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内容一般有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考虑到创新的一般性和中学物理教学的特殊性,我认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
构建物理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规律,使教师能有目的、有步骤、可操作性地进行物理创新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了解学生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和科学家一样具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创新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
不论成功与失败,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及鼓励,及时帮助尝试创新失败了的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再尝试,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调整教学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观念的改变固然重要,但没有教学模式、方法的更新,课堂教学效果同样不会令人满意。
教学中,首先要变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敢问、会问直到善问;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
勇于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及答案。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小组“动车组”作用,积极发动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求异性的发展,从而增强其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还有很多,如激趣、质疑、操作、活动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等。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氛围。
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舆论氛围。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四、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自然学科,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
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五、改变评估制度,激励创新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和评价,明确了对学生的考核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一个依据,还要把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平时在教学与实验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
这对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六、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
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
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
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和愉快的心境去学习
和生活。
总之,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再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