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对现代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课论

论文题目:中庸之道对现代化的影响

姓名张士林

学号201212120231

年级2012

专业动画2班

系(院)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张忠年

约2644字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其“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的基本特征和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精神状态对平衡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庸之道积极意义

“中庸”之词最初见于《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被孔子弟子子思发挥著《中庸》,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对其加以注释、编辑和整理,最为“四书”之一流传天下。此后,“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孔子之前,“中庸”一词是分开来使用的。“中”最早具有的含义为箭射靶心,射中目标的意思,《说文解字》将“中”解释为“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后引申为中正、中和、正确、恰当、适度等意思,也成为孔子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庸”按照字面意思为庸常、日常、寻常、平庸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庸”的解释为:“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与“变”相对,有规律的意思,“不偏不为中,不易之谓庸”(《中庸章句》)。其次,“庸”还有用的意思。“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朱熹《中庸章句》提下注目:“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思想,将“中”、“庸”二字联接,并赋予丰富的哲理内涵,成为流传千古的政治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与老子道家的用弱和法家的用强不同,基本要点就是“用中”、“执中”,就是要求人们在政治伦理中,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之,也无不及,在社会人生中走中正之道,追求中和美,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去,终身运用之,使之成为永不变更的法则。它强调把握适当的限度,兼顾事物的不同方面,保持事物的平衡,以使言行合乎礼所规定的道德标准。

二、“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孔子居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纲常混乱之时,社会思想混乱,人心无所适从的复杂现实需要一种学说人心、拯乱世、和家园,中庸之道便应运而生。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自然环境恶化加剧,处处存在不可调和、不可避免的矛盾与纠纷。然而,“中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构建有条不紊的竞争机制,以“中庸”之道创造创新之法,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倡导人民要安分守己,懂得顺其自然,深挖“中庸”的内涵,构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性魅力。“中庸之道”一方面要求社会团体和谐、平稳,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庸”,根据客观实际来决定“合适恰当的程度”,从而既不触犯别人利益,又能维护自身利益,还能维护事物的平衡、包容状态。所以,不难看出,“中庸”是一条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是现代人鲜有的品质,也正如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所言,他不仅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文化的多元,而且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准则和道德规范。

三、“中庸之道”对现代化的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流思想的集中表述,是我党在认真总结执政治国的经验教训,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汲取中国传统“仁”、“和”文化的思想资源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儒家思想体系核心的中庸之道更是

对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的人文危机,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这些都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障碍,而孔子“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用于处理“亲亲、仁民、爱物”中所出现的种种危机,对于形成整体和谐状态都将有所裨益。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也是今天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宝贵的思想资源。首先,“中庸之道”能对各种极端的欲望和情感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处理,教导人心向善,净化心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实现“自我”和谐。《中庸》第一章有文曰:“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胡其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倡导人民慎独自修,好学笃行,不急不躁。从容面对各种诱惑,实现内外合一的“自我”和谐。其次,中庸思想提出:“以人治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教育社会成员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以己度人,用真诚去感召对方,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建立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社会关系,达到“人人”和谐。最后,“中庸之道”倡导醉熏适度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欲焉。”提倡喜怒哀乐发而有节制,是的天和地都各得其所,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欣欣向荣,达到“生生之谓易”。

古语说:“用则满目才俊,弃则满地糟糠。”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文化观具有纳万物于胸中,不自设藩篱的宏大气势”。只要发扬其中精髓,摈弃其中糟粕,构建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的处事性格,建立和谐有序、不偏不倚的社会秩序,我们才能使这一古老的文化精神内涵焕发强大的现实意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完美对接,达到“自我”和谐、“人人”和谐、“天人”和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第2版.

【2】张葆全.论语通译.漓江出版社,2007.,第2版.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第1版.

【4】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5】刘成级.中庸的思想.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