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

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

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

妈!……这是一首风靡网络的以妈妈的各种唠叨为歌词

的《妈妈之歌》,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关注,引起人们的

共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个“唠叨妈”,有关调查显

示,九成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有人甚至说“唠叨”是

“妈妈”的代名词,你也是一个唠叨妈吗?

唠叨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领情,早已经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烦和反抗心理。妈妈们爱

唠叨的原因是什么?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不

唠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声

妈妈,别唠叨了好吗?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中学生对妈妈唠叨的感受:

小龙:

我的妈妈是个“唠叨”妈。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唠叨:起床晚了她要唠叨,吃饭少了他唠叨,看会儿电视他唠叨,写作业稍迟一会儿他唠叨;放学回家晚一会儿她唠叨,不知道她哪儿来得那么多话、那么多担心,唠叨简直成了她的“爱好”,我特烦,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妈妈吵,家里充满了火药味。后来,我懒得和妈妈吵了,她一“唠叨”,我就“屏蔽”,就是说,她说的时候,我就想别的事,根本听不见。

阿雅:

“早晨,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记刷牙。还没等我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终于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

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先是催促我赶紧写作业,我开始写作业了,她又说坐姿要正、做作业要认真、写完好好检查、别忘了预习明天的功课,一会儿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复强调的就那几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现在,一听妈妈说话,我就脑袋大。”

小利:

上次考试我没有考好,妈妈很不高兴,每次我想多玩会的时候,妈妈就说: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还好意思玩?

……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没看上面几个“样本”之前,你或许不认为自己是个“唠叨妈”,看了“样本”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唠叨”着孩子?

原因分析

妈妈到底为何爱唠叨

妈妈们“唠叨”不止,是觉得为孩子着想,对孩子好,其实不然。专家们给出了唠叨的“实质”。

香港心理专家李维榕认为,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断的训话,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未想过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

求,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的唠叨属于哪一种呢?

不良影响

唠叨的不良后果

妈妈们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对孩子是否真爱,不能光看出发点,最重要的是看“结果”。唠叨会带来一下结果:

使人听觉模糊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导:家长切忌唠叨》

教育效果低下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

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唠叨式说教与心理慢性症》

引发亲子矛盾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解决之道

怎样才能不唠叨

妈妈怎样才能改掉唠叨的习惯呢?专家给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想作个好孩子,有向上求进之心。一时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处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

式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方法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

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