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迫切,中国目前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1%,石油需求依然快速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长速度,很保守地估计,2015年石油依存度达到65%,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因此,为了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除向国外开拓市场增加进口外,在国内还提出了前路盆地、碳酸盐岩和岩性油气藏三大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区。前路盆地首当其冲,并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探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的分布规律。

1 前陆盆地定义、基本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

1.1前陆盆地的定义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章,对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名词认识之分歧,莫衷一是。本书所称的前陆盆地,从以下特征介定:①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过程中,底部有不整合面和底砾岩与大陆边缘海相地层或下伏地层分界;②在空间上,位于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和造山带之间的压性构造单元,有别于坳拉槽闭合形成的沉积盆地,如中国南方钦州海槽或南盘江海槽关闭形成的沉积盆地;③在构造关系上,因前陆不明显,与相邻的克拉通盆地无明显的分界线;④在地史演化上,受陆内脉式俯冲作用时强时弱的影响,陆内造山作用也表现为时强时弱,因而前陆盆地沉积特征有时有巨厚的陆相磨拉石沉积,表现为前陆盆地特征,有时表现为克拉通陆相盆地边缘细粒沉积,具湖—沼相沉积特征。这在川西前陆盆地和库车前陆盆地在中-新生界表现最明显;故国内许多学者对它们划分出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

1.2 前陆盆地的基本结构特征

20多年来,在深入研究川西前陆盆地和库车盆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其他前陆盆地的分析,中国的前陆盆地主要有以下特征:

(1)前陆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多发育在中国大陆拼接后的大陆内部,

属中国大陆构造的一种特殊地质构造现象。

(2)前陆盆地规模:因中国大陆多为中、小陆块群拼接后,有内陆俯冲形成,故其前路盆地规模小,一般为数千至数万平方千米。

(3)前陆冲断带样式:多为前展式,冲断序列一般从造山带向前渊发展,时间从晚古生代断裂向中、新生代断裂发育。

(4)前渊和前陆斜坡:靠近前陆冲断带充填巨厚的中新生带地层,向前陆斜坡减薄甚至尖灭,前渊狭窄,沉积体系配置,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由稳定的大陆边缘转为陆相盆地后,一般为陆相沉积,由冲积扇砾岩-河流相砂岩-湖泊体系组成,纵向上频繁交替具旋回性,显示磨拉石堆积特征。

(5)前缘隆起(前隆):因受克拉通盆地边缘基底断裂和古隆起(车库前陆盆地的塔北隆起)的控制,加之前陆盆地规模小,故中国前陆盆地前缘隆起不明显,认识有分歧。

1.3 前路盆地的形成机制

(1)其构造背景:在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拼接过程或拼接完成后,地壳变动和岩石圈演化异常活跃,产生一些独特地质现象,如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东部古近-新近纪裂谷剧烈沉降等。其中前陆盆地发育于造山带与陆相盆地之间,为一种重要的特殊地质构造现象,它的形成与陆内俯冲(C-型俯冲)有关,又与陆内造山作用对应。三者成生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大陆拼接后并不稳定,大陆地壳不断受挤压缩短,因陆内俯冲和抬升形成许多正向的雄伟年轻山脉(即陆内造山),也因陆内俯冲形成许多负向的深陷前陆盆地(俯冲造盆),故中国前陆盆地代表中国大陆构造表现的一种特殊构造形式。我们说它有特殊性,因它在中国大陆构造样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赋存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与东部裂谷盆地攀比;它表现的独特地质构造现象,在全球其他大陆板块构造中是少见的。

中国现在看起来是完整的大陆,它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但从地史演化上看,它是以塔里木、中朝和扬子三个古板块为核心,和38个微陆块拼合形成,它们均具有前寒武纪基底,任纪舜称为古中华陆块群(1999)。这些小陆块少数是从劳亚古陆或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的,如羌塘和拉萨陆块等。这些陆块规模均很小,即使最大的中朝板块,其面积只有北美板块的6%,中国最大的中朝、扬

子和塔里木三个古板块面积总合也不过北美板块的13%。由此可见,中国古板块规模小,无法与世界其他大型板块比拟;因其规模小,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则稳定性差、活动性大,在古板块演化格局中发生多次分裂和拼接,在地史演化中表现为多旋回构造运动;因而在中国前陆盆地中,留下许多特殊的地质记录,如多期不整合、多套磨拉石堆集、无明显的前隆等,这对前陆盆地中油气的生成和聚集产生重要影响。

(3)中国陆内俯冲(C-型俯冲)是前陆盆地-陆内造山带转换的内在原因:20世纪70年代在造山带及其前缘深部发现低速高导层,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由于这一地球物理特征的发现,陆内俯冲作用才成为可能,盆-山转换机制才能形成。在岩石圈底部有软流圈,可产生层圈滑脱。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山系(昆仑-阿尔金-祁连-龙门山-喜马拉雅山脉)普遍发育壳内高导层,深度在15~20km范围内,周缘山系在45~60km还发育另一高导层,形成双层高导层;上地幔低阻层顶面为120~180km(图6-3)。天山山系在地壳内发育有多个低速薄层,高导层分布与山系走向一致,上地幔低阻层顶面为160km左右。塔里木盆地岩石圈成楔状向天山下插,可深达160km,即与此转换关系有关。此外,上地壳变质岩和沉积岩盖层中的非能干层(如千枚岩、页岩、石膏层等),也是地壳折离滑脱的构造条件。

在上述动力学条件下,陆内俯冲发生时,就在盆-山之间发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转换和迁移,前陆盆地得以形成。如前陆盆地中地壳物质因俯冲、潜滑迁移到造山带腹部;而造山带因推覆、滑覆和蚀顶作用,物质流向前陆盆地聚集。故盆-山系统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①造山带楔进作用(Wedging)和盆地挠曲;②造山带的滑脱作用(Detachment)或拆层作用(Delamination)与盆地变形;③造山带的蚀顶作用(Deroofing)和盆地充填。

(4)特提斯洋关闭和印度板块持续推挤,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羌塘-昌都陆块于印支期与欧亚大陆碰撞,使金沙江洋关闭,它向北的远端效应可达准噶尔、塔里木和中朝与扬子板块,形成中国西部许多前陆盆地的雏形,如准噶尔盆地西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四川盆地西缘, 楚雄、合肥和下扬子等前陆盆地,在中国东部古西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下基本定型。

金沙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出来,并继续北上,在其间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