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连接点,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融合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联系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鲜活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实际经验引出一种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生会举出多种事物,水桶底、车轮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的呢?学生们讲了许多理由“水桶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下去,车轮是圆形行驶起来既快又平稳”。接着,教师引出学习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理由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油然而生。

又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

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围拳头绕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面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现实,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之中,能有效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荷兰数学家汉期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数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例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坐公共汽车时上、下车的情景,学生分角色开

展活动,把枯燥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指导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并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又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我利用下列生活片段:张家和李家共用一个水表,张家3口人,李家4口人,八月份共需交水费28.7元,请你帮他们想一想,该怎样分担水费?学生通过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参与实践活动,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和一张白纸,请他们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或直尺量出这张白纸的面积,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其间给学生充分测量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又如,学习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

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才能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

例如:学习“求平均数”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家某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通过求平均值来分析、说明问题;学习了百分数后,了解家中各项开支,求出各种开支,求出各种开支的百分率,提出开支调整意见;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

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通过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总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数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