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课文
《吆喝》PPT课件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 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3.我对卖蝌蚪的最有好感,因为我买得起。花 上一个面值最小的铜钱,就可以往碗里捞上十 来只。
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4.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 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探究讨论
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也是 一种语言艺术。你在生活中听见 过吆喝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 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
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 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 既是一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的消遣,也是 一条学习语文的良好途径。
tòng hún tun lào tòng zhàn dé chuāi sài huó xiànr gǎn lei
我小时候在 北京,一年四季 不论刮风下雨, 胡同里从早到晚 叫卖声没个停。
感知课文
自由读 课文,边读 边从 文 中 找 出各种叫 卖 声。
卖馄饨 : 卖柿子: 卖糖葫芦:
馄饨喂--------开锅! 喝了蜜的大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
;
;
是壹位大魔神,人亭の大魔神,也许与自己先祖有渊源,或许会出手相救の丶"晚辈雁春秋丶"雁春秋道丶根汉假装听到这个名字,然后楞了楞问道:"雁春秋?这附近姓雁の人可不多,猿河山?难道你是雁神の后代不成?""前辈说の正是,雁神正是晚辈の先祖丶"雁春秋面色淡定,心里却是十分忐 忑,不知道这家伙,知道之后,是好事还是坏事丶"原来是她の后人丶"根汉假装早就知道这人,然后叹道:"这雁
第18课《吆喝》课件(新八下)
萧 乾
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 多的叫卖声吗?他还怀念什么?作者对北京的 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 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 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 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试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 考试内容、考试视频
硬面—— 饽饽啊
拓展延伸
大让么在 伙你样你 学至的的 一今叫记 学难卖忆 。忘吆中 ?喝, 给声什
扩展迁移
影视语文学习
欣赏相声 《卖布头》 体会老北京的吆喝声
吆喝其实是一种 广告,随着时代 的发展,这类广 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 遗产,自有其独 特的魅力,应该 注意抢救。你不 妨把家乡的吆喝, 或者类似吆喝的 口头文化遗产记 录下来,为抢救 和保护工作做点 贡献。
超 级 模 仿 秀
品读赏析
自选课文中出现的任一吆喝声, 据课文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模仿 吆喝。注意语气、语速、语调、 重音等。 (若能京腔最好,也 可用自己的方言) 四个同学为一小组,同时无规律 地进行吆喝,给同学们再现当时 的热闹情景.(文中吆喝自选)
任 选 其 中 一 题
哎
烤白薯哇
热乎呃
科目一考试 / 2016年科目一模 拟考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文原文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初中语文《吆喝》课件
品一品这老北京的“吆喝” 吧……
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
这些声乐艺术的 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 样的人呢?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 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 尊严。” ——萧乾
吆喝——老北京的记忆。
城市的记忆……
课堂余响
1、搜集、记录我们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 土人情 。 2、感受老北京吆喝 (/ zhuanti/yaohe/ )
3、忆》
吆喝——老北京的记忆?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文中提到的吆喝: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 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 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冰心:
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 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 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 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 笑!
第18课《吆喝》课文简介
第18课《吆喝》课文简介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吆喝课文原文及课文知识点
吆喝课文原文及课文知识点《吆喝》课文原文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 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八下语文《吆喝》优秀课件
的辉煌,其中渗透着作者对它的依恋之情。
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
回东方人的尊严。
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 怀想,让人品味到生活所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器乐 (引入) 介绍 声乐 吆喝
时间顺序 从早到晚(5-9) 一年四季(10) 早上(5-7) 晚上(8-9)
吆喝的内 容
北京风俗画:吹糖人
北京风俗画:卖烤红薯
北京风俗画:卖小金鱼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北 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 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 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 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 中央文史馆馆长。译有《尤利西斯》 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北京城杂 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吆 喝
萧乾
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 卒,他们艺术表现得很实际,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 他们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请 听,那悠远的生活交响曲渐渐在我们耳边响起„„
老北京吆喝
京城吆喝大王——臧鸿
体会吆喝
吆喝词:
例:一个卖药糖的是这样吆喝的:“卖药糖啊! 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 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 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 听到游商小贩的各种吆喝声。 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昔日的生活片 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种吆喝的描写,能说 说理由吗?
指导:有选择性阅读课文,表述自己的 独特感悟和审美观。
朗读句子,在学生旧有经验和老师提示 下,揣摩语句的艺术美和作者的情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吆喝》课件
• 吆喝文化:通过描绘各种吆喝声,展
引出文章主题;
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 主体:详细描绘各种吆喝声,展现老
• 怀念往事:通过回忆儿时的吆喝声,
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 结尾:回忆儿时的吆喝声,表达对往
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写作技巧与手法
01
写作技巧
• 生动的描绘: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展
• 通过展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谢谢观看
Docs
教学方法
• 导入法: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民俗风情;
• 写作练习:通过模仿课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02
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
《吆喝》课文结构分析
• 课文结构
• 引子:描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引出文章主题;
加形象生动。
段落写作练习与点评
写作练习
点评
• 模仿课文,写一篇描绘自己家乡特色吆喝声的文章;
• 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
• 以吆喝声为主题,写一篇表达怀旧情感的文章。
足;
•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技巧和手法,提高写作能
力。
05
课堂活动与实践拓展
角色扮演与模拟吆喝
01
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
朗读技巧与情感表达
朗读技巧
• 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体现吆喝声的
节奏感和韵律感;
• 运用适当的停顿和重音,突出吆喝声的
特点和情感;
• 注意模仿各种吆喝声的特点,使朗读更
18《吆喝》ppt课件
----萧乾
萧乾,生于北京,蒙 古族,传奇式的人物, 是世界闻名的记者, 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作家。
“ 谈到“吆喝”,至今还 使我动心的,就是北京的 市声!夜深时的算命锣声,的萝卜”,也往往 引起我的食欲……”
“读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 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 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 含泪的微笑!” -------冰心
疏通字词
i) 招徕( 1á
隔阂(
商贩(
n) 囿于( 铁铉(xuà
饽饽(
吹嘘(
yòu)
hé)
bō
) 秫秸(
Shú jiē)
xū ) 吆喝(Yāo he ) 小钹( bō ) 荸荠( bíq )í
fà n)
读《吆喝》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介绍 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 2.精读重点语段(4—10),思考作者 是怎样把这些吆喝声文理清晰的描写出 来的?(作者在写这些吆喝时,遵循了 什么样的顺序?)
1.有儿化音 2.合辙押韵 3.戏剧色彩 4.巧用修辞
悟“吆喝”
《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
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 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
感触。”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 一种吆喝,就是“冰 棍儿--三分啦”。 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 成三分了。其实就是 三分一根儿。可见这 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 术并没失传。” 把上面句子中加点的 词语换成“只……就 要”可以吗?
惋惜
希望
无奈
难过
• 从大的方面,我当然更爱今天的北京。所 以当我眼睁睁看着我爬过的城墙和城楼给 拆成平地时,我一边往心里掉眼泪儿,一 边宽慰着自己说,只要能让人人都吃上饭, 拆什么怎么拆都成。 • -------萧乾 《<杂忆>原旨》
八年级语文《吆喝》—人教版课件成套整理
同学们在写文章时经常会觉得 无米下锅,感觉没有什么可写,学完这 篇文章后,大家会发现,原来其实万事 万物皆可入文,就连我们身边习惯了 的商贩的吆喝也不例外,不但可以入 文,而且还可以写的那么有趣,那么有 情,那么有味.可见,好文章来源于对 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真情去 写作,你的文章一定也可以很棒!
北京吆喝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 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按照时间顺序。
你能看出来作者最喜欢听哪种吆喝?他对 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充满了怀念之情,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 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景,以及对这种口头文化 的逐渐消失而感到的惋惜流露在字里行间。
深入研读课文: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 介绍怎样吆喝?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 吆喝会吓了个马趴? 这一定是夸张 吗? 3.你最喜欢文中对哪一种吆喝的描写, 能说说理由吗?
剪子夹白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
炉子里烤熟,趁热卖。
鲜花:茉莉花呀哎
【吆喝】栽花呀 栽花呀 芍药花呀 矮行尖呀哎 薄荷秧儿呀哎 玉兰花呀哎 茉莉花呀哎 【解说】通常卖鲜花的同时也卖花苗,他们挑挑儿走街串巷叫 卖,挑子里的花苗都带根带土,专门给四合院里的住家们栽种用的。 他们吆喝的时候几乎不会漏掉自己卖的花的品种,有时还与老太太、 大姑娘说着话一般,透着一股热乎劲儿。
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 贴近生活。
创作吆喝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 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 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 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地方特 色.
网络链接
磨刀老人
刘欢
我每天都要走经这些 我熟悉的大街小巷 这城里的人是越来越多 那高楼大厦也已数不清 楚 人们好象都有许多幻想 这手里钞票也越来越多 虽然你们有点看不起我 可是你们自己也不知在忙些什么 磨剪子嘞镪菜刀。。。磨剪子嘞镪菜刀。。。 不管生活变化 怎么多 你的剪子菜刀 还得磨 别看我已经有 六十多 我还必须每天 去吆喝 磨剪子勒镪菜刀。。。磨剪子嘞镪菜刀。
《吆喝》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吆喝》说课稿1教材分析《吆喝》一文是已故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老先生所著作品《北京城杂忆》中的一篇。
正像《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的这样:“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萧乾老师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课文用散文的笔法,通过对老北京街头不同商贩吆喝声的描绘,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本单元中,__前承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17课《端午的鸭蛋》,后领第19课《春酒》、第20课《俗世奇人》,这几篇课文或叙写各地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情分析作为90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确的精神追求。
他们要么对港台影视歌星顶礼膜拜,要么对当前非主流的坊间传闻津津乐道,要么对国外的什么愚人节呀、万圣节呀、圣诞节呀追捧有加。
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厚重积淀、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这些人却兴趣索然,对民风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学习本篇课文,除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通过鞭辟入里的睿智分析,方法得当的教学设置,异彩纷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眼光中有所发现,知识上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预习课上我指导学生完成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识记并积累疑难字词;品味形象描写的语句,感受吆喝之美;形成待探究问题等预习任务。
本节课为展示加反馈课,具体完成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__独特的结构特点,品味__幽默生动的语言。
《吆喝》PPT课件
兜里 dō.u秫秸杆 Sh.ú jiē
卤煮 Iŭ .山楂 .荸z荠hā . Bí qi
荞麦 qiá.o马趴 . pā
拆销宵朴素 涕烫筒萝棍
词语积累:
囿: 局限,拘泥. 隔阂: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伶俐: 聪明;灵活. 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晶莹: 光亮而透明. 可人: 可人意;使人满意. 油嘴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
街上小商贩如此之多,吆喝之声不绝于耳。
请问:
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 (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早到晚 由春到冬
从早到晚
吆 喝 种 类
一年四季
早:大米粥、油炸果、 青菜、花儿
白天:百货商店、 修理行业展销
晚:馄饨、唱活匣子、算卦、要饭
春:卖蛤蟆骨朵儿 夏:雪花酪 秋:海棠、 、柿子
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 运用轻声 2. 有儿化音 3. 方言词语 4. 合辙押韵
儿化音:
•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 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 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 皮要薄,馅儿要大。
•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 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 的幼蛙)最有好感……
萧乾,蒙古族,北京人,原名_萧__炳__乾。 著名_记__者__、_作__家___、文__学__翻_译__家__,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唯一的战地 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 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 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 量通讯和特写。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 授予他“抗__战__胜__利_者__作__家__纪__念_碑___”,本 文选《自北__京__城__杂__忆_》
语文课文吆喝赏析
现出来呢?你看,写道:他把这些声响形容为街头管弦乐队,他特殊喜爱 一些生活体验,比方,在第 10 段中提及自己对“卖 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
听理发师手里的“钳形铁铉的声音〞,“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 感〞,因为小时候的自己能够买得起,玩够了还能把它们吞下去;上学的
“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给他以快感〞、令 时候冬天天气很冷,一听说“烤白薯啊真热乎,〞非买上一个不行,既可
语文课文吆喝赏析
但我们认真来感受这个洋人欣赏的过程,就会发觉,他所注重的只是 声音带来的感官享受,他的关注是比较外表化和机械化的,与心灵无关。
语文课文吆喝赏析
我想写得这么具体,其实是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斯提维尔与在感受过程上
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 的差异。
景,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幻想,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的
顾客而作出的种种声响,把洋人欣赏的过程较为具体地表现出来。
时还讲究声音的高低起伏以及合辙押韵,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
但是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便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一部分并非重点, 一个大〞。这充分表达了吆喝本身给人的丰富的艺术享受。
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具体地把斯提维尔感受街头商贩的种种音响的过程表
我们还发觉,在介绍吆喝时,不仅关注了其艺术性,还联系了自己的
2、本文的连接过渡的语句: ⑴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 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 了文章标题“吆喝〞。 ⑵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 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⑶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⑷ “叫卖事实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 对吆喝表达介绍转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语文课文吆喝赏析】
《吆喝》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合同范文、条据书信、演讲稿、职业规划、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ntract samples, evidence letters, speeches, career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吆喝》说课稿《吆喝》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课文原文及赏析《吆喝》课文原文我叫卖声起源于何时,恐怕没有人知道。
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叫卖声却不绝于耳。
那时候,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小贩们总是挑着担子或推着车子,走街串巷,大声吆喝着售卖各种物品。
他们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像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
记得小时候,每当听到“豆腐脑儿、炸豆腐!”的吆喝声,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着碗跑出家门,买上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儿,那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
还有一种卖糖葫芦的小贩,他们的吆喝声总是那么诱人:“糖葫芦,酸酸甜甜!”每当听到这个声音,我总是忍不住想要买一串,感受那酸甜可口的滋味。
这些吆喝声不仅仅是为了叫卖,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一句吆喝词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它们或简短精悍,或生动形象,或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叫卖声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每当我回忆起那些熟悉的吆喝声,总是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它们是我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
赏析:《吆喝》一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物资匮乏年代叫卖声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吆喝声的描绘,展现了小贩们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文章开头直接入题,引出叫卖声的起源和背景,为下文的描绘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不同的吆喝声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那些吆喝声的诱惑和魅力。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对叫卖声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叙述,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也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对叫卖声的描绘细腻入微,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PPT课件
▪ 西瓜
【吆喝】 哎 这斗大的西瓜 你就船这么 大的个块儿咧 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 甜嘞 这两个 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 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 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 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
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 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 得斑驳,胡同在不断的被拆,京腔 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变 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 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但 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 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除了 看得见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 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
吆 喝萧
乾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 吆喝会吓了马趴? 这一定是夸张吗?
3、你最喜欢对文中哪一种吆喝的描写, 能说说理由吗?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的,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能用自 己的朗读展现其中的“京味儿” 吗?
试一试: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 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 喝,最好能体现出“南京味儿”。
▪ 酸梅汤
【吆喝】哎 玉泉山的水来 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 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 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 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 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 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 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 到天热的时候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课文
导读: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
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
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
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
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
)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我一
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
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
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
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其实满够了。
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
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
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
”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
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
“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
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
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
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
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大”就是一个铜板。
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
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
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
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
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