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播州土司第14世杨价葬确定 出土多件金银器
遵义古称播州

遵义古称播州,自唐贞观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止,共延续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遵义土的司文化时期。
杨氏对播州的统辖始于杨端,止于杨应龙,长达725年。
虽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实施过,土司文化也非遵义所独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
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
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阅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提升遵义旅游层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遵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
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
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
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四周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
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
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迁到穆家川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
播州杨氏历代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播州杨氏历代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述评作者:李飞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02期摘要:播州杨氏是唐宋元明时期在今贵州境内著名的土司家族,统领播州长达725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献记载。
本文对相关遗存考古探索的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也对学者基于考古、历史、文学等不同取向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指出播州杨氏遗存发现越来越丰富,研究手段越来越多元,相关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播州杨氏提供了极大便利。
关键词:播州羁縻土司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2-07-18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现代国家形态、疆域和民族,并积淀了丰富的治边经验与理念。
土司制度及其前身羁縻之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文明,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平衡与中华帝国的统一,也有效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笼统称之为羁縻—土司制度,相关遗存则为羁縻·土司遗存。
从唐末至明末,杨氏统领播州长达725年(876-1600),经历了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完整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是中国土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以考古发现为主线,对播州杨氏相关遗存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予以梳理。
一、播州杨氏历代遗存的发现播州杨氏的司治、山城、庄园等多已毁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1,但没有迹象表明其墓地曾遭到明军的发掘2。
被焚毁的衙宇,一直有人祭拜的坟茔,在平播之役后均慢慢颓圯。
由于因年代并不久远,且有的长期暴露于地表,故播州杨氏的部分遗存一直广为人知,在明清时期的方志、诗文中已有辑录或考辨。
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了平播之后的海龙囤,引旧志称其为“杨酋穴垒,在治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略一线,今居人尚不知通于何所。
故老相传白龙太子据此,今为白龙寺”1。
时人游曰教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客寓遵义时,杨氏庄园中的永安庄保存尚好,并未在平播之役中毁弃。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周必素;彭万;赵小帆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正>杨价墓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坟,经过考古发掘确定,这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双室并列。
目前,在女室头箱出土了狮纽银执壶、金杯、金盘等7件金银器;男室头箱出土了32
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
男室棺椁之间还出土了鎏金双鱼银洗、烛台、温碗、执壶等,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剑(带金鞘)、木胎银皮盾和弓箭,棺前还有3
件漆木板不明器物。
鉴于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的状况,为了考古信息资料的完整、系统性和出土文物的安全,现已将两棺一并套箱提取,进
【总页数】3页(P16-17,98)
【作者】周必素;彭万;赵小帆
【作者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贵州遵义:播州土司墓 [J], ;
2.贵州遵义官田坝明墓出土金银器失而复得的大明奇珍 [J], 赵小帆;
3.陕西西安唐元不器墓、元自觉夫妇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4.应城杨岭新四砖瓦厂南朝墓清理简报 [J], 李怡南;夏丰
5.杨铿夫妇合葬墓发掘记追寻宋明播州土司的足迹 [J], 周必素;彭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博物馆藏·南宋金盘

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省博物馆藏南宋金盘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一批杨价墓出土的宋代金器杨价是杨粲长子南宋末蒙古军从云南攻四川杨价领播州兵入川援助宋军屡屡建功朝廷多次下诏褒奖
贵州省博物馆藏·南宋金盘
【贵州省博物馆藏· 南宋金盘】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一批杨价墓出土的宋代金器,杨价是杨粲长子,南宋末蒙古军从云南攻四川, 杨价领播州兵入川援助宋军, 屡屡建功, 朝廷多次下诏褒奖。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曾国墓地,补全了曾国考古学年代序列。发现的大量金属饰件,如金银 合金虎形饰(含金量约87%)、铜虎形饰等,采用了锤锻、模锻、冲孔等工艺,为目前我 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采用这些工艺的实证。图为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1号马坑。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填补了洱海区域战国、秦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 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探讨和研究洱海区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资料。图为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的棺内人骨和随葬器物。
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回洛仓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 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 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征。图为河南隋代黎阳仓的一个仓窖正在最后清理中。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为研究北魏时 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 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图为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的一个墓室。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旷野类型遗址。这里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一发现将该地区 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至数十万年前。图为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晚期石制品。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新发现。该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 列之连续完整,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 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图为河南郑州东赵遗址的二里头时期城址(东赵中城)城墙 剖面。
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战场前沿地 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的场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 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图为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
宋元考古金银器

(四)宋代金银器使用的背景
宋代每年用于制造器皿首饰的金银达十万两以上。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舆服四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司言:‘窃惟山泽 之宝,所得至难,倘纵销释,实为虚费,今约天下所用,岁 不下十万两……’。”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舆服四
“(大中祥符元年)自今金银箔线,贴金、销金、 泥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用之物,并请禁断,非命妇不 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 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赍金银工价,就文思院换给。”。
宋代金银器的特点
魏晋以前我国日用器皿很少见金银器,魏晋南 北朝开始,金银器皿开始增多,但多为异域风格的 舶来品,且多为达官显贵所使用。
唐代前期仍然具有很强的西域风格,比如粟特 式、萨珊式金银器皿,唐代后期金银器的铸造开始 中土化。
到了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纹饰都彻底摆脱外
来金银器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宋元金银器的风格。
[5]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 《文物》1973年第4期。
[6]福建省博物馆《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文物》 1995年第10期。
[7]彭州市博物馆等:《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 《文物》2000年8期。已经出版报告。
[8]李建军:《福建泰宁窖藏银器》《文物》2000年第 7期。
宋代金银器
宋代金银器出土以四川为最多,其次是福建、江苏、 湖南。窖藏和墓葬都有较多发现。
主要发现有: [1]绵阳市博物馆《绵阳市出土宋代窖藏银器、钱币》, 《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2]沈仲常《四川德阳出土的宋代银器简介》,《文物》 1961年第11期。 [3]肖梦龙、汪青青《江苏漂阳平桥出土宋代银器窖 藏》,《文物》1986年第5期。 [4]王振铺、何圣库《邵武故县发现一批宋代银器》, 《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
试谈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

作者: 肖梦龙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1-85页
主题词: 金银器;装饰艺术;宋代墓葬;南京幕府山;出土;造型;江西;器皿;北宋;昭乌达
摘要: <正> 一、宋代金银器的主要发现建国以来,宋代墓葬和窖藏中的金银器皿及饰件不断有所发现,迄今发表的资料中比较主要的有: (一) 出自墓葬的 1、江西遂川北宋郭知章墓出土带佩金饰品13件(《江西遂川发现北宋郭知章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1982年)。
2、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鸡心形、蝌蚪形金饰,龙凤、团龙和如意金簪,金丝栉背以及鎏金银盒等10余件(《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2年第3期)。
3、江苏江浦黄悦岭南宋墓出土银瓶、盒、盂、盘、盆、碗、蕉叶式盏、高足杯、钵、罐、渣斗以及镂空钱纹金镶玉钱等20余。
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第十六代传人杨邦宪 , 遣使纳款”向元朝统治者表 他“ , 示臣服 , 土司制度开始在播州正式确立。 到了明神宗万 历二 十九 年 (6 1正式 “ 土归 流 ” 止 , 司制 度 在 10 ) 改 为 土
播州 总共延 续 了 30多年 。 这几 百年 的时 间内 , 氏 0 在 杨 缔造 出气 势 恢宏 、 别具 特色 的土 司文化 遗产 。
年) 。当时元朝统治者在统一了全国以后 , 了笼络各 了杨氏土司统治时期播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 为 少 数 民族首 领 、 化统 治根 基 , 强 施行 了一 种相 对 比较开 生 活状况 , 为播州 重要 的人文 旅游 文化遗 产之 一 。 成 播
明 的统 治策 略 :西南 诸夷 能牵 所部 归顺 者 ,则官 吏军 州土司文化遗产无疑蕴藏着丰厚 的历史文化价值 , “ 艺 民各从 其俗 , 无失 常业 。 嘲 ” 当时播州 的统治 者正 是杨 氏 术观赏价值以及科学考察价值 。
播 州地 处黔 北地 区 ,属 于典 型的亚 热带 湿润 季 风
可见 ,播州史” “ 其实就是杨 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 。 据 气 候 。“ 州 四季 明显 、 暖不 均 , 量 充沛 而 分 布 不 播 冷 雨
历史 记载 , 氏祖先 并不 是播 州 的土著 民族 , 是唐 朝 均 , 杨 而 雾多雪少而无霜期长”1 一山分 四季 , 1 4 。“ 十里不同
地理因素以及战争因素的影响 ,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
保 护 和传承 现状并 不是 很乐 观 。 播州 在相 当长 的一 段 时间 内都处 在杨 氏家族 的世
1 自然和地 理 因素 促使 播 州 土 司文化 遗 产快 速 消 . I
亡 。
袭统治之下 ,元 明之世有 ‘ “ 思播 田杨 , 两广岑黄 ’ 之谚 , 言土 司之 巨者 实则 田 、 、 三姓 , 岑 黄 亦非杨 氏之 比也 ”] I 3 。
播州杨氏墓葬新发现及墓主人考

播州杨氏墓葬新发现及墓主人考一、出土文物资料和地貌环境分析,调查发现墓葬遵义县高坪镇(今属汇川区)所在地210国道西侧珍珠山向东、南、北三面延伸至平展田畴的数道山梁,为播州杨氏土司祖茔。
1953年3月,高坪区修粮食仓库,在这一带取石料,至少毁坏了5座以上的大型石室墓,并从墓中出土了数百件金、银、玉等贵重文物。
现有金凤冠、金碗、银盆、玉牌等60余件存省博物馆。
这一意外的重大发现,引起了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4年3月20日,省政府以(54)府办秘字第181号文件,将此事通报全省,并派专人进行调查,随即在该地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
1972年春,省博物馆对这一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从出土的墓志铭、圹志铭,神道碑及修墓题记,进一步断定为播州杨氏15世杨文、21世杨升、22世杨纲、25世杨爱的墓葬。
根据1954年省政府的情况通报和对这一地域播州杨氏遗存文物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带还有播州杨氏大型墓葬存在的可能性。
带着这一质疑,遵义县文管所于2000年7月对这一区域进行专题文物调查,这次调查,我先后在省级文保单位高坪杨氏墓群附近的兰家沟和笔架山两地发现三座播州杨氏墓葬。
二、墓葬地理位置及其遗存兰家沟杨氏墓葬:位于高坪镇所在地西侧紫霞山向东延伸的山梁至平展田畴处,向东南距离杨爱墓300米。
据当地57岁农民黄吉才介绍,50年代末,他放牛曾与大人一起在墓室中躲过雨。
墓为两室,封土不存。
结构与杨爱墓相同,有甬道、墓门、墓室及墓室隔墙。
这一带自古为播州杨氏祖茔,坟地不但面对播州杨氏官田官庄坝,而且在坟地北面600米,还有杨氏庄园鸣庄遗址。
据此墓规模结构和附近杨氏墓葬遗存分析,不可能为外姓所葬,应为播州杨氏墓葬无疑,墓室不知何年坍塌,墓石被当地农民修砖窑时移作它用。
现墓地仅存一长2.35米,宽1.23米,厚0.30米并有两个圆形门臼门额石一块和墓室浅石雕基座石二方。
该墓墓碑不存,也未作清理,故墓主人是谁,无从知晓。
笔架山杨氏墓葬:位于高坪河西岸笔架山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地带。
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贵州省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62-73页
主题词: 播州宣慰使;杨氏;土司;家族;墓志铭;墓葬;神道碑;遵义地区;明万历;发掘
摘要: <正> 遵义,在古代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播州。
从唐乾符三年(879)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前后七百二十五年间,这个地区始终在封建地方势力'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的直接控制之下,对这一段史事,过去研究的人不多。
1972年3月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对杨氏家族墓葬群中的宋沿边宣抚使、'播州土司'十五世杨文(遵M6),明播州宣慰使、'播州土司'二十二世杨昇(遵M7),二十三世杨纲(遵M5)和二十五世杨爱(遵M8)。
贵州土司考古又获新成果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92Vol.134内涵等方面精华,又在东西方现代陶瓷技艺和中国画、水彩画、油画、雕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影响下变化与创新,形成了五彩缤纷、灿烂炫目而更具现代活力的景德镇瓷器文化。
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让艺术成果得到社会更广泛层面的欣赏和认可,满足人们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时,也为瓷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艺术经验交流和探讨的场所。
景德镇现代瓷器不是深藏闺中,是需要我们博物馆人去更好地合理利用它,充分发掘它的科学和艺术价值,从而让艺术走近生活、走近群众。
■参考文献[1]李文跃,程志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陶瓷研究,2016(S3).[2]彭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博物馆事业[J].福建文博,2007(1).[3]何琦,余民权.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教育传承方式与发展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7(7).[4]李文跃,李小龙.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例[J].景德镇陶瓷,2017(3).[5]裴永中.谈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9(4).◆资讯◆贵州土司考古又获新成果在中国西南土司遗址申遗考古工作的基本框架下,从2012年至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海龙屯、养马城等关屯遗址,对新蒲土司墓地、团溪雷水堰墓地等进行了系统清理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
播州杨氏13世杨粲墓所在的皇坟嘴墓地第一次发掘于1957年,仅仅对杨粲墓室进行了清理,对其墓地格局没有基本认识。
后据杨粲墓出土墓志铭文“杨粲葬于本堡”的线索,皇坟嘴被史家推断为播州早期司治白锦堡所在地。
带着以上两个目的,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于2017年2月启动对皇坟嘴墓地时隔60年后的的再次发掘,取得了新的重要收获:一是确定了杨粲墓前3座于早年即已开口的石室残墓为杨氏土司墓;二是在对白锦堡司治的寻找过程中,在与皇坟嘴墓地隔湘江河相望的赵家坝发现两座石室残墓,其中的一座在1957年清理杨粲墓时一并进行过清理,并将女室雕刻搬迁至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经此次清理发掘,确定为土司墓,并发现了一座疑似土司夫人权殡厝葬墓,使确定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增加到5处。
认知高坪土司墓出土的金凤冠

形 宝钿 花1朵 背 面居 中为大牡 丹 宝钿 花 ,上 端 饰 蝴蝶 27,(仅 存1只 ) 冠之 左 右两侧 ,最 上 端 为侧立小金 风 ,其下为宝钿 穰 花鬓 ,再下为龙 衔 博鬓。帽沿处则有金 口圈及帽帘等..
明代 典制,从皇 后至普通命 妇 ,皆可戴 凤 冠 ..但 依等 级 不同而各有差异,主要 反映在 各 类饰件 的多寡与有无上 ,而以凤的差异最为突 出 因之又有风冠、翟冠之别、皇后、好 妃着风冠, 余着翟冠 凤与翟是有 差异的,但—般 认为其差异 -;q-av太大,皆可以 ‘凤 冠”称之 据 《明会典》,命 妇本LJ}艮着翟冠 翟有 “珠翟”与‘金翟”之 J从留 存至今 的明代 画像 看,所谓 ‘l珠 翟”即以珍昧 做 成的正面俯瞰 式翟;‘金 翟”则为侧立式 ,立在 冠顺左右两侧 ,口衔珠 结
遵 义 高 坪 出 土 的 两 件 精 美 绝 伦 的 金 凤 冠 ,虽 均 为 五 翟 冠 ,但 带 龙 者 ,主 人 身 份 应 略 高 ,主 人 应 是 杨 相 的 正 妻 张 氏 ,另 一 件 则 属 杨相的侧室 。
1953年3月,遵 义 高坪 的一 组 古墓 被 盗 , 出土 28组 2OO余 件 遗 物 .以金 银 器 为主 不 久 ,政 府将 年9B,转交 筹备 中的贵州省博 物馆, 1954年 7B,贵 州 省博 物 馆 罗会 仁 先 生等 赴 现 场 调 查 遗 留至 今 的调 查 记 录 显示 .这 组 遗 物 主 要 出自高坪 一座 五 室 石墓中。其 中最 引人 注 目 的 是 两件 精 关绝 伦 的 金 凤 冠
据 盗 基 者 回忆 ,两件凤 冠 分 别 出在 五 室 小 墓的M I与M 3内 因是被 盗 后 追缴 的,入 库 时 器物 已散 乱 无形 ,部 分 饰件 残 断或 遗 失 ,而 后 的所有复原都带有臆测的成分。
贵州古人的头上风云

贵州古人的头上风云作者:***来源:《乡村地理》2022年第01期播州杨氏土司墓群五室墓出土的“明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
(正面)播州杨氏土司墓群五室墓出土的“明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
(俯视图)从考古角度研究贵州人的头饰文化,有遗憾的部分,也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遗憾的是,难有系统的研究。
除金银玉器、宝石等材质的头饰不易腐坏之外,大多数头饰早已在千百年的沉睡中归于尘土。
且,能够将头饰作为随葬品埋进土里的,仅是非富即贵的小部分人。
惊喜的地方在于,从偶然被发掘出的华丽头饰,可以推断、猜想出头饰主人的尊贵地位,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群出土的金凤冠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播州杨氏土司“堪比皇家”的有力佐证。
播州杨氏土司出土的金凤冠规制仅次于当时的皇后凤冠历史上,以遵义市为核心的区域曾被播州杨氏土司统治725年之久,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这支土司势力延续了27辈人,诞生了30个“土皇帝”。
这些“土皇帝”都分葬在遵义司治穆家川周边的风水宝地。
目前,贵州的考古工作者已经找到15座播州杨氏土司的墓葬。
据贵州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介绍,杨氏土司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两顶金凤冠颇为引人注目,不仅造型精美,做工精细,而且其规制仅次于当时的皇后凤冠,连同时期藩王的王妃等,都没有发现这样华丽的凤冠。
两顶金凤冠,一顶是杨价夫人戴的金凤冠,从目前来看,是中国唯一出土的南宋时期的金凤冠,其规制与南宋皇后戴的凤冠不相上下。
目前这顶凤冠正在北京进行文物修复与研究,今后有望在贵州的博物馆中进行展示。
另一顶金凤冠在高坪土司墓地五室墓出土,属明代杨氏第28世土司杨相夫人的随葬。
目前,这顶凤冠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时,可寻找这顶“明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
它高29厘米,宽38厘米,重1388.8克。
其造型雍容华丽,制作精湛。
银质帽框,外缀龙、凤及花卉均用金片錾纹,金丝编花精制而成。
金冠正反两面造型各异,正面居中造型为大牡丹花一朵,花的上方站立五凤,呈弧形排列,冠顶三龙腾空,左右分饰横栏花耳。
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录

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录
公犊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播州,遵义的一个古代的名称。
从唐朝贞观十三年置播州开始,至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平播过后,裂地为二置遵义、平越两军民府为止,遵义在史籍中一直被称作播州。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公犊
【作者单位】遵义县文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 [J], 王君义
2.从播州杨氏土司和石砫马氏土司的关系看明朝“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J], 陈季君
3.论"家国同构"格局下的土司治理方式r——以播州杨氏土司为考察中心 [J], 宋娜
4.论土司制度与文化中的儒家伦理特征——以播州杨氏土司为考察中心 [J], 宋娜
5.论土司制度与文化中的儒家伦理特征——以播州杨氏土司为考察中心 [J], 宋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颜面:贵州出土的黄金覆面与下颌托(上)

颜面:贵州出土的黄金覆面与下颌托(上)李飞【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8(000)037【总页数】1页(P80)【作者】李飞【作者单位】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正文语种】中文李飞贵州省博物馆近期推出的《逝去的风韵:西夏与播州文物展》,展出了5件遵义境内早年覆面和下颌托实物。
贵州省博物馆近期推出的《逝去的风韵:西夏与播州文物展》,展出了5件遵义境内早年出土的下颌托实物,引发观者广泛兴趣。
覆面和下颌托是覆盖于逝者面部和兜于下颌之上的一组特殊随葬品,以保持颜面的完整,两者有时组合使用。
前者多是一张长方形或近圆形的金箔,覆于墓主面部,侧面附有穿孔,作固定用。
后者呈勺形,两头有带,兜住下颌后固定于头顶。
贵州境内发现的这类珍贵材料并不在少数,目力所及,大约有以下6组16件(其中覆面4件),以黄金制品为主,有少量银器和玉器。
1.高坪白玉下颌托。
1件。
1953年3月出土于高坪一座五室小墓内。
中为椭圆形兜,两端有方环短链,末端为挂钩。
兜之外底线刻双龙。
兜长10.3厘米、宽4.05厘米。
墓主为杨氏第28世土司杨相(?-1544年)及其夫人,因此这是一件明代晚期的下颌托。
2.和平黄金下颌托。
3件。
1955年出土于时之遵义县和平乡水利工程工地。
其中两件形制相同。
椭圆形兜,两侧长带由宽渐窄,无钩。
兜之正中镂古泉纹,四周饰四瓣串花,两带刻饰古泉纹。
其一通长47,兜长7.5、宽5.2厘米。
其一通长57,兜长5.5、宽4.2厘米。
另一件长带末梢绕成圆圈,复于带上缠四圈,无纹饰。
通长68,兜长8、宽5.8厘米。
馆藏卡片对其出土环境未作交代,疑系出自一座三室并列的夫妇合葬墓中。
3.鸭溪黄金下颌托。
1件。
1958年出土于时之遵义县鸭溪区乐里乡杨九田3号墓内。
椭圆形兜,两侧短带逐渐变细,末端外曲成钩。
兜长8、宽5.2厘米。
伴出有金条脱、耳环、钗、梳背和银脚镯等。
应是一座明代女性墓葬。
4.德江黄金覆面与下颌托。
各2件。
1978年由德江县银行划拨。
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出土陶俑刍议

作者: 周必素[1];彭万[1];韦松恒[1]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页码: 274-28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播州杨氏;腰坑;丧葬习俗;陶俑;葬俗;贵州遵义;宋元明时期;年代序列
摘要: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葬保存着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如土坑木椁、腰坑、玉含、下颌托和覆面等,对于中国特别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宋元明时期丧葬习俗及制度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陶俑随葬,亦是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葬俗特色之一。
本文拟对播州杨氏明代土司墓葬出土陶俑进行系统分类,厘清陶俑的年代序列和时代风格,对陶俑所体现的丧葬习俗及制度进行探讨。
贵州省博物馆藏明代金凤冠

作者: 付永海[1];张凡[2]
作者机构: [1]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0-8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7期
主题词: 贵州省博物馆;汇川区;累丝;石墓;播州土司;金银器;平填;墓群;高坪;藏明
摘要:1954年,遵义汇川区高坪镇地瓜堡在仓库修建过程中发现一座五间墓室的石墓。
墓中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玉器,其中有两顶金凤冠,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石墓位置在"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墓群[1]中,位于杨文墓(遵M6)和杨纲墓(遵M5)之间。
由于被发现时曾遭哄抢,两顶金冠残损较重,一些部件已缺失,修复后一顶现存七凤三龙,另一顶现存五凤三龙。
金冠制作工艺精湛,使用了打胎、累丝[2]、錾刻、宝石镶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播州土司第14世杨价墓杨价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双室并列。
墓室均长约8.5米、宽6米,墓底距地表约5米。
两室中央有宽2米、长17米生土隔梁彼此隔开;前端两墓连为一体,共用一条墓道,共用墓道残长8.5米,墓室、墓道总面积约361平方米。
一、杨价墓发现简介1、发掘时间:2013年4月-5月2、公布时间:2014年7月30日3、地点:在遵义市城郊的仁江河边4、墓主:南宋时期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和他夫人田氏5、性质:合葬墓,发现了的墓葬。
6、历史:这座古墓的历史悠久,距今已经759年。
7、墓葬:在女室头箱出土了7件金银器: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钥匙、银筷、金杯、金盘。
男室头箱出土了32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银器20件:1象纽执壶、1执壶、1温碗、4碗、2杯、2盘、1盖、1钵、5茶托、2盒;金器6件:盘、碗、筷、匙、茶托、杯。
男室右侧棺椁间出土了双金鱼银洗、烛台、温碗、执壶等,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剑(带金鞘)、木胎银皮盾和弓箭,棺前还有3件漆木板不明器物。
在棺内发现有银抓钉、铁棺环(以上为棺装饰)及银饰件(以上置于棺内)等,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情况。
8、意义:(1)杨价墓,是目前发现发掘确定的第9座播州杨氏土司墓,为杨氏土司墓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余均土坑石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
(2)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随葬器物,在棺外头箱及棺椁间有序摆放,南宋时期金银器物在贵州出现,尚属首次,有的器物亦属于首次发现。
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该批金银器的出土,也是对史载的印证。
(3)从此地已知的杨烈墓,到新确认的杨铿墓以及杨价墓组成的墓群,可确定该墓群是播州杨氏土司祖茔,对播州杨氏土司的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土司历史、考古以及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杨价墓的发现,对海龙囤、养马城宋代遗存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提升了对播州土司遗存的整体认识,将有力推动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遗工作。
二、关于杨价墓的相关知识:1、杨价是南宋播州(今贵州遵义)人,世袭播州安抚使,是播州第十四世土司,距今700余年。
据郑珍撰《访杨价墓记》载,道光庚子年(1840年),赵石知旭曾与郑珍言,称“价墓在桐梓治西胡卢坝”,并到葫芦坝访察,“坝无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砖犹存。
”郑珍编著《遵义府志》时,便将杨价墓编入“冢墓”中,称杨价墓在桐梓葫芦坝。
这是文献中对杨价墓的记载,而未得到考古发掘的印证。
2、2013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对位于遵义城郊的“挨河墓”抢救性发掘时,确认了挨河古墓的墓主为播州第19代、21世土司杨铿。
根据墓志铭后半部分显示,杨铿死后,其儿子杨升给父亲选择了现在的墓地。
而关于坟墓具体方位的描述是:葬先人于洪江原七世祖……右。
由于中间部分文字损失严重,目前还未能辨读。
不过这也充分说明,杨铿墓附近,还有一座其家族中的坟墓。
杨铿墓志记载,该墓位于其“世祖敕忠□□□□、仪同三司、威灵英烈侯墓之右”。
《遵义府志·土官》和《杨氏家传》记载“价好学,善属文。
……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渡使,赐庙忠显,封威灵英烈侯。
”经查播州杨氏从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传27代30世,仅第14世杨价获封“威灵英烈侯”,由此可知杨价墓就在杨铿墓左,以死者之左右为左右,并审以“风水”,价墓应在铿墓以西、烈墓以东不远俗称“石墙”高敞之地。
3、“石墙”共两圈,多处存在叠压关系,一期石墙平面近方形,以黏土岩板材立砌而成,中填土,顶覆以小青瓦;墙宽2米,周长442米。
二期墙平面呈圆形,以方形泥灰岩砌筑而成,以两面坡石料为顶;墙宽0.7米,周长422米。
二期墙应是杨烈墓墓垣,而一期墙即可能与杨铿墓墓志所提到的杨价墓相关。
论据有三:第一,第21世杨铿墓志所提到的“威灵英烈侯”的明确指向;第二,墓葬填土内所出板瓦、滴水与一期墙上所见者完全相同,清楚表明二者的同时性和相关性,且一期墓垣的建筑方式与海龙囤一期城(始建于1257年)、养马城相同,所出板瓦亦如出一辙;第三,墓内出土的象(狮)纽银执壶温碗、盘龙金杯金盏、银瓶等器物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
4、墓葬的规格也令考古队员咋舌,棺椁上使用的抓钉,皆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
墓棺、椁使用的木材,能在地下经历七百余年仍未完全腐烂,初步推测可能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据介绍,自古以来金丝楠木就是皇家专用木材,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封建帝王龙椅宝座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
而贵州作为金丝楠木的主要产地之一,“威灵英烈侯”杨价在其死后,用上金丝楠木也极有可能,这也进一步为说明墓主身份提供有利佐证。
5、男墓室发现了一个60多厘米宽的鎏金双鱼银洗,另外还有金盏、金梅瓶、金勺、银制的执壶、碗、烛台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有的显然是成套器皿。
除此以外,墓室内还找到了一柄剑,其剑身为铁质,剑鞘、剑柄皆为金质,部分已经腐烂,但相对完整,怀疑这应是杨价的随身宝剑。
女性墓葬的是右墓室,也有硕大棺椁、头箱。
在头箱中,发现雕有两条螭吻的金盏、金盘,以及十多件银制的梅瓶、烛台、勺子等物品。
在棺床下,还发现一个40厘米宽的圆形陶制器物,怀疑是陪葬的腰坑。
6、中桥水库水淹区内有已知的杨烈墓,新确认的杨铿墓及杨价墓组成的杨氏土司墓群,是播州杨氏土司较为集中的祖茔之一,是贵州考古的一项重要新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7、右侧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银烛台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统司公用”。
这是在该墓内目前发现的惟一文字。
据文字推测,右侧墓室的田姓死者,死于南宋宝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
”资料记载,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杨价的妻子,正是来自水西(今铜仁)的女子田氏。
文字中的“都统司”,进一步证明了墓主身份。
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军,全国很多地方都设有都统司。
都统制是这个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级别高于安抚使。
“在那个年代的播州,能成为都统制的只有杨价。
”史料也记载,杨价生前曾多次应朝廷征召,率领播州军队抗击蒙军入侵,其军队因此获封“雄威军”。
在他去世后,朝廷为他赐庙“忠显”,还封他为“威灵英烈侯”。
而银烛台上所刻文字中的“都统司”,进一步证明了墓主身份,就是南宋土司杨价及其妻田氏之墓。
8、考古人员在墙内外两侧及门楼处的瓦砾中,挖掘出土了大量滴水瓦、勾头瓦、筒瓦、脊兽残片,另有少量建筑石构件,制作精美。
滴水瓦饰有荷花和菊花纹,勾头瓦饰有花草纹,筒瓦有饰有莲瓣纹,另外在石墙前部地表采集到一块兽面瓦当。
这些建筑构件制作较为精细,气势恢弘,非寻常人所有,应为官式建筑构件,其时间应为宋代建筑。
其次,之前所找到的杨铿墓志明确点出了铿墓的埋葬方位为:“世祖敕忠……、仪同三司、威灵英烈侯墓之右”,也就是说杨铿墓在威灵英烈侯墓之右。
而据《遵义府志土官》和《杨氏家传》记载“价好学,善属文。
……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渡使,赐庙忠显,封威灵英烈侯。
”而经过考古人员了解,播州杨氏从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传27代30世,仅第14世杨价获封“威灵英烈侯”,由此可知杨价墓就在铿墓之左,以死者之左右为左右,并审以“风水”,铿墓以西、烈墓以东的土坑大墓应该就是杨价的墓。
9、杨价墓是第十座被发现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国同时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见。
父亲杨粲、儿子杨文都是石室墓,为什么杨价的墓会是土坑墓呢?这一点令现场的考古人员也十分费解,我们期待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给出更多的解释。
三、出土棺椁清理1、套箱提取:年代久远的棺椁、棺材腐蚀严重,就连与土壤接触的精美银器也变得十分脆弱。
“吹口气,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纹吹跑。
”一些怀疑是皮制、木制、绢丝品,虽保持了形状,小镊子一碰上去就粉碎。
这些物品,要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逐层剥离出来。
这项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内进行。
由于贵州省内目前没有这样的实验室,两个墓室的棺木,连同部分泥土,将被套箱整体提取后,送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国内顶尖级的实验室考古专家进行清理。
套箱整体提取是指将棺椁、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层,作为一个整体套入特制的箱子中,然后吊装、运装车。
2、竹签考古:竹签可谓是最原始的工具。
但在杨价墓考古发掘现场,这种最原始的工具,使用频率最高。
每有重要文物露头,考古队员先用毛刷轻刷浮土,接着手握竹签,细心剔除与文物紧密相连的泥土。
有时就连提取文物,也要使用竹签。
从专家到所长,再到普通考古队员,每个人手里除钢质剔刀、镊子外,都有一根竹签。
竹签相对较软,对文物本体伤害较少,钢剔刀等工具虽好用但过于尖锐,易对文物造成损伤。
3、专家木工:因为是套箱整体提取墓葬,考古发掘现场的后期,有很多的木工活需要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李纯信,坚持担任木工指导,手把手地教木工如何钻孔、钉板。
这种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样,要求钻孔准确、钉板结实,还要考虑便于拆卸,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文物的震动。
每个螺丝钉要精确定位,受力均匀。
此外,李纯信还负责所有木板、木块数据的测量和定位。
4、精准取物:杨价墓在地下埋了700多年,很多器物都锈蚀严重,有的轻触便会变形,甚至损毁。
提取器物的队员跪在泥地上,一手轻轻扶着器物,一手用竹签剔除泥土,待其与泥土分离后,再用双手捧出。
可绝大多数金属器物,因摞在一起的时间太长,出现轻微粘连现象。
取物者选择好合适角度后屏住呼吸,保持手上平稳,再使力或借助竹签等工具,一点点地将粘连处剥离开来。
很多时候为提取一件器物,需要好几个小时。
多数考古队员虽希望能亲手捧出宝贝,但又不愿亲手提取器物。
怕不小心损坏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