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图版)】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
高一年级 地理
新课导入
思考:1.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2.人类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新课导入
方式一:人工钻井
前苏联·科拉半岛超深钻孔 科拉超深钻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 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 1983年就已经达到了12千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 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1)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位置出现了
明显的变化?这些位置叫什么名称?
(2)地震波的波速出现明显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
状态可能是什么?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0-40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 30-40千米之下,横波和 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我们把这种波速突然变 化的面叫不连续面。这 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 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幔
•
地幔是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
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幔和下地幔。莫霍界面至地下1000千米的范
结构示意图
围为上地幔,1000-2900千米的范围为下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幔
观察: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 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特
点
分类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能够通过的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
固体
较快 较慢
可以随着通过 物质状态的变 化而变化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图分析:
•
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
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
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
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
层结构示意图
一个固态金属球。
小结: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与上地幔顶 部合称岩石圈
名称 地壳
•
在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上界)至400千米(下
界)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
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主要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核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D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课堂练习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根据地震波在地 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 的变化,地球的内部 圈层分为三层:地壳 、地幔(上地幔和下 地幔)和地核(外地 核和内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观察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状态是什么? (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 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 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 较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 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大,如我国青藏 高原地壳厚度超过65千米。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 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 这里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此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阅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分析: (3)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 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大陆部分)
速度突然增快
固态
第2次变 化
平均2900 千米
纵波速度减慢, 横波消失
熔融状态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名称 结构示意图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名词链接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 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 名为“莫霍洛维契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地幔
划分 地表至莫
霍面
莫霍面至 古登堡面
主要特点 ①主要由岩石组成 ②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①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②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面 ①主要由铁、镍组成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至地心 ③外地核为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地 外 内 壳幔 地 地
核核
课堂练习
•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2题。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0-40 2900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出现了第 二个不连续面,这个面叫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的波速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变化比较
变化次数 深度
变化趋势 圈层状态
第1次变 化
平均30-40 千米
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C)
A源自文库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4.关于图中地球各内部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C )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地壳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地幔是体积最大的内部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新课导入
方式二:利用地震波(人工、自然)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通过对地下深部和地表浅层的活断层探测, 不仅可以查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还能为地铁、 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计及城市防 震减灾制定安全策略。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思考:(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 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3)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 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
高一年级 地理
新课导入
思考:1.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2.人类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新课导入
方式一:人工钻井
前苏联·科拉半岛超深钻孔 科拉超深钻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 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 1983年就已经达到了12千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 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1)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位置出现了
明显的变化?这些位置叫什么名称?
(2)地震波的波速出现明显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
状态可能是什么?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0-40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 30-40千米之下,横波和 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我们把这种波速突然变 化的面叫不连续面。这 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 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幔
•
地幔是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
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幔和下地幔。莫霍界面至地下1000千米的范
结构示意图
围为上地幔,1000-2900千米的范围为下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幔
观察: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 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特
点
分类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能够通过的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
固体
较快 较慢
可以随着通过 物质状态的变 化而变化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图分析:
•
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
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
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
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
层结构示意图
一个固态金属球。
小结: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与上地幔顶 部合称岩石圈
名称 地壳
•
在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上界)至400千米(下
界)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
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主要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核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D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课堂练习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根据地震波在地 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 的变化,地球的内部 圈层分为三层:地壳 、地幔(上地幔和下 地幔)和地核(外地 核和内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观察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状态是什么? (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 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 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 较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 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大,如我国青藏 高原地壳厚度超过65千米。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 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 这里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此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阅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分析: (3)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 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大陆部分)
速度突然增快
固态
第2次变 化
平均2900 千米
纵波速度减慢, 横波消失
熔融状态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名称 结构示意图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名词链接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 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 名为“莫霍洛维契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地幔
划分 地表至莫
霍面
莫霍面至 古登堡面
主要特点 ①主要由岩石组成 ②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①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②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面 ①主要由铁、镍组成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至地心 ③外地核为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地 外 内 壳幔 地 地
核核
课堂练习
•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2题。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0-40 2900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出现了第 二个不连续面,这个面叫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的波速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变化比较
变化次数 深度
变化趋势 圈层状态
第1次变 化
平均30-40 千米
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C)
A源自文库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4.关于图中地球各内部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C )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地壳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地幔是体积最大的内部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新课导入
方式二:利用地震波(人工、自然)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通过对地下深部和地表浅层的活断层探测, 不仅可以查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还能为地铁、 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计及城市防 震减灾制定安全策略。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思考:(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 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3)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 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