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引言

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越来越多地被批评家作为研究文学、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90年代许多批评家在研究安娜时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批评家让安娜走出俄罗斯,迈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形象的比较中,使安娜这一形象更加艳丽,更加深人人心。从1990年至2000年对安娜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大致有10多篇。一部分是将安娜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作比较,通过中外女性形象的比较,肯定了两位女性形象是不同民族中为争脱家庭束缚而反抗男性压迫的女性代表,是争取个性及爱情自由的叛逆形象。而安娜和繁漪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方而的危机另一部分是将安娜与西方其他民族的女性形象比较,如将安娜与美狄亚、娜拉、德瑞那夫人、苔丝等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这些形象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悲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她}门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悲剧

一、创作背景

(一)1847年10月,署名作者为柯律·贝尔的小说《简·爱》发表了,小说一经问世就像荒原上凛冽的风一样横扫英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一边猜测着柯律·贝尔的来历,一边对《简·爱》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有些评论者对小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就在1847年12月《简·爱》再版序中,作者予以有力回击:“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了不敬之手。”单凭这激烈的论争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简·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简·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小说出版正值英国宪章运动的高潮时期。这一运动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号召妇女争取自由和平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薄自爱、敢于反杭、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简爱的形象诞生了,因此她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部小说的轰动和流传确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经历、性格、情感等都在小说中反射出来。她和她的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夏洛蒂就是简·爱和露西·斯诺。她所写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个人情绪或激情的跳动因素,这种激情自始至终都同生活经验中的事件和情感密切糅合在一起。在《简·爱》中我们接触到了夏洛蒂那清新的、不屈的、惊人的个性,表现在简·爱身上则为坚强、自由和激越,这成为全书的魅力所在。夏洛蒂基本上是一个爱尔兰妇女,她的天才归根到底是一种凯尔特族的天才,她公正无私、忧郁感伤、桀骜不驯、倔强刚愎、热情洋溢,声色之美总能使之心迷神驰。对大地的窃窃私语、天空的五色缤纷、心灵的声音和特色她都极其敏感,这些在本质上同属于简·爱。同时凯尔特式的高傲、羞涩、坚忍在夏洛蒂身上表现得极为丰富,这三种品质充溢着全书,再加上激情就构成了简·爱,它们也构成了小说的气氛和独特的情调。蔑视庸俗安逸的生活,蔑视普通的利益和享受,使她的小说像荒原的空气一样清新凛冽、沁人心脾。这种凯尔特式的梦幻与英格兰的务实精神、自我克制的混合,形成了《简·爱》的总体基调,使小说具有非凡的独创性。(二)《安娜·卡列尼娜》是19 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 年完成的代表作之一,与《战争与和平》、《复活》一起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最成功的长篇作品。这部经典被广为传颂,不只是因为作品以历史为广阔的背景,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躁动不安,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刚废除,新的社会制度有没有完全确立,政治制度“青黄不接”的年代,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其中,又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最具典型性,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魅力十足,吸引众人的探索目光。

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会特点表现为矛盾尖锐、动荡不安,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了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家长制农村的旧基础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如书中人物列文所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翻了身”的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变动使作者的世界观在创作前后期产生了尖锐矛盾。在初稿中,安娜是一个其貌不扬、品德不佳的女人。她为情欲所吞噬,抛弃了自已温和而善良的丈夫,最后很可怜地自杀了。这是咎由自取,却不能说是悲剧。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意是要宣扬他宗法制的家庭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他始终认为,贵族阶级家长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则是可贵的。随着农奴制的改革以及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作者进入了“新的热情探索和激烈的矛盾时期”,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以及兴趣,使他的世界观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他果断地对小说作了大的改动,大大改变了安娜的外表和精神面貌,使得安娜具有了反抗意识,使这一形象闪耀着思想的异彩,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二、人物之美

在《简·爱》一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不是往日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富家小姐,而是一个“不美、穷、矮小”但仍充满激情的孤女。简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而不是一个模式。她感情真挚、细腻、炽烈,性格不卑不亢且刚直不阿;她心地纯正、善于思考,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她柔弱瘦小,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她不能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不正义的行为,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娜是一个优雅迷人,美丽大方,热情的贵族妇女。她身材高挑匀称,相貌出众,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激情。在列文看来,“安娜的言行举止总是沉稳端庄,洒脱自然”。她的美丽,成了丈夫卡列宁的一个门面,作为一位省长,娶到比自己年轻20 岁又貌美如花的女子作妻子,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他对安娜的迷恋使得他将其他人拒于心门外,“他甚至没有朋友”。渥伦斯基对她一见倾心。他忍不住看安娜第二眼,“不是因为安娜非常美丽,身姿优美素雅”,而是安娜脸上“特别温柔亲切的表情”。她对死去的车工的同情,她在劝慰陶丽时,“脸上流露的关切和爱怜并无做作的痕迹”,说明安娜真诚,富有爱心。同时她也很有女人缘。托尔斯泰首先在外形和性格上,塑造了一个突显、丰满、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给人深刻印象。三、爱情观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像一般资产阶级小说描写的那样庸俗、空虚、肤浅,而是建立在共同理想、认识和比较纯洁的精神基础之上。简所作的爱情表白本身就具有大胆的平等宣言的性质:“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情感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讲话,就像我们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作为心爱人的未婚妻时,简依然保持着沉着和冷静,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她寓骄傲于谦逊,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渴望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在结婚前夕,简对珠宝服饰全不在意,她唯一要求的是和丈夫在人格上、精神上完全平等,这种关于妇女应有的独立、自由及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思想在作者和简身上是强烈而始终如一的。

简对生活和法律的原则是严格的,在真相大白之后,她毅然出走。她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附属品,更不愿成为他的情妇,她追求的是人格和爱情上的平等,即使被抛弃在生活的荆棘丛里,她也无怨无悔。在颠沛流离中,她遇到了瑞弗斯一家,有了暂时的休憩之地。圣约翰向简提出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娶得一位俯首帖耳、任劳任怨的女伴,正暴露了他的冷酷无情和利己打算。这极大地侮辱了简,简蔑视他本人和他的求爱,并断然拒绝。这说明了简不愿做任何人的附属品,有思想,有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