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提示

合集下载

法律风险应对案例分享(3篇)

法律风险应对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如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争议等。

有效的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维护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分享企业如何应对法律风险,化险为夷的经验。

二、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等业务。

近年来,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逐渐增多。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法律风险应对案例:三、案例描述2019年,科技公司与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知名企业”)签订了一份技术开发合同,约定由科技公司为知名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服务,开发完成后交付知名企业使用。

合同签订后,科技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软件开发,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交付。

然而,在项目验收过程中,知名企业发现部分功能与合同约定不符,认为科技公司存在违约行为。

随后,知名企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科技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

四、法律风险分析1. 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中部分条款表述模糊,导致双方对合同义务存在争议。

2. 项目验收标准不明确:合同中未明确约定项目验收标准,导致双方对项目是否合格存在分歧。

3. 证据不足:科技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完成合同约定的开发任务。

五、法律风险应对策略1. 完善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详细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避免后续争议。

2. 明确项目验收标准:与客户协商确定项目验收标准,并形成书面文件,确保双方对项目质量有明确的认识。

3. 加强证据收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项目进度报告、代码版本、验收报告等,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4. 委托专业律师介入:在诉讼过程中,委托专业律师代理诉讼,确保诉讼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六、案例分析及启示1.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科技公司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项目验收标准不明确以及证据不足等原因,导致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通过完善合同条款、明确项目验收标准、加强证据收集以及委托专业律师介入等措施,科技公司成功化解了法律风险,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1. 软件版权问题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产品,其版权受到法律保护。

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必须尊重软件的知识产权,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违反软件版权法律的行为会导致法律风险和法律纠纷。

为了避免软件版权问题:a. 使用正版授权软件:购买软件时要确保获得合法的授权许可,不得使用盗版软件。

b. 尊重开源软件许可:如果使用开源软件,应仔细阅读软件的许可协议,并遵守其中规定的条件。

c. 保护自己的软件知识产权:如果开发自己的软件,应及时申请软件著作权,确保自己的权益。

2. 数据隐私与保护在计算机软件使用中,我们需要处理大量敏感信息,包括个人隐私数据、商业机密等,如果这些信息泄露或被滥用,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数据隐私与保护是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的重要法律问题。

a. 合法获取和使用数据:在获取数据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的授权。

在使用数据时要注意权限控制,仅按照授权范围使用数据。

b. 数据加密和安全存储:对于敏感数据,应进行加密处理,并采取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c. 合规数据处理:在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条例。

3. 软件漏洞和安全问题计算机软件中常常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黑客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和入侵,给用户和企业带来损失。

因此,软件的安全性是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的另一个必须注意的法律问题。

a. 及时更新补丁和安全更新:对于已知的软件漏洞,软件供应商通常会发布相应的补丁和安全更新,用户应及时升级软件以修复漏洞。

b. 安全配置和权限控制:在使用软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合理的安全配置,并进行权限控制,确保用户和数据的安全。

c. 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重要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 争议解决和合同纠纷在计算机软件使用中,由于各方对软件功能、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不同的期望,可能会引发争议和合同纠纷。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侵权风险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侵权风险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侵权风险在当今社会,侵权风险无处不在,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消费行为、网络活动、社交互动等各个方面。

了解并预防这些侵权风险对于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预防侵权风险呢?首先,我们要对知识产权有清晰的认识。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比如,在撰写论文、报告或者创作作品时,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文字或者图片,一定要注明出处。

不能随意抄袭他人的作品,否则就可能构成侵权。

同样,在使用软件时,要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

因为使用盗版软件不仅侵犯了软件开发者的权益,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也是预防侵权风险的重要一环。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

我们在使用各种社交平台、购物网站、手机应用时,常常需要填写个人信息。

要谨慎对待这些操作,只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注意查看平台的隐私政策。

不要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上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

同时,要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并定期更换。

另外,对于来路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以免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和利用。

在消费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侵权风险。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

有些商家可能会在合同中设置一些不公平的条款,如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加重消费者的责任等。

如果发现这样的条款,要及时提出异议或者选择不与该商家进行交易。

此外,要保留好消费凭证,如发票、收据、保修卡等。

这些凭证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证据。

对于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在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

在发表言论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能恶意诽谤、侮辱他人,不能传播谣言。

否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同时,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有辨别能力,不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如何避免使用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

如何避免使用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

如何避免使用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概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机遇,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和风险。

在使用AI技术时,合理预防法律纠纷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数据隐私保护、版权侵权、道德伦理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避免使用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

一、数据隐私保护1.加强合规意识:在运用AI技术前,企业应深入了解相关数据保护法规,并制定明确的数据处理政策。

2.匿名化与脱敏:在收集和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时,删除或替换关键标识符以确保无法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

3.事前获得授权:在使用用户数据之前,应事先获得明确而合法的授权,并且仅限于合同约定范围内使用。

二、版权侵权1.谨慎创作原则:通过提供独创性材料或对现有材料进行重大修改来避免侵权。

2.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在使用AI技术开发应用时,确保软件、算法及模型的知识产权合法,并使用合同明确归属权利。

3.审慎选择数据集:使用公开和授权的数据集,并避免使用未经授权或侵犯他人版权的数据。

三、道德伦理1.透明度和可解释性:AI系统应该能够解释其决策过程,以提供对用户和相关方面负责任的论证,并为其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2.社会影响评估:在推出新产品或服务之前,进行全面且高度透明的社会影响评估。

这将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3.参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监管机构、专家学者和公众,共同制定、完善和执行AI技术的伦理指南。

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1.建立专门机构:政府应设立专门监管机构以跟踪并审查 AI 技术的使用与风险管理。

2.建立法律框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在商业和非商业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并设定违反规定的处罚力度。

3.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跨国界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应对跨境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

结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避免AI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软件版权的侵权行为及预防

软件版权的侵权行为及预防

软件版权的侵权行为及预防软件版权的侵权行为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软件版权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侵权行为频繁发生,不仅浪费了软件开发商的时间和金钱,更严重的是侵犯了软件作者的合法权益。

如何有效地防止软件版权的侵权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软件版权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1.盗版现象。

将软件光盘、软盘等复制出来,非法复制后出售或作为赠品,从而达到获利的目的,这就是盗版行为。

2.破解行为。

破解能够使软件生产商失去软件的控制和收入。

黑客破解软件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使用软件,更多的是为了粉碎软件版权保护体系,倒卖软件破解程序等等。

3.仿制行为。

仿制行为不同于盗版,盗版是基于已有的软件进行复制和加工,仿制行为则是根据已有的软件进行全新的开发,但是往往与原软件相似度很高,侵犯了原软件的版权。

4.反编译行为。

反编译行为是指将程序通过特殊的工具,将可执行文件重新转换成源代码,从而获取源程序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软件的版权被侵害,还会带来严重的商业风险。

二、软件版权侵权的危害1.影响软件开发商的创新动力。

软件开发商是软件版权的拥有者,软件的创新来自于无限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但是侵权行为却剥夺了软件开发商的创新动力,对软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给软件开发商带来经济损失。

侵犯软件版权给软件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旦软件开发商的背后投资方认为这个项目已经没有盈利前景,便会放弃投资,软件开发商也就失去了来源。

3.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不少盗版、仿制的软件在安装后存在安全漏洞,会导致用户的隐私泄漏、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安全风险,因此软件版权侵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三、预防软件版权侵权的措施1.法律保障。

法律对软件版权的保障是最关键的。

对于侵权行为,改正当然需要先从严惩起步。

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增加行业监管则可以有效的预防软件版权侵权行为。

2.技术手段,软件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措施起到防止盗版行为的效果。

企业合规法律案例范文(3篇)

企业合规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也迅速增加。

然而,在公司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合规风险问题。

为了加强公司合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公司决定对一起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警示全体员工,加强合规意识。

二、案例经过2018年,科技公司一款名为“XX助手”的软件在市场上销售。

该软件具备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深受用户喜爱。

然而,在软件销售过程中,公司发现某知名软件公司(以下简称“知名公司”)已拥有类似功能的软件,且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

经调查,科技公司“XX助手”软件的部分功能与知名公司专利软件相同,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面对这一事件,科技公司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

经查,科技公司“XX助手”软件在研发过程中,确实存在抄袭知名公司专利软件的行为。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知名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科技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根据《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构成侵权。

本案中,科技公司未经知名公司许可,抄袭其专利软件,已构成侵权。

2. 案例启示(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加强合规审查。

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应加强合规审查,确保产品、服务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3)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避免因内部管理不善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

四、处理结果1. 主动停止侵权行为。

科技公司认识到自身错误,立即停止销售涉嫌侵权软件,并向知名公司道歉。

2. 赔偿经济损失。

经法院审理,科技公司需赔偿知名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XX万元。

Office系列软件的知识产权和法律风险控制

Office系列软件的知识产权和法律风险控制

Office系列软件的知识产权和法律风险控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办公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Office系列软件也成为了业内使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

然而,Office软件的知识产权和法律风险控制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Office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其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利用权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期对企业及个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Office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Office软件在IT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市场上的独特优势也使得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异常重要。

作为大型商用软件,Office软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范围包括版权、商标、专利等等。

1、版权在“版权法”中,禁止对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翻译、改编、复制等操作。

因此,在使用Office软件时,我们必须要遵守版权法律规定,合法使用软件自身提供的功能,不得将软件复制、改编、挪作他用。

另外,企业使用Office软件,也需要注意授权问题。

在购买Office软件时一定要选用正版授权,合法购买渠道可以保证软件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使用盗版软件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2、商标Office软件由微软公司所推出,是其重要的商业软件之一,并且与微软公司紧密相关。

因此,其所涉及的商标在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其商标的受保护程度也相应提高。

在使用Office软件时,我们需要注意遵守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使用微软公司的商标,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侵权行为,触犯法律风险。

因此,企业在进行宣传活动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商标注册,以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3、专利Office软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性进展,为保护其独有的技术,微软注册了多项专利。

专利所涉及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了Office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文档安全、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

虽然用户可以在Office软件中使用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各项功能,但是未经授权进行生产、销售等操作,则可能会导致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IT软件采购的法律风险防范

IT软件采购的法律风险防范

IT软件采购的法律风险防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软件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IT软件采购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如软件合同纠纷、版权侵权等问题。

为了有效防范这些法律风险,企业在采购IT软件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法律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认知和尽职调查在进行IT软件采购之前,企业应该对风险进行认知,并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这包括对软件供应商的信誉、资质、合规性进行评估,了解其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明确合同条款和附加条件确定合同的条款和附加条件是减少法律风险的关键步骤。

企业需要明确软件产品的具体需求、功能要求、交付期限和价格等,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同时,要确保合同中包含了一系列法律条款,如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和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等。

三、合理分工和管理在IT软件采购过程中,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

企业应当明确责任和权益,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流程,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四、风险保险和担保鉴于IT软件采购中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考虑购买相应的风险保险,以转移一部分法律风险。

此外,也可以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担保或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

五、知识产权保护IT软件采购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应当着重关注软件产品的版权问题,确保软件的使用合法性。

此外,还应当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避免侵权纠纷。

六、争议解决方式IT软件采购纠纷的解决方式是企业应当提前考虑的问题。

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如诉讼、仲裁或调解等,并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解决方式。

七、合规风险管理为了进一步降低法律风险,企业还应当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合规措施和流程。

这包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合同和协议约定,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结论IT软件采购的法律风险是企业在进行IT软件采购过程中必须面对和防范的问题。

通过风险认知和尽职调查、明确合同条款和附加条件、合理分工和管理、风险保险和担保、知识产权保护、争议解决方式和合规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法律风险,保障自身权益。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写作助手到图像生成软件,从虚拟聊天机器人到自动化的代码生成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然而,伴随着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

首先,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尤为突出。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的过程中,可能会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作为训练数据,从而导致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例如,一款文本生成工具可能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果其生成的新文本与原作品存在相似性,就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此外,对于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其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也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如果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那么在权利归属不明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创作者、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患。

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训练,这些数据往往包含了个人的敏感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

如果这些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过程中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就可能会被泄露、滥用或非法交易,从而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

而且,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存在数据泄露的漏洞,给黑客和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再者,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一些不良分子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的新闻、评论、报告等,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政治等领域,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如股市波动、医疗事故、社会动荡等。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歧视性的结果。

如果训练数据本身存在偏差或者不全面,那么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或做出决策时,可能会对某些群体造成不公平的对待。

例如,在招聘、信贷等领域,如果人工智能根据不公正的训练数据做出决策,就可能会剥夺一些人的机会,违反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针对上述法律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在知识产权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

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风险及应对建议

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风险及应对建议

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风险及应对建议(附侵权认定及法律责任解读)企业常常面临使用盗版软件方面的法律困惑,如经常有人咨询:“又有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给我们发函,说我们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们的软件,怎么办?”,“我们公司使用的软件都是盗版的,正版公司找来了,让我们买他们的软件,正版好贵,不买风险大么?”,“我们部门使用的软件较专业,下载了盗版的,正版公司的怎么发现我们使用他们的软件啊?”等等。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责任及承担责任的前提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在中国,使用未经合法授权的软件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心中都存在一个误解,即“制造、销售盗版违法,而使用盗版并不违法。

”而实际上,尽管我国的《著作权法》只明确地对制造、销售盗版的行为予以禁止,并规定了很清楚的法律责任,对仅仅使用盗版产品的行为,并没有作出违法性的规定。

但是,在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上,因其功能性、工具性很强及易复制性等特殊性,使得法律保护将其延伸到了最终用户的领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而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2010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可知,我国现行法律将未经合法授权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行为定位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作品的行为”,也就是说,使用盗版软件或使用未经授权的软件侵犯了著作权人对计算机软件享有的复制权,具体来说,其一般需要承担多大的法律风险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容易被追究侵权的软件通常来说,需要经过授权或需要付费的计算机软件一般专业性程度较高,且大部分为国外软件,如目前启动司法维权较多的微软公司的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磊若公司的Serv-UFTPserverv6.3版本的软件、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CATIA系列软件、西门子公司的NX系列软件、奥托恩姆科技有限公司的MDaemon邮件服务器软件等等,这些软件著作权人的所在国大部分均与中国同为《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的成员国,该公约确定了作品保护的“国民待遇原则”。

软件侵权案例分析与防范

软件侵权案例分析与防范

软件侵权案例分析与防范引言:软件侵权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蓬勃兴起,软件侵权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软件侵权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A公司开发的软件遭到B公司盗版A公司是一家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一款备受欢迎的软件。

然而,不久之后,B公司发布了一款与A公司软件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

经过调查,发现B公司并没有获得A公司的授权,而是通过盗版的方式获取了软件源代码。

在这个案例中,B公司的行为构成了侵权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软件开发者享有对其软件的独立著作权。

未经软件开发者的许可,他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展示或者发行该软件。

因此,A公司可以依法要求B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追究其侵权责任。

2. 案例二:C公司使用D公司的软件源代码C公司是一家新兴的软件公司,为了节省开发成本,决定使用D公司开发的软件源代码作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

尽管C公司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增加功能,但核心代码仍然是D公司的原创。

在这个案例中,C公司的行为也构成了侵权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软件的源代码属于软件开发者的独立著作权。

即使C公司进行了一些修改,但未经D公司的许可,使用其软件源代码仍然构成侵权行为。

因此,D公司可以要求C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追究其侵权责任。

二、防范措施1. 加强软件著作权保护意识软件开发者应该增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在软件发布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软件著作权。

例如,可以在软件中嵌入数字水印或加密技术,以防止盗版和非法复制。

2. 签订合理的合同和协议软件开发者在与其他公司或个人进行合作时,应该谨慎地签订合同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同中可以包括对软件著作权的明确约定,以及对侵权行为的追究和赔偿方式的规定。

3. 加强监督和维权能力软件开发者可以加强对软件市场的监督,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服务提供者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产品层出不穷。

在网络商业模式浮沉之间,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随时面临着风险抉择,比如快播入刑、滴滴“顺风车”下架、“视觉中国”网站关闭、“花生日记”遭遇7456万元天价罚单等等。

2019年,《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互联网行业相关立法进程也加快推进,互联网的监管整体趋严,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行为的合法合规。

互联网行业蕴含着巨大商机同时也潜藏着重大风险。

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了认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界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

本文在此范围基础上拟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常见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梳理并提供相应对策,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7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云计算相关的运营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1]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产品层出不穷。

在网络商业模式浮沉之间,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随时面临着风险抉择,比如快播入刑、滴滴“顺风车”下架、“视觉中国”网站关闭、“花生日记”遭遇7456万元天价罚单等等。

2019年,《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互联网行业相关立法进程也加快推进,互联网的监管整体趋严,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行为的合法合规。

互联网行业蕴含着巨大商机同时也潜藏着重大风险。

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范围进行了认定。

法律风险警示案例分享(3篇)

法律风险警示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本文将分享几个典型的法律风险案例,以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警示和借鉴。

二、案例一:合同纠纷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采购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货物。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定支付了货款,但乙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

甲公司多次催促,乙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点:合同纠纷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纠纷主要源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乙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已构成违约。

2. 法律风险警示:(1)签订合同时,应仔细审查对方的资质和信誉,确保合同相对方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

(2)合同条款应明确、具体,避免因条款模糊而产生纠纷。

(3)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三、案例二:劳动争议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与员工丁某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约定丁某在公司担任经理职务。

合同期限为三年,月薪为1万元。

合同签订后,丁某在丙公司工作一年,因个人原因提出离职。

丙公司认为丁某违反了合同约定,要求丁某支付违约金。

丁某不服,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点:劳动争议本案中,丙公司要求丁某支付违约金,主要依据合同中的违约条款。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中不得约定违约金。

因此,丙公司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

2. 法律风险警示:(1)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遵循法律法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2)劳动合同条款应合理、合法,避免因条款不合理而产生劳动争议。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四、案例三: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戊公司)研发了一款软件,并申请了专利。

接到软件侵权律师函应对方式

接到软件侵权律师函应对方式

一、企业应增强主动防范软件侵权纠纷的意识国内制造业企业使用盗版软件,尤其是如autocad这样的软件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但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越来越强,企业使用盗版软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必将越来越大。

因此,即使企业还没有遇到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侵权投诉和指控,也应主动积极地防范可能出现的软件著作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1、对企业员工进行有关知识产权的普法教育,使企业员工对使用盗版软件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只有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版权意识,企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使用盗版软件。

2、主动对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看企业是否存在使用盗版软件的情形,可以根据本文第一节所列举的五种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常见行为方式逐条开展自查,如果在企业的电脑中确实安装有盗版软件,可先对不同类型的盗版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分类。

3、寻求以较少的投资尽快实现企业软件正版化的途径。

即根据上述自查的结果,尽快购买国产正版软件来取代各种盗版软件,目前绝大多数进口软件,如用得最广泛的autocad软件都有多种国产品牌可供选择,如纬衡浩建的CAD软件。

国产品牌软件在价格方面远远低于进口产品,而且其使用功能也已经达到了进口软件的水平。

由于国产软件在开发时就定位于国内制造业,造成在宜人化程度、设计效率等方面还超过国外的同类软件。

因此,用国产正版软件来代替盗版软件是经济可行的企业软件正版化方案。

即使今后在国产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个别使用功能有缺陷,也可以通过再买进少量进口软件与国产软件结合使用的方式来消除个别使用功能的缺陷。

二、企业面对软件侵权指控时的应对策略如果企业已收到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律师函,或者国外软件著作权人已直接到版权部门投诉或直接到法院起诉,说明企业的软件侵权行为已经被软件著作权人所关注。

企业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名誉和经济损失。

(一)企业收到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律师函时的应对措施当企业收到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律师函时,下面的两种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1、收到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律师函后惊慌失措,立即不惜高价大批购买国外正版软件,企业为软件正版化付出了巨额资金;2、对国外软件著作权人的律师函置之不理,心存侥幸地继续使用盗版软件,最终导致企业被起诉或受到版权执法部门的查处,企业不仅商业信誉受损,而且还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如公司收到侵权警告函,或恐吓提出巨额索赔、或威胁将查封企业账号、或委托律师发送涉嫌侵权律师函等信息,不应引起恐慌。

针对公司收到的不同侵权警告,需参照以下应对措施处理。

一、侵权警告的类型电话警告:该类电话打过来均自称某某软件公司法务部或某某软件公司委托的律师,但该来电号码经查询系某某销售公司的推销电话。

函件警告:快递或挂号邮寄过来的函件,大多具有相同的内容,均是警告公司某款软件涉嫌侵权,要求公司致电某个电话或联系某某法务部的律师,公司按提示拨打电话之后,对方一般要求购买多少正版软件,并且限定购买数量和购买期限,威胁若不购买将依法采取法律措施。

二、关于侵权证据对于推销式侵权威胁型的软件促销,企业真正关心的是究竟有多少“侵权证据”掌握在发函的公司手里,如果对方真打官司,企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收到函件的企业之所以慌张,也就是紧张在会不会成被告,会不会输官司。

发函公司所说的“侵权证据”,在计算机软件侵权诉讼中,并不是任何证据都可以向法庭提供并证明存在侵权行为的。

一般有效的诉讼证据有两类:一是购买盗版软件的销售发票;二是经过公证机关公证获取企业正在使用盗版软件的公证证据。

当然还有一类,那就是原告提起诉讼之后,申请受理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法院工作人员在被告生产或工作现场查封获取企业正在使用盗版软件的证据。

也就是说,软件公司要提起诉讼,前提是必须取得企业正在使用或已经购买盗版软件的证据。

软件促销公司在恐吓性促销时,都会说已查明企业正在使用某盗版软件。

而企业也可能确实存在使用盗版软件的情况,这是企业恐慌的原因,也是软件促销公司抓住企业的弱点和心态所在。

三、关于软件销售公司获取“侵权证据”的路径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果企业正在使用盗版软件,正版软件销售公司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侵权证据”?存在以下三种可能:⑴盗版软件数据在线升级?⑵盗版软件安装在电脑上,而电脑连在互联网上?⑶盗版软件安装在电脑上,电脑被法院查封?第一种情况,盗版软件数据在线升级。

【法律】 被控软件侵权,企业如何应对?

【法律】 被控软件侵权,企业如何应对?

前言近些年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维权事件时有发生,通过浏览器输入关键字检索就会发现各种侵权、维权内容,稼轩律师也接到了诸多相关咨询。

本文通过分析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索公司”)CATIA系列软件著作权纠纷相关案例,归纳该类纠纷争议焦点,以期为使用商业软件的用户提供预防及应对之策。

一个案例CATIA系列计算机软件是全国领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在飞机、汽车、轮船等制造行业享有声誉。

原告达索公司作为CATIA软件的著作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被告长春某汽车公司未经授权许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擅自复制、安装、商业使用CATIA系列计算机软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禁止性规定,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严重侵权,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支出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0万元整。

可见,企业使用、复制盗版侵权软件一经权利人发现,可能面临巨额经济赔偿,而上述案例并非个案。

CATIA系列软件著作权纠纷大数据分析经笔者统计发现,自2014年至2019年底,仅达索公司提起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就高达45例。

在一审案件共40例中,以双方达成和解,原告撤诉方式结案33件,撤诉率占82.5%;以法院判决方式结案4件,占比10%,且法院均全部或部分支持了原告的诉请。

另经数据统计发现,该类案件在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最为高发,案件涉及汽车、航空航天、建筑、通用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涉诉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案例来源:Alpha 案例库;检索日期:2020年3月22日)除了达索公司积极维护自身软件著作权外,奥腾公司(AltiumLimited)、奥多比公司(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等众多计算机软件公司也在积极利用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且该类软件公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软件市场利用率高,国内侵权行为高发。

公司作为著作权人维权态度坚决,索赔金额往往较高,不得不引起重视。

APP系统权限申请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APP系统权限申请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APP系统权限申请的法律风险与应对作者:来佳洋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7期摘要:大数据时代,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现象频繁出现。

APP系统权限申请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主要是: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具有人格权益和经济价值,因此,随着个人信息入法,APP超越系统权限处理个人信息会涉及合同条款无效、侵权责任和刑事三类法律风险。

对此,应完善以个人信息权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提高用户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APP运营商要在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和必要原则的基础上改进服务内容,以规避法律风险。

关键词:APP系统权限申请;个人信息;法律风险中图分类号:TP309;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66-04APP(Application,手机软件)主要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用于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使用体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沟通、社交、娱乐等活动中越来越依赖于APP系统,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愈演愈烈,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现就APP系统权限申请的法律风险与应对作一探讨。

一、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有关情况2019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组织召开APP侵害用户权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启动部署会,重点对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为用户账户注销设置障碍四个方面的8类问题开展规范整治工作。

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京启动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

在去年的基础上,本次治理将敏感权限滥用问题纳入重点工作。

在11月发布的《关于35款APP存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题的通告》中,有关APP系统权限申请的问题大量出现。

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提示

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的法律风险提示

主動防範和應對軟件侵權的法律風險提示針對近期微軟中國多次電告我司涉及侵權:通過使用盜版的微軟軟件進行日常辦公和業務增值,但授權缺失一事--公司可能面臨的軟件著作權問題,現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思路和應對措施。

一、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認定(一)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主要行為方式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有許多種形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五種:1、單位內部及用戶之間拷貝軟件在單位內部違反軟件使用許可協議的規定,為方便雇員在辦公室和家庭中使用,而對軟件多次拷貝。

在單位以外的朋友之間交換裝有軟件的磁盤也屬於這種類型。

通常是在單位中把軟件拷貝下來,傳遞到單位外的朋友之中。

2、硬盤預裝軟件計算機商家為刺激最終用戶從他們那裏購買計算機(硬件),常把未經許可的計算機軟件裝入其准備出售的計算機硬盤上。

這些商家並不提供軟件產品的合法版本通常所附帶的原版磁盤、文檔以及用戶授權協議,而且也沒有明確向公司聲明這是盜版。

磁盤預裝盜版軟件是比較容易確定的軟件侵權行為。

3、偽裝銷售軟件設法以貌似合法的形式(偽造正版軟件包裝),非法複制、銷售有版權的軟件。

軟件的偽造銷售者與單位內部的盜版者及用戶之間的非法複制者不同,他們以盈利為目的。

4、非法出租軟件臨時租用軟件:用戶將其租用的軟件拷貝到自己的計算機硬盤上,然後將軟件歸還給租賃商。

有三種類型:一是有零售商出租軟件供租用人辦公室或家庭的計算機是使用;二是通過郵購方式租賃;三是將軟件安裝在計算機內而將計算機出租給他人暫時使用。

5、利用電子公告牌、聯機和互聯網絡盜用軟件利用電子公告牌、聯機和互聯網絡盜用軟件將商業軟件(不是免費軟件和共有領域軟件)通過連接調制解調器把盜版軟件上載或下載至計算機。

第1、第3和第5種是公司(計算機最終用戶)最常見的軟件侵權的行為方式。

(二)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認定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以及《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規定,任何未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人許可的軟件使用行為,而且該使用行為也不在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範圍之內,都應視為是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行為。

企业使用开源软件的法律合规风险及应对建议

企业使用开源软件的法律合规风险及应对建议

企业使用开源软件的法律合规风险及应对建议开源软件,顾名思义就是将源代码向公众公开的软件,除有特别限制的情形外,用户可以自由地获取、使用、修改和分发。

在当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下,开源软件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的特征,属于《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计算机软件作品。

相比于商业软件,开源软件具有获取容易、成本较低的优势,有助于企业极大地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

但是,正如从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到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的名称变迁过程[1],开源的本质是希望通过知识共享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并非完全放弃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因此对于开源软件的使用并非完全自由,实务中具体表现为开源软件以许可证的方式要求用户承认开发者的著作权,并对后续的使用行为以许可证的模式进行法律约束,可见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利用开源软件均应严格遵循许可证约定的义务[2]。

本文尝试从开源许可证法律性质的角度出发,分析使用开源软件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对企业合规使用开源软件提出建议,供企业在实务中参考。

一、开源许可证及其法律性质开源许可证,也可称为开源许可协议,是指用户在获取、使用、修改和分发开源软件时应当遵循的具体条件。

依据开源许可证是否强制要求继续公开源代码,开源许可证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宽松式(permissive)许可证,如Apache许可证、MIT许可证、BSD许可证等,这类许可证对用户的限制较少,一般只要求用户在分发修改开源软件时发布许可证副本、修改声明或者版权声明等即可,而不要求必须向第三方公开其修改后的源代码;二是著佐权式(copyleft)[3]许可证,如GPL、MPL等,这类许可证对用户的限制更大,主要要求用户在分发修改开源软件时,基于许可证的传染性必须使用相同或兼容的许可证公开其源代码。

关于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性质,参考当前司法实务中的判决[4],一般认为许可证的内容具备合同特征,具有合同性质,是授权方和用户订立的附解除条件的著作权合同。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的法律问题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的法律问题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应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的法律问题网络安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网络恶意软件的传播更是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应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而引发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时需要考虑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侵权责任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恶意软件传播行为是否构成了侵权。

侵权责任一般由侵权主体、主体行为和损害结果三个要素构成。

然而,网络恶意软件传播具有隐蔽性和迅速性,很难追溯到具体的侵权主体。

因此,在应急预案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案:1. 加强技术手段:通过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的监测和防范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2. 加强法律制裁力度:加大对网络恶意软件传播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此来威慑潜在的侵权主体。

建立起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恶意软件开发者和传播者予以追究,形成有力的威慑。

二、用户隐私保护网络恶意软件的传播可能会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给用户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

在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时,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加强加密技术:在网络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强大的加密技术,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2. 明确隐私保护责任:明确企业和个人在使用和存储用户个人信息时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对数据保护法律的解读和执行力度,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妥善处理。

三、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恶意软件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应急预案中,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维权的效率和成本。

2. 完善法律法规: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恶意软件传播行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加大对侵权主体的处罚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動防範和應對軟件侵權的法律風險提示針對近期微軟中國多次電告我司涉及侵權:通過使用盜版的微軟軟件進行日常辦公和業務增值,但授權缺失一事--公司可能面臨的軟件著作權問題,現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思路和應對措施。

一、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認定
(一)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主要行為方式
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有許多種形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五種:
1、單位內部及用戶之間拷貝軟件
在單位內部違反軟件使用許可協議的規定,為方便雇員在辦公室和家庭中使用,而對軟件多次拷貝。

在單位以外的朋友之間交換裝有軟件的磁盤也屬於這種類型。

通常是在單位中把軟件拷貝下來,傳遞到單位外的朋友之中。

2、硬盤預裝軟件
計算機商家為刺激最終用戶從他們那裏購買計算機(硬件),常把未經許可的計算機軟件裝入其准備出售的計算機硬盤上。

這些商家並不提供軟件產品的合法版本通常所附帶的原版磁盤、文檔以及用戶授權協議,而且也沒有明確向公司聲明這是盜版。

磁盤預裝盜版軟件是比較容易確定的軟件侵權行為。

3、偽裝銷售軟件
設法以貌似合法的形式(偽造正版軟件包裝),非法複制、銷售有版權的軟件。

軟件的偽造銷售者與單位內部的盜版者及用戶之間的非法複制者不同,他們以盈利為目的。

4、非法出租軟件
臨時租用軟件:用戶將其租用的軟件拷貝到自己的計算機硬盤上,然後將軟件歸還給租賃商。

有三種類型:
一是有零售商出租軟件供租用人辦公室或家庭的計算機是使用;
二是通過郵購方式租賃;
三是將軟件安裝在計算機內而將計算機出租給他人暫時使用。

5、利用電子公告牌、聯機和互聯網絡盜用軟件
利用電子公告牌、聯機和互聯網絡盜用軟件將商業軟件(不是免費軟件和共有領域軟件)通過連接調制解調器把盜版軟件上載或下載至計算機。

第1、第3和第5種是公司(計算機最終用戶)最常見的軟件侵權的行為方式。

(二)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認定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以及《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規定,任何未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人許可的軟件使用行為,而且該使用行為也不在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範圍之內,都應視為是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行為。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人到法院起訴他人侵犯其軟件著作權時,應向法院提交如下證
據:
1、侵權的源程序、文檔以及與之對比的原告的源程序、文檔;
2、被告實施軟件侵權行為的其他證據;
3、原告軟件與被告軟件的對比情況。

軟件著作權與專利權不同,它僅保護軟件源代碼的表現形式而不保護軟件的編程思想。

也就是說,軟件著作權不具備象專利權那樣的“排他性”,軟件著作權人並不能排除他人就自己開發的相同軟件再次享有權利的可能性。

因此,法律規定對於軟件侵權的認定原則為“實質性相似+接觸”。

即軟件著作權人必須證明以下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認定被告侵權:
1、被告的軟件與原告的軟件相同或存在實質性相似;
2、被告接觸過原告的軟件。

原、被告軟件是否相同比較好判斷,但要判斷原、被告的軟件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就比較複雜。

一般要對軟件從如下三個層面進行交叉對比:
1、代碼,包括各種形式的源代碼及目標碼;
2、深層邏輯設計,即軟件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
3、程序的“外觀與感受”,即軟件運行的方式和結果,如軟件的輸入參數、輸出結果和輸出界面等。

上述三個層面的分析既可各自獨立,分別作出判斷,又可互相聯系,從而作出綜合判斷。

(三)《著作權法》規定不視為侵犯軟件著作權的使用情況:
1、非商業目的使用;
2、必須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章而使用;
3、必須執行國家標准而使用。

4、軟件可供表達的方式有限而造成軟件相似。

二、公司應增強主動防範軟件侵權糾紛的意識
國內制造業公司使用盜版軟件,尤其是如autocad這樣的軟件有其複雜的曆史和社會根源,但是,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越來越強,公司使用盜版軟件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必將越來越大。

因此,即使公司還沒有遇到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侵權投訴和指控,也應主動積極地防範可能出現的軟件著作權糾紛,公司應主動采取的防範措施包括:
1、對公司員工進行有關知識產權的普法教育,使員工對使用盜版軟件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只有普遍提高公司員工的版權意識,公司才能有效地杜絕使用盜版軟件。

2、主動對公司使用軟件的情況進行全面自查,看是否存在使用盜版軟件的情形,可以根據本文第一節所列舉的五種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常見行為方式逐條開展自查,如果在公司的電腦中確實安裝有盜版軟件,可先對不同類型的盜版軟件的使用情況進行登記、分類。

3、尋求以較少的投資盡快實現公司軟件正版化的途徑。

即根據上述自查的結果,盡快購買國產正版軟件來取代各種盜版軟件,目前絕大多數進口軟件,如用得最廣泛的autocad軟件都有多種國產品牌可供選擇,如緯衡浩建的CAD軟件。

三、公司面對軟件侵權指控時的應對策略
如果公司已收到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律師函,或者國外軟件著作權人已直接到版權部門投訴或直接到法院起訴,說明公司的軟件侵權行為已經被軟件著作權人所關注。

公司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會造成重大的名譽和經濟損失。

(一)公司收到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律師函時的應對措施
當公司收到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律師函時,下面的兩種處理方式不可取:
1、收到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律師函後驚慌失措,立即不惜高價大批購買國外正版軟件,公司為軟件正版化付出了巨額資金;
2、對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的律師函置之不理,心存僥幸地繼續使用盜版軟件,最終導致公司被起訴或受到版權執法部門的查處,公司不僅商業信譽受損,而且還要承擔經濟賠償責任。

正確的做法是:公司在收到律師函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對公司使用軟件的情況進行全面自查,如果國外律師函所指出的軟件盜版問題屬實,即公司確實存在安裝使用盜版軟件的行為,則進一步核實登記使用方式、範圍和數量後,在第一時間清除所有盜版軟件,然後再考慮以較低的成本投資實現公司軟件正版化的問題。

(二)國外軟件著作權人直接到版權部門投訴或到法院起訴的應對措施
如果國外軟件著作權人已經在法院立案起訴,則應積極做好應訴准備,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應訴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對軟件侵權案件進行分析:
1、原告的軟件著作權是否存在瑕疵;
2、原告提供的侵權證據是否存在瑕疵,即原告是否有舉證不能的情形;
3、公司是否存在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如:
(1)公司員工使用私人電腦完成的工作成果,因私人電腦不屬公司管理範圍,對其如何使用軟件,公司無權幹預、也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2)公司購買電腦,電腦供應商附送的非正版複制軟件,公司在不知情情況下,可不承擔賠償責任;
(3)公司購買、使用軟件公司銷售的侵權軟件,公司可不承擔賠償責任。

上述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是《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三十條:“軟件的複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該軟件是侵權複制品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應當停止使用、銷毀該侵權複制品。


東莞市貽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法務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