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廉戈尔丁《蝇王》中人性与文明的冲突
《蝇王》主题浅析

《蝇王》主题浅析摘要:人性的善恶,自古处于争论之中。
然而我们在戈尔丁的《蝇王》中清晰地看到了人性的本恶,作者对此甚为担忧。
人性恶一旦脱离文明的管制和道德的束缚,我们就难以估计其所能造成的可怕后果和损失。
《蝇王》以孩子为对象,通过孩子们的种种作为,透彻地展示了人性之恶,和文明在与人性斗争中的无力,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关键词:人性文明救赎人性是善是恶,一直以来都是伦理学家和文学家们苦苦求索的主题。
东西方的观点截然相反,西方世界的观点也莫衷一是。
在1856年,英国作者罗伯特?巴伦坦出版了小说《珊瑚岛》。
故事描述的是三个英国少年流落到海岛上,三个人牢记了文明社会给予的教育,行为始终在文明的约束内,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击退了海盗,感化了土著,还救助了一个女孩,克服了所有苦难,展示了西方文明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性和文明的一致。
然而20世纪以来,世界战火不断,危机重重,人类对人性产生了怀疑。
《珊瑚岛》出版一百多年后,《蝇王》出版,戈尔丁本人曾就《蝇王》这部小说的主题说过这样一句话:“企图从人性的缺陷中追溯社会弊病的根源”。
作者亲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黑暗:无辜的人丧失生命,真理被践踏,正义难伸张。
正如他所言,“人类为自身创造了地狱”。
海恩斯在谈到戈尔丁创作目的时说:“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人性,这是他的心愿”。
《蝇王》是一部展现人性的小说,其中体现了冲破文明约束后的人性恶和作者对此的深深忧虑。
一、人性恶《蝇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次未来的战争中,一架飞机正在执行疏散儿童的任务,载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向南方疏散,结果遭到了敌人的袭击被迫降落在太平洋的一个荒无人烟的热带小岛上,孩子们最大的有十二岁,最小的是五六岁,孩子们一进入小岛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小岛依山傍水,有森林和野果,孩子们暂时脱离了文明的世界。
没有大人,没有约束。
海岛的环境有着孩子们未曾见过的残酷和恶劣,但是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环境而是孩子们本身。
《蝇王》:文明中的人性,荒蛮中的兽性

《蝇王》:文明中的人性,荒蛮中的兽性被置于一座荒岛会怎么样?一个成人版的荒岛求生可能会演变成《鲁滨逊漂流记》,而在威廉·戈尔丁笔下,一群少年版的荒岛探险演变成了《蝇王》。
“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
”威廉·戈尔丁——这位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如此评价道,而《蝇王》就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苍蝇黑乎乎的,闪闪发绿,不计其数;在西蒙的面前,挂在木棒上的苍蝇之王露齿而笑。
西蒙终于屈服了,他掉过头去:看到了白晃晃的猪牙,昏暗的眼睛,一摊鲜血——西蒙的眼光被古老的,令人无法逃避的招呼所吸引住了。
”——这是《蝇王》中殉道者殉道的前奏。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群孩子,但即使在这个群体里仍然存在分化:以拉尔夫为代表的、脱离成人掌控的孩子,有着毫不掩饰的开心;以猪崽子为代表的孩子,在意识到被放逐到荒岛之后,能意识到他们将呆在这儿等死;至于那些更小的小家伙,始终处于无意识的从属之中。
这个群体除了可以用思维划分,还可以用阶级划分,不过在这个规则未定的世界里,“阶级”划分的方式简单而粗糙:海螺。
海螺是个象征,因其稀缺性和珍贵性,更因其代表着尚在起作用的文明世界。
有人说海螺象征着民主,因为谁拿着海螺才有发言权,在我看来,海螺代表着权威。
就像过去,孩子们会无条件服从带话筒的大人一样,吹响海螺可以把这群人召集起来开会。
一个群体有了共同的目标之后,才称之为群体。
这群孩子开始尚且有自救的想法,因为这个共同的想法,需要一个领导来对某些事情下决定。
至此,这个群体分成了以拉尔夫领导的自救派,主张在山顶上升起烟来以吸引过往船只的注意;和以杰克领导猎手派,主张捕猎野猪以饱腹。
不同求生方式,意味着秩序与野蛮生长之间的对抗。
开始,旧生活的禁忌虽然无形无影,却仍然是强有力的。
席地而坐的孩子的四周,有着父母、学校、警察和法律的庇护。
然而,规则会被吞没,希望会被淡忘,尤其是对一群还未被文明世界塑造成功的孩子们而言。
自然和文明交织下的人性探索——评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

1《 王》 一部 探 索人性 的现 代 寓言 蝇 是
美 国 批 评 家 肖 尔 斯 在 《 言 编 撰 家 》 认 为 , 廉 ・ 尔 丁在 寓 中 威 戈 外 表 上 仍 然 使 用 现 实 主 义 的叙 述 方 法 , 际 上 他 并 不 直 接 反 映现 实 实生活 , 而是 编撰 讽 喻 性 的 故 事 来 表 达 他 的 道 德 观 念 。这 个 观点 被 批 评 界普 遍 认 同 。 《 王 》 一 部 寓 言 小 说 , 尔 丁 采 寓 青 写 作 手 法 , 述 在 蝇 是 戈 讲 未 来 的 核 战 争 时 代 .一 架 飞 机 载 着 一 群 6岁 至 1 2岁 的 男 孩 从 英 国 本 土 飞往 南 方 疏 散 , 机被 炮 火击 中 , 落 于 荒 岛上 。开始 时 孩 飞 坠 子 们 尚 能 和 睦 相 处 . 久 就 闹 分 裂 . 终 发 展 为 同 类 相 残 的 悲 剧 不 最
几 乎 把 现 代 资 本 主 义社 会 的种 种 吃 人 行 径 聚 合 成 一 个 “ 图像 ” ,
令 人 胆 颤 心惊 !
文 章 编 号 :l 7 — 1 1 2 1 ) 9 0 4 — 2 6 3 2 1(0 0 0 — 0 7 0 英 国 当代 小 说 家 威 廉 ・ 尔 丁 虽 与 世 长 辞 已 十 七年 .但 他 留 戈
用否 定 的 形 式 揭 示 了非 人 的 现 实 。 后 通 过 作 品 本 身 包 含 的 否 定 然
的 否 定 . 思 考 人 真 正 的理 想 。 去 关键词 : 性 ; 言; 人 寓 自然 ; 明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0 .2 I 4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确 地 诠 释 了《 王 》 蝇 的艺 术 特 点 和 主 题 意 义 , 就 是 作 者 巧 妙 地 实 那 现 了现 实 主 义 的描 绘 叙 事 和象 征 手 法 的 联 合 运 用 . 通过 编撰 寓 言 故 事 来 探 讨 他 的 人性 观 , 示 A然 与 文 明 交织 下的人 类 本 性 。 揭
《蝇王》读后感

《蝇王》读后感《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群英国学童在荒岛上的生存斗争。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通过描绘荒岛生存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在荒岛上,孩子们为了生存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杰克为首的野蛮派,另一个是以拉尔夫为首的文明派。
随着故事的发展,野蛮派逐渐占据了优势,而文明派则陷入了困境。
这种现象让我深感震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性会如此迅速地堕落。
这使我不禁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复杂的人性?其次,这部小说通过对比两个孩子的命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问题。
拉尔夫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在荒岛上努力维护秩序,试图让大家都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然而,他最终却因为无法抵抗人性的恶而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与之相反,杰克虽然一开始也是文明派的一员,但他却在荒岛上逐渐堕落,成为了一个残暴的统治者。
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伦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失去了道德伦理的约束,那么人类社会将会走向何方?此外,这部小说还通过对孩子们成长过程的描绘,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荒岛上,孩子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失去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人性逐渐暴露出来,善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既能培养人的品德,又能教会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恶所侵蚀。
在文明和野蛮之间——论《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摘要] 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代表作<蝇王》中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表现了“人心的黑暗”和“文明的脆弱”的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抗揭示了《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关键词] 野蛮;黑暗;邪恶引言当代著名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寓言体小说《蝇王》被视为寓言体小说的经典作品,吸引了许多文艺评论家的注意。
<蝇王>的故事描述了在一次未来的核战争期间,一群英国男孩被谴散。
中途,他们乘坐的飞机中弹坠落到一座人迹罕至的孤岛上。
随着文明的观念渐渐失去对这群孩子的影响,伴随着绝望和日渐增长的“怪兽”的威胁,孩子们分裂为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拉尔夫为首文明势力,一股是以杰克为首的野蛮势力。
较量在他们中间展开,求救的烟火被熄灭;西蒙和比奇被杀害;杰克一伙决定干掉拉尔夫;他们点燃了丛林⋯拉尔夫奋力突围。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猛然看见一顶白色大盖帽⋯⋯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英海军军官。
原来,是岛上的冲天烟火引来了军舰,他们获救了。
戈尔丁通篇都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体现在对物的描写上。
如“螺号”象征权威和正义,“火”象征文明,比奇的眼镜象征科学文明。
其次,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
如拉尔夫是诚实、正直的化身;比奇相信科学与理性,象征智慧;杰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权势欲,象征邪恶和专制;西蒙善于思考,有正义感,象征信任、忠诚和理智等等。
戈尔丁正是通过文中这些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来表现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强烈对抗,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即“人心黑暗”的主题。
一、对“异化”的理解“异化”概念如何理解?“拉丁文中‘异化’一阋和‘出卖’,‘转让’是同义词,有的学者把“异化”解释为对立面的转化,说:异化的“基本规定是‘自已转化为自已的对立面⋯⋯。
有的学者联系人性、阶级性问题谈到异化。
“一般说来,人性是普遍,是整体,阶级性是特殊,是人性的异化部分。
” “人性’这个概念,摒除了唯心、形而上学的曲解之外,在实际使用中常有两种涵义。
自然和文明交织下的人性探索_评威廉_戈尔丁的小说_蝇王_

摘要:《蝇王》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戈尔丁的人性观,并探索在自然与文明交织下的人性。
通过描写孩子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展示了人性堕落的全过程,戈尔丁具体写人性的堕落和邪恶,用否定的形式揭示了非人的现实,然后通过作品本身包含的否定的否定,去思考人真正的理想。
关键词:人性;寓言;自然;文明中图分类号:I2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047-02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虽与世长辞已十七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却没有因此而褪色。
《蝇王》这部使戈尔丁蜚声文坛的小说仍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助他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称:“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
”这一颁奖词准确地诠释了《蝇王》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意义,那就是作者巧妙地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描绘叙事和象征手法的联合运用,通过编撰寓言故事来探讨他的人性观,揭示自然与文明交织下的人类本性。
1《蝇王》是一部探索人性的现代寓言美国批评家肖尔斯在《寓言编撰家》中认为,威廉·戈尔丁在外表上仍然使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实际上他并不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编撰讽喻性的故事来表达他的道德观念。
这个观点被批评界普遍认同。
《蝇王》是一部寓言小说,戈尔丁采用寓言写作手法,讲述在未来的核战争时代,一架飞机载着一群6岁至12岁的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往南方疏散,飞机被炮火击中,坠落于荒岛上。
开始时孩子们尚能和睦相处,不久就闹分裂,最终发展为同类相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它所蕴含的寓意是凝重而深刻的。
《蝇王》的故事发生在一座荒岛上,这是寓言小说的开端。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流落到荒岛上?他们是为了逃避文明人类核战争的伤害因飞机被炮火击中而坠落到荒岛上的。
开始时,孩子们同心协力,制定规则,共同遵守,渴望在岛上建立文明社会。
然而,好景不长,饥饿、恐惧、绝望不断侵蚀着他们,孩子们之间出现了分裂,最终走向野蛮的相互争斗与残杀。
威廉_戈尔丁_蝇王_的主题解析

·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白润芳崔传明等威廉·戈尔丁《蝇王》的主题解析王丽摘要:威廉·戈尔丁的作品《蝇王》的主题是多样的。
戈尔丁通过象征来体现作品的主题。
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中所揭示的主题: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童心的泯灭;性本恶;道德是受社会约束的强制性行为;利用迷信与宗教获取控制他人的权利,展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蝇王》;主题;解析一、简介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于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
自小爱好文学,曾在牛津大学受过教育,1935年从该校毕业,毕业后的四年中他尝试过写作,做过演员,之后在一所学校任英语和哲学教师。
他担任过一年的校长。
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1940年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战后他重操教职并且开始小说创作。
他的小说《蝇王》发表于1954年,一经面世,便名声大噪,在文学界引起轰动,印数达1000万册,且再版40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英国作家、评论家E·M·福斯特称它为“1954年最杰出的小说”。
《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也是最伟大的成功之作。
《蝇王》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在战争中一架载满了躲避战争的英国男孩的飞机被击落,机上的孩子们被弃于一座荒岛上的故事。
孩子们最初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尽情地享受着自由的生活,一切还是井然有序,文明和理性还暂时存于他们的心中。
然而,在逐步适应了丛林中的凶残、野蛮的生活方式后,他们渐渐抛弃了文明、道德、有原则的行为模式。
在该作中,作者揭示了这样几个主题: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童心的泯灭;性本恶;道德是受社会约束的强制性行为;利用迷信与宗教获取控制他人的权利。
与此同时,戈尔丁通过象征来体现作品的主题。
比如书名、人物的象征,运载孩子们的飞机、猪崽子的眼镜以及后来出现的军舰、海螺、尖棍等等。
二、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首先,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是本书的一大主题。
《蝇王》读后感精选范文

《蝇王》读后感精选范文标题:《蝇王》:野性、权力与人性的崩溃导言: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文学经典。
故事讲述了一群被困在无人岛上的英国学童,在缺乏成人监管的环境中,逐渐陷入混乱和野性的状态。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深入探讨《蝇王》中的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它对野性、权力和人性的崩溃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野性的觉醒与文明的崩溃小说一开始,孩子们在荒岛上仍然保持着一些文明的秩序和规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成人的监管和社会规范,他们逐渐陷入了原始的野性状态。
他们开始猎杀野猪,建立部落,赋予一个孩子“蝇王”的权力,整个岛屿陷入了混乱和暴力。
这让我思考:野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文明和规则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小说通过孩子们的逐渐堕落,让我反思文明的脆弱性,以及野性在适当环境下会如何觉醒。
第二部分:权力的滥用与道德的崩溃在岛上,一个孩子被选为“蝇王”,拥有了相对的权力,但这个权力被滥用了。
他开始独断专行,操纵其他孩子,导致道德的崩溃和无序的升级。
权力的滥用让孩子们失去了理性,陷入了暴力和疯狂之中。
这让我思考:权力有时候会让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浮现出来。
小说通过“蝇王”的角色,反映了权力的危险性,以及道德的重要性。
这也提醒我们,社会中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人性的阴暗面与希望的残存尽管小说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希望的残存。
一些孩子仍然保持了善良和理智,努力维持道德和秩序。
他们的存在反映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理性的一面,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存在。
这让我思考: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既包括了善良也包括了恶意。
小说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仍然有希望,仍然可以保持人性的善良。
这也反映了对人性的信仰,即使在暴力和混乱中,善良仍然存在。
结论:《蝇王》是一部深刻探讨野性、权力和人性的文学杰作,通过孩子们在无人岛上的生存经历,触发了对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浅析《蝇王》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

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浅析《蝇王》主要人物的人格结
构
王向东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7)004
【摘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
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
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王向东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预科部,四川,西昌,615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在文明和野蛮之间——论《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J], 杨德宏;王艳
2.野蛮与文明之间——在《蝇王》人性本恶主题中寻找救赎 [J], 董君;刘月秋
3.文明的差异是当今世界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吗?——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J], 陈舟
4.野蛮与文明的对抗无知与真理的冲突--《蝇王》中的景物象征与主题思想 [J],
雷明珍
5.《尘埃落定》中"傻子"人格结构原型分析——浅析人物人格结构与文学作品母题[J], 许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泯灭的童心 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

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无疑是一部强烈地触动读者内心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孩子为主角,描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堕落与童心的逐渐消亡。
通过描述人性的本质和文明的崩溃,戈尔丁让读者深思:在极端情况下,人们是否真的就无法抵制内心的黑暗,是否真的就无法保持童心?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场飞机失事后,一群男孩被困在一个荒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还努力维持秩序和文明,选出了一个领导人,建立了规则和纪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食物供应的短缺,孩子们的选择逐渐被野蛮和残忍所替代。
恐怖的是,正义和善良被无情和暴力所取代,人性的黑暗面被激发出来。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之一是杰克,他原本是一位文明的合唱团领导者。
然而,在荒岛上,他却渐渐变得残暴和野蛮。
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试图统治其他人,他消除了童年时代的想象,转而追求权力和统治。
这显示了人性中潜藏的野蛮本质,在逆境中,我们都可能面临诱惑,放弃善良。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拉尔夫,他被选为领导者,试图维护文明和理性。
他坚守着童年时代的美好和纯真,努力遏制众人的堕落。
然而,面对人性的黑暗,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他最终输给了内心的恐惧和其他人的欲望,体现了人性的无力。
戈尔丁的小说通过架空的情节展示了人性本质的全面崩溃。
当文明的束缚消失,人们面临逆境时,他们内心黑暗的一面逐渐彰显。
看似纯真的孩子们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纯真,同时也存在着邪恶和黑暗。
文明只是一层薄薄的外衣,一旦这层外衣被撕去,人们的本性就会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
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读者或许会疑惑,我们究竟是否只能被内心的黑暗所驱使,无法保持童心?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心灵是能够改变的。
例如小说中的小男孩帕奇,他始终保持了善良和童心,他相信有人会来救他们,虽然几经折磨,但他从未放弃。
《蝇王》:道德沦丧下的恶的胜利

蝇王:道德沦丧下的恶的胜利
简介
《蝇王》是由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54年首次出版。
这部小说以孤岛上一群男孩在无人监督下沦为野蛮人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道德与文明在极端环境中的崩溃和恶的胜利。
内容概述
1. 孤岛上建立的秩序逐渐崩溃
故事发生在一群英国学童因飞机失事而被困在荒岛上。
他们最初试图建立起一套规则和秩序来维持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放弃了对规则和权威的尊重。
2. 恶劣环境引发野蛮本能
随着食物短缺、恶劣天气和恐怖动物等现实困境的逼近,他们中的一部分男孩开始变得野蛮,并展现出残忍和暴力倾向。
其中一个被称为“蝇王”的男孩成为了他们的领袖,将恶意和暴虐发扬光大。
3. 道德沦丧导致混乱与恶行
随着规则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岛上的秩序彻底崩溃。
男孩们开始追逐对手,实施暴力和谋杀,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野蛮而残忍的内战。
4. 暗示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邪恶
《蝇王》通过揭示孤岛上男孩们道德堕落和恶行胜利的过程,暗示了人性本质中存在的邪恶倾向以及人类社会中历史上发生过的恶行。
小说提醒我们保持对道德价值观念的珍视,以防止类似事件在真实世界中发生。
结论
《蝇王》是一部引人深思、令人不安却又深具启示性的作品。
它通过描述道德沦丧下所产生的野蛮和恶行,警示我们要保持对文明、道德和责任感之重要性的认识。
这个故事是对人性本质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邪恶力量的探索,让读者深思人类文明与野蛮本能之间的微妙平衡及其脆弱性。
(字数:300)。
《蝇王》与文明的野蛮

《蝇王》与文明的野蛮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蝇王》。
你可能会问,这书跟文明的野蛮有啥关系?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得说说这本书的背景。
《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讲述了一群孩子在荒岛上的生存故事。
听起来是不是挺刺激的?但别被这表面的冒险故事蒙蔽了,这书其实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文明的冲突。
故事一开始,孩子们被困在荒岛上,一开始还保持着文明的秩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分裂成两个派别,一个以拉尔夫为首,主张保持秩序和理性;另一个以杰克为首,崇尚野蛮和暴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这不就是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为了生存,开始模仿成人的行为。
他们用猪头作为祭品,祈求“野兽”不要伤害他们。
但讽刺的是,他们自己却变成了野兽。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
这难道不是文明的野蛮吗?再来说说那个猪头。
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祭品,更是他们内心恐惧的象征。
当猪头被苍蝇覆盖时,孩子们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未知的恐惧,往往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文明的野蛮吗?最后,当孩子们被救时,他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这让我不禁思考,文明的外壳下,隐藏着多少野蛮的本性?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野兽”?总之,《蝇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明与野蛮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
我们在追求文明的同时,也要警惕内心的野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文明的人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如果你对《蝇王》和文明的野蛮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下次我们再聊聊其他有趣的话题。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蝇王》读后感:文明与野蛮的较量

《蝇王》读后感: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哎呀,刚读完《蝇王》,这书真是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你问我为啥?这书里头的文明与野蛮的较量,简直就像是在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人揪心又刺激。
故事一开始,一群孩子因为飞机失事,流落荒岛。
一开始,他们还保持着文明社会的秩序,选举领袖,分工合作,看起来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那时候还想着,这些孩子真不错,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展现出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孩子们内心的野蛮和恐惧开始慢慢浮现,他们开始为了权力和生存而争斗。
我看着他们从最初的团结合作,到后来的互相猜忌,再到最后的暴力冲突,心里那个滋味啊,真是五味杂陈。
特别是那个叫杰克的孩子,他的变化让我印象深刻。
一开始,他是个有礼貌、有纪律的孩子,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变得越来越野蛮,甚至开始领导一群孩子去猎杀其他孩子。
我看着他的变化,心里那个震惊啊,这简直就是文明的崩溃,人性的扭曲。
但是,就在我以为文明已经彻底败给野蛮的时候,故事又给了我一线希望。
那个叫拉尔夫的孩子,他始终坚守着文明的底线,尽管他的力量弱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存在,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人看到了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文明和野蛮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
是选择像拉尔夫那样坚守文明,还是像杰克那样放纵野蛮,这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蝇王》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明与野蛮。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蝇王》:人性的恶与善的探讨

《蝇王》:人性的恶与善的探讨在人性的世界里,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
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将人性的善与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岛上,一群孩子被困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逐渐失去了对文明社会规则的认同,原本纯洁的内心逐渐暴露出邪恶的面孔。
他们的组织开始崩溃,法律被践踏,暴力、恐怖与野蛮行为成为了主导。
小说中最能体现善与恶的两位主要角色是拉尔夫和杰克。
拉尔夫代表着秩序、理智和文明,是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孩子。
他努力维持起初设立的规则,希望能在这个荒岛上建立起多数人的秩序和和平。
然而,杰克的角色则代表了人性中的恶。
他的外貌凶恶,行为暴力,总是迫使身边的人降服于他的权威。
在管制好的环境之外,杰克展现出他真实的自我,成为了掌控者与虐待者。
他不再受文明社会规则的限制,成为了野蛮与蛮横的象征。
在这个岛上,孩子们逐渐放纵自己的欲望,成为了兽性的化身。
而兽性的释放,主要归功于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孤立性,没有了监督,没有了法规束缚。
这似乎在暗示,人性的根本邪恶是人类在被社会规则所束缚的情况下所压抑的一种状态。
小说中一直伴随着的蝇群象征着各种邪恶。
蝇就像人性中的黑暗面,无论是从天性上还是从环境的诱导下,它们围绕着孩子们的尸体,食物和粪便,象征着孩子们内心的恶念。
尽管小说整体情节充满了黑暗和恶,但戈尔丁也在作品中给予了希望和善的一面。
少数的人,如拉尔夫、皮格希、西蒙等,仍然保持着美好的人性。
他们试图抗争着邪恶以及保持社会秩序和道德。
西蒙是小说中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物,他对于岛上情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他面对各种邪恶时,内心的力量激发出对善的追求。
然而,他的悲剧性离世也意味着善的力量被邪恶所击败,说明了即使在现实世界中也常常存在着善的意志面临到最终的失败。
《蝇王》是对人性善与恶的深入探讨,暴露了那些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的真实自我。
它引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以及对社会规则对于抑制邪恶力量的必要性的思考。
《蝇王》读后感

《蝇王》读后感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群被困在孤岛上的男孩逐渐堕落为野兽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男孩们在孤岛上逐渐失去文明的行为,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以及权力和道德的关系。
读完《蝇王》,我感受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转变。
小
说中的男孩们原本是一群充满潜力和希望的孩子,但在缺乏规则和监督的环境下,他
们逐渐沦为粗暴、残忍和野蛮的生物。
通过这一转变,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在的
野性和欲望,以及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另外,我也对作者对于人性的刻画和对于道德观念的探讨表示了深刻的敬意。
通过小
说中男孩们的行为和冲突,读者得以反思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对于
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蝇王》让我意识到,人类的野性和道德观念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会发生变化和波动。
总的来说,读完《蝇王》让我感受到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人性的复杂和
脆弱。
这部小说深刻而震撼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了
许多深刻的问题。
《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龚志成 译读后感

《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龚志成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龚志成 译——读后感《蝇王》作为一部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小说,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犀利的笔触,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威廉·戈尔丁通过一群被困荒岛上的少年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沉沦。
书中,杰克·梅里菲尔德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杰克此时已不再是个孩子,他已经变成了一个野蛮人的领袖。
”(P.141)这种由文明少年向野蛮人的蜕变,揭示了人性中潜在的恶。
在荒岛上,原本束缚着他们的社会规则逐渐崩溃,人性中的恶开始滋生、蔓延。
作品中,戈尔丁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
蝇王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邪恶、野蛮和混乱。
它与猪头的关系,暗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恶的渴望。
正如书中所说:“蝇王在猪头中,它是恶的象征。
”(P.201)《蝇王》对人性的剖析深入骨髓,令人反思。
在荒岛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少年们逐渐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他们在权力、恐惧和欲望的驱使下,互相猜忌、攻击,甚至走向杀戮。
这一切让人不禁感叹:在失去文明的束缚后,人性究竟还能残存多少善良?这部作品还让我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在权力斗争、利益驱使下,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善良,甚至将恶行合理化。
正如书中所言:“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最愚蠢的。
”(P.263)我对《蝇王》的整体看法是: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警惕内心潜在的恶,努力追求善良与美好。
```第二篇范文《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龚志成 译——另类视角下的读后感在重新审视《蝇王》这部作品时,我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它: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与自然秩序的深刻反思。
在故事的表面,我们看到了一群少年在荒岛上从文明走向野蛮的过程。
然而,在这种看似倒退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抗争与妥协。
《蝇王》:道德与暴力的腐败之旅

《蝇王》:道德与暴力的腐败之旅引言《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54年。
该小说通过描述在一个被遗弃的孤岛上,一群英国男孩们失去文明准则、逐渐陷入暴力和腐败的故事,探讨了道德败坏和人性本质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蝇王》中涉及到的道德和暴力问题进行分析。
道德败坏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小说中,男孩们最初尝试建立秩序和规则来维持文明社会,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追求权力,并放弃了之前以文明准则为基础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选举一个领导者时,杰克采取了独裁和残忍的手段取得胜利,这标志着道德准则被彻底颠覆。
道德沦丧者:杰克与他的部落杰克是一个堕落而野蛮的角色,他鼓励男孩们追随本能的欲望,堕入暴力和野蛮行为的深渊。
他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并诱使其他男孩们加入其中,进一步加剧了道德堕落的过程。
无法审判与逃避责任小说中没有成人监督和社会制度的存在,这使得男孩们无法被正义审判或承担责任。
因此,他们逐渐放纵自我,犯下各种罪行而不受约束。
暴力的腐败之旅暴力作为控制手段在小说中,暴力成为男孩们争夺权力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他们利用武器、恶意攻击和威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暴力不仅导致个体间相互残杀,更引发了整个岛上无法掌控的波澜。
自我毁灭与对抗外部威胁随着岛上恶化情况愈演愈烈,小说进一步展示了暴力行为导致自我毁灭的结果。
最终,在试图对抗其它干涉者时,男孩们误杀了他们之中的一员,这对他们个人和集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击。
结论《蝇王》深入探讨了道德败坏与暴力的关系。
小说通过展示男孩们在无法正常社会约束下逐渐忘记和背叛道德准则,并以愈演愈烈的暴力行为导致自我毁灭。
它提醒我们人类对于道德规范和文明秩序的依赖,并引发关于人性本质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蝇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曾察觉处潜藏着的暴力倾向。
文明与野蛮:《蝇王》中青少年的道德堕落与权力争夺

文明与野蛮:《蝇王》中青少年的道德堕落与权力争夺概述《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英国中学生逐渐陷入道德堕落和权力争夺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这些青少年在环境限制下所展现出来的野蛮行为以及他们逐渐失去文明价值观的原因。
青少年的道德堕落在《蝇王》中,随着时间推移,主要角色们逐渐忘记了自己作为文明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纵容暴力、欺凌和弱肉强食的行为。
例如,最初作为领导者出现的拉尔夫,在面对混乱局势时,也变得残忍和冷血。
造成这种道德堕落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缺乏社会监管与责任感孩子们被困在一个无人管理的荒岛上,缺乏成年人或者有权威的监管机构。
他们失去了对行为后果的真实认知,并且缺乏约束与责任感,这使得他们逐渐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2. 助长暴力行为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蝇王》中出现了一个"蝇王"角色,暗示了权力集中和统治者的存在。
这个角色不断助长了粗暴和野蛮行为,使得青少年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权力,并以暴力手段争夺霸主地位。
权力争夺和文明价值观的丧失在荒岛上,孩子们开始建立起一个具有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的社会。
然而,这个社会并没有遵循传统的文明规则和价值观。
相反,他们将责任、公正、尊重等基本原则抛诸脑后。
这种权力争夺导致了以下几点:1. 自私与剥削各个群体纷纷组织起来,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牺牲其他人的权益。
群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和敌对势力。
2. 暴力和残忍为了维持权力的地位,孩子们开始使用暴力手段;对于反抗者则采取残酷的处罚措施。
他们变得冷血而没有同情心。
3. 完全无序原本存在的文明秩序完全崩溃,道德价值观失去了约束力。
人类的基本规范受到践踏,甚至出现了些许野蛮的追逐与屠杀行为。
结论《蝇王》中揭示了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
在荒岛上,面临自由和无法无天的局面下,青少年逐渐放弃了文明价值观,道德堕落并展现出兽性一面。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重视社会监管、培养责任感以及推崇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在不完善环境中也要坚守人类基本准则。
浅析威廉戈尔丁《蝇王》中人性与文明的冲突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九五八零35 六四零,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2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3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5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6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7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8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910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1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12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13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14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516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女性话语权威17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8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19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20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2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22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23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24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25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26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27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28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29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30 《呼啸山庄》中爱与恨的冲突与交融31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32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3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34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35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36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37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3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39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40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41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42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43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4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45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46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47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48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49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5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51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52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53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54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55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56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57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58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59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60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61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62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63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64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6566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67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68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69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707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72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7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74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75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76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77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78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79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80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81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82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83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84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85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8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87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8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89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90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91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92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9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94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95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96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97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98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99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100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九五八零35 六四零,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2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3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6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7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
8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9
10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1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2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13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
14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5
16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女性话语权威
17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8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9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20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2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22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23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24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25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26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27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28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29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30 《呼啸山庄》中爱与恨的冲突与交融
31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32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3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34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35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36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7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3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39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40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41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42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43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4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45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
46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47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48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49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5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51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52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53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54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55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56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57 浅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权主义
58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59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60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61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
62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63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64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65
66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67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68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69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
70
7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72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
7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74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75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76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77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78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79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80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81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82 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
83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84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85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8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87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8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89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90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91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92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93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94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95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96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97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98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99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00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