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77年以来,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面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解放思想和改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回顾1977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开拓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才获得了巨大发展。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阻碍,恢复高考招生,择优录取学生,使得“文革”期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人才,满足了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和对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收学费的问题。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经由国家、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分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高校进行合并、重组,实行归口管理。这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了高校管理,有利于办出高水平大学。

1995年以来,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以培养专才为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教学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7月5日,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在部分高校中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为推进改革计划实施,1997年初,又下发《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随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教育部推出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重点。这些措施,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呈现多样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1998年我国政府适时做出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结出的重大果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连续几年实行扩大招生规模的措施,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迅猛扩增到2006年的54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人,猛增到2006年的2500万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②此外,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还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建立人力资源强

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还有较大差距。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学校相对独立于政府,自主办学,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在我国的高校中,还没有真正实现。目前,我国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还是管理、控制和干涉过多,而未以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主。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事任免、职称评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位点设立、学术思想、招生形式、教师评价、教学评估等,都要管理和控制,导致学校和教师的创新精神不能很好发挥。但是,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对学校设置专业的调控,对学校占地规模和校址的调控等,却又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学。

(二)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受政府管理高校的体制制约,在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上,管理机构基本上是对应政府部门机构来设置和运行的。结果,高校内部机构臃肿和重叠,协调运转不灵,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高校的机关衙门作风日盛一日,官本位影响不断增大,行政力量远远超过学术力量;学校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或政府责任,而学校该承担的责任,在许多方面又没有承担起来,或承担得不到位。

(三)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近十多年来,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下,我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口径或多或少都有所拓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普遍开展,有的学校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在宽口径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是,就多数高校来讲,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问题依然或多或少存在,许多学校只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外,多加了几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已。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设置的课程,与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很不匹配。我国高校许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差距较大,缺乏与现实应有的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而非创新性实验。

还有,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传统,是重视知识的传承而不重视知识的创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是教师采用满堂灌输、“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把学生当成单纯的知识的接收对象,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更很少考虑要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作为创造知识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时,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考核,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没有重视起来。在考试方式上,过于重视终结性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够。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重为70%左右。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小测验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三、深化改革的建议

显然,面对新的形势,不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就难于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还没有培养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或思想家,虽然原因很多,但与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那么,如何深化改革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一)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朝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努力,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活力。要重视高等学校这一组织的特殊性,改革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方式,不按行政级别划分学校的等级,改革政府对公立高等学校的管理办法,使高等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赋予高等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确保学术自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