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 秦汉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课件ppt课件

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1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 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20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思 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长ƀ兮叹日骑,美人旖旎纷嬆,枻(yi去)霜 罗衣兮羽旄,夜褒圭玉珠参差,妙丽兮被云髾。登高 台兮望青挨,常羊啖还何厌兮归来?
※ 歌词借怜惜美人歌舞娇态,反映后宫女子幽愁怨
旷之情;借对美人衣着装饰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 骄奢淫逸、暴虐统治的愤恨。
歌词绝非谏辞,而对始皇的行为进行讽刺,歌 词绵里藏针,内含锋芒。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22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1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 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20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思 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长ƀ兮叹日骑,美人旖旎纷嬆,枻(yi去)霜 罗衣兮羽旄,夜褒圭玉珠参差,妙丽兮被云髾。登高 台兮望青挨,常羊啖还何厌兮归来?
※ 歌词借怜惜美人歌舞娇态,反映后宫女子幽愁怨
旷之情;借对美人衣着装饰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 骄奢淫逸、暴虐统治的愤恨。
歌词绝非谏辞,而对始皇的行为进行讽刺,歌 词绵里藏针,内含锋芒。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22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秦汉文学概述 PPT课件

清代李兆洛推举此篇为“骈体初祖”。
文章站在“大一统”的高度,正 反对比,利害并举,分析论证了秦国 驱逐客卿的危害,“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辞采华美,逻辑严密, 颇具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秦代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游各 地并刻石表功。这些刻石文气魄宏伟, 典雅浑厚,多出自李斯之手,秦代刻石 文共有7篇,原刻者仅存“泰山刻石” 和“琅邪刻石”残石, 文辞简洁注重 押韵,堪称碑铭之祖。》。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 的最高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走向成熟。
谢 谢!
汉代文学
时代背景
汉朝(前202—220)经历了西汉东 汉两个时期,总共四百余年,文化统一, 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帝 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昌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疆域扩大,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 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代是文学史上文学价值开始受到 重视的时代。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文学作品数量激增,汉赋、散文、诗歌 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主流样式是反映 时代风貌的辞赋,文学注重追求自身的 艺术感染力,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 活动的文人群体,如枚乘、司马相如等。
班固编写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汉代散文
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王符《潜夫论》
记事散文: 《燕丹子》《淮南子》《烈女传》 《吴越春秋》
抒情议理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代诗歌
汉乐府民歌:
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创 了古代叙事诗的新时代,代表作:《陌上桑》《东 雀东南飞》。
文学成就
骚体赋
文章站在“大一统”的高度,正 反对比,利害并举,分析论证了秦国 驱逐客卿的危害,“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辞采华美,逻辑严密, 颇具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秦代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游各 地并刻石表功。这些刻石文气魄宏伟, 典雅浑厚,多出自李斯之手,秦代刻石 文共有7篇,原刻者仅存“泰山刻石” 和“琅邪刻石”残石, 文辞简洁注重 押韵,堪称碑铭之祖。》。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 的最高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走向成熟。
谢 谢!
汉代文学
时代背景
汉朝(前202—220)经历了西汉东 汉两个时期,总共四百余年,文化统一, 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帝 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昌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疆域扩大,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 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代是文学史上文学价值开始受到 重视的时代。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文学作品数量激增,汉赋、散文、诗歌 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主流样式是反映 时代风貌的辞赋,文学注重追求自身的 艺术感染力,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 活动的文人群体,如枚乘、司马相如等。
班固编写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汉代散文
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王符《潜夫论》
记事散文: 《燕丹子》《淮南子》《烈女传》 《吴越春秋》
抒情议理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代诗歌
汉乐府民歌:
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创 了古代叙事诗的新时代,代表作:《陌上桑》《东 雀东南飞》。
文学成就
骚体赋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秦汉文学 (共30张PPT)

秦汉文学
秦代文学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改革,这些措 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 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 却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 的文化创造精神。最著 名的就是“焚书坑儒”。焚 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 学几乎一片荒芜。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 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 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 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 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 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 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 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 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政论文:汉初处于西汉建国立业的初级阶段。 具有时代感的汉初文人,针对当时社会错综复 杂的局势而积极进言献策,形成了汉初独特的 文学形式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 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以人 物为中心),
秦代文学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改革,这些措 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 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 却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 的文化创造精神。最著 名的就是“焚书坑儒”。焚 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 学几乎一片荒芜。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 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 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 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 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 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 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 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 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政论文:汉初处于西汉建国立业的初级阶段。 具有时代感的汉初文人,针对当时社会错综复 杂的局势而积极进言献策,形成了汉初独特的 文学形式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 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以人 物为中心),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 《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 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等等。 •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 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 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 复杂。
• 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 灵光殿赋》 •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 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半叙述宫殿 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 批判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 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 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 斑固、张衡 。 • 楚辞:刘向、王逸 。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 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 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的传统。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 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 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 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 关心。
• • • • •
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
秦汉文学课件(最新)

三、汉赋的分类
•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 1、骚体赋
• 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 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 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 “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 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它 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 手法。 •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及司马相如 的《长门赋》
• 2,散体大赋
• 第一,体制宏伟,篇幅庞大 • 第二,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间杂, 铺张排比,文辞瑰丽。 • 第三,在内容上以描写宫苑、游猎、山川、京都 等壮美事物为主,在主题上以宣扬大汉帝国的声 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 托一些讽喻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古人称之为 “曲终而奏雅”。
司马迁与《史记》
家庭——子承父愿 漫游——奠定基础
灾祸——发愤著书
•
1、学习勤奋,有家学渊源。(率真、自由、
宏大)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学识渊博,
精通文史、天文、历法、诸子之学。司马迁幼而好 学,随父诵读古文。后又师从董仲舒、孔安国。 •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 “年十岁,则诵古文” (《太史公自序》)
•
2、广为游历。(飘逸、淳厚、豪迈)“二十而南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 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 跟随武帝出巡,到过四川、 云南等地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大丰富了社会历史知识和
生活经验,开阔了胸襟和眼界;也较多了解到国情和民生疾
苦,了解到百姓的思想感情与愿望。这对于《史记》写作有 着重大意义。
巨鹿之战的意义 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 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 子婴杀赵高)。 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 了条件。
秦汉文学 文学史 课件

学习课文第三段
❖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 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正确。论点:重物轻人的做法与 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论据:事实 论据-----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论证方法: 归纳法
❖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 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 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 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
理论佐证。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
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两汉文学
❖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虽
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 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 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 局面。
❖ 《史记》不但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同时也是 古代散文的楷模。
❖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创作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
乐府诗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 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 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 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 云。”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 为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十五从军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先秦两汉文学史演示演示课件

“邪许”,即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的呼声,即节奏从上可知,诗的节奏是在原始人的劳动中产生出来的。但只有这种呼声是
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基阶段。 否即诗歌?不,朗诵者不断呼着“嘿呵”,这当然不是诗朗诵,因为它只有节奏,没有内容,听者不知所云。那么,节奏产生
之后,又是在于诗歌和 2、有节奏的呼声与表达具体内容的语言结合,便成为诗歌。
但在原始社会,单独,独立的诗是不存在的,任何诗都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以歌舞音乐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在劳动中产
¡ 从文学精神上看,先秦文学是我国写实主义与浪漫 生了诗歌,但不等于原始人朗诵诗是在劳动中进行的,而是在休息时。而在休息时不仅有时唱诗,而且还有音乐还有舞蹈。
因而原始社会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有诗必然有乐,有诗乐必然有舞(今天知道诗乐舞三者的区别,而原始人根本不知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概况
¡ 1名称: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
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 2篇数: ¡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 苏辙:有辞而佚; ¡ 朱熹:无辞调名。 ¡ 3年代: ¡ 《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
民“(即“始氏”)歌唱祖先的由来; “去鸟”歌唱原始市部落图腾; “遂草木”“奋五歌”唱草木、五谷的生长; “敬天常”“依地 德”反映人民对生产有关的气候、土地的重视。这八阕有诗,有音乐,有舞蹈,是三者的结合。这三者结合是原始文学的一个
很重要的特点。 三,原始诗歌与原始人劳动生活及原始宗教的关系的发展 与与劳劳动动生生活活关关系系
加鲜明生动。 ¡ 3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兴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先说其他的事,然后由其它的事件引出所要说的事。如
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基阶段。 否即诗歌?不,朗诵者不断呼着“嘿呵”,这当然不是诗朗诵,因为它只有节奏,没有内容,听者不知所云。那么,节奏产生
之后,又是在于诗歌和 2、有节奏的呼声与表达具体内容的语言结合,便成为诗歌。
但在原始社会,单独,独立的诗是不存在的,任何诗都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以歌舞音乐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在劳动中产
¡ 从文学精神上看,先秦文学是我国写实主义与浪漫 生了诗歌,但不等于原始人朗诵诗是在劳动中进行的,而是在休息时。而在休息时不仅有时唱诗,而且还有音乐还有舞蹈。
因而原始社会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有诗必然有乐,有诗乐必然有舞(今天知道诗乐舞三者的区别,而原始人根本不知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概况
¡ 1名称: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
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 2篇数: ¡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 苏辙:有辞而佚; ¡ 朱熹:无辞调名。 ¡ 3年代: ¡ 《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
民“(即“始氏”)歌唱祖先的由来; “去鸟”歌唱原始市部落图腾; “遂草木”“奋五歌”唱草木、五谷的生长; “敬天常”“依地 德”反映人民对生产有关的气候、土地的重视。这八阕有诗,有音乐,有舞蹈,是三者的结合。这三者结合是原始文学的一个
很重要的特点。 三,原始诗歌与原始人劳动生活及原始宗教的关系的发展 与与劳劳动动生生活活关关系系
加鲜明生动。 ¡ 3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兴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先说其他的事,然后由其它的事件引出所要说的事。如
高考语文专题秦汉文学课件(276张PPT)

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礴。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四、晁错的散文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前154), 颖川人。汉初的一位学者, 也是个积极的政治改革家。 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 家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引 起“七国之乱”。后被 “腰斩”处死。
(二)晁错的文章
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
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政论散文衰落,成就不 高,内容上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 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
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
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内容多指陈时弊,抒 写政见,感情激愤,但较少文采,文学性不 及西汉初年。
贾第 谊三 的节 政 论 文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一、贾谊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前200~前 168),洛阳人,汉初著名 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少年博学,被 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 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作梁 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 年仅33岁。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 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它并不是抽象地去论道, 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说理, 文风新奇瑰丽。
二是行文多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 2.楚辞类作品的演进。汉代的楚辞作品在内容和形
式上大多是摹拟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楚 辞体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在发展 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 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四、晁错的散文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前154), 颖川人。汉初的一位学者, 也是个积极的政治改革家。 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 家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引 起“七国之乱”。后被 “腰斩”处死。
(二)晁错的文章
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
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政论散文衰落,成就不 高,内容上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 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
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
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内容多指陈时弊,抒 写政见,感情激愤,但较少文采,文学性不 及西汉初年。
贾第 谊三 的节 政 论 文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一、贾谊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 :(前200~前 168),洛阳人,汉初著名 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少年博学,被 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 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作梁 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 年仅33岁。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 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它并不是抽象地去论道, 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说理, 文风新奇瑰丽。
二是行文多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 2.楚辞类作品的演进。汉代的楚辞作品在内容和形
式上大多是摹拟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楚 辞体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在发展 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 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古代文学史秦汉PPT课件

1
贾谊《过秦论》
2
晁错《论贵粟疏》
3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王充《论衡》
7
2020/7/21
贾谊 《过秦论》
一是前面为 后面蓄势 的写法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 异也。
铺垫对比 鲜明
对比鲜明 发人深思
感情充沛 行文流畅 善于雄辩
“西汉鸿文”
8
2020/7/21
三、司马迁 《史记》
1
司马迁与《史记》成书
2
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
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
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 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
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
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1姬5 果盗兵符与公子。
2020/7/21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
14
2020/7/21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
而行,侯 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
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单选、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单选、多选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P98
——仲长统《昌言》
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言辞激烈。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三、东汉其他散文 P102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1、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5、简答:简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答: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A 3、AB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印
先
第 一 部
秦 文
分学
目录
秦
第 二 部
汉 文
分学
魏
晋
第 三 部
南 北
分朝
文
学
隋
唐
第 四 部
五 代
分文
学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壹
单选、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单选、多选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P98
——仲长统《昌言》
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言辞激烈。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三、东汉其他散文 P102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1、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5、简答:简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答: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A 3、AB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印
先
第 一 部
秦 文
分学
目录
秦
第 二 部
汉 文
分学
魏
晋
第 三 部
南 北
分朝
文
学
隋
唐
第 四 部
五 代
分文
学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壹
中国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课件

初五、六十年间,国家经济困难,统治者尊黄老之 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较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封 建政权。
二、社会思潮
比较自由活跃,存在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
三、文学状况
许多作家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促进了政论散文的 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后详论),晁错的《论贵 粟疏》、《贤良对策》等;初期散文还有《淮南子》及 刘向的散文;还有韵文:楚声短歌及乐府诗等。
23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 称为 “骈体初祖”。 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12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3
秦 文 学 概 述
一、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及历法。 二、文化背景: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24
三、李斯的悲剧结局: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 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 以狂狷的方式 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 的彻底的全面 否定;
二、社会思潮
比较自由活跃,存在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
三、文学状况
许多作家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促进了政论散文的 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后详论),晁错的《论贵 粟疏》、《贤良对策》等;初期散文还有《淮南子》及 刘向的散文;还有韵文:楚声短歌及乐府诗等。
23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 称为 “骈体初祖”。 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12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3
秦 文 学 概 述
一、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及历法。 二、文化背景: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24
三、李斯的悲剧结局: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 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 以狂狷的方式 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 的彻底的全面 否定;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二编秦汉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三、秦刻石文
▪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 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 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 本原事业,祗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 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 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 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 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 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 遗诏,永承重戒。 ——《泰山刻石文》
▪ “师法”“家法”的观念导致汉代文人的个性普遍受到抑制, 往往缺少创造性,作品多带有尚古、拟古的色彩。
第四节 秦汉文学的特征与嬗变过程
一、秦汉文学的特征
▪ 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与创作的繁荣,有人开始用“文辞”、 “文章”来指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汉代的一些作家对于文学 的性质似乎已经有了比较清醒、准确的体认。但是从总体上 看,秦汉文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还不完全相同。
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散文
一、贾谊的散文
▪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 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 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 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 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陈政事疏》
一、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 四区混一,天下定宁,迥路无绝道之忧,深幽无屯聚之 奸。——王充《论衡·宣汉》
▪ 《淮南子》也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塞翁失马”“削足 适履”“刻舟求剑”等广为流传。《说山训》《说林训》还 汇集了许多格言警句,如说“以天下之大,托于一人之才, 譬若悬千钧之重于木之一枝”;“太(泰)山之高,背而弗 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等,无不发人深省。
秦汉文学课件 PPT

(《史记、秦始皇本纪》)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15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从小和母亲在赵国作人质,13 岁回国继承王位,22岁独立 执政,清除嫪毐(lao ai)党羽, 免去吕不韦相职。在李斯等 协助下,用了十年时间吞并 六国,前221年成为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的 君主,号为始皇帝。即位不 久便开始出游寻找长生不老 之方。前210年,病死在沙丘 (今河北省),神仙梦告破。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2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
5
《汉书》(班固 颜师古注)
《陶渊明集(注)》(逯钦立)
《世说新语》(刘义庆)
《搜神记》(干宝) 《文心雕龙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韩泉欣) 《诗品集注》(曹旭)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鲁迅)
6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大杰 3)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 4)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 4) 《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大出版社 李建中)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 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