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过渡到IPV6(毕业设计论文)
IPv4向IPv6过渡方案论文

摘要CERNET2的正式投入运行将使IPv6在CERNET2上由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在国大多高校校园网也将由逐步完成基于IPv4的CERNET2接入,本文分析比较了IPv4与IPv6网络的各种优缺点;研究了现阶段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在调研考察现阶段高校校园网接入CERNET2的技术和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隧道技术的网络中心纯IPv6接入;基于双隧道以及双栈协议的某学院办公室的IPv4与IPv6的同时接入;以及基于ISATAP 模式隧道的校单点客户的IPv4与IPv6的同时接入三种可行的IPv6网络的接入方案,并搭建了模拟实验环境,完成了一定意义上可用性的测试。
关键词:CERNET2;IPv6;IPv4;隧道;双栈协议;过渡技术。
AbstractCERNET2 formal operational IPv6 will CERNET2 by the experimental stage in the application stage, most of campus network in the country will also be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CERNET2 IPv4-based access, this paper compares IPv4 and IPv6 networks of all kind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IPv4 to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at this stage in the research study CERNET2 campus network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programs based on the tunneling technology is presented based on pure IPv6 network center access, and dual stack based on double tunnel agreement, the office of a college, while IPv4 and IPv6 access, and school-based ISATAP tunnel mode single point of customer access to IPv4 and IPv6, while three possible IPv6 network access solutions, and built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completed a certain sense, usability testing.Key words: CERNET2; IPv6; IPv4; tunnel; Dual stack; transitional technology.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方案设计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方案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IPv6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IPv6的新特点以及国内外专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比如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等。
并在着重分析隧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在校园网里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IPv4 IPv6 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转换技术目录1 前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2)2 IPv6简介 (2)2.1 IPv6的提出 (2)2.2 IPv6的新特点 (3)2.3 IPv6的技术简介 (3)2.3.1 IPv6地址类型 (4)2.3.2 IPv6的基本报头 (5)2.3.2 IPv6的扩展报头 (7)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0)3.1 过渡要求 (10)3.2 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 (11)3.2.1 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特点 (11)3.2.2 软件升级支持 (11)3.2.3 路由表容量的问题 (12)3.2.4 对扩展首部的支持 (12)3.2.5 报文转发效率 (12)3.2.6 服务质量的实施 (13)3.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3)3.3.1 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 (13)3.3.2 隧道技术(Tunnel) (17)3.3.3 转换技术(NAT-PT) (23)4 IPv4向IPv6过渡的实验方案设计 (25)4.1 开发环境的建设 (25)4.2 实验模型的建立 (26)4.3 总体方案的设计 (29)4.3.1 方案概述 (29)4.3.2 本地管理模块 (30)4.3.3 用户服务模块 (32)5 总结 (35)参考文献 (36)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双协议栈实现IPv4到IPv6过渡的设计

基于双协议栈实现IPv4到IPv6过渡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系别: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专业:网络工程(1)基本原理:主机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套协议栈,同时支持两套协议。
这是使IPv6节点保持与纯IPv4节点兼容最直接的方式,针对的对象是通信端节点(包括主机、路由器)。
支持双协议栈的ipv6节点与ipv6节点互通时使用ipv6协议栈,与ipv4节点互通时借助于4over6使用ipv4协议栈。
(2)IPv4/IPv6双协议栈结构:这是在同一个节点启用两种协议的协议栈结构,尽管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但由于IPv6和IPv4是不兼容的两种网络层协议, 而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也有所不同,故形成了双协议栈结构,如下图1所示:图1 双协议栈结构(3)双栈方式的工作机制:链路层解析出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据段,拆开并检查包头。
如果IPv4/IPv6 包头中的第一个字段,即IP包的版本号是4,该包就由IPv4的协议栈来处理;如果版本号是6,则由IPv6的协议栈处理。
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2010年12月01日-12月10日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年12月15日-12月18日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并完成文献综述2011年01月10日—01月15日设计虚拟网络环境2011年01月16日—02月10日搭建该网络环境并记录详细的实验过程2011年02月12日—02月15日对实验进行调试和测试2011年02月16日—02月27日整理相关实验资料并完成概要2011年03月01日—03月06日根据整理出来的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初稿2011年03月10日—03月15日修改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准备参加答辩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 IPv4过渡到IPv6的必然性 (2)1.1 报文格式对比 (2)1.2功能的差异 (2)2 过渡遵循的基本原则 (3)3 双协议栈工作原理 (3)3.1 原理 (4)3.2 工作方式约定 (4)3.3 双协议栈的模型 (5)4 网络环境模拟 (6)4.1 网络环境模拟软件 (6)4.1.1 GNS3 (6)4.1.2 VMware Workstation (6)4.2 过渡方案设计 (6)4.2.1 试验环境 (7)4.2.2 网络配置 (7)4.2.3 模拟测试结果 (9)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Abstract (10)Key words (11)致谢 (11)基于双协议栈实现IPv4到IPv6过渡的设计网络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摘要] 如今,由于Internet的规模的不断地增大,庞大的网络设备需要更多的IPv4地址资源,然而目前的IPv4地址已无法满足Internet的高速地发展,再者就是物联网的逐步由实验室走到现实生活,无疑让本来就稀缺的IPv4地址资源更显不足。
基于GNS3实现IPv6过渡

基于GNS3实现IPv6过渡湘潭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GNS3实现IPv4到IPv6过渡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学号:2009551400 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05湘潭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基于GNS3实现IPv4向IPv6过渡学号:姓名:专业:网络工程指导教师:系主任: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GNS3是一款优秀的具有图形化界面可以运行在多平台(包括Windows, Linux, and MacOS等)的网络虚拟软件。
通过加载Cisco路由器IOS,能够实现Cisco 路由器的功能。
也能够结合VirtualBox,加载虚拟主机。
还集成了抓包工具等。
GNS3能够模拟一个比较完备的虚拟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类似真实网络环境的平台。
设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在GNS3环境下,模拟一个现实中的IPv6和IPv4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涉及IPv4 Internet、IPv4单协议网络、IPv6单协议网络、IPv4与IPv6共存的混合网络。
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得几种网络能够共存互通。
设计要求能够实现被IPv4 Internet隔离的IPv6单协议网络之间能够通信并且能正常访问对方网络资源,IPv6单协议主机和IPv4单协议主机之间能互通且能实现资源共享。
如有多种过渡策略方式,能够对它们的差异。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设计重点研究基于一个没有运营商提供可行过渡解决方案前提下,一般企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以及现有方案重新组合实施过渡计划,以及方案的可行性。
核心问题寻找可行渡策略使得IPv6网络之间、IPv6与IPv4网络之间能够共享资源。
为了能够实现过渡,还要研究IPv6与IPv4地址的不同与路由协议的差异及实现策略的路由协议选择和配置。
如有多种方案,还要研究各种方案间的优劣。
三、进度安排序号 1 2 3 4 5 6 7 8各阶段完成的内容资料查找搭建GNS3环境及拟定IPv6过渡方案基于GNS3实现过渡方案方案测试论文初稿论文修改定稿答辩完成时间 2012.12.24 2013.01.20 2013.04.10 2013.04.20 2013.05.01 2013.05.20 2013.05.24 2013.05.25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1] [美]Joseph Davies.深入解析IPv6(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 杨国良,李阳春,伍佑明等.IPv6技术、部署与业务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6. [3] [加]Régis Desmeules .Cisco IPv6 网络实现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4] [美]Ciprian Popvicu,Eric Levy-Abegnoli. 部署IPv6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 [5] /rfc/4966.txt等文档.[6] H3C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IPv6过渡技术.2012.1. [7] H3C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IPv6部署方案.2012.1. [8] H3C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园区网IPv6过渡部署技术.2012.1. [9] 王相林.IPv6 核心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1-20. [10] 李振强,赵晓宇,马严.IPv6 技术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15. [11] Cisco system,Inc. Cisco IOS NAT-PT for IPv6.2003.5. [12] Cisco system,Inc. NAT64 Technology Connecting IPv6 and IPv4 Networks.2012.5. [13] Cisco system,Inc. IPv6 Tunnel through an IPv4 Network.2006.8.湘潭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学号姓名专业网络工程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GNS3实现IPv4向IPv6过渡评价项目选题综合训练的目的; 2.难度、份量是否适当; 3.是否与生产、科研、社会等实际相结合。
某大学校园网向IPv6过渡方案论文

毕业论文作品名称:四川理工学院校园网IPv6过渡方案设计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前言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应用超过了历史上的所有一项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变化,实践证实,IPv4不仅是健壮的、而且是易于实现的,并具有非常好的互操作性。
这些都充分肯定了IPv4协议(IPv4 protocol)初始设计的正确性。
不过随着Internet迅速发展,接入Internet的网络设备和运行在其上的应用程序急剧增加,由此带来了 IP地址的迅速耗尽和路由表膨胀等问题,对IP地址范围的扩大也迫在眉睫。
针对IP地址的问题,IETF(Internet 工程任务组)提出了新一代网际互联协议IPv6协议(IPv6 protocol),他不仅解决了IPv4的地址问题,并且改善了IP协议的性能。
而在现阶段中,由于Internet 完全是建立在IPv4的体系结构上,所有的应用程序也是按照IPv4格式书写的。
因此怎么由IPv4向IPv6过渡及由此而产生的过渡机制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IPv4向IPv6的过渡,我们采用了双协议栈技术来实现四川理工学院校园网向IPv6的过渡。
目录第一章 IPV4..........................................................................................................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IP V4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IP V4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IPv4-IPv6过渡中互联互通技术要求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IPv4-IPv6过渡中互联互通技术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毕业设计_说明

本科毕业设计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目录第一章绪论11.1 引言11.2 IP简介2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容3第二章 IP协议第4版42.1 IPv4的地址类42.2 IPv4地址空间52.3 IPv4的局限性8第三章 IP协议第6版103.1 IPv6的地址格式103.2 IPv6的优化11第四章 IPv4与IPv6的共存与整合144.1 平滑过渡144.2 双栈协议144.3 隧道机制184.4 协议转换24结论27参考文献28致29第一章绪论1.1引言互联网总是随着需要而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刚投入使用时,网络还并不存在。
但是美国国防部(D0D)对计算机之间数据包的交换产生了兴趣,DOD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技术,使得美国的军事通讯即使是在核武器的打击下任然能够无间断通讯。
这促使了互联网雏形的产生。
D O D进行网络研究的机构是高级研究项目机构(ARPA) [7]。
后来,在它们的名称前面加了一个”国防”,成为DARPA。
DARPA项目包括来自大学和马萨诸塞州的Bolt、Baranek和Newman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这个项目中面临两个挑战:互通性(interconnectivity )和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1.互通性在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物理介质、数据打包机制和从起点到达终点之间的多个网络设备部分之间的路由。
2.互操作性使使用私有的或完全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语言的计算机可以理解数据的方法。
DARPA项目的结果就是ARPANET,它最终成为Internet,而且伯克利的UNIX版本中包括了IP协议。
ARPANET通过包含其他政府和大学的网络而成为Internet。
并且在包含商业企业网络后,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2]。
网络并没有在企业组织中流行,直至2 0世纪8 0年代,那时个人计算机逐渐开始流行。
公司认识到,在最早的文件服务器上共享硬盘空间,可以使职员容易地共享数据和进一步繁荣生产,它们在更大规模上实现网络。
浅析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的论文

浅析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的论文浅析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的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在ipv4到ipv6的过渡过程中,几种基本的过渡技术。
【关键词】ipv4 ipv6 过渡隧道技术双协议栈网络地址翻译目前internet上成千上万的主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都运行着ipv4协议。
这就决定了ipv4的网络向ipv6演进将是一个浩大而且繁杂的工程,ipv4和ipv6网络将在很长时间内共存,如何从ipv4平滑地过渡到ipv6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基本的方式有:隧道、双协议栈及网络地址翻译等。
一、隧道技术随着ipv6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局部的ipv6网络,但是这些ipv6网络需要通过ipv4骨干网络相连。
将这些孤立的“ipv6岛”相互联通必须使用隧道技术。
隧道策略是ipv4/v6综合组网技术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机制。
隧道利用一种协议来传输另一种协议的数据。
它包括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终点),这些隧道端点通常都是双栈节点。
在隧道入口,以一种协议的形式来对另外一种协议的数据进行封装并发送;在隧道出口,对接收到的协议数据解封装,并做相应的处理。
通常,在隧道入口还要维护一些与隧道相关的信息,如记录隧道mtu 等参数;在隧道出口,出于安全性考虑,要对封装的数据进行过滤,以防止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
隧道策略通常按配置方式进行区分,有手工配置隧道和自动隧道两种类型。
在骨干网和核心网中经常采用的mpls隧道可以通过手工和自动两种形式进行配置。
手工配置隧道包括manual tunnel(rfc2893)和gre(rfc2473)两种类型。
tunnel在隧道入口必须显式指定隧道终点的ipv4地址(双向);gre主要应用在个别ipv6主机或网络需要通过ipv4网络进行通信的场合,其他应用与manual tunnel基本相同。
手工配置隧道方式实现相对简单,但扩展性较差,当隧道增多时,隧道配置和维护的工作量较大,故适合于综合组网的初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工类)题目:IPV4过渡到IPV6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2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目录1.绪论 (1)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1.3 研究课题的方法 (3)1.4 论文构成及其研究内容 (4)2. IPV4协议和IPV6协议报文分析 (4)2.1 基础知识 (4)2.1.1 两种协议的报文格式 (4)2.1.2 IPV4和IPV6报头的异同 (5)2.1.3 IP地址分配 (12)2.2 两种协议报文的分析及优劣 (12)2.2.1 IPV4和IPV6报文头的获取 (12)2.2.2 IPV4到IPV6报文头的转化 (16)3. 两种协议下路由算法的优劣及过渡 (17)3.1 两种协议下路由算法的优劣 (17)3.2 路由算法怎么过渡 (18)3.3协议转换(Protocol Trans lation) (20)4. 改进的方法 (24)结论 (25)致谢 (25)参考文献 (26)附录 (29)附录A (29)附录B (38)1.绪论1.1 课题背景及目的目前的互联网是以IPv4 协议为基础的,但IPv4 在地址空间,应用限制,服务质量,管理灵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互联网逐渐转向以IPv6 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NGI)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IPv6 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时其现有的安全机制的脆弱性也暴露无疑。
近年来,针对互联网的攻击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利用了目前互联网协议TCP/IP 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IPv6 就是为了解决现行IP 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新版本IP。
从IPv4 到IPv6,除了地址空间的扩展外,还进行了很多改进,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的安全性就是IPv6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IPv6 作为互联网协议的下一个版本,对IPv4 的最终取代将不可避免。
随着移动通信和多媒体实时通信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Pv4 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地址空间,网络配置,传输性能,服务质量,安全性和移动性等方面暴露出不足和局限性。
地址空间:IPv4 采用32 位的地址长度,理论上可以提供大约43 亿个IP 地址,这么多IP 地址似乎可以满足需要,但IPv4 的地址分配策略使得事实上可用的地址数量远远低于理论值,如果考虑到IPv4 地址分配的不均匀和将来的信息家电和传感网络对IP 地址的巨大需求,即使43 亿个地址都可以用,也远远不够。
在2010~ 2015 年之间,IPv4 地址就会耗尽。
IPv6 正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全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欧洲的移动通信事业相当发达, 采取“先移动, 后固定”的基本战略。
在第三代移动网中率先引入IPV6, 以实现在互联网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目标。
制订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标准中的3GPP于2005年5月份决定在下一代移动技术中采用的欧盟国家即将制定统一政策, 对IPV6网络产品实行减税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扶持。
诺基亚、爱立信、英国电信、法国电信、6WIND等欧洲业一直是研究及商业实施的主要引导者。
在亚洲国家中, 对抱以极大热情的是日本在亚洲国家中, 对抱以极大热情的是日本。
日本政府把确立把IPV6为使日本重新成为信息化强国的国策之一。
由于政府重视、企业积极, 目前日本在IPV6的商用进程、产品及应用开发上已走在世界前列。
全世界最早实现IPV6硬件支持的是日本的网络设备厂商, 如日立、、富士通日本的主要信息终端厂商如索尼、日立、松下等的产品也开始支持协议。
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用一句话来概括起步缓慢、发展良好。
从1999年各RIR开始分配IPV6地址, 全球已经经过了5年的IPV6网络部署与资源分配进程。
根据各RIR2007 年年初发布的联合统计数据, 到2004年1月, 全球已分配的IPV6地址块数为499块, 其中美国分配到的IPV6地址块数居全球第一位, 共73块, 占全球总数的15%, 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5个国家所分配到的地址总数占全球总数的近半数, 约为48%,中国仅有11块, 占1.8%。
幸运的是,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厂商及运营商也已陆续开始跟踪与关注IPV6技术发展, 投人IPV6技术研发, 并相继建成IPV6试验床及实验网络, 如中国高性能宽带信息网、CERNET IPV6试验网、6TNET下一代IP电信实验网、湖南IPV6实验网、中国电信集团IPV6实验网、中科院IPV6城域网等等, 在八核心技术研发、协议标准制定、组网、过渡策略、侧试、应用示范、商业模式探讨等方面获取了宝贵经验。
同时, 受到国外生产厂家的影响, 不少有远见的国内厂家也开始致力于研究开发支持IPV6的产品。
目前所存在的问从IPV4提出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 但还是IPV6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国际上看, 美国是IP网络大国, IP网技术主要出自美国, 网络的设备供应商也主要在美国。
在发展过程中, IP地址(IPV4)的分配是极为不均匀的, 美国拥有绝大部分IP地址, 每一个运营商拥有一个类A地址, 甚至一个大学也拥有一个A类地址。
由于IPV4地址对美国来说并不紧张, 故美国的设备制造商并不热衷于开发IPV6产品。
IPV6产品的研发主要包括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研发。
就网络设备而言, 目前大量网络设备供应商如Cisco、Juniper、Nortel、Ericsson、Alcatel、Nokia,6WIND、Hitachi、NEC以及富士通等, 都针对IPV6互联网的发展需求, 投人大量研发经费开发相关产品。
各主要厂商都将IPV6视作一个机遇和挑战, 无论具体实现的功能有多少, 都宜称对IPV6提供支持, 这样当市场有需求时不至于落伍, 并且都积极参与IPV6的标准制订和各种非标准化组织。
此外, IPV6产品发展初期, 除了Hitachi、NEC、富士通等日本厂商外, 其它产品对IPV6的支持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
随着IPV6产业化趋势逐渐明朗,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提供支持IPV6的产品, 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厂商也加大了对IPV6的投人力度, 加之硬件支持可以提高对IPV6分组的处理能力, 因此, 对IPV6的硬件支持是必然的趋势, 这也是很多厂商下一步的计划。
从操作系统来看, 目前大多数的操作系统如UNIX、LINUX、WINDOWS。
等开始支持IPV6或已通过侧试。
虽然实现的方式不尽相同、实现的程度也存在差异, 但已表明主机和操作系统提供商已经意识到IPV6是大势所趋, 开始为未来的IPV6网络应用着手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 微软对IPV6的支持虽然姗姗来迟, 但Windows XP以及Windows。
NET Server对IPV6的支持却具有重要意义, 它真正将IPV6技术带到了商用化的边缘, 对的IPV6全面推广极为有利。
另外, 从客观上说, INTERNET网络已经非常庞大, 资金投人已经非常可观, 并已进入大规模商用, 对这样一个网络进行改造谈何容易。
何况,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找到从IPV4到IPV6的平稳过渡策略, 导致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网络规模也相当可观, 要将一个商用网由IPV4改造为IPV6也是困难的。
但是, 地址的严重短缺问题在严重地威胁着我们, 特别是严重影响IP网的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IPV4地址目前有所缓解。
但是, 我国人口基数甚大, 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固定通信网的规模和移动通信网的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数据网, 特别是IP网的发展势头喜人。
由于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规划得好, 号码资源问题不会影响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