翻译略显笨拙,导致误译㊂韦译采用归化译法,句式流畅自然,但因其过度归化,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与阐释仍有12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错误㊂林译的释译翻译语义层面没有任何错误,但过度解释也牺牲了译文的哲学美感㊂笔者译文:Zixia asked about Xiao(孝).The Master said, There is displaying an unpleasant countenance to the elders.The young take the toil for them when they have any troublesome affairs and present them with food and wine when it is available.Is THIS to be de-scribed as Xiao?三㊁结语㊀㊀本文回归‘论语“文本,从文化的视角对‘论语“中的 孝 观进行考辨,对其三个英文翻译版本进行语际翻译解读㊂孔子所谓的 孝 是以父母与子女之情感为基础的,实践中的具体原则体现在 养 爱 敬 色难 礼 无违 谏亲 这七条具体的行为准则上; 孝 的翻译应采用释译和音译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即释译,音译+汉字,音译+释义,以充分展现原文的典籍神韵,在原文意义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发挥英语的优势㊂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身对 孝 的翻译实例㊂参考文献:[1]㊀温清秀.‘孝经“英译本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12.[2]㊀肖文艳.基于语料库的 孝 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6(8):132133.[3]㊀张娟.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孝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2):7275.[4]㊀理雅各.‘论语“:英汉对照[M].吴松,译注.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5]㊀韦利.‘论语“: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6]㊀林戊荪.‘论语“新译: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7]㊀边立红. 君子 英译现象的文化透视[J].外语学刊,2006(4):9499.[8]㊀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8:82.The Interpreta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ao薰in Analects of ConfuciusWANG Ji-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Abstract:Filial piety constitutes the pilla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its increas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mplexity.But the challeng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xiao薰has been strangling the oversea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nfucius class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tory.This paper intents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s about xiao薰by mining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filial piety薰said by Confucius through returning to the text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o revitalize the filial piety薰.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and culture, the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hree selected English versions of texts about xiao薰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not only for the equal exchange of the thought of xiao薰based on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s but also for the goal of its translation norm.The translations of xiao薰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 are also given as comparisons for the selected examples.Key words:Confucius;Analects of Confucius;xiao;text;comparative studies。

孝亲敬老的名言及出处

孝亲敬老的名言及出处

孝亲敬老的名言及出处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言警句都表达了对孝亲敬老的倡导。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亲敬老的名言及其出处: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应尽孝道,关心照顾父母,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尤其是当父母年老时。

2. 百善孝为先。

——《孟子·尽心章句上》
这句话指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最重要的。

强调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这句话表示尊敬自己的长辈,同时也要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和关爱。

4. 子欲养而亲不待。

——《礼记·中庸篇》
这句话提醒人们,孝顺父母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离世后才后悔没有尽孝。

5.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三字经》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和尊敬长辈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6. 孝敬老人,爱护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名氏
这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孝道和慈爱精神,体现了对长辈和晚辈的关心和尊重。

这些名言都传达了对孝亲敬老的重视,强调孝道和尊敬长辈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关爱长辈,关爱家庭,让孝道和慈爱代代相传。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论语中的一大主题。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十个句子:
1.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
2.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篇》)
3.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4.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
5.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篇》)
6.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篇》)
7.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八佾篇》)
8.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9.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10.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学而篇》)。

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

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

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
孝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来列入清廉、礼仪、仁义等“四绝”之中,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其也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

自古以来,各家各派都把孝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更有许多关于孝亲的经典名句来提醒人们如何去孝顺父母。

首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孝子则持其先,所以养德而修身。

”这句话讲述了孝子坚守孝道的心态,孝子必须坚守孝道,守规矩,奉承父母,养成德行,沉着应付,不怨恨父母,以“养德”为根本,努力“修身”。

此外,《孟子》中有这样一句:“尊亲者天也,孝亲者地也”。

这句话强调的是尊重父母的重要性,尊重父母是一种礼仪,是对社会规范的实践,而孝亲则是表达心中对父母的深沉之情。

更有一句《淮南子》的名句:“君子之孝,言之而行之;小人之孝,行之而言之”。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的孝道,他以言行一致对待父母,言谈有礼,行动谦恭;而小人则只操行孝道而不肯言孝。

再如,李银河有诗:“家有老尊,老尊有子,子孝自母,娘恩回报。

”这首诗歌简单形象地反映了家中有老尊就有孝子,孝子孝顺双亲,而母亲也会回报子女的爱。

最后,刘禹锡有这样一句名言:“亲情由来,父母心中永久安放;感恩赠母,孝亲心中常不灭。

”这句话表达的是孝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也提醒人们永世不忘,孝服养老,以心贴心,做一个孝子。

以上便是关于孝亲的经典名句,它们超越了时空,流传千年,激
发着许多人对孝亲美德的深切感悟。

未来,我们还有更多关于孝亲的经典名句出现,它们会持续传承,激励更多的孩子去孝顺父母,以书本的经典而做有温度的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亲观.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论语》中的孝亲观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 2009-12-25 ) 浏览次数:325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那么孝亲则是人类伦理中的不朽话题,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产生了人的意识,情感的问题便随之出现,孝亲的观念自然诞生了。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翻开千年的文明史,孝的观念一直贯穿其中。

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

一、孝观念的发展演变中国历史上,孝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为凸显与重要,孝的概念也明确起来。

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服侍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做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西周时期便产生了“追孝”、“享孝”的观念;孔子把孝的内涵由“孝养”扩大到“孝敬”,儒家把孝由家庭推广到社会,移孝作忠,“忠孝一体”;汉以后,孝观念上的变化,主要是把行孝与上天感应联系在一起,并且注重行孝而重义。

即强调“孝感”、“孝义”。

总之,从“追孝”、“享孝”到“父慈子孝”;从“孝养”到“孝敬”;再从“孝敬”到“孝感”、“孝义”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孝”具有两重性,既包含着养老、敬老、有理智的、人类美好情操的“孝”,同时也包含着被统治阶级改造为“忠君尊王”御用品的“孝”。

孝观念的两重性使得传统孝文化在近现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似乎“一定要把‘孝’字‘驱逐出境’,划在做人事业范围以内,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够做一个堂堂的人。

换一句话说,就是人若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个不孝子不可。

”[①]在“文化大革命”中,反传统走向了极端,骨肉相残的事件不绝于耳,这一切都对“孝”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惊奇的发现,虽然幼时从未诵读过传统典籍,从未接受过三纲五常的教育,但我们“孝”的意识仍然很强烈。

这种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孝”文化积淀的深厚。

我们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孝”。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矫枉过正的反传统,也刺激着我们重估传统。

传统不是一条黄瓜,可以一掌排烂。

传统有着复杂的层次,某些深层的内容,是无法简简单单反掉的,比如“孝”。

二、论语中的孝亲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93),这句话道破了孔子在两千五百年中国文明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全面地反映出孔子这位儒学第一人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众多学说中,“孝”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

(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一直从氏族社会到现在都是在血缘文化的支配中。

这种血缘关系就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

家庭的关系又是以亲子关系为主,兄弟关系为次组成的。

以己为中心,上推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曾孙等,横及兄弟、堂兄弟等。

但最亲的还是父子兄弟,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孝弟”问题。

既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亲有疏,有近有远的,孔子主张爱心的发挥必须由亲而及疏、由近而及远,才是合乎人情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要博爱群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了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学习书本知识。

”孔子认为,“孝”是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弟”是促进兄姊与弟妹关系的,这是爱的根本。

“泛爱众而亲仁”,则是促进其他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那是爱的扩充。

他于“孝”说“入”,于“弟”说“出”,于“爱众而亲仁”说“泛”,亲疏、远近的次序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弟子有若有一段话讲的很好,他受教于孔子,真实地道出了孔子对孝弟问题的见解。

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但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但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做人的根本,根本树立了,仁德也就生发出来了。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或许就是仁德的根本吧!”这里说明了孝弟是仁爱的根基,离开了这个,人的形象就树立不起来了。

一个人生而为人,就应当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性,一个人生而为人子,就应当对父母有一种自然的敬爱,如同父母对孩子有一种自然的慈爱。

子夏也早就道出了这一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孝敬父母竭尽全力,对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交朋友言而有信。

他就是没学习过,只要做到这些,我认为他就是有学问的人了。

汉高祖刘邦是汉代的开国阜帝,可是他对自己的父兄依旧是恭恭敬敬,非常尊重。

他在外面接受无数人的叩拜,而回到后宫,对他父亲(他母亲死得早)恭敬地三叩头。

有一天,父亲对刘邦说:“你已经贵为天子,我不过还是以前那个庄稼汉,哪里经受得起你的叩拜呢?”说罢,父亲就躲进屋子里不见刘邦。

刘邦在屋外长跪不起,说道:“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没有父亲又怎么会有我呢?更不要说有今天的地位了。

在过去那些兵荒马乱忍饥挨饿地日子里,父亲和兄弟都尽心照顾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还传给我一身的本事和做人的道理,我怎么能忘本呢?”听了这些活.父亲才出来见他。

刘邦的哥哥曾经对他很不友好。

因为刘邦年轻时不会做农活,吃得多做得少,哥哥就经常嫌他吃白饭,和嫂子一起讽刺他。

刘邦做了皇帝后不仅没有记恨,还给了哥哥很高的职位和很多的财富,平日对哥嫂也总是和颜悦色。

哥哥死后,刘邦还把自已统治下的最大一个诸侯国——楚国给了哥哥的儿子,鼓励他爱护百姓,尽心治理国家。

父亲死后,刘邦把父亲居住的小屋改成一间大庙,里面存放着父亲生前常用的东西,每隔一些时日就去祭拜,出去巡视时要来这里告别,回来后也要到这里讲述—番见闻。

刘邦君临万民,对父亲兄长始终却始终恭顺,不论父兄生前死后都关切和怀念他们,也算是后世的楷模了。

当然刘邦这样做,也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就是提倡孝道,以维护他们的家天下。

但是孝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值得发扬的。

那么,子女应该怎样地爱父母呢?换句话说,子女应该怎样地尽孝呢?依孔子看来:(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首先是指要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

子游问孔子如何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用现代文来说就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

如此说来,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少了孝顺父母的恭敬之心,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孔子看来,你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父母能心情舒畅的享用你为他置办的衣食住行,才可以称得上孝。

社会上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孔子并不主张侍奉父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可。

通俗的讲,如果一个人家经济条件好一些,可以给父母花二两银子买件他们喜欢的东西,如果家里只有二两银子,几乎全都用来为父母买他喜欢的东西那就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做父母会不高兴的。

(三)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单纯的要求竭尽全力将最好的衣食奉献给父母,这还不是太难做到,更难做到的是“色难”子夏也曾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和颜悦色地孝顺父母是最难得的,仅仅是家中有事,孩子奔走效劳,有酒有饭先让父母享用,就能说是孝了吗?”如果心里本没有对父母的爱心与敬意,还要强颜欢笑,是很难瞒过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的,因为人是很难伪装自己的。

孔子曾感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人怎么可以伪装自己呢?你只要看看他在做什么,观察他做这件事用了什么方法,再考察一下他做这件事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人还能怎样伪装自己呢!所以只有当对父母的敬意发自内心,即使自己不高兴,仍能以和悦的态度对待父母,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心情愉快,健康长寿,这样对父母的奉养才算的上是孝。

“色难”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父母,精神上的安慰最重要。

家庭中需要创造一种和谐气氛,使老人见到子女感到内心快乐。

真情实感和内心对父母的敬爱是“孝”的出发点,也应是它的必然归宿。

古代有个叫老莱子的人。

七十岁时他父母还健在,但都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了。

他看着父母一天天地衰老,既欣喜父母的长寿,认为这是自己的福气;同时又叹息父母都老了,怎样才能让他们高兴高兴呢?因为父母喜欢热闹,爱看戏,可年纪大了出不了门。

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方法,他穿上色彩斑斓的衣服,让父母坐在堂上,看他在那儿又舞又唱,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

但老莱子毕竟年纪太大,—不小心摔倒在地,把脚也扭伤了。

父母忙关切地过来看伤着了没有,老莱子急中生智,假装直直地躺倒,发出婴儿一样撒娇的哭声,父母一听,以为他刚才的摔倒是假摔,是为让他们开心而做的一个假动作,因此听到这么滑稽的哭声,又像见到小时候摇篮里的老莱子一样,就都捧腹大笑起来。

据《新民晚报》2001年6月15报道,黑龙江塔河县就出了一个“今日老莱子”。

七十五岁的儿子王一民已五世同堂,因百岁老母“我也没几年好话了,你带我出去逛逛吧”一句话,于2000年5月1日蹬着一辆写着“七旬老翁拉百岁老母,尽儿女之孝心”字样的三轮车,离开塔河县,开始了万里游历行程。

他们历经东北三省及河北、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九省三市一万多公里行程,2001年进入深圳时.都仍精神抖擞、身体硬朗。

母亲出游后还胖了二公斤。

儿子因蹬三轮车腿骨作病,膝盖有点疼痛,每天要吃点钙片。

他们将继续去广州、海南,然后回头北上,返回老家。

这一真实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