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研究
中文1202班栾玉婷120101213
文献综述:伏涤修的《<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这本书在《西厢记》的选本、演出、翻改增续本、研究史以及各体文学的影响上做了全面的学术梳理。这本书通过对《西厢记》问世以来的接受情况的研究和论述,使人们了解过去几百年间《西厢记》所取得的成就。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中研究的角度与伏涤修所选择的研究角度很不相同,这本书主要从版本、形象剖析、选段欣赏等角度来进行研究。伏涤修的研究方面比较偏僻,前人类似的著作很少见,蒋星煜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比较普遍,却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本书都具有极大的研读价值。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多多少少对《西厢记》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解读,虽然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主流思想是明确而清晰的,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也是大多数作品所体现给读者的。即《西厢记》通过以相国夫人为首的封建卫道士派与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青春派关于爱情自由的抗争来表现主题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对禁人欲的封建礼教和刻板严肃的封建伦理的憎恶与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赞美了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
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属于爱情题材的元代戏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故事主要讲述了崔相国死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年轻貌美的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事耽搁暂住普救寺。准备上京赶考的穷酸书生张生去普救寺欣赏风景时见到了美貌的莺莺后一见钟情便决定也借宿普救寺,莺莺正经历青春期的苦闷因此也对张生一见钟情。当叛将孙飞虎想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时张生果断相助,通过向结拜兄弟搬救兵解了燃眉之急。相国夫人知道仍抛弃自己的诺言百般阻挠不情愿将女儿嫁给张生。最后张生上京赶考取得状元头衔,老夫人才无奈妥协,最终两人终成眷属。这本书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自由婚姻的摧残,同时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勇于反对封建势力的行为,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爱情理想。
一、结局改写的解读分析
最初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张生考取功名后抛弃了莺莺,上演了一出薄情郎多风流的戏曲。这样的结局令很多人感到遗憾不已,因此在流传过程中故事结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团圆结局是中国特有的
审美心理,很多戏剧中都有所体现,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这个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金代出现了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将结局改成莺莺与张生两人私奔投奔白马将军并由其主婚。私奔结局与抛弃结局相比体现了思想的进步性,抛弃结局体现封建社会中男子的绝情,把女子当成随时可以丢弃的玩偶,而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被抛弃后也只能自叹不识人心;私奔结局体现出对自由爱情的强烈渴望,勇于为爱情冲破封建束缚。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将其由诸宫调改成戏剧,并为戏剧改编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张生考取功名后,老夫人最终妥协同意将莺莺嫁给张生。王实甫的改写是成功的,不仅满足了中国人大团圆的审美观念,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从而使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且设计老夫人最终妥协,莺莺与张生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一起的结局,表明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派在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派之间的斗争中是可以获得圆满胜利的,有情人终会成眷属。这样的结局改编使得整部戏剧的反封建主题更加突出,也鼓励了更多的青年男女要勇于突破封建束缚,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崔莺莺形象分析
1崔莺莺是个内心和外表都很美的贵族小姐
崔莺莺的美貌倾国倾城,戏曲中主要通过张生的眼睛来描写莺莺的外貌美。张生在普救寺欣赏风景时看了一眼莺莺便被她完全吸引,观赏风景的心一下子转为欣赏美人的心。“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在张生眼中崔莺莺外形袅娜,面如桃花,以至于见到莺莺容貌俊俏,张生忍不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看得久一些竟产生”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的感受。在一个夜月朦胧的夜晚张生眼中的莺莺又别具一番风格”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亸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汀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作者笔下的莺莺具有东方女性独有的婉约气质和清丽的神韵,莺莺正值青春年华,美丽的容颜让她顾影自怜,因此忍受更强烈的青春苦闷。
崔莺莺不仅外貌美,而且内心美,内心美主要体现在她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上。虽然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调养,但崔莺莺内心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在她心中追求封建功名就是追求“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她把爱情放在第一位,和张生的相处中也只看他的人品和学识,从没有嫌弃他是没名没分的一介穷酸书生。当老夫人以让张生考取状元才能迎娶小姐为借口悔婚时,她的内心是埋怨母亲不信守承诺的,本来就和张生两厢欢喜再加上张生又为自己解了燃眉之急,为何还要生这无事之端,因此在长亭送别的戏曲桥段中,莺莺情感的流露是真切而感人的。一句“此恨谁知”道尽了内心的无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处一声长嘘气“在莺莺心中,爱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无为的功名利禄反而分隔了两个相爱,明明可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享爱情带来的美妙滋味,却偏偏要痛苦分离。”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在莺莺心里,功名简直一文不值。作者塑造莺莺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真爱至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取士制度的不屑,劝诫世人不要过度醉心于功名的追求中而忽略生活中的美好感情,名誉地位金钱始终是身外之物,唯有真情才是发自内心深处。
2莺莺是一个处在不断成长中的爱情追求者
莺莺从小就受到来自各方的封建礼仪的教育,相国夫人一心想把她培养成贵族淑女,严格管理她的生活起居,因此莺莺虽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口成章,表现出一副老夫人满意的大家闺秀的淑女形象,但是精神空虚,深闺寂寞,感情上有一种缺失,青春的苦闷难以排遣,就是这样她在老夫人的管教下仍然不敢有任何激烈的反抗行为或越轨行为,连抱怨都没一句。当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后,内心泛起了波澜,对爱情渴望已久的内心激动不已,但又畏惧母亲的严肃并且放不下小姐的身份,表面上仍努力维持封建小姐的礼仪,因此她的内心是矛盾。她渴望得到张生的消息,渴望与他约会,却总是犹犹豫豫。她派红娘去看望张生的病情,当红娘带回张生的信件时,她表现的小心翼翼,再确认红娘没有偷看自己的时候才看信件,看完后又觉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间发起脾气“小贱人,这东西哪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看惯这种东西?”当张生翻墙来和她约会时,她又觉得有失身份,教训了张生一顿。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小姐,虽然她内心渴望爱情,但她知道如果自己私会男子事情别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