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作赏析—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

《溪山行旅图》∶怎样理解巨碑般的高山?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给你介绍的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范宽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950到1032年,也就是北宋前期。

隐藏九百年的签名

这是一张尺寸巨大的山水画,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画中的高山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因此属于"巨碑式山水画"。这件作品被称为"宋代绘画第—神品”,现在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宝"之首。

这件作品流传有绪,文字记载脉络清楚。一代代的藏家都确信这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真迹。明代董其昌在天头题过字,写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中立”是范宽的字,所以,可以说这张画也得到了董其昌的背书确认。

1958年,历史再次给了世人一个大惊喜。当时,故宫的一部分精品收藏已经被带到台湾,被放在台中的一个防空洞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著名的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在防空洞仔细观察研究这件作品,突然在这件作品右下角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两个小字——范宽。

900多年来,这应当是画家的签名第一次被人发现。

宋代以前,画家的签名很不明显,把名字在树根、石块里隐藏起来。明末清初的钱杜在《松壶画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癖树根、石碑。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记之,然扰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

这样一方面给自己的作品做一个可供识别的标记,另一方面又避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范宽这件《溪山行旅图》就是这样,你看,画面的右下角有一行旅人,他的名字就藏在最后一位旅人身后的树丛里。

900多年来,这件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范宽的作品。但是这一刻,我们第一次看到画家“现身”了,历代人的默契,在这一刻得到了印证。这真是莫大的惊喜与感动。

如何观看这件作品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件作品。

这件"巨碑式山水画",从何看起呢?有人说"自下而上",有人说"自上而下”,都不得要领。首先,你要先认识它的构图。

这张画里有两道空白,你发现了吗?第—条是山间的路,也就是行旅的旅人走的这条路,在靠近画面底部的位置。第二条空白在路的上方,在画面下部约三分之一的位置。这条空白不是路,而是一片雾气腾腾的山谷空间。

这两条空白就将画面组织成了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路和路上的行人;第二部分是路上方的两座小山,小山上绿树丛生,尤其右边的小山峰上,布满了尖锐的松树剪影;第三个部分是作为背景的大山峰,仿佛一座巨大的纪念碑。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品的具体内容:前景的小路表现的是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两个人赶着四头驴,沿着山路走来。驴身上驮着很多行李,似乎走得很辛苦。中景是两座小山,这里请你注意,右侧那长着茂密松树的小山峰上,有一片寺庙。

结合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范宽生活的北宋前期,统治者扶持佛教,宗教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就体现在画里了。

有意思的是,这寺庙远看画得好像很写实,仔细看却并没有那么精细,寺庙屋顶上的瓦没有一片一片地画出来。但是,寺庙前面的树却画得很仔细,能看出各种各样的树叶,有的是针状,有的是长条状,有的是三角形,有的像是花样放射状展开。

为什么他会画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呢?是因为他要通过树叶来表现树和树之间的区别,并展现出前后远近不同的层次关系。使得山峰显得格外饱满而又丰富。范宽在这里创立了典范。

这座小山峰的左边是一个峭壁,峭壁下面是一个山涧。山涧的对面是一个较缓的山坡。这是一片空灵的空间,由虚虚的、淡淡的墨点出,似乎缭绕的云彩和雾气把两座山峰隔开了。

再往后看,则是那座巨大的、纪念碑—般的山。这座山显得很近,很咼•很有压力感。画面呈现出了它的全貌,包括山头上的树都呈现出来了。在它的映衬之下,前面的山峰和路显得非常渺小。

山的右侧,有一线细细的瀑布,水流经过转折,一分为二,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条瀑布带来了一种隆隆作响的气势,整张画突然灵动了,有了生命力。它是作品的"画眼"所在。

现在咱们再靠近一点,看得更仔细些,你就会发现一种独特的笔法。这种笔法为历代所称道,已经成为画史经典。

你看山石的细部,运笔几乎就像素描—样,用一个一个小点刻画出山石的形态。这种笔法叫做"雨点皴",也叫"积墨法",在第一层墨之上再堆第二层墨点,一层一层地把墨堆上去。

《宣和画谱》上说它"如行夜山”,浓郁的墨色令人感觉好像是行走在夜里的山中。

这种笔法,能够体现出山势的险峻、苍郁和刚硬。所以元代的评论家汤厘说,范宽"得到了山的骨法",画出了山的骨头。范宽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甚至还延伸到了日本和韩国。

那么,范宽是怎么形成他自己的风格的呢?据他自己说他的学习方法有三个步骤:第一,叫师古人;第二,叫师造化;最后是师自己。

范宽曾经说过,他开始学画的时候,是学习古人的方法。后来发现,古人的创作也是对大自然的研究和整理,干脆走进自然,拜大自然为老师。最后他发现,对大自然的理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于是回到自己,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刻画出胸中之山。

巨碑山水与磅礴气象

宋代的山水画强调的是”可游、可居、可观"。在这件山水画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可观”。观什么呢?不只是风景,更是内在的精神。

很多人对这件作品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美国学者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思想。不过,我倒认为,与其说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个人抱负,不如说它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气象。

我们可以联想到,从10世纪初到10世纪中期前后,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各个王朝今天你来了,明天他走了,终于在公元960年,北宋成立了。渐渐地大家意识到,北宋就像是一座突然崛起的山峰,屹立在中原大地上。在五代之后,汉文化再次崛起,画面中展现的精神境界,恰恰与这样的时代背景相呼应。

范宽活跃的年代,正是北宋建立之初。北宋子民的首要期待,就是希望这个新政权能给大家带来安定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