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学名词解释
63.比较 .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64.揆度奇恒.“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内经》中所谓“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65.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52.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
53.实则泻其子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
54.滋水涵木 .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66.类比 .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67.以表知里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68.试探 .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58.抑强扶弱.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精气血津液
四、津液的生理功能
1、 2、 3、 4、 5、 滋润和濡养功能; 化生血液;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作用;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 (二)血为气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气阴两伤——益气养阴
2、气能行津——补气行水(气虚水肿) ——行气利水(气滞水肿) 3、气能摄津——补气固汗—玉屏风散 (自汗) 4、津能生气——补气生津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补气固脱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二)津血同源互化 “ 夺汗者无血 ”: 大汗之人不可 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 “ 夺血者无汗 ”: 大出血之人不 可再用发汗之法。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营气 水谷之精
物质基础 构成成分
血
津液
基础
肾 精
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运化
化生
营血
组成
水谷精微
化生
血液
津液
血虚 治疗
2.心肺
清 气
营气和津液
肺
注于
心
化赤为血
脾向上升输于心肺
在心气的作用下
血虚 治疗
3.肾
精生髓,精髓化生血液 肾 藏 精 肾气充沛,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血的运行 —— 与肾无直接关系
血的运行正常的基本条件:
1、血液的充盈
2、脉道的通利; 3、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心主行血.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1-1哲学基础.精气
抽象
气
万物之 本原
远取诸物: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
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 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 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 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 本原。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
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 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 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 物质材料。 《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 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 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 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 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 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 Nhomakorabea
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夫天地之气,不 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 地震”(《国语·周语上》)。 老子称气为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阴 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 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气:无形的物质,有时同器(有形的物质)形:有形的物质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程朱认为理决定气天:大自然或宇宙;至高的神墨子:“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志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孔子: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上帝,有时指物质性的天空。
孟子:天是最高的精神实体老子:物质之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天成为自然界的名称荀子:受庄子的影响,他所谓天的主要意义是自然之天。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董仲舒:天是创造世界的最高主宰道(天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以前所谓天道是从属于天的,老子却认为天从属于道。
老子以道的观念指天地未分的混然总体。
程颢、程颐以道为理;张载以道为气太极太极也是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
太是最先最高,极是顶点。
太极观念最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朱熹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所谓太极就是最根本的理理(天理)张载所谓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二程以理为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观念,以理为世界万物的最初根源。
程颢说:“天者理也。
”儒家道统论“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
韩愈、程朱自命继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统。
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儒家心性论•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
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
孟子认为,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所谓的人性。
人性与人心本是二而一的东西,人性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人性。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人类的生命力与宇宙能量之间的关系。
它试图通过研究人体和自然界的能量流动来指导个人修行、保持身心健康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精气学说中,"精"通常指的是人体的精华,即生命能量,而"气"则是指自然界的能量流动。
这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与长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精气学说,人体中的精气主要有两种形式:先天之精和后天所得之精。
先天之精是指个体在出生前所具备的生命能量,它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基因。
而后天所得之精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呼吸、运动等途径获得的能量。
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力与健康水平。
精气学说还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能量流动。
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主要通过经络系统进行,经络是一种传输能量的管道,可以让体内的精气流动顺畅。
如果经络受到阻塞或疾病侵袭,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病痛。
因此,保持经络的通畅与协调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同时,精气学说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人类的身体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天地万物都存在着共生共长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自然界中吸取能量、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参与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美景等都可以让我们与自然亲近,获得精气的补充和调整。
精气学说对于指导个人修行和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精气学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到身体和心灵的平衡。
通过合理的调养精气,我们可以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体与宇宙能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研究精气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身的生命能量,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精气学说的智慧,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享受健康与幸福的生活。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填空题1 .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 。
2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
3 .气的根本属性是( ) 。
4 .气的运动称为( ) 。
5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 ) 说。
6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 。
7 .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 。
8 .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 ) ,六腑属( ) 。
9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出:“阴在内,( ) ;阳在外,( ) 。
10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 或( ) 。
11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 或( ) 。
12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证,( 内经) 称之为( ) 。
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 证,( 内经) 称之为( ) 。
14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 ) 和( ) 两种。
15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 ) ,阳胜则( ) ,阳胜则( ) ,阴胜则( ) 。
”16 .五行相生关系又称( ) ,相克关系又称( ) 。
17 .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 和( ) 两个方面。
18 .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 和( ) 两个方面。
19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 和( ) 。
20 .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 ) 和( ) 。
21 .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涵着( ) 和( ) 两层意思。
X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 ) 或( ) 法。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3 .精气学说滥觞于( )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謇秋时期D .战国时期E .西周时期24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 .变化D .气化C .转化D .消化E .代谢25 .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 .水地说B .五材说C .元气说D .五方说E .人体之精说26 .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 .人气B. 精气c. 巴元气D .烦气E .水地27 .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是( )A .精气B .阴阳之气C .五行之气D .风气E .云气28 .植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形式属于( )A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B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C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D .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E .以上都不是29 .( 素问·六微旨大论) 所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气同为物本原,运动不息极细微,
精源“地水”会有形,气源“云气”常无形。
1、精的基本概念
(1)、广义:精是一种充滚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
(2)、狭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精源地水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
3、气的基本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4、气源云气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先民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加以概练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宇宙本原是精气,有形无形相转化。
气机气化不停息,万物交感此为煤。
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2、气机气的运行,其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3、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过程。
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4、气化中的“化”与“变”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种变化,类似于今之“量变”。
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
5、交感介导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是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本体论:古代哲学关注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实质。
其中,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的实质是形式和物质的合成。
2. 知识论:古代哲学探讨人类对真理和知识的掌握。
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认为真理和智慧即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自经验观察,通过感官和理性的结合来获取。
3. 伦理学:古代哲学关注人的行为和道德价值。
苏格拉底的伦理主义强调人类自律和自我认知;柏拉图的理想国理论中,伦理学与政治学相结合,追求公正和正义;亚里士多德的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体的具体品德和美德。
4. 社会政治学:古代哲学思考公共事务和政治组织。
柏拉图的理想国论述了理想政体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目的、组织和领导。
5. 形而上学:古代哲学思考超越经验世界的实体和原则。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都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神的存在。
这些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是核心思想,也为后世哲学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不同的古代哲学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在探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和智慧的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与中医学精气概念之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与中医学精气概念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与中医学精气概念之研究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它们都存在着“精气”这一重要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精气是人们对宇宙间最基本、最根本的灵魂和能量的理解;而在中医学中,精气是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一种生命能量。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和中医学精气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探讨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1. 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起源可溯源至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墨家思想。
在道家看来,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形成和运动的基础动力。
墨家则将精气视为一种无形无质的存在,它既是创世的根源,也是构成人体的根本要素。
2. 各家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道家、墨家思想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哲学家纷纷对精气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例如,儒家认为精气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源泉,是实现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础;法家则将精气理解为统治者的气魄和统治国家的能量。
3. 精气与宇宙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将精气与宇宙观联系在一起,认为精气通过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精气与天地间的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造化的材料和推动物质变化的能量。
二、中医学精气概念1. 起源与发展中医学精气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能量和健康的研究。
中医学将人的生命活动分为精、气、血、津、液五个方面,其中精气被认为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2. 精气的特点中医学将精气视为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一种生命能量,它对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等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精气的充盈与调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3. 精气与疾病中医学认为,精气的不足或失调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理和恢复精气,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往往以调整和平衡精气的流动和充盈为基础。
三、中医学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关系1. 影响与借鉴中医学精气概念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思想传统
•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 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 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的占卜科学理 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 热。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11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12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 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 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 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 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 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 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5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
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 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 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 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 变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2019-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
精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变化。
另外,精有时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
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物质。
精,又称“精气”,首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论衡》等也都有论述。
根据诸子百家的论述,精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精是指水。
地中之水,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等精华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
发育的本原。
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
②精是指人体内的生殖之精。
此乃精的本始意义。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
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
故能有子”之说。
③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气。
即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
”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④精是指气的一部分。
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
如《淮
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 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上述各种经典著
作的考察和研讨,认为精或精气的基本内涵主要应有以下几点:
①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精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极精
极微,虽然是无形可见的,但仍是物质的实在。
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
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吕氏春秋·圜道》说:“精气一
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也。
……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
”指出精气在宇宙中运行不息而构成万物。
《吕氏春秋·下贤》说:“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指出精气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说:
“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
得者寿长,失者夭死。
”明确指出精气
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客观实在。
②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直接质料。
精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宇宙万
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的。
如《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
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指出天上的列星,地上的五谷,都是精气构成的。
《吕氏春
秋·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
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敻明。
”指出宇宙万物
和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精气集聚而生成的。
③精气是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
精自身的变化,分为阴阳二气和
五行之气,而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
与变化。
如《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
动其发展和变化。
《淮南子》指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
合和,则化生万物。
如该书《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
因此,精或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
本原,与“气”的基本概念是同一的;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
本原。
纵观《易传》、《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对精或精
气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古代哲学中精或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结论。
《管子·内业》虽有“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之说,但因没有说明此“精”与非“气之精”的
不同,故难以从一般意义的精(即气)中分出,只能认为此“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即一般意义的精。
到了《淮南
子》,始把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此“精气”自然为精(气)的精
华部分,它与“烦气”不同,是人类始祖的形体和精神的生成本原。
精或精气,在一般
意义上虽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但并非最初本原。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管子》、《淮南子》等皆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道”。
《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
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淮南子·原道训》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可见,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
精气只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构成天地人的直接物质材料。
这实际上也是对《老子》提出的“道-气-物”宇宙发生模式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