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 论文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激素浓度和灭菌消毒时间对植物组织培养状况影响的探究一.植物祖师培养综述1.1概念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1.2 研究历史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新兴无性繁殖技术。

1.3技术原理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

1.4培养特点1.4.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组培采用的植物材料完全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且条件均一,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培养生产。

1.4.2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组培是由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根据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

另外,植株也比较小,往往20-30天为一个周期。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现代技术,它为植物繁殖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精密的操作和复杂的培养环境,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管理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更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对于保证培养品质和提高培养产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1. 保证培养质量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材料的来源、处理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培养结果。

因此,对于培养环境的控制和维护非常重要。

包括消毒、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调节,这些都是对培养质量的保障。

2. 提高培养产量植物组织培养超过单个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长和再生,目的是获得大量生产植株。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的调控、管理以及后续的营养和生长阶段的管理,都至关重要。

3. 减少质量差异植物体细胞都是由相同的DNA贡献。

但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成分的变化和环境变化容易对植物细胞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培养品质差异的出现,包括营养、生长速度、形态等。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营养供应、组织均匀性等方面进行管理,减少培养品质差异非常必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方式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 管理培养环境关于培养环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灯光条件都非常重要。

对于培养室、培养器具等设备一定要保持清洁,并且防止因人员操作不当造成外界细菌侵入。

2. 管理培养营养对于营养的供应,最好是根据培养需要,在营养物浓度和种类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以达到最佳外界环境与获得良好的成长和营养条件的肥料。

3. 管理培养过程关于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时间,以及培养物种类、数量、容器管理,以及后期的一些细节管理方面,保证培养物的生长平稳和高效率。

另外,定期更换营养液、检查培养物表面、观察生长情况等措施也是为了试验的成功实验,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植物组织培养 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  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摘要】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我分別从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步骤、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来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试管苗、培养基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1、非试管微组织快繁非试管微组织快繁技术是将外植体(一般要求带一叶一芽)放置在室内外普通沙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腋芽自然倍增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一般植物7~15天可以生长出根系。

此技术投资低,操作环节少。

2、试管组织培养试管组织培养是将外植体(即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放置在试管等器皿中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二、植物组织培养步骤1、培养材料的采集要根据培养目的适当选取材料,选择原则:易于诱导、带菌少。

要选取植物组织内部无菌的材料。

这一方面要从健壮的植株上取材料,不要取有伤口的或有病虫的材料。

另一方面要在晴天,最好是中午或下午取材料,决不要在雨天、阴天或露水未干时取材料。

因为健壮的植株和晴天光合呼吸旺盛的组织,有自身消毒作用,这种组织一般是无菌的。

培养材料的消毒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

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一)试剂:乙醇、吲哚乙酸( IAA)或 2 ,4 – D (生长素类似物)、氯化汞(升汞)或次氯酸钠、6- 苄基氨基腺嘌呤( 6-BA )MS 培养基、0.1 mol/L NaOH与 0.1 mol/L HCl(二)配制培养基(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 培养基(蔗糖含量为 10 g/L , 2,4 – D 含量为 2 mg/L ,琼脂 10 g/L )。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刘兆书、王梦瑶、王瑞雄、尹树明、左通通(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和脱毒快繁方面的应用,为今后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快繁;脱毒;育种德国的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以后,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该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也越发的广泛。

育种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形成了一门理论和技术;在工厂化育苗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也促进设施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业等领域发展,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简单总结。

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T. Schleidon和动物学家T. 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1902年德国的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

1904年Harming在无机盐和蔗糖溶液中对萝卜和辣根菜的胚进行培养,发现离体胚可以发育成熟,并提前萌发成小苗。

1937年White 发现了B族维生素,建立了第一个由已知化合物组成的培养基,该培养基被定名为White培养基。

同时法国的Gautherer和Nobecourt也发现了B族维生素的重要性,三个人被誉为植物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从已受病毒侵染的大丽花中首次获得脱毒植株。

1953-1954年Muir利用震荡培养和机械方法获得了万寿菊和烟草的单细胞,实施了看护培养,使单细胞培养获得了成功。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题目:烟草的再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烟草的再生前言: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无菌方法使植物体的离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人为提供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所有培养技术的总称,也称之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植物体的每一个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都具有该物种全部遗传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在能力,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这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组织培养材料可分为①器官:根、茎尖、叶、花、果实等;②组织: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③细胞: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④原生质体。

因此按照组织培养的材料可将植物组织培养分为(1)组织、器官或细胞培养:指利用生物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使之形成愈伤组织或完整有机体的技术。

(2)原生质体培样:指将微生物或植物细胞游离成原生质体,在适宜培养条件下,依据细胞全能性使其再生细胞壁,并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完整个体的技术。

一个细胞一旦沿着某一条特定的途径分化发育后,一般不会再回复到未分化状态,但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可能发生脱分化和再分化。

脱分化是将已分化的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后,细胞重新进入分裂状态。

一个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

再分化是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转变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具有①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②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③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等特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为:一、实验目的:1.了解学习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过程。

2.实践母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材料试剂和实验仪器1.实验材料:烟草的叶片2.实验试剂:MS培养基母液所需的各类药品,蔗糖,琼脂,1mol/L的NaOH,70%酒精,升汞溶液,蒸馏水,无菌水3.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锥形瓶,镊子,解剖刀,酒精灯,电子天平,烧杯,高压蒸汽灭菌锅,刀片,培养皿,量筒,培养箱,牛皮纸,玻璃棒,漏斗,灭菌后的滤纸,棉线,电炉,PH试纸,冰箱,塑料瓶,移液管,洗耳球三、实验步骤(一)MS培养基的配制1.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1)大量元素母液配制的方法无机盐中大量元素母液按照培养基配方的用量,用感量为0.01g的天平,分别用50mL烧杯称量,用蒸馏水溶解。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希望对大家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时有所帮助。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该文从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方面分析了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植物无糖组培技术,以期提升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问题;对策;自细胞全能性理论于1902年被提出以来,人们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对细胞全能性理论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长期以来,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是从外植体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也对完善培养基和提高增殖率方面加强了研究。

我国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的方面较早,最初在组培技术方面的利用是对欧洲赤松进行胚胎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利用小型化的培养材料和试管苗,为在小空间培育出大量植物幼苗提供了条件。

组织培养最显著的特点是快,以1个茎尖或少量的叶片为基数,可以在组织培养下增殖10000~100000株/年。

目前,相较于花卉、草本植物,移植存活率更低、生长周期更长的林木植物在组培研究中受到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相关研究解决这些难题。

1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褐化褐化又被称为酚污染,出现这一情况不仅会影响培养组织的再分化,也会影响外植体脱分化,对林木植物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褐化包括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2个方面,通常酶促褐化是常见的病变。

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组织细胞中,多酚类物质不会与多酚氧化酶接触,所以不存在褐化的问题。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引言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菊花具有丰富的花色和形态的变异性,广泛用作观赏植物。

然而,菊花的繁殖方式繁琐且时间较长,限制了大规模繁衍菊花。

组织培养技术的引入为菊花的快速繁殖和改良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论文旨在研究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以及组织培养对菊花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菊花离体组织:从菊花茎、根和叶中分离获得。

•培养基:含有适当激素和营养元素的MS培养基。

2. 组织培养方法1.材料消毒:将菊花组织浸泡在含有0.1%次氯酸钠的消毒液中,连续搅拌10分钟。

2.组织分离:使用无菌工具将经消毒的菊花茎、根和叶切割成小块。

3.转接至培养基:将切割好的菊花组织转移到含有M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4.培养条件:在光照强度为2500 lux、温度为25℃的无菌培养室中培养。

3. 观察和测量指标•菊花组织是否存活:观察培养基中组织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菊花组织生长指标:测量组织的增长速度和鲜重。

结果1. 组织存活情况经过观察,菊花茎和叶的存活率高,颜色鲜绿,软硬适中;而菊花根的存活率较低,颜色较暗,质地较硬。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选择茎和叶作为菊花组织培养的优选材料。

2. 菊花组织生长情况菊花组织在MS培养基中呈现良好的生长趋势。

初始培养后的菊花茎和叶组织在第4周开始发芽,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到第8周达到最大鲜重。

然后,鲜重稳定,在第12周后稍有下降。

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到第8周才开始发芽,但鲜重相对稳定,在第12周后也有轻微下降。

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成功地建立了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为菊花的快速繁殖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菊花茎和叶组织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较好,适合用于大规模繁衍菊花。

而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用于菊花的组织培养。

这些结果对于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第一篇论文植物组织培养班级:生物技术112组别:第六组姓名:蔡静波摘要: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组织培养;原理;玉米1 植物组织培养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植物组织培养首先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而且可以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其次,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再次,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最后,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再生作用。

1902 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 Haberlanclt 根据细胞学理论,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

织培养选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 、MS 、SH 、White 、N6等,由于不同种类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有的培养基要作一些改良,有的要选择专用培养基,但是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 。

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比较多,但固体培养基只有在植物的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而大多数的物质还残留在培养基里,如果这些培养基还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减少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杜勤仁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

这也说明了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在操作上更方便,被较广泛应用。

胚性愈伤组织比非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胚胎发生能力和相对较高的同工酶活性,而形成胚状体再分化出植株比形成愈伤组织再形成植株要更容易。

植物组培论文(Y)

植物组培论文(Y)

兰花的组织培养xx生物科学 xxx 指导教师 xx学号 xxxxxxxxxx摘要:组织培养是先进的无性繁殖方法。

取用植物器官或组织的一小部分,脱离母体而加以培养,经过诱导和分化,使它再生成独立的新植株。

也称为外植体培养。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兰花植物快速繁殖早在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巴兰特(Haberlandt)预言:“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每个细胞都像胚胎细胞那样,可以经过体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在这个假说指引下,法国科学家戈第勒(Gautheret)和诺贝库特(Nobecourt)用小块的胡萝卜根,于1938年成功地在试管中用培养基培养出愈伤组织。

1939年,美国科学家怀特(White)用烟草茎段形成层进行组织培养和继代培养,也获得成功。

他们的工作为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美国斯库格(Skooog)等又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幼苗来,培养出了真正的试管植物。

从此之后,组织培养的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在实验上和应用上都获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兰花的茎尖组织培养,最早是法国人葛雷尔(Morel)在1960年获得成功的。

他利用茎尖培养的目的是想除去兰属植物上的病毒,他得到了无病毒的幼苗。

他发现兰属茎尖培养,可逐渐增大而形成类原球茎体,与兰花胚胎正常发育相似,经过分割,重复培养可以大量增殖。

按照理论计算,l个外植体在1年之内可产生400万株苗之多。

从此,组织培养技术被应用于兰花的繁殖,多年来形成了兰花的工厂化、商品化的生产。

目前,兰花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即根、茎、叶、芽、花序、幼胚等都可以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组织培养要有必要的设备和比较高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有培养室、无菌接种室及各种培养用具、用品等。

在培养时要先配制培养基,剥取外植体,然后消毒、接种、转移,最后试管苗移植等,都需要比较复杂和细致的技术。

现将组织培养的方法简介如下。

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用各种不同成分和剂量的元素,加上各种维生素、激素等制成。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生菜组织培养技术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 2013级生物科学学号: 201312200501003姓名: 方来前言:生菜(Romaine Lettuce)属菊科莴苣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作物,因其生长快、栽培容易、产量高、鲜食口感好而广受欢迎。

生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E等,含水量很高,而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超级低脂。

生菜此外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生菜,对于人的消化系统大有裨益。

它也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对于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

另外对于胆汁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为血液消毒。

生菜的子叶、叶片离体培养容易,再生率和转化率较高,我们选择生菜作为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材料,为进一步研究生菜的生理效应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生菜种子试剂:MS培养基2,4-D 6-BA NAA实验方法生菜种子的消毒→种子在MS培养基上培养生芽→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植株种子的消毒培养75 %的酒精表面消毒30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0.1%升汞消毒8min,无菌水冲洗4~6次[1]。

将消过毒的种子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MS固体培养基中,放入4~5℃冰箱中催种24 h,再放入温度为25℃,每日光照16h,光照强度为2000 lx 的培养室中培养,1~2 d 后种子萌发[2]。

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摘要:选用较粗壮的茎和肥硕的叶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的配比,经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生根 3 个步骤的离体培养,建立生菜快速、高频再生体系,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利用植物激素6-BA、NAA、不同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作用不同,从而研究何种浓度配比下愈伤组织诱导生成芽的概率大小。

预计最佳诱导外植体分化培养基为MS+0.15 mg/L 6-BA + 0.2 mg/L NAA,出愈率达到100 %,出芽率达到87 %。

待真叶长出后10 d,取无菌真叶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在医学、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

作为生物技术有力手段的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培养在农林作物的脱毒快繁、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当前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土地沙荒化、盐渍化也对人类造成威胁.我国是属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除积极进行节用水,在农业上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之外,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快速繁殖固沙植物,筛选抗旱和抗盐的细胞突变体,以至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旱基因引入到禾谷类作物中,最终将会对干旱、半干旱及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可喜的是,目前科学家们已做出积极努力,在渗透调节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总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农林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节所讲的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希望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以便为不久的将来应用生物技术在解决我国旱区的实际问题上,能有所启迪。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化与器官建(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是每个植物的本细胞或性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因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可发育成一个与母体一样的植株。

这个概念虽然在本世纪初已经提出,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实践上并没做到,经过几十年来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细胞的全能性不但在理论上完全被证实,而且为组织培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须经过几个步骤:成熟细胞→分生细胞→胚状体→完整植株。

成熟细胞→愈伤组织→出根出芽→完整植株。

脱分化也就是已经分化定型的细胞,经过诱导成为重新恢复了分裂能力(也就是成为分生状态)细胞的过程。

不但植物体细胞可以表现全能性,花粉在培养条件下也可能进行脱分化,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育成单倍体植株.植物细胞为什么表现出全能性呢?就要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说起。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名称生物技术学生姓名杨佳霖学号131344050指导教师于相丽完成时间2015年12月24日小麦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杨佳霖(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号:131344050)摘要: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榜首的重要粮食作物。

综合世界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报告⋯1,1999年,世界小麦种植面积达2.14亿hm2,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摄入来源。

实践证明,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2.3]。

虽然转化方法较多且日趋成熟,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麦的植株再生频率低,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也比较困难。

所以,在小麦组织培养过程中,建立高频率的植株再生体系是小麦转化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笔者就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外植体通过不同组培体系而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小麦;组织培养;研究1外植体来源目前研究报道的小麦外植体源有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种子、花药、胚轴和胚芽鞘等。

张根发曾经提出,脱分化能力与再分化过程具有一致性,认为外植体的类型对小麦体细胞组织再生能力影响很大。

1.1 幼胚与幼穗幼胚是目前公认最好的小麦外植体源,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能力最高。

但小麦幼胚的培养再生过程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可以在致密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分化能力的保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

此外,选择适宜的幼胚取材时期对获得相对较好的培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相比较而言,幼穗虽然比幼胚愈伤组织出现晚,生长慢,植株再生绿苗率低,但在众多外植体中,幼穗也不失为一种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好材料。

但不足之处是幼胚和幼穗作为外植体源受到季节的限制,在小麦生育期中适合取材的时间很短,且很难保证其生育期的一致性,另外,材料的播种亦受季节的限制。

为了找到既适合于培养又易获得的外植体,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小麦成熟胚可以有效克服幼胚与幼穗的上述不足。

组织培养的论文

组织培养的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目前,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农业、食品工业、能源、环保以及医药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极大的生产应用潜力。

作为其重要手段与途径的植物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多方面发挥其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植物克隆,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即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并发育成一个与母体同样的植株。

[8]组织培养的简史:自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预言离体的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上的全能性,到1934年美国White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首次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再到1958年,美国植物学家斯图尔德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发展很快。

特别是70年代以后,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种质保存、挽救珍稀植物、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新物种、生物制药、人工种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一、在植物快速繁殖与脱毒方面的应用1.离体快速繁殖快速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

也最有成效。

Morel提出的离体无性繁殖兰花方法,很快被兰花生产者所采用,迅速建立起“兰花工业”。

以后,国内外植物快繁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花卉、林木、果树、蔬菜都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离体快繁,试管苗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离体快速繁殖可用于新育成、新引进、短期内急需大量生产的良种的快速繁殖,生产用苗量大、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种的快速繁殖,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易丧失其优良特性的植物的快速繁殖,少量脱毒良种苗的快速繁殖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特殊育种材料和制种材料的快速繁殖,基因工程植株、自然和人工诱导有用突变体(芽变)、离体保存种质的快速繁殖,新发现的、稀有的、珍贵的或濒危的植物的快速繁殖.[5]2.脱毒培养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病有500多种,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可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

实验教学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

本文从五方面就河池学院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成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它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最广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分支之一,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苗木、进行突变体筛选培育、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资源保存和植物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目前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也成为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

不仅如此,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更是独占鳌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1-2]。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实验,所以,其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3-4]。

河池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是河池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是我院最早设立的教学系之一,近几年来生物教研室一直在探索专业课程的设置,从2005年至今,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科专业。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营养培养基和外植体的切割分离来产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无菌培养技术。

它是为了培养繁殖出植物体系而设计的。

可以通过经典生殖生理学的方法,利用植物体系来繁殖植物。

也可以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将转基因植物的DNA转移到外源植物中,从而制备转基因植物。

在植物繁殖和遗传工程中,可以使用组织培养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本文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外植体选择和准备、营养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条件和接种方法等。

外植体选择和准备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步。

选择植物部位并切割出外植体是关键。

外植体应选取生长繁殖旺盛的芽、叶片、茎和根部等部位。

外植体得到后,要将其进行初步的消毒和处理,以保证培养的无菌性和生长正常。

营养培养基是培养外植体必不可少的基础。

营养培养基的配方和成分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植物的种类和培养条件等进行调整和改进。

常用的营养培养基有 MS培养基、B5培养基、N6培养基等。

除了必需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外,营养培养基中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及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激素和生长抑制剂两大类。

激素类包括吲哚乙酸、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等,可促进组织分化、增殖和生长;生长抑制剂如乙烯、脱落酸等,可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

根据植物种类、外植体的特性和研究目的,可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相应效果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养条件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适的温度、光照、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会对培养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通常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以适应不同的发育和生长状态。

接种方法是外植体在营养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发育的关键之一。

通常将外植体放置在培养基上,或通过切割等方法对外植体进行分离和培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差异性贴附法和悬浮培养法。

差异性贴附法可以促进组织的快速生长和分化,悬浮培养法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态。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红豆杉的组织培养红豆杉植物组织培养摘要: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是一类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树木,它产生的紫杉醇通过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

自然状态下,紫杉醇的含量极低,仅占树皮干重的十万分之一,靠自然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困难。

同时由于自然状态下红豆杉的生长速度极慢,过量的人工采伐,是野生资源收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一些主要产地已面临灭顶之灾,保护其野生资源和扩大药源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矛盾。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方法来解决资源和药源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红豆杉组织培养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为红豆杉的快繁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红豆杉的改良上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以红豆杉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综述了红豆杉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技术及进展,并对红豆杉组培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总结。

一、红豆杉的现状以及价值: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种子用来榨油,也可入药。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米,干径达1米。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的端缘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常单生于叶腋,雌球花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的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

价值: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次生代谢衍生物——紫杉醇。

“紫杉醇最早是从短叶红豆杉的种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摘要】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我分別从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来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试管苗、培养基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
1、非试管微组织快繁
非试管微组织快繁技术是将外植体(一般要求带一叶一芽)放置在室内外普通沙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腋芽自然倍增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一般植物7~15天可以生长出根系。

此技术投资低,操作环节少。

2、试管组织培养
试管组织培养是将外植体(即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放置在试管等器皿中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二、植物组织培养步骤
1、培养材料的采集
要根据培养目的适当选取材料,选择原则:易于诱导、带菌少。

要选取植物组织内部无菌的材料。

这一方面要从健壮的植株上取材料,不要取有伤口的或有病虫的材料。

另一方面要在晴天,最好是中午或下午取材料,决不要在雨天、阴天或露水未干时取材料。

因为健壮的植株和晴天光合呼吸旺盛的组织,有自身消毒作用,这种组织一般是无菌的。

培养材料的消毒
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

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一)试剂:乙醇、吲哚乙酸( IAA)或 2 ,4 – D (生长素类似物)、氯化汞(升汞)或次氯酸钠、6- 苄基氨基腺嘌呤( 6-BA )MS 培养基、0.1 mol/L NaOH与 0.1 mol/L HCl
(二)配制培养基
(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 培养基(蔗糖含量为 10 g/L , 2,4 – D 含量为 2 mg/L ,琼脂 10 g/L )。

( 2 )试验培养基:在 MS 培养基中加入 IAA 和 6–BA 。

吲哚乙酸(IAA)先用少量 0.1 mol/L NaOH 溶解, 6- 苄基氨基腺嘌呤先用少量 0.1 mol/L HCl 溶解,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再加入培养基中。

(三)仪器设备
培养室,高压灭菌锅,水浴锅,解剖刀,三角烧瓶( 100mL ),烧杯,量筒,培养皿,棉线,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分析天平,长镊子,剪刀,容量瓶,移液管,牛皮纸。

(四)培养基灭菌
将配好的培养基加入琼脂加热溶解,调至 pH 5.8 ,趁热分装于 100 mL 三角烧瓶中,每瓶约 20 mL 。

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用一层称量纸和一层牛皮纸包扎瓶(管)口,并用棉线扎牢,然后在高压灭菌锅中121 ℃( 1 kg/cm 2 )下灭菌 20 min 。

取出三角烧瓶放在台子上,冷却后备用。

接种操作所需的一切用具(如长镊子、解剖刀、剪刀等)及灭菌水,需同时灭菌。

2、培养材料的消毒
(一)先将材料用流水冲洗干净,最后一遍用蒸馏水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或吸水纸将材料上的水分吸干,并用消毒刀片切成小块。

(二)在无菌坏境中将材料放入70%酒精中浸泡30-60秒。

(三)再将材料移入漂白粉的饱和液或0.01%升汞水中消毒10分钟。

(四)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三、四次。

3、制备外植体
将已消毒的材料,用无菌刀、剪、镊等,在无菌的环境下,剥去芽的鳞片、嫩枝的外皮和种皮胚乳等,叶片则不需剥皮。

然后切成0.2-0.5厘米厚的小片,这就是外植体。

在操作中严禁用手触动材料。

4、接种和培养
(一)接种
在无菌坏境下,将切好的外植体立即接在培养基上,每瓶接种4-10个。

(二)封口
接种后,瓶、管用无菌药棉或盖封口,培养皿用无菌胶带封口。

(三)温度
培养基大多应保持在25℃左右,但要因花卉种类及材料部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四)增殖
外植体的增殖是组培的关键阶段,在新梢等形成后为了扩大繁殖系数,需要继代培养。

把材料分株或切段转入增殖培养基中,增殖培养基一般在分化培养基上加以改良,以利于增殖率的提高。

增殖1个月左右后,可视情况进行再增殖。

(五)根的诱导
继代培养形成的不定芽和侧芽等一般没有根,必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

1个月后即可获得键壮根系。

5、组培苗的练苗移栽
试管苗从无菌到光、温、湿稳定的环境进入自然环境,必须进行炼苗。

一般移植前,先将培养容器打开,于室内自然光照下放3天,然后取出小苗,用自来水把根系上的营养基冲洗干净,再栽入已准备好的基质中,基质使用前最好消毒。

移栽前要适当遮荫,加强水分管理,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相对湿度98%左右),但基质不宜过湿,以防烂苗。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1、占用空间小,不受地区、季节限制。

2、培养脱毒作物。

3、培养周期短。

4、可用组培中的愈伤组织制取特殊的生化制品。

5、可短时间大量繁殖,用于拯救濒危植物。

6、可诱导之分化成需要的器官,如根和芽。

7、解决有些植物产种子少或无的难题。

8、不存在变异,可保持原母本的一切遗传特征。

9、投资少,经济效益高。

10、繁殖方式多,试用品种多。

近5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业、林业和工业,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技术和当代生物科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日趋深入和成熟,植物组织培养形成了一套完善和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术型课程。

通过自主学习,我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我还会继续努力的!加油~
高2-4班:张超莉 2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