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主体间的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章(作者)双向运动的一种阅读反应过程。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
本对话,与作者心灵碰撞! 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
抒发,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
到整体提升,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抓住兴趣点切入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创设好的情境是能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前提。
在上学期,我在区里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到村小上了一节课,执教的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
在备课之初,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那种内在美深深地感染了。
如何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如果生硬的灌输给他们,势必学生的理解会是穿衣
戴帽式的,只限于表面,不会扎根内心。
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唤醒他们的心灵。
因此,首先在导课时,我便注意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切入文本。
我问学生“你们怎们理解美丽,在你眼中什么是美的?”居里夫人的美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从学生们熟悉的话题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
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教师教学同样必须重视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还应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繁杂。
要设计一个能覆盖全篇的问题,在这个大问题的引领下逐步带学生走进文本。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居里夫人的美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一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们由此展开思考,去读去悟。
同时,我们教师上课之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
得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
挖掘教材本身应该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声情并貌的朗读,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打动,被你在课堂中的真情所打动,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
另外,我们还要以不变应万变。
所谓的“不变”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做到主线突出,目标明确。
学生们才会“有的放矢”。
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学生走进文本,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还课堂于学生。
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创造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观念上要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要尊重学生的的人格,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对待,充分挖掘其潜能。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地激发更换,深化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生成,往往这种课堂生成的问题,才是最值得解决的问题。
说到这不禁让我想到在去年的“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到乡镇小学上的一节课——《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的地方,破坏地球环境也就在破环人类生存的地方。
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上,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
课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按照预设的问题,学生们应该回答“我很伤心。
”“我很痛心”“我很气愤”……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么答的。
但有一个男孩儿,他的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
他说:“我很自豪。
”看着他那认真的表情,我想他敢在这种场合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一定是经过考虑的,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时我想,这个课堂临时出现的问题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也就相应的解决了。
于是我说:“能说说理由吗?他说:“你们看,地球母亲为我门人类提供了那么多的资源,她无怨无悔,怎能不让我们自豪?”听了他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听得出他确实思考了,这一点很难得。
于是我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只看到了地球母亲怎样用博大的胸怀对待我们,却没注意到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这位博爱的母亲的,你读一读下文。
”在我的引导下,这位同学高声朗读了下文。
接着我又问:“此时你还能自豪的起来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就这样,随着这一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也就随之解决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好比教练和陪练。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是发球的教练,而应该做接球的陪练。
要时刻警醒学生课堂生成,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他真能提出问题了,就说明他真的走进文本了。
他的思想正在和作者的思想碰撞、交流。
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要抓住文本,相机
诱导。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美丽”时更是深有体会。
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美丽,你认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们刚开始回答说“花儿是美的”“某某同学长得美”“老师穿的衣服是美的”……当学生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之后我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回你知道居里夫人的美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你们现在怎么理解美?而答
案完全不同,学生们认识到外表的美只是暂时的,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认识到雷锋是美的,警察是美的,清洁工人是美的……显然,人物的思想道德品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