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吴文彬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1期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一)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

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生态足迹模型作为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工具,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展望。

1. 建立和完善生态足迹模型体系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和完善生态足迹模型,包括中国生态足迹模型、城市生态足迹模型、工业生态足迹模型等。

2. 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平衡分析生态平衡分析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生态足迹模型则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将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因此,研究者逐渐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平衡分析结合,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平衡分析。

3.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足迹模型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正在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也有一些相关研究,例如上海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4.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政策制定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海南省在制定《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也使用了生态足迹模型。

1.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可持续性。

例如,Wackernagel等人使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乌干达、荷兰和美国三个国家的生态问题。

生态足迹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中。

例如,美国洛杉矶市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城市的生态足迹,并制定出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生态足迹模型对企业的可持续性评价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帕特尔等人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印度两家制药公司的可持续性。

三、展望尽管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环境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领域已经有较多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如何量化不同能源的影响、如何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等问题。

2. 生态足迹模型需要和其他评价模型结合使用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其本质是量化方法,仍需与其他评价模型结合使用,如可持续发展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重要工具,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研究文献,应用,展望引言一、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瑞士学者雷奥·希尔德布兰德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影响,来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包括生产性足迹和城市足迹两个方面,生产性足迹是指为满足人类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占用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城市足迹则是指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两个过程,数据采集需要获取相关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数据,分析则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生态足迹模型包括生物生态足迹模型和碳足迹模型,分别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碳排放的影响。

二、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情况生态足迹模型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价不同产业和企业的环境影响,为其开展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指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生态足迹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和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关的环境管理策略和措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足迹模型是一个评估城市、地区或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其简明、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使其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随后发展成为生态足迹模型。

1996年,菲特利和维克托引进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并构建了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从此以后,生态足迹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地区水平。

例如,吴军华等(2017)通过构建关于安徽省合肥市2010-2015年生态足迹的模型,研究了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帮助合肥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广泛,包括国家、地区和城市等不同层次。

例如,麦克奈特等人(2018)通过对加拿大2000-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发现加拿大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

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减少加拿大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

在国际上,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俄罗斯学者鲍里索夫等人(2016)通过构建俄罗斯联邦2005-2011年生态足迹的模型,评估了俄罗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他们指出,俄罗斯应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政策,并提高其生产效率,以减少生态足迹对全球环境的损害。

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其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模型的改进和优化。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在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2.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和层次,例如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等,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在阅读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之前,我对“生态”这一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

在搜集和阅读了部分关于生态研究的资料之后,又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头绪众多,极其庞杂,我还是读得一头雾水。

怎样才能理出个头绪来,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生态研究的演进过程和研究现状,我想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研读资料。

第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研究和教育生态研究?(为什么)第三,教育领域中怎样开展生态研究?(怎么办)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1.望文生义及一般性理解几乎所有的生态研究文献,都要对“生态”一词的来源和概念的演进过程作一番介绍和评述。

那么生态是什么呢?望文生义,“生态”一词的字面意义,应该是指生物体的存在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举的例子是:保持生态平衡。

《辞海》中未收入“生态”一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生态”一词。

一般而言,用法有两个:一作为名词使用,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教育生态、城市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危机、生态补偿、生态平衡,等等。

这里的生态是一个中性词。

它的外延和内涵约莫等于生态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生态和生态系统一词可以互换。

二作为形容词使用。

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公园、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甚至是生态鸡蛋。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生态化或生态的,词语的感情色彩趋于褒义,是用来修饰那些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健康和谐的,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既有利于生物体成长,又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事物或系统。

这个意义上的生态和生态化(生态的)一词可以互换。

通俗点儿理解,近似于绿色、无公害。

2.教育科研视界中的界定“走向共生的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这一课题中的“生态”显然指的是前者,把研究的范围规定在小学教育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之内。

课题的开题报告中对“生态”、“教育生态”,以及“小学教育生态”,做了明确的界定。

参阅众多的研究文献,发现这一界定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为了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生态足迹理论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生态足迹是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的一种度量,通过对生产、消费和消耗活动的评估,可以得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由瑞士生态经济学家斯特朗格提出的,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和消耗的生态资产都可以通过生物生产力单位来计算,这就形成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是一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度量。

生态足迹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评估,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涉足,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1. 生态足迹的构成生态足迹的构成包括人类的直接生态足迹和间接生态足迹。

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建筑、农业、工业以及个人消费等活动;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由生产、加工、运输和垃圾处理等环节所导致的生态系统影响。

生态足迹的测算方法包括生态足迹分析和生态足迹因子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是通过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进行调查和统计,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程度;生态足迹因子分析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容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评估指标包括碳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等。

碳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的碳排放的影响;水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程度;土地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1引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流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1]。

如何定量测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

生态足迹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等加以完善的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消费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供给之间差距的方法[2-3]。

生态足迹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实践的可操作性,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同时也为定量测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国外,Wackernagel首次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初步评价了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4],Hunter最早明确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5],Stefan运用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塞舌尔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6]。

2004年,席建超[7]、章锦河[1]等分别对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模型进行探究,掀起了国内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的热潮。

总的来说,我国对城市区域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不多,旅游生态足迹的具体案例计算与研究较少。

本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通过计算其旅游生态足迹,以期为桂林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常用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不难发现目前的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基本都是从总体到单位,使得一些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偏差较大。

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从单位到总体的计算方法。

初步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账户。

2.1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测算包括游客从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在各旅游目的地内旅行所需的能源消耗与旅游交通设施的占用。

旅游交通设施占用的建成地计算包括游客所需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铁路、公路、停车场、风景区索道、桥梁、隧道等。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交通设施占用的建成地应为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面积之和扣除非游客占用部分的面积。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生态环境研究和政策制定领域。

本文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展望。

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环保组织人类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于1990年提出,并于1996年进行了首次地区分析。

早期的生态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大小,以及探讨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发现,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远大于其本国生态承载力,存在环境过载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和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逐渐深入到更具体的领域和问题。

一方面,研究者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足迹之间进行了更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对生态足迹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态足迹主要来源于食品生产和能源消费,而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有助于降低生态足迹。

研究者开始探索生态足迹模型在城市研究、生态系统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一些研究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城市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有研究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相结合,用于指导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

在未来,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生态足迹模型需要更加准确和细致地估计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足迹。

为此,需要加强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和验证,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生态足迹模型需要与其他环境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整合,以全面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碳足迹、水足迹等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生态足迹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解决数据获取、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统一性等问题,以便实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比较和评估。

凤凰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文献综述

凤凰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文献综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综述论题凤凰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学院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方向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姓名王晓君导师郑焱2014 年10 月7 日目录1 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3)1.1.1 研究背景 (3)1.1.2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4)1.2.1研究框架 (5)1.2.2研究方法 (5)1.3 本文创新点 (6)2文献综述 (7)2.1国外研究现状 (7)2.2国内研究现状 (8)2.2.1 初级探索阶段 (9)2.2.2 快速发展阶段 (10)参考文献 (14)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1.1 研究背景1.1.1.1 古城地理凤凰(苗文:Jib Zhes),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

总面积:1751.10平方公里, 总人口:421557人(2012年),辖24个乡镇,3 55个村(居)委会。

1.1.1.2 古城气候凤凰古城处于中国多云中心区的边缘,年平均云量在8成以上,年平均雾日达3 5天,日照偏少,处于中国低照度中心区及湘西北低值中心区。

凤凰古城处于湘西低热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度,大于等于 35度日数全年仅10.5天,日照差年平均8.3 度。

凤凰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少雨地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仅1308.1毫米,年降水量为州内最少,也是全省少雨区之一。

1.1.1.3 古城丰富的文物与旅游资源据《凤凰文物志》记载,古民居及特色民居达242处,建筑主体完整,原貌保存,达一级保护 113 处,二级保护 83处,一般保护46处,其中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古遗址116 处,石板古街道20 多条,各类庙祠建筑达58 处,城内还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条均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摘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按照wackernagel等提出的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及bicknell等提出的投入产出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传统模型在数据、消费项目、模型的修正与耦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单区域投入产出与多区域投入产出生态足迹的研究前沿,以及国际上关于核足迹计算方法的争论,最后本文对现状进行评述。

关键词:生态足迹;投入产出;多区域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引言据统计,仅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会刊ecological economics自1996年第11期发表生态足迹研究的文章以来,至2010年第1期,共发表有关生态足迹理论评述、区域实证、方法改善、行业应用的论文达56篇。

ecological economics在2000年第3期还以专刊形式集中讨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问题。

2000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国际智库环球足迹网络gfn(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都更新模型法和应用的进展,并且每年公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足迹账户nfa(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及生态足迹报告。

2008年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环gfn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一、生态足迹简介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ecological appropriation),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消纳他们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工具,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应用1.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工具,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就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2.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原理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马修·斯蒂尔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影响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包括人类活动足迹和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足迹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人类对生物能源和材料的需求,后者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个足迹进行比较,可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在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不同产业和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在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更加广泛。

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发现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这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环境压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回顾与展望引言一、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程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斯特恩斯(William Rees)和兰德斯登(Mathis Wackernagel)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6年在《地球学刊》(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

生态足迹模型最初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总量,以满足其居民的消费需求,并与该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生态资源供给相比较,从而评估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

随着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研究者们逐渐完善和拓展了生态足迹模型,使其不仅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足迹,还可以用来评估个人、组织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生态足迹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评价、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分析,可以发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还可以发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通过对城市、行业和企业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管理,推动了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

在国际层面上,生态足迹模型也被运用于跨国合作和全球环境治理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虽然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的常用指标之一。

国内外针对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展望。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他们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生态系统耗竭情况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地区和人群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模式的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模式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再次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负载的影响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城市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负载程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是模型的改进和完善问题。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对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不够重视。

模型需要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和调节能力,以更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其次是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问题。

生态足迹模型需要大量的生态和经济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难以获取和处理。

需要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再次是应用场景的拓展问题。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应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需要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企业的环境管理、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继续完善生态足迹模型。

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指标和因素,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其次是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研究。

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吴文彬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1.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

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的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的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的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乌海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

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作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对于乌海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乌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乌海市生态足迹分析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是一种量化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通过测算区域内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吸收能力,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乌海市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进行量化分析。

2. 乌海市生态足迹现状根据数据测算,乌海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消耗包括能源、食物、木材等。

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乌海市的废弃物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三、乌海市生态安全评估1. 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估方法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通过分析乌海市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对乌海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

2. 乌海市生态安全现状及问题乌海市的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策略1. 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生态足迹乌海市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同时,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 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安全为提升乌海市的生态安全,应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荒漠化治理,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乌海市应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

旅游生态足迹综述1引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流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1]。

如何定量测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

生态足迹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odate=∑(Ni某Si)+∑(365某Ni某Ki某Ci/r)式中,Ni为第i种住宿设施拥有的床位数;S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建成地面积;Ki为第i种住宿设施的年平均客房出租率;C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能源消耗量;r为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

2.3旅游餐饮生态足迹2.4旅游购物生态足迹2.5旅游娱乐生态足迹旅游娱乐生态足迹测算包括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建成地及其能源消耗。

由于游客室内休闲娱乐设施(如歌舞厅、游泳池、棋牌室、网球场、健身房、保龄球馆等)往往附属于住宿与餐饮设施内,故这部分建成地面积不计;室外大型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等则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因为建成地面积休闲娱乐活动中的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可以忽略不计。

计算公式如下:TEFentertainment=∑Si式中,Si为第i类游客户外休闲娱乐设施的建成地面积。

2.6旅游游览生态足迹旅游游览生态足迹指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各类游览活动所占用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所需面积。

这些地点主要指旅游吸引物,如旅游景区、博物馆、植物园等。

游览观光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游览观光的对象即旅游吸引物,主要以旅游景区(点)为物质依托。

游览观光的生态足迹测算包括各类景区(点)内的游览步道、公路、观景空间的建成地的面积总和,而非景区(点)的实际占地面积。

对于不同的旅游景区,其生态足迹计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TEFv iiting=∑Pi+∑Hi+∑Vi式中,P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游览步道的建成地面积;H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内公路的建成地面积;V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观景空间的建成地面积。

国内外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综述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法已经成为测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自我国引进以来,旅游生态足迹理论经过许多研究学者结合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具体情况研究、发展,逐渐成熟起来。

通过查阅大量旅游生态足迹的文献专著,本文章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计算方法,并总结了近年研究进展,阐述了个人期待。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旅游业得以不断发展,因此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对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000年,威克纳格首次将生态足迹分析法应用于旅游业中。

2002年,旅游生态足迹的定义由英国学者Colin最先阐释。

从那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结合大量实例,研究了旅游生态足迹(TEF)的相关问题。

旅游生态足迹(TEF)理论模型成为测算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生态的研究理论不尽相同,主要是结合不同的具体旅游地开展实例研究,而对其概念的理论性研究略少。

本文从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旅游生态足迹这种较学术的问题的理解,也方便其研究更好地推行。

一、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看,旅游者必定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能源、资源进行损耗,所以,正确精准评估旅游生态足迹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据Colin对旅游生态足迹的原始定义,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消耗掉的资源和能源转化成的相应生物生产性面积就是旅游生态足迹。

换句话说,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消耗是难以测量的,旅游生态足迹就是将难以精准测量的消耗量化成为具体可感的指标――土地面积。

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土地面积是统一的,没有区域差异性,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土地面积也是一个能被人们感知的通用直白的概念。

对于一个旅游区域而言,人口主要包括当地常住居民和旅游者,资源也是由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消耗的,因此居民的“区域本土生态足迹”和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

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一)概念Catton在1986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

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大量出现。

Rees W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

他和Wackernagel M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吴文彬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1.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

1962 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b5E2RGbCAP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 21 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p1EanqFDPw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DXDiTa9E3d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 -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

生态足迹作为定量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其简明、直观和易操作性成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

RTCrpUDGiT2.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生态足迹由加拿大人 William 及其博士生 Wackernagel在 20 世纪初提出,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消费生产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Wackernagel, 1996)。

William 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

1996 年以后, William 和 Wackernagel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解释:“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

1999 年, Wackernagel 将生态足迹定义为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5PCzVD7HxA 生态足迹理论将人类活动的影响表达为各种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而判断人类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李利锋、成升魁, 2000),其理论基础在于: <1)人类可以测度自身所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以及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所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

[1]生物生产性面积是表达的基础,为各类不同的自然资本提供统一度量的转换标准。

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20】,生物生产性土地包括耕地、草地、森林、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6 大类。

而生态承载力是指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2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赤字,相反则为生态盈余,比较结果测度了人均占有资源量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衡量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jLBHrnAILg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究尺度<1)全球尺度。

Wackernagel 等<1997 )首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世界上 52个国家和地区 1997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 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 2 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 0.8 hm2。

WWF 从 1998 年开始发布显示自然世界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地球生命力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 <2006 )》显示:从 1970 年到 2003 年,全球“生命地球指数”下降了30% ,人类正在以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 2003 年,全球的生态足迹为 141 亿公顷,人均足迹为 2.2 全球公顷,生产性面积提供的总量为 11.2 个全球公顷,人均生物承载力为 1.8 全球公顷。

报告指出,从 80 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生态足迹”过度超过地球的生物承载力的状况, 2003 年超过的幅度达到了 25% ,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威胁。

xHAQX74J0X<2)国家和区域尺度。

在国外研究方面,《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18 》提供了 2007 年各大洲的生态足迹状况,非洲人均消费生态足迹 1.4gha,亚洲为 1.8gha,欧洲为4.7gha,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5.5gha 以及北美为 7.9gha。

Lenzen 和 Murray<2001 )利用实用土地面积和排放物对澳大利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生态足迹为 13.6ha/cap,Rawshan Ara Begum 等 <2009 )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方法和生态账户计算了马拉西亚的生态足迹,认为马来西亚人均 0.304 公顷就可以满足现有消费和生活方式。

LDAYtRyKfE国内研究方面,谢高地等 <2001 )计算了 1995 年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情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占用生态空间为 1.848hm2,中国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5 hm2。

陈敏等 <2005 年)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 1978~2003 年中国生态足迹,表明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hm2上升到 1.547 hm2,生态赤字逐年增加。

陈成忠、王晖<2009)利用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对中国1949~2006 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

此外、徐中民、刘宇辉和彭希哲【5】以及陈丽萍和杨忠直【6】也对中国的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从区域层面上,陈东景等<2001)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 1999 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彭希哲,刘宇辉 <2004 )对中国西部 12 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估算。

在不同的省份研究上,不同学者对不同省市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研究,包括李金平、王志石【25】、陈立群【26】、郭秀锐【27】以及谈静华【28】等,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省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Zzz6ZB2Ltk2.研究方法的改进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 Bicknell(1998> 首先将投入产出法应用到新西兰的生态足迹核算中。

Ferng<2001)提出利用复合土地乘数 <the composition of land multipliers )替代土地乘数计算生态足迹,并以 1991 年台湾为例计算了生产用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

Erb(2004> 利用地区恒定产量(country-specific yields>对奥地利 1926-2000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且在计算木材时采用可持续产量 <sustainable production )估计森林面积。

Hubacek 等11首先用 PIOTs 估算了国际贸易中的土地占用。

Wackernagel 等 <2001)采用“实际土地使用”方法,通过动态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计算了 1961-1999 年奥地利、菲律宾和韩国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韩国的快速工业化导致了生态足迹的提高,奥地利变化不大。

Habel 等 <2001 )利用持续世界产量 <constant global yields )、可变世界产量 <variable global yields )以及可变地方产量<variable local yields )计算了1926-1995 年奥地利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不同的方法其结果不同,因此,设定生物生产量是必要的。

Lenzen<2001 )等对澳大利亚的生态足迹研究中,温室气体排放一项考虑了除草、堆肥、工业、煤层、天然气开采渗露等在该国不可忽略的过程,并将进口、国产、出口消费进行了区分,有助于分析环境压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向。

Ferng(2002> 在计算能源足迹的框架中,考虑了最终产品和服务消费、最终能源消费和最初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以台湾为例说明如何计算及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哪些改进。

Cuadra 等 <2007 )采用生态足迹、经济成本与收益评价和能值分析 3种方法,评估了尼加拉瓜甘蓝、番茄、玉 M 、波罗、菜豆和咖啡等 6 种热带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

Moran 等<2007)将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结合起来衡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Siche 等 <2008)通过环境可持续指数、生态足迹和能值的对比分析,认为生态足迹和能值具有较好的联系性,认为考虑能值的优点对改进生态足迹方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dvzfvkwMI1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1 )建立预测模型。

Rees 认为,生态足迹分析法并没有提供一个研究生态足迹的动态窗口,它只是一个时间点快照,因此它不具有预测功能。

为了改变生态足迹缺乏预测的缺点,罗璐琴等 <2008)以武汉市为例,在对武汉市 1978~ 2004 年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了生态足迹动态预测模型。

陈成忠、林振山<2009)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态承载力构成指数的概念,计算并构建了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指数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指数较为理想的 ARIMA 预测模型分别为ARIMA<2,1,1 )、 ARIMA<1,1,1 )。

常斌等 <2007)提出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在生态足迹的预测方面采用消费预测模型和人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方面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预测了 2005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