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研究 毕业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票交易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研究

摘要: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个体交易行为是目前行为金融学领域比较活跃的分支之一,本文以江苏省某证券公司大型营业部个人投资者交易数据库,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处置效应这种

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发现:从卖盈卖亏股票次数上来考察,中国个人投资者在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证明了处置效应的存在。

关键词:处置效应前景理论行为金融

Research on Disposition Effect of Individual Investor in Stock

Trading

Abstract:The disposition effect is a typical kind of investors’cognition deviation.It is displayed through the investors’definite psychology to profit and detesting loss psychology to loss. Individual trading behavior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branch in the field of behavior finance,the authors studied whether in dividual investors in our count ry have the disposition effect,based on the individual investors’transaction database of one security company’s large-scale business department in Jiangsu P rovince,to provide the evidence of the disposition effect.

Key words:the disposition effect,prospective theory,behavior finance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溢价之谜、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处置效应和羊群行为等。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为人们理解当今的金融市场已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的出现,使我们不仅从传统的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角度来解释经济现象,还可以更多地以人的行为、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研究投资者心理、情绪,使我们能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确保投资的正确性。

处置效应是证券市场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和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盈利股票以锁定利润。由此可以说处置效应是很多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盈少亏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从而为提高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提供良好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传统经典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均为理性人,其投资交易行为是依据个人效用最大化

的原则做出的。然而,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发现,投资者自身的情绪、心理以及性格等主观因素在其投资交易行为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并不是完全以理性的方式做出投资决定,其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对投资交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主要包含过度自信、过度交易、处置效应、从众心理、损失厌恶、框架依赖等。

1.国外关于处置效应的研究综述

处置效应最初是由Shefrin和Staman(1985)[1]根据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提出的概念。前景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2]指投资者在损失的情况下喜好风险,在收益的情况下厌恶风险。前景理论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代替者,它以非理性理论为基础,第一次把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决策者的行为。心理账户(Thaler’s1980)[3]认为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收益或支出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加以区分。前景理论(PT)和心理账户(MA)合起来就构成了处置效应的内涵本质,原因是一些投资风险喜好,而对另一些投资者来说厌恶风险,投资者对不同账户的风险态度不同,从而导致更愿意持有损失的股票,而卖出盈利的股票。

研究处置效应的文章在Shleifer和Statman(1985)之后不断涌现。Lakonishok和Smidt(1986)利用历史股票数据计算参考点,发现与损失股票相比,盈利股票趋于更高的异常交易量,Feris等(1998)也使用同样方法进行研究。Odean(1998)[4]利用个体投资者股票交易数据作为参考点,计算出账面或已实现的资本得利或损失,从而计算实现的资本利得比率和实现的损失比率,将该指标作为处置效应的衡量。Odean的研究证明了个体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行为,并分析了可能产生处置效应的原因。Heath,Huddart和Lang(1999)利用雇员的股票认股权进行验证,发现雇员用去年最高的股票价格作为参考点,且更可能执行期权,尽管再等等的话可能会获利更多,研究表明,雇员过早卖掉盈利证券。Kaustia(2004)在美国股市利用IPO价格和交易量信息,发现低于发行价股票,也就是处于负回报的股票,其交易受到镇压,当股价达到新记录高点时,交易量会上升;而处于正回报的IPO,Kaustia发现当股票首次跌到发行价下时,交易量会升高。Locke和Mann(2005)研究发现损失股票的持有时间比收益股票的持有时间较长,当所有交易者持有损失股票时间比收益股票持有时间长时,持有损失股票时间最长的投资者最不可能成功,而持有损失股票时间最短的投资者可有可能成功。Weber和Welfens(2006)研究认为对于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的普遍认为是一种错误,作者发现过快地实现盈利的投资者不是长期持有损失股票的投资者。Szyszka和Zielonka(2007)利用波兰IPO数据,研究发现初始交易日回报为负的股票交易量低,而回报为正的股票交易量更高。Hyuk Choe和Yunsung Eom(2009)利用韩国股指期货市场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如下结论:第一,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体投资者更容易产生处置效应;第二,投资者混合以及交易经验的增加会减弱处置效应;第三,处置效应在看涨市场比看跌市价强烈;第四,处置效应同投资业绩成负相关。

2.国内有关处置效应的研究

在处置效应方面,李新路和张文修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表现出比总体上更强的处置效应,在下跌行情中投资者存在反处置效应的现象,即在下跌行情中投资者倾向于卖出亏损股票持有盈利股票。吕岚和李学(2002)通过考察某证券营业部9945个股票账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验证了处置效应的存在。赵学军(2001)通过对中国股市1998-2000年中小投资交易行为的实证分析发现:投资者太长时间的持有亏损的股票而太短时间的卖掉盈利的股票的倾向十分显著。陈磊和曾勇选取2000-2002年的交易记录来验证股市下跌时期的处置效应,结论是2000~ 2002 年我国的股市存在不明显的处置效应。肖玉军,刘建才(2006)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证券投资中的处置效应进行了解释。谭松涛(2007)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运用行为金融理论: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