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的强力冲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第一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参加了教师继续培训的学习,是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通过培训,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1、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
从师德教育培训起,就对我们原有的师德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大的丰富和提升。
我们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
通过培训意识到天外有天,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深化了本学科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
3、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4、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此次培训中,不仅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还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中,自己已具有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会制作适用学科的简单教学课件。
5、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一年的学习,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教师继续培训使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正方,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因为现行的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发展脱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这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改革后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基础教育改革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
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反方,基础教育改革并非必要的。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并非必要,因为现行的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改革后的教育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集中,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
另外,改革后的教育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基础教育改革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改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教育的质量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基础教育改革,不宜盲目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改革并非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谨慎对待基础教育改革。
名人名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李克强。
"教育改革需要谨慎对待,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宜盲目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正方,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
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
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引用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只有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我们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这一改革,为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反方,基础教育改革并非当务之急。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并非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当前的基础教育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我国的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相当高,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
因此,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需要立即改革。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盲目进行改革,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最后,我们需要看到,改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一定非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正方,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正方辩手,我要阐述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看到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不均等等。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改革可以使资源更加均等地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我要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的人才。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反方,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辩手,我要阐述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看到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使一些学校和学生失去原有的资源,这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改革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在改革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学混乱和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过分商业化。
一些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商业化,这将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最后,我要引用康德的一句名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格,而不是追求一些外在的成绩和资源。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更改教学方法之前,先要从自身“改革”开始。
不断提升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首先,无论哪种实践,都要以理论为基础,所以先要去学习一些新课程的理论知识。
很多情况下,教师往往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总是在实践中无法提高后才思考原因。
其实,很多有独特见解和思考的教师往往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深刻的理解。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理论能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现象,解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预测教育未来。
对我们初中教师来说,除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应该对《新课程标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中的一些知识,如木桶理论、鲶鱼效应、破窗效应、青蛙现象、罗森塔尔效应等等,这些理论的习得会使教师开阔教育视野,提高理论基础,在实践活动上更能得心应手。
所以我平时除了一些专业的学习之外(例如教育硕士研读),平时教师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其次,教师除了理论学习,还可以从身边学习。
由于职业的特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优秀教师,可以经常向他们学习、讨教好的教学经验等。
不过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把好的方法等合理地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当中,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平时要结对子,多听课,多讨论,取百家之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再次,钻研课本。
教师的教学工具就是课本,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了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对课本的研究、分析就是直接影响一堂课好坏的关键了。
在每堂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参阅资料、了解学生、编写教案,充分地备课。
教育改革与教育传统的冲突的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与教育传统的冲突的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因为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化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教育改革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
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不是为了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反方观点,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
就是错误的。
传统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学习,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而教育改革则可能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科基础。
正如中国古代的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传统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和积累,而教育改革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完全抛弃传统。
因此,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和反方的观点都有其道理。
教育改革确实带
来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就是一无是处。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传统教育的优点,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冲突,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过程。
新技术对教育传统的冲击与变革
新技术对教育传统的冲击与变革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革。
新技术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变革。
从传统的教育形式到现代的科技教育,新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内容和途径。
本文将概述新技术对教育传统的冲击与变革。
首先,新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方式。
以前,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知识传授。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知识,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因此,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使得教育更加富有创意和多样性。
其次,新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内容。
过去,教育的内容主要以书本为主,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
而现在,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学习和互动。
教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动手制作、编程等技能,这些都是过去不容易接触到的领域。
因此,新技术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新技术改变了教育的途径。
以前,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教育学习。
无论是在学校、家中还是旅途中,只要有网络连接,人们都可以进行学习。
这样,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都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
另外,互联网还带来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他处的老师进行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这对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可以接触到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机会。
然而,新技术对教育传统的冲击与变革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育技术。
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
校本教材使用总结
校本教材使用总结校本教材使用总结校本教材使用总结北故邑小学郑红肖近两年来,我校对校本课的开发和实施十分重视,《弟子规》是我校编写的供一、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教材。
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学生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
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
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这门功课实施近两年了,使学过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行动有了准则。
他们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懂理了,知礼了,改掉不少坏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
这一切一切,都是学习《弟子规》带来的收获。
《弟子规》的原文也属于半古文半现代文的性质,但所揭示的道理却浅显易懂,像《弟子规》经文中说的那样“功夫到滞塞通”,课堂上教师引用圣贤故事,谈今人教训,与学生合演生活琐事深入浅出地帮助孩子明理晓义。
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感受古人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国学经典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
我国古代有许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诗文,曾经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鼓励学生诵读这类经典诗文,就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和祖国的血脉相连、生命相依,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国人应该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尊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我们应该胸怀广大,学会包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孔子说:“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
”说的是我们应该具有勤奋务实的民族性格,对于说出去的话必须考虑最终的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对策*郑思亭(宿州学院政教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师范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组织建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选准突破口。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拉开了序幕。
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
但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原有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而且由于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师范教育培养的新教师也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师范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和影响。
师范教育要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合格教师就必须提出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简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
在准备阶段,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审定了各出版社编写的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
进入试点阶段后,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9月新课程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年秋季各省在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省级实验区进行新课程的实验;2005年,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新课程的推广工作在全国铺开。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验,计划2007年在全国实施。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变革。
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在现代社会,教育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带来的好处和挑战。
首先,教育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一种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黑板和讲台向学生传授知识。
然而,随着教育科技的进步,新的教学工具和技术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开展更加灵活的教学。
例如,利用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教师可以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
同时,通过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个性化学习软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这种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育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材。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在线学习平台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视频、电子书籍和学术论文,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另外,教育科技的发展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辅助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经验。
然而,教育科技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辅助能力。
例如,利用教育软件和在线平台,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教学活动、课堂评价和学生作业的自动批改。
这些辅助工具和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科技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技术技能和知识。
许多教师可能缺乏使用教育科技的能力和经验,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来改善教学。
此外,教育科技的应用还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包括投资购置教育设备和培训教师使用科技工具。
在线教育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改革
在线教育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改革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学校教育的面貌。
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而在线教育则通过其高效、灵活的特点,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与改革。
本文将探讨在线教育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冲击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在线教育的冲击1. 空间限制的突破传统学校教育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学生需要亲身到校上课。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无法参加课堂教学,比如地理位置偏远、身体不便等。
而在线教育通过网络技术,使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突破了空间限制。
2.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学校教育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线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学习。
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至关重要。
3. 学习模式的创新传统学校教育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授,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
而在线教育则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比如在线讨论、学习社区等,使学习更加活跃和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校传统教育的改革1. 教学方法的转变面对在线教育的冲击,传统学校教育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要发挥更多的辅导和引导作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 课程设置的调整传统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固定,难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
学校可以借鉴在线教育的灵活性,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引入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3. 教育资源的共享传统学校教育通常由单一学校提供教育资源,而在线教育则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学校可以通过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新课程对传统课程影响
浅谈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一个新的适应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正在形成和发展着。
而新课程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课程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单纯的强调工具性,在实践中最大的弊端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的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
经过调查,发现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由于考试大多分成三块:一是积累,二是阅读,三是作文。
你不是想考积累吗?每个生字拼音写几遍,把生字解释并造句,把所有的要背诵的课文全背过,然后把古今中外关于珍惜时间的、热爱生命的、重视读书的、赞美自然的名人名言、诗词佳句分类选出几条背过不就得了。
你不是考阅读吗?各种问题概念,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谋篇艺术烂熟于心,通过机械训练,反复操作,准让你披文得分。
你不是考写作吗?什么开篇结尾的艺术,拟订标题的方法,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描写方法,名人名言和适当点缀让你运用自如,再把各种版本的考场满分作文背上几篇,学会嫁接与拼装,如果再强调书写认真,篇幅圆满,保证能得高分,何需涵咏,何需熏陶,又何需把古今中外大部分的名著搬来耗时?这种应试技巧,也不需老师有什么高水平,高境界的人文素养,只要对学生要求严厉一点,作业查严格一点自习时间多一点就可以了。
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精神又何从谈起?究其原因,我们都明白,社会评价一所高中,是多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评价一所初中是多少人考上了重点高中;评价一位老师也少不了看他的教学成绩。
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管考试制度如何变革,什么时候都有应试技巧,而这往往是众多老师的第一需求。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而这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量化的应试考试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利弊及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活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实践,丰富了教育理论体系,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十年课改”确立了儿童本位观,促进了一代新人的成长。
任何一项改革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学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至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十年课改"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塑造了不胜枚举的特色学校,为我国教育家办学积淀了基础。
再次,从专注本土走向与世界对话,中国的课改改成了特色.中国课改参照日本教育、借鉴美国教育和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到广泛接受当代欧美先进教育理论的滋养,中国的课改移植外来教育理论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困扰,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包容胸襟。
应该看到,“十年课改取得了一些成就”,当然,无视“十年课改”的问题存在,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首先,课程理念与实践操作之间脱节现象严重。
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一边在相应“减负”,一边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没有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宏达表述与细微运用之间脱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成为空谈。
校内也未达成共识,不同代际之间的教师对课改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少数课程专家深厚的理论学养与广大一线教师群体富足的实践经验对举,课程专家需要躬亲实践,体验和感悟新课改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教师的专家辨识能力、抉择能力和优化整合能力有待于提升。
其次,“十年课改”中教育乱象问题。
主要表现为中小学差异和城乡差异。
一方面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问题到了高中教育阶段凸现出来,部分高中生及其家庭为了眼前可望的利益遮蔽了课程改革的深远价值,使得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无助于课改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能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传统文化教育可能导致思维僵化,存在局限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忽视科技与创新意识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基础教育中适度融入,使学生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思维僵化、局限性、现代社会需求、个性发展、科技、创新意识、适度融入。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家国情怀、孝道、礼仪等重要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以适当融合,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发展。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
、
课改是对传统 教育的革命
课程改革 打破传 统教育原有 的形式单一 、 教条 死板 的教学模 教育工作者 。在实 践中以教育现状和教育 问题为抓手 , 运用科学 探寻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 式, 构 建 以生为 本 、 百 花齐放 的新 型 教学模 式 ; 这样 的课 堂变压 有效 的研究流程和方法 , 抑、 闭塞为 自由活跃 , 使课堂充满 自主 、 合作 的学 习氛 围 。这样 的
( 作 者 单位
黑 龙 江省林 I : 7 县 实验 学校 )
顺序 及学生的能力特点 进行 设置 的 , 因此 可 以直接对 教学大纲进 主要针对 小学英语 课堂教 学中需要 改革 的一 些方 面进行简单 的
行利用 , 在这一基础上 , 可将 教学 分成 多个 环节来进行。通常除第 分析 , 希望 能够对相 关工作者 提供借鉴 , 进一 步促进 小学英语 教
放练 习。这一教学模式 的提 出是 “ 以学定教” 的一个超越 。杜郎 口 健康 的成 长。 课改应是全社会 共同关心 、 共 同参与的大事 。 教学从 中学校长 崔其升 也在讲座 中介 绍 了自己学校多 年来 走入课 改试 本质 上说是一种 “ 沟通” “ 交流” “ 合作 ” 的平台。课程改革希望得到
会 。本 次大会由《 中国教师报》 黑龙江记者 站主办 , 绥芬河市 教育 学 习意识 和创新精 神 , 使学生置身 于快乐 的学 习之 中。这样的课
局承办 大会 聚集了黑龙江教育 同仁 , 达深化课改 共同发展 之共 堂教学注重 的是教 师的引导及学生 自主探究 、 合作交 流的教学特
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教育科技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界也开始逐渐将科技应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这种教育科技的使用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许多冲击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教育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利弊。
首先,教育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升级。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
例如,教育科技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远程协作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这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其次,教育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只使用教科书和教室中的工具来进行教学。
然而,教育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
例如,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同时,虚拟实境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也可以为教学活动带来更直观的体验和更丰富的内容。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育科技的发展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授知识和监督学生。
然而,教育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育科技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育科技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
这种改变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
然而,教育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师来说,接受和适应教育科技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应对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来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教师的失业问题,因为一些机器和软件可以替代一些教学工作。
基础教育改革是否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改革是否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首先,基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它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
如果基础教育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内容滞后等。
改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的质量。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名人名句,孔子曰,“教育无别,人才无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也说明了教育应该是平等的。
只有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
反方观点:
基础教育改革不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为改革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会导致教育的质量下降,因为改革可能会引入一些不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不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经典案例,在一些国家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后,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反
而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的功利化等。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只
有充分权衡各方利益,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案。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成为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变革。
在这一文化变革过程中,中国固有的教育传统、教师惯常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不由自主地充当了阻滞者的角色,起着阻碍作用。
要克服这些阻力,只有通过文化启蒙、构建合作制度、唤起教师的主动参与等方式,达成全体改革参与者的价值认同和教师生活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课程改革;阻力;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日,人们的急躁心态已慢慢消退,开始进入冷静、审慎的理性思考阶段。
人们发现,学校实践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间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出现向传统回归的倾向,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还仅仅停留在应然追求层面而非实然状态。
由此看来,课程改革在现实的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阻力。
尽管适当的阻力可以帮助改革者更加明智地选择改革的策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分析并化解这些阻力却是课程改革能否推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推进有所启示。
一、中国教育传统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传统。
无论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如何,它们均弥散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育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发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这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与今天时代和价值追求不相符合的方面,形成了现实中对课程改革的阻力。
这种弥漫在教育实践中因传统而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固化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代际之间不断传递着。
当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观念上的强烈冲击时,一方面,很多人出现心理上严重的不适,但囿于这种改革的压力,不得不在表面和形式上附和,而在内心和实际行为上却存有抵触情绪,仅仅将课程改革停留在口头上,并不支持课程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出于对教育现实的强烈反叛,虽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课程改革理念,然而在实践中却感到迷茫,不能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观念转化成行为。
基础教育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基础教育带来的变革和挑战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基础教育的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变革1.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基础教育中,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正成为学校改革的焦点。
在使用更多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材料和实践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并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教学方法的变革过去,老师们主要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讲授课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其他先进科技和设备,更好地让学生获得知识。
因此,学校常常采取与其他机构合作、线上观摩、教学设计等方式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3.强化语言教育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增加,语言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增加语言学习的课程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
通过体验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二、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1.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高水平的课程、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需要巨大的投资和维护费用。
因此,虽然教育科技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高额的经济压力和人员调配问题。
2.教育质量不均问题社会各界和家长们往往都期望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然而,现实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有些地方存在着教育条件和质量等差异极大的情况,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了学生教育成果的差异。
3.教育机构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教育机构之间日益加强的竞争意味着学校将来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仅要经营好学校,还需要实现学校的转型、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开拓新业务等。
基础教育是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挑战。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政府和教育机构不能放松对于教育的投资和贡献,而广大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迎接更好的教育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的强力冲击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孔祥明自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来,教育部在总结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切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非常及时地做出了决定,即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于是,新世纪伊时,就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的热潮。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此次改革,力求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的一次重要举措,是当前我国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迈上更高台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性指导文献,对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是《纲要》精神的具体化,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提出了详尽的实施意见。
其中所论述的新思想、新理念,集中了国内外多年来成功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等方面总结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前瞻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不间断地承担着来自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验任务,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思想上尚属前位,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多次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思想超前,设计新颖而在全国、全省、全市取得突出的成绩。
但是,我们在接受课程改革的培训过程中,无不为其超前的理念而感到震惊。
特别是广大实验教师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实验教材试教以来反响犹为强烈。
可以说,这次教育部进行的课程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新一轮实验教材在我校引发了一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世纪碰撞。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师道尊严”与“学习伙伴”的强烈碰撞。
教师的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传道,受业,解惑”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
应该说,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做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自主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教师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仍然起着指导者不可忽视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如何学会。
绝大多数教师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使是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也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下进行。
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地保持着一定的师道尊严。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从根本上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出了明确的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样一来,很多老师觉得今后的课堂教学将更加难以组织。
尤其是,当前我国教育还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受教育者需要,班级授课制(班级学生数得不到严格控制)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师生的平等,是否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这种矛盾,的确在教学实际中发生着较为激烈的冲突。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老师们正本着科研的态度,正在努力地探索着。
经过实验,老师们普遍认识到,教师角色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
有的老师认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变教师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
2.“学科本位”与“强化整合”的强烈碰撞。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很少关注,甚至予以排斥。
在教学过程中,明显的表现为,学生所学十分局限,只注重本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方法的指导,能力的训练。
因此,教学方式显得单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显得局促。
但是,这种方法的确很好地应对了应试教育下的考试。
新的《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倡导整合的理念。
不仅强调在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而且,专门设置了综合课程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从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上看,也增加了很大成分的综合性考查内容和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一轮实验教材,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实验教材,极其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强化了学科知识之间、学科教学手段之间的整合。
由于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必然在教师中产生种种顾虑,即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呢?老师们通过实验得到这样的共识:学科之间的整合,使教学更具魅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有的老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将学科之间互相沟通,不但软化了学科边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汉字“一”至“十”时,老师有机地将这些汉字与数学中的“1”至“10”结合起来,不仅方便学生的识记,而且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记忆深刻。
有时,还可以将美术的色彩、线条及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语文学习中的某些内容结合起来,让在学生读读画画、说说唱唱中学习语文,真是其乐无穷,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又如一位老师为了让儿童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他运用多种活动方式开发情境直观教学,如活动激趣法、动手操练法(有动笔、有模仿动作、有排放学具等)、游戏娱乐法等。
3.“纲本标准”与“拓展开放”的强烈碰撞。
过去的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思想。
教学中,无论从教的标准,还是从学的需要,都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可越雷池半步。
我们经常听到评价课堂教学时,有人这样说:本节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完全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本年段学生的要求,不超纲,不脱离教材。
”这一评价标准,很长时间主导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然而,经过了课程改革与新教材实验的培训,我们对新一轮《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基本思想及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对教材的创造性地运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学生从教材的学习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呈现方式上,都立足于这种理念,即教与学的开放性与拓展性。
老师们在实验中大胆地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构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
一位语文老师在实验中广开思路,不断发掘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用语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如她利用课前的时间配设了“文化早餐”,在识字教学中采用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教学中采用“水果拼盘”,园地学习时采用故事“多味酱”等形式和内容,使得学生兴趣十足,趣味盎然。
如“游戏点心”就是通过开火车、手拉手交朋友、摘苹果、钓鱼、穿衣戴帽、猜谜语、说儿歌、彩虹桥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积极运用。
数学组实验教师在深入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的成功模式,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如有的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为思维主要形式,应本着数学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具有鲜明生活特色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规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
由于,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非常明显了。
4.“定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强烈碰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不难看出,这里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发展,即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这与以往的教育评价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往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反映在学生方面,其着眼点大都落在终结性的定性评价上。
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定向特长的水平,很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以科学、全面的评价。
这一评价方向的改变,也已经在我校引起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的明显变化。
当然,这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可能是短期内就得到彻底转变的,需要有一段斗争和反思的过程。
5.“教材主导”与“学材主导”的强烈碰撞。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新一轮实验课本,给人的感觉是眼睛一亮。
扑面而来的是一本带着新世纪气息的课本。
稍加对比,新课本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便展现出来,这分明是一本学生肯定喜爱的“学材”。
课本从根本上转变了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教材主导”的思路,将着眼点完全放在了如何方便学生学的“学才主导”的思路上。
课本的亲和力增强了,学生学起来方便了,可是,这却难为了老师,给老师教学带来不便。
因为这样的课本,给老师讲的机会少了,老师导的余地也小了。
应该说,今后的教学,由于更加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以学定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必然地高起来。
此外,由于新一轮《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过去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这一矛盾也必然地反映在老师们的教学中。
有了碰撞才会产生耀眼的火花。
上述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强烈碰撞,使得我校教育教学科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教材实验的热潮中得以深化,得以升华。
【此文发表于《青年教师》2003年第五期(总第五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