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11.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2.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3.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侮)
1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5.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6.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17.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1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2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2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24.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
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现多于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
4.今有一言,可以
..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连词,表可能)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6.仆所以
..留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关系连词,表因果)
7.而伤长者
..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岁高的人)
8.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拮据)
9.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偏护一方)
10.于是
..太子预求天下之力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接关系)
11.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医生)
12.愿大王少假借
..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借用,凭借)
13.今人
..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
14.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我国省级行政区,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我国省级行政区,河南省)
1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泛指男女结合)
1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意外的事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17.沛公居山东
..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18.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古义:侍卫;今义:表方位)
19.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
20.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n→v)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驻军)
2)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3)与郑人盟.(盟:结盟;订立同盟)
4)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5)又前.而为歌曰(前:走上前)
6)前.为谢曰(前:走上前)
7)左右既前.(前:走上前)
8)皆白衣
..冠以送之(白衣冠:穿上白衣服,戴上白帽子)
9)乃朝服
..,设九宾(朝服:穿上朝服)
10)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户籍)
11)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
12)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13)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刑)
2
14)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15)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2.名词作状语(n→状)
1)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2)夜.缒而出(夜:在晚上)
3)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夜:在夜间,连夜)
5)秦兵旦暮
..渡易水(旦暮:早晚)
6)发尽上.指冠(上:向上)
7)头发上.指(上:向上)
8)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9)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10)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抄小路)
13)间.至军中(间:从小路、抄小路)
14)持剑盾步.走(步:步行、徒步)
15)函.封之(函:用匣子)
3.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做边邑)
4.名词的使动用法
1)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
2)阙秦以利.晋(利:使…获利)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
2)既东封.郑(封:使……作为边境)
3)若不阙.秦(阙:使……削减)
4)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5)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6)从.百余骑(从:使……跟从)
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8)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9)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还:使……回去)
10)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
2.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3)其人居远.未来(远:远的地方)
4)左右
..乃曰
(左右:左右侍从)
5)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2)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3)肆.其西封(肆:扩张)
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
6)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7)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3)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3
4)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5)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称王)
8)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止:阻止,使……停止,使动用法)
9)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10)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11)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鄙: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2)既东封.郑(封: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3)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四、一词多义
《烛之武退秦师》
(一)实词
1.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当作边邑,意动用法)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指目光短浅)
2.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微地)
3.许:1)许.君焦、瑕 (答应)
2)杂然相许. (赞同)
3)潭中鱼可白许.头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地方、处所)
(二)虚词
1. 以: 1)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4)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
5)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
2.其:1)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他,指代郑文公)
2)又欲肆其.西封 (代词,它,指代晋国)
3)失其.所与 (代词,指代自己)
4)吾其.还也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5)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
3.且:1)且.贰于楚也 (并且)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况且)
4.焉:1)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3)将焉.取之 (代词,哪里)
5.之:1)公从之. (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
2)是寡人之.过也 (的)
3)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6.而:1)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词,表顺承,承接)
《荆轲刺秦王》
(一)实词
1.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果真)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2.兵:1)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武器)
2)不及召下兵.(名词,武士,士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3.穷: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
3)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4.顾:1)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难道)
4
(二)虚词
1.乃: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副词,于是)
2)而乃.以手共傅之(副词,只,仅仅)
3)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2.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连词,表并列)
2)伏尸而.哭(连词,表修饰)
3)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3.以: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2)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
3)以.次进(介词,按照)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在箕踞以.骂曰(连词,修饰)
《鸿门宴》
(一)实词
1.辞: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2)未辞.也(告辞,辞别)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2.如: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好像)
2)沛公起如.厕 (往,到……去)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
3.意: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
4.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5.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动词)
2)哙拜谢. (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6.军:1)沛公军.霸上 (驻军,动词)
2)从此道至吾军. (军营,名词)
3)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名词)
7.言: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动词)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名词)
8.幸:1)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2)故幸.来告良 (幸亏,副词)
11.去:1)亡去.不义 (离开,动词)
2)相去.四十里 (距离,动词)
12.当:1)当.是时 (正当……时候,介词)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
13.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2)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副词)
14.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动词)
2)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名词)
15.从:1)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动词)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带领,使……跟着,动词)
16.胜:1)刑人如恐不胜. (尽,形容词)
2) 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动词)
17.击:1) 为击.破沛公车 (动词,攻打)
2)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刺杀)
(二)虚词
1.为:1) 客何为.者 (wéi,做,干,动词)
2)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éi,做,干,动词)
3) 窃为.大王不取也 (wéi,认为,动词)
4) 我为.鱼肉 (wéi,是,动词)
5)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wéi,是,动词)
6) 为.击破沛公车 (wèi,替、给,介词)
7) 吾属今为.之虏矣 (wèi,被,介词)
8) 何辞为. (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9)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
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
10) 军中无以为.乐 (wéi,动词,作为)
5
2.因:1) 因.言曰…… (趁机)
2)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趁着)
3) 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4)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
3.以:1) 具告以.事 (介词,把)
2) 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3)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拿)
4)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来)
4.且: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
2) 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
3) 且.为之奈何 (副词,况且)
5.于:1) 长于.臣 (介词,比)
2)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对,向)
3)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
6.然:1) 然.不自意 (然而,连词)
2) 不然. (这样,代词)
3) 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7.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2) 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3) 为之.奈何 (代词,指这件事)
8.而:1)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现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2)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表现修饰关系,即衔接状语。
可不译。
)
3)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现目的关系)
9.若:1)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是……也)
2.因人之力而避之,不仁。
(“不仁”表结论)
3.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也)
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者)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
“之所以......,是因为......”)
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者,……也)
8.不义也。
(......也)
9.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者,……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意为是)
11.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
12.皆为龙虎(“为”意为是)
13.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此……也)
14.沛公之参生樊哙者也。
(……者也)
15.此亡秦之续耳。
(此……耳)
(二)宾语前置
1. 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2.籍何以
..至此(籍以何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
3.今日之事何如
..(今日之事如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4.客何为
..者(客为何者,疑问代词作宾语)
5.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5.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
(三)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也(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4.常痛于骨髓
....(常于骨髓痛)
5.使毕使于前
....(使于前毕使)
6.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8.给贡职如郡县
...(如郡县给贡职)
9.嘉为先言于秦王
....(嘉为先于秦王言)
10.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于庭拜送)
6
11.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12.贪于财货
....(于财货贪)
13.长于臣
...(于臣长)
(四)定语后置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知其事者宾客,定语后置 )
2.2. 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者群臣,定语后置 )
3.3.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邑万家
... ( 千斤金,万家邑,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4.4. 白璧一双
....(一双白璧,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5.玉斗一双
....(一双玉斗,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五)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省略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4.(烛之武)夜缒而出(省略主语)
5.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介词 )
6.皆( 穿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7.乃( 穿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8.加彘肩(于其)上(省略介词宾语,在盾)
9.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省略“恐”)
10.秦时(项伯)与臣游(省略主语)
11.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用)
12.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用)
13.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宾语,这件事)
14.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他 )
15.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他)
16.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17.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宾语,他)
18.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19.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他)
20.若入前为(之)寿(省略宾语,他)
21.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宾语,我)
22.急击(之)勿失(时机)(省略宾语,他)
23.则与(之)斗卮酒(省略宾语,他)
24.则与(之)一生彘肩(省略宾语,他)
25.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他)
26.具告(之)以事(省略宾语,他)
27.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省略宾语,他)
28.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宾语,他)
2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省略宾语,他)
30.召项庄,谓(之)曰(省略宾语,他)
31.若属皆且为(之)所虏(省略宾语,他)
3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在)
33.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 省略介词在)
34.群臣侍( 于 )殿上者 ( 省略介词,在 )
35.献( 于 )秦王 ( 省略介词,给)
36.比( 于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在 )
37.皆陈 ( 于 )殿下 ( 省略介词,在 )
38.沛公军(于)霸上(省略介词,在)
39.沛公居(于)山东时(省略介词,在)
40.置之(于)坐上(省略介词,在)
41.置之(于)地(省略介词,在)
42.将军战(于)河南(省略介词,在)
43.臣战(于)河北(省略介词,在)
44.卫士仆(于)地(省略介词,在)
45.沛公欲王(于)关中(省略介词,在)
46.欲献(于)项王(省略介词,给)
(六)固定句式
1.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
..项羽曰(言于……曰:对……说)
2. 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3.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4.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5.将奈何
..(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6.将军岂.有意乎.(岂…乎,表揣度,是否……呢)
7.荆卿岂.无意哉.(岂…哉,表反问,难道……吗)
8.仆所以
..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9.财物无所
..取,妇女无所
..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
10.孰与
..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11.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
“为”是语气词。
)
六、成语积累
7
1.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近义词:“秦晋之匹”“朱陈之好”“秦晋之缘”。
2.从谏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近义词:“从善如流”“从善若流”。
3.洞若观火:意思是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4.化险为夷:变险阻为平坦,化危险为平安。
比喻转危为安。
5.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亦作“切齿腐心”。
6.6.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事物已成陈迹。
7.7.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8.8.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节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9.9.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10.10.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1.11.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2.同仇敌忾:怀着共同的仇恨一致对敌。
13.怒发冲冠:因愤怒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形容极端愤怒。
14.斗酒彘肩: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15.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6.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
20.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21.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
22.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23.痛入骨髓:痛到骨髓里。
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24.发指眦裂: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
形容极度愤怒。
七、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全书33篇。
4.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辱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5.《史记》:体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时间: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
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
评价:《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构成: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如《高祖本纪》;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如《陈涉世家》;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如《游侠列传》。
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经济,如《礼书》;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载,如《六国年表》。
6.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
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8.古代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9.《仪礼》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
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的说法。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由此可以看出,《史迹•项羽本纪》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
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入席,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今天的侍从差不多。
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
10.古代酒器: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
其
包括尊、壶、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11.史学双璧: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称为史学双璧。
出身于史官世家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迫害之后,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完成了被后世推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
8
与孔子修编的《春秋》不同,《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全书130
卷,约52万余字,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计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资治通鉴》与《史记》齐名的历史学著作,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至公元959年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总共1362年的历史。
12.中庶子:中庶子,官名。
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历代沿置。
北齐领门下坊。
后惟元代有此官。
13.郎中: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14.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5.“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16.汉初三大名将指的是韩信、彭越、英布(即黥布)三人。
四面楚歌中此三人与刘邦各围一面。
令人骇然悲叹的是,三人结局皆是以谋反罪被杀。
韩信、彭越死后,黥布被逼反,他曾对手下将领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此语之出足见三人的军事实力。
17.前四史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18.古代兄弟排行称谓以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19.表达方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0.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21.五谷为: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八、重要句子翻译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坏处。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
译: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7.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译:燕王亲自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派使者来向大王报告。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
邑万家,将奈何?
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将军的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奴了。
现在又听说秦王为了获取将军的人头,愿意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家,您打算怎么办?
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1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11.荆轲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荆轲取过地图捧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大臣们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1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强迫你订立盟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