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书院的概括回顾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存续了逾千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教育兴起于唐代,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在宋代成为正式的教育制度。历经宋、元、明代的发展,到了清代几乎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鹅湖书院、粤秀书院对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很大。

书院的办学模式最初是由富人、学者自行筹款,在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有的置学田收租,充当经费。既然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书院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经两宋三百年的发展、演变,其中不乏私办官助或全由官办的书院,但为数毕竟不多。整个宋代,占主体地位的仍为私办书院。宋代的书院,普遍有请求朝廷“赐额’或请官府拨给“学田’的情况,目的是提高书院的知名度和减免田赋,但与“官学化”毫不相干。由于书院的私学性质,相对地减少了官府的直接控制,使书院在教学内容、学术讨论、议论时政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对抨击当时的弊政,对后世的学术思想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书院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官学化”成为书院的主要特征。书院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它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这种现象﹐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即私学由兴起﹐到转为官学﹐到最后衰落的三个阶段。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教育方式之一,书院教育以“书”和“院”为楔子建构教育理想。强调“书”,是说书院教育的内容是以“人”和“书”的互动构建的,书在书院教育中的位置是至上的。人围绕"书"开展各种活动,从而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书院教育中,无论是师者还是学生都被归置于“人”的层面,学生去了不同的书院接触到的就是不同的书、不同的治学精粹;老师开自己的书院可以以自己推崇的书为中介传道受业、传播自己的精神理念。现代教育往往关注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而书院教育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力求实现人和书互动以及书背后的人和知识、人和技能、人和的自然的多元互动。这些互动具体体现在:学制上,书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徒,注重纵向衔接的“分年”教育,这也是现代年级的雏形;教学内容上,依据生徒资质差异、个性和个人优缺点,注重横向区别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通过兼收并蓄的"讲会"和平等受教的宣教

式讲学,采取质疑问难、启发点化,以自学为主、注重学术研讨进行不拘一格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上,书院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环境,营造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课程设置上灵活自由﹐所设学科与书目密切相关,可考据可批判,无论教者与学者都能自由发挥﹐勇于创新。

强调“院”,不仅是对书院教育中教学环境的强调还是对书院教育活动丰富性、人情化的肯定。院落是行走在大地上人的归栖。书院教育为学生带来了门户的归属感。师生关系方面,书院着重尊师爱生﹐师生情谊深厚。书院教育中生徒择师而从﹐在导学关系中,学生拥有选择权,入门后在生活学习各方面也与老师处在可感的同一时空中,学生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书院教育极其重视品德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这里循序渐进,心性、品行在这里受到密切关注。学术交流方面,书院之间开放包容,不仅有同行讲学还有持不同意见者的互辩。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可以见得,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温馨的院落。可以说,书院教育寄托了中国古代最美好的教育理想。

2、传统书院

传统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是古代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书、著书等各种活动,从而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传统书院除此以外,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格教育理念。

书院最初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四书》《五经》和诗赋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和实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培养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随时代发展,教学内容也丰富广泛起来,如北宋教育家胡環创立"苏湖教法",将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两斋,即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增加

实践教学环节,充实了教学内容。书院将儒家的"道"作为学习目标,注重学生个体道德、国家和化会意识的培养,把"德业"和"举业"结合起来,灌输儒家思想的天下观。

尽管历代书院创建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创建的过程也各有差异,但人格教育作为书院最根本、实质性的教育理念在其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即在修身养性基础上,兼济天下。宋代岳麓书院山长张拭就书院教育理念的论述就颇具代表性。

他指出,创办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此外,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确立学规时也提到:“讲明理义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1。可见,传统书院教育旨在使其生徒能够“明诸心,修诸身”,追求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当已经具备很高的品性修养时,就应该而且能够担当社会使命并以此为己任。

传统书院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根本理念,以“尊德性而道问学”将修德和为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学术文化的特色,尤以自修与研究最为重要。正如胡适所说:“书院之真正精神唯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2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简编》将传统书院的特点归纳如下: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上实行“会讲”,提倡百家争鸣;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兼容并蓄;学习上以个人专研为主;师生关系融洽。季羡林在《中国书院辞典》序言中又补充了“管理机构比较精干,经费来自多种渠道,书院能够独立自主;学规学则灵活多样,能寓教于管”。○3由此可见,传统书院崇尚人格教育理念,在千年的积淀下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书院推崇社会使命,讲学自由,学术氛围浓厚,不同学派之间可以相互争鸣论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难辩论式,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相互切磋,彼此感情深厚;强调学生自修,主张知行合一,思辨结合;书院环境多为山林幽静之地,便于学人潜心就学等。

[1]朱熹.朱子文集(卷七}一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6-17

[2]胡适.书院制史略[[J].东方杂志,19 24,21:3

[3]江堤.废书院百年祭一读《中国书院辞典》f Jl.高校图书馆工作,1997,(1):68-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