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学论文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https://img.taocdn.com/s3/m/45824f38eefdc8d376ee32b1.png)
报名序号:周班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与灵魂不朽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2013年 5月 21 日死亡与灵魂不朽摘要:死亡是一种残酷的美。
我们生来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事实,即死亡,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万物中有始而灭。
但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生活完之后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结束,像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灵魂能离开身体。
灵魂把身体看作是一种工具,所以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灵魂,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存在。
而,人死后有灵魂吗,如果有的话灵魂在哪里,灵魂是否可以达成不朽?关键字:死亡灵魂不朽苏格拉底什么是死亡?死亡即丧失生命,生命终止;不继续生存;无法存在、不存在。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左右)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
也有部分死于意外,如战争、地震等。
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
②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
③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过去人们习惯把呼吸、心脏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
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术的普及,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它们冲击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全脑功能停止,自发呼吸停止后,仍能靠人工呼吸等措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和除脑以外的各器官的机能活动。
这就出现了“活的驱体,死的脑”这种反常现象。
众所周知,脑是机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官。
一旦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个体的一生也就终结。
这就产生了关于“死亡”概念更新的问题。
“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3ed5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1.png)
第1篇一、引言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探讨生死之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死学逐渐成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
宗教学作为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学科,与生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生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宗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生死学的内涵与特点1. 生死学的内涵生死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死亡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生命与死亡的本质,探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
2. 生死学的特点(1)跨学科性:生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
(2)实践性:生死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生死问题的实际应用。
(3)人文关怀:生死学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强调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三、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1. 宗教信仰对生死观念的影响宗教信仰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生死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影响着人们的生死观念。
例如,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升天的门户,伊斯兰教则认为死亡是灵魂归宿的起点。
2. 宗教仪式对生死实践的指导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对生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佛教的火化仪式、基督教的葬礼、伊斯兰教的土葬仪式等,都是对死亡者的尊重和悼念,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慰藉。
3. 宗教教义对生死哲学的启示宗教教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死哲学思想,对生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佛教的“无常”观念、基督教的“永恒生命”理念、伊斯兰教的“复活”思想等,都为人们认识生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中的作用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宗教团体都设有慈善机构,为贫困、病患、临终者提供帮助。
此外,宗教团体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祈祷、冥想等,帮助人们面对生死,寻求心灵的慰藉。
四、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应用1. 促进生死教育宗教学可以为生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305e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8.png)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
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
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
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
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
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
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
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
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
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111f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7.png)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一、引言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死观更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生死观,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因素和特点,并提出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
二、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个人经历对生死观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亲人离世、亲身经历疾病等情况,这些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死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个人的信仰和哲学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生死观。
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进而影响了个人的看法。
最后,社交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朋友、同学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都可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心态,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死的态度。
三、社会角度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首先,社会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文化信仰将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大学生。
例如,传统观念中将生死视为一种必然的轮回,这种观念可能会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影响。
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和现实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生死产生负面的情绪和焦虑。
面临求职竞争、学业压力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对生死有一种逃避或者无力面对的态度。
四、文化角度文化传统也是形成大学生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生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生死往往与命运、宿命等概念相联系,人们更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体价值。
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五、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生死观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大学和家庭应该重视教育引导,通过课程设立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死问题的正确认知。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思辨讨论的机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开阔和多元。
再次,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引导大学生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死,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论生死-议论文
![论生死-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42b1f9e518964bce847c50.png)
论生死-议论文
"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如鸿毛,";生死即是一对矛盾,也是一对患难兄弟,有生必有死,有死偏有生,所以生死福祸不要看得太重。
一日不知有多少婴儿要生,一日又不知有多少老人要死,生与死的不断交替,成就了我们的人类社会,人不可无死,所以人一次生命的机会十分宝贵。
古人云:"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革命伟人周恩来死时,感天地泣鬼神,全市上百万人前来哀悼,为周总理送行。
周总理生的光明正大,一心为国,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岁出山,为先主出谋划策,又为后主辅佐,在五丈原前操劳而死,享年53岁。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抗战英雄邱少云,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灾难降临却临危不惧,却不为生命而反叛祖国,死得重于泰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对祖国之情是多么的深厚。
比其他们,有的人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尽向慈禧太后进供谗言,让主张维新的光绪帝活活关在大牢中十年。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纷纷入京抢掠,大清之主咸丰帝,竟不顾众人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带着戏班几百,宫女上千逃亡热河,最后病死在那里。
他们生时遭人谴责,死时受人唾骂,李莲英最后竟然成了一具无头之尸。
他们死如鸿毛,死得一文不值,他们是千古罪人。
人固有一死,也必有一生,不可苟生而背叛正义。
生死这对患难兄弟一生陪伴着我们,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也能为国家带来贡献!。
论文范文:在社会学理论中对中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
![论文范文:在社会学理论中对中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117d9248d7c1c709a1456f.png)
论文范文:在社会学理论中对中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引言1.1研究缘起1.1.1研究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的价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的即学会生存。
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和最终结果——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不可回避和避免的。
因此,死亡理应被人们所正确认知和对待,想要学会生存,首先要正确认识死亡。
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十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察的。
”因此,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理应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
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思考和超越作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1叔本华认为死亡是“哲学灵感的守护神”,他认为“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们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了”。
生命的质的规定性之一就是有限性——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
生死的对立,让人们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人们才能克服“明口复明口”的惰性,才能认真的去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才更激励人们去努力生活和创造。
贝克尔在其著作《反抗死亡》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死的思索极大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
”珍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也是结果。
任何人,无论伟大与卑微,无论智慧或愚笨,都无法逃避。
既然人人都无法逃避,那么只有充分的了解它之后才能更好的去面对它。
正如米奇·阿尔博姆 C Mitch Albom)所说:“一旦你学到如何死亡,你就学到如何活着”。
美国死亡教育学家Feifel也说过:“死亡是人类的限制,但是有尊严的生存则是人类的权利”犷。
因此,向人们提供有关生与死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1.1.2我国青少年的生存质量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升。
高一议论文关于生死观的议论文
![高一议论文关于生死观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9c34d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d.png)
关于生死观的议论文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4e878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f.png)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第一篇: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安乐死”的伦理思考【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严肃且颇具争议的问题。
对安乐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安乐死。
本文分析了安乐死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安乐死的发展历程。
使读者对安乐死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析对反对安乐死和支持安乐死的依据,揭示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
对安乐死的伦理价值从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进行阐述。
为安乐死在中国的实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安乐死发展伦理问题建议“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不仅要关怀自己的生命本身,而且要关怀社会;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担当,而且还要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有所担当。
"【1】对于已进入死亡阶段且饱受痛苦煎熬的病人及其家属来说,在运用现代理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延长死亡的时间与进行安乐死,减轻自身的痛苦并保持住最后的人格尊严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
一个个现实问题羁绊着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发挥,我们要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安乐死问题。
本文对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揭示,并对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实现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安乐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现在说的安乐死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疾苦的垂死病人所采取的临终生命处置捌。
英文解释为:无痛苦地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非常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
中围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苫,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牛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F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伞过程Ⅲ。
由此町见,安乐死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有4个Ⅲ:①病人自愿自决。
②现代医学无法医治的疾病。
③病人本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苫。
④由医学专家或医疗机构鉴定。
一般地还把安乐夕匕分为广义安乐死和狭义安乐死‘”以及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Ⅻ。
欧美许多国家最先掀起了安乐死运动,积极提倡安乐死。
1936,在英国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提出安乐死法案,并开展了很多有组织的活动,谋求法律上对安乐死的认可。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7d13d0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0.png)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
生存与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找不到前进的路或方向,解不开一个生与死谜团,这便是死亡!心灵的死亡。
找到了活下去的真理,前进的路或方向,这便是生存!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很重要,对于这个社会我们是什么呢?应当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梦想,都要无比的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便是生!
死亡其实是一种战争,这是逃避事实逃避责任的一种行为!梦终究是要醒来的,不必沉醉在其中,否则无法自拔。
如果产生了死的念头或生与死的意义相同那便是接近死亡了。
生与死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存为家人给予了一份希望和报答,为国家.社会.人民.亲人和那些爱自己或自己爱的那些人做一些贡献,这便是生的真理!
死亡对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承担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但这更是一种但这更是一种逃避。
这是对在乎自己的人的一种摧残和不负责任。
醒来,不过是一场好梦!
对于生死幸福的观念是不同的,死:把自己向往却不可及的境界称为幸福。
生:幸福是可以拟定的,比如一次好成绩或好的饭菜都可以是幸福!!
人生中挫折是难免的,曲线和直线都是人生要经历的,如果人生只走万无一失的直线,那多没意思啊!挫折就好像回忆雨过天晴回忆起来才是最美好的!
这便是生存与死亡的区别!!
初二:赵韩愈。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论文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afea7f02768e9951e738ab.png)
报名序号:19 周日班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姓名宋庆丽学号 222011317011027年级 2011级专业生物科学(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3年 12 月 3 日【摘要】:生与死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可以说凡生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理性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越来越重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同时开始对生命价值进行反思,安乐死的思想应运而生。
如今安乐死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性、观念性、伦理性、宗教性及社会性等多方面问题。
然而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安乐死是可以实施的,但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伦理争议伦理原则【正文】一、何谓“安乐死”安乐死, 来源于古希腊文euthanasia 一词, 本意是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对患有现阶段医学科学技术不能救治而又极端痛苦的病人, 在不违背其意愿的前提下, 由病人自主要求或其亲属要求, 经过医生的认可, 由医务人员实施的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终结生命的一种处置行为。
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也有多种形式,据实施行为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积极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②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根据病人对安乐死的接受与否, 分为①自愿安乐死,是基于病人的自觉自愿所作出的选择。
②非自愿安乐死,病人并无选择权力或缺乏选择能力, 由亲属或医生代为决定的,由于无法确知是否是病人的意愿还是其他人的强制, 从而很难在实践中区别是善意行为还是蓄意危害行为, 人们对其争论较多。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825d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5.png)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在大学生活中,生死观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议题。
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个人性格、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生死观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大学生生死观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生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大学生对生死抱有恐惧和焦虑情绪,他们害怕死亡,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而另一些大学生则表现出对生死的淡漠和漫不经心的态度,他们对生死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 二、影响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因素1. 家庭背景:家庭是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或长辈的态度和言行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2. 社会环境:社会的风气和文化传统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起到一定影响。
比如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物质欲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对生死的看法。
3. 个人经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其生死观产生影响。
## 三、培养健康的生死观1. 积极的心理疏导:大学生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情绪宣泄和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
2. 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大学生应该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3.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 四、结语大学生生死观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健康的生死观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死观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健康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挑战和变数。
生命可贵,珍惜当下,感恩每一个明天。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c48cb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4.png)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生与死议论文800字_生与死中学优秀作文5篇生与死议论文生与死,一个严肃的话题。
生,是天堂;死,是地狱。
两个极端的字眼,却莫名地被牵到了一起。
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显得很平常。
平凡而正常,却又现实得残酷,真切得凝重。
我们都习惯了生,每诞生一个新的生命,就表示竞争到了生的权利。
活着,成长,这些无可厚非,也毋庸置疑,但是,都别忘了,尽管上帝赋予你生的权利,但它总有风化的时候,那时,死神在你别无选择的路口静候你的到来,这就是死亡。
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得不要的权利。
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
当生之希望得以实现,那么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来,它悄然无息,毫无表情,冷酷且绝情。
一想到死,我们不免想到黑白的遗像,黑白的灵堂,以及亲属们哭得昏天暗地,撕心裂肺的情景,有谁会想到天空中嵌着的缤纷的彩虹呢?应该不会,尽管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壮烈的诗句,但谁又会愿意为了图个名声而去干这种傻事呢?应该也不会,其实死说可怕也可怕,说不可怕也不可怕,它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一件事,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总会随历史流逝化为乌有,然后给你的人生打下一个精美的句号,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省略号。
那就等待后人的评论了。
有人说,既然出生后总是要死的,那干脆就不生好了,这似乎也太消极了,我认为,从生到死是一种过程,它不在乎你的原因与结果,却重视你的经历,人自打一出生就是要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最后的死亡固然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我们应该竭力让自己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倍显光彩。
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自杀,认为这样就可以解脱了,就可以了却尘世中的浮华,闹市中的喧嚣了,打个比方吧,生命就是跑道,无论你在途中曾跌打滚爬过多少次,只要你努力坚持下来了,赢来的是数不尽的鲜花和掌声。
只可惜有的人跑了一段后,只因跌了一跤就永远地倒下了,人活着不为什么,只图死后别人不在你坟前吐口水就知足了,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列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轻于鸿毛,有的人重于泰山?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生死的议论文
![生死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040e4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1.png)
生死的论述引言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对生死的思考、争议和讨论。
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宗教、哲学、文化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生死的讨论,并探讨生死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通常将生命看作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
生命赋予了人们各种感受和体验,包括喜悦、悲伤、痛苦等。
同时,生命也赋予了人们意识和思考的能力,使得人类可以创造、学习和发展。
生命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梦想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生命的意义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有关。
人们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建立家庭、社群和社会,共同创造和分享快乐。
生命的存在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人们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
死的意义和价值在谈论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时,人们常常想到的是人的身体的死亡。
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死亡的到来使人类面临着生的终结和离别的痛苦,同时也为新的生命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在某些宗教和哲学传统中,死亡被看作是人灵魂的解放和超越。
死亡将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其得以与神或宇宙合一。
在这种观点下,死亡不再被认为是恐惧和终结,而是一种过渡和转变。
生死对人类的影响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对人类的影响生命给予人类希望和动力。
人们在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会面临挫折和困境。
然而,生命使人们能够坚持和克服困难,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生命也使人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命对人的意义还表现在善待他人和环境上。
人们意识到只有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因此,人们发展出许多伦理和道德规范,以指导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价值观。
死对人类的影响死亡的到来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浪费生命的机会。
死亡也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并引发对存在的深层思考。
对于失去亲人和朋友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巨大的悲痛和损失。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240e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5.png)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探讨生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科学观点以及个体经历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旨在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求。
一、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宗教信仰在塑造生死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宗教对于生死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基督教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通往一个更好的世界;佛教强调轮回转世,追求解脱;伊斯兰教相信死后会有永恒的天堂或地狱。
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生死的态度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和物质的生命意义。
二、文化传统对生死观的影响文化传统也是大学生生死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民族和国度对生死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后世报答和孝道,故对于死亡尤为重视;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常导致对死亡的不敏感。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受到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符合自身文化背景的生死观。
三、科学观点对生死观的冲击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对生死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现代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并有望解决一些传统上不可治愈的疾病。
同时,科学解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也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超自然观念构成了挑战。
大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生死观,通过肯定生活的科学性和可观测性,来赋予生命以更深刻的意义。
四、个体经历对生死观的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这些经历常常对生死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友的去世、自身的疾病或者悲剧事件,都会让大学生对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有更直观的认知。
这些个体经历激发着他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生死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科学观点以及个体经历密切相关。
在大学生活的探索和成长中,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死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无常。
正确理解生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每一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价值。
生与死的议论文作文
![生与死的议论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95ef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5.png)
生与死的议论文作文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生与死的议论文作文,仅供参考。
生与死的议论文作文篇一屈原投江自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离骚”;海子卧轨而死,呤出了优柔感伤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这个字在他们的心中犹如苍穹白云一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不过,切不可说他们是“轻生”,无视上帝赋予他们的宝贵生命,那是大不公平的。
他们也许是参透了人生的某一内涵,某一意义,或许是看破了人生的某一本质吧!用这种或那种方式结束了生命,去过他们想要的那种生活。
那些饱含哲理的诗句,便是最好的见证!其实,生并不是对每个人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
相反,死也许会让人获得幸福,获得解脱。
因此,当一个人悄悄离去时,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去批判他们,这也许是他们最正确的选择!也许,又有人要产生疑问了。
照那样说,人生岂不是只有死才是最伟大吗?不,当然不是!其实,人世间又有几人是看破人生的呢?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生着好。
他们其中一些脚踏实地地活着,用双手创造生命,创造快乐,在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与屈原,海华考|zk168子是同等的,即使,不在同一个空间。
但是,遗憾的是有些人装着看破红尘的样子,打着“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旗号,到处寻欢作乐,虚度光阴,那简直是混蛋。
只有躯壳,没有思想,没有精神,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呢?他们对待生命也是平淡,对死也是无所畏惧,可那不是英勇!我敢说,他们活着比死还要难受!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人生的“短暂”与“漫长”了!其实,人生中的“短暂”与“漫长”并不是对所有人而言的。
简单地说,他们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诚然,有些人的生活丰富而多彩,是他们感慨人生短暂。
但有些人的生活单调而死气沉沉,他们便呻吟着漫漫人生路。
对前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天;而对后者而言人生犹如百世!不过,真正的人们又何必在乎这些呢?人生多彩,我们度过了;人生苦闷,我们经历了。
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
![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859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3.png)
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摘要:生死观教育在医学实践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临终病人和家属,正确引导其生死观,可以使他们更加平静和镇定地面对病情,提高生命质量。
对于医护人员,正确的生死观可以减少工作压力,并更好地挽救生命。
本文介绍了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应用价值,并探讨了在临终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希望能够为医学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生死观;临终病人管理;医学教育;急诊医学一、引言生死观是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意义问题。
在医学实践中,生死观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临终病人和家属,正确引导其生死观,可以使他们更加平静和镇定地面对病情,提高生命质量。
对于医护人员,正确的生死观可以减少工作压力,并更好地挽救生命。
二、生死观教育的内容1. 生死观的概念和意义生死观是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意义问题。
正确认识生死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生命的真谛,从而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等复杂问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生死观与医学实践医学实践是以医患为中心的,医患双方的生死观会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医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职业责任,在对待临终病人时,要善加安慰和关怀,避免使用审判式语言,扭转病人和家属错误的态度和信念。
3. 生死观教育的方法(1)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介绍生死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临床实践,培养感性知识。
(3)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应对疾病和死亡的能力。
三、生死观教育在临终患者管理中的应用1. 与患者、家属交流对于临终病人,医护人员应该采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增强自己的情感沟通能力,帮助患者和家属感受自由、支持和共情。
注意体现尊严、关怀和同情等基本价值。
2. 身体舒适护理针对临终患者的身体护理,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痛苦,保持患者的舒适。
论生死学相关问题
![论生死学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0085016137ee06eff918d2.png)
论生死学相关问题[摘要]生死学是一门古老的新学科,作为学科群,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个体及群体在生物、社会、心理方面的解构与重组,它研究死亡过程、死亡时刻、死亡状态及人文关怀。
生死学又是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
文章着重分析生死学的逻辑起点、认识论、悖论及两难问题以至三难问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的灵学与科学分歧;优生与优死,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以及生命价值论的矛盾。
上述三论与公益论的矛盾,争议不一,莫衷一是,只能通过价值分析解决。
价值分析包括代价/效分析、代价/效益分析和风险/效益分析。
[关键词]生死学;生命;死亡;价值分析一、辞源及学科的形成生死学西名Thanat010gy,意谓死亡学。
日本译为死生学(日本旧译死相论、死因学、死亡学),拙译生死学,一免惊心动魄,二合中国习俗,三合辩证法。
称生死学有史学根据,也有科学根据。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可见生与死相互联系。
伊壁鸠鲁说:“我们活着便不是死亡,我们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黑格尔说:“死亡是生命的重要因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发挥了黑格尔的观点指出:生就意味着死,生命的结果就是死亡;死亡是有机体、实体的解体,但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又译作种子),或多或少与灵魂相同的东西;比一切活的有机体、活得更久,不把死亡同生命联系起来就不算科学。
生死学的形成发源于灵魂的观念。
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埋葬坑周围洒上赤铁矿粉;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颅骨化石穿孔;西安半坡的仰韶遗址(公元前4000年)的幼儿瓮棺葬,都表明原始居民相信人死后有“灵魂”。
早期宗教及早期思想家塑造了生死学的雏型。
儒教的基本观点是“死生有命”,但不信鬼。
《论语》生字凡22见。
死字凡26见:断言“自古皆有死”。
《孟子》泛论生死,生字凡53见:“养生丧死无憾”,“生之谓性”,仍然不脱孔子宿命论的窠臼。
同书死字凡48见,断言“见其生不欲见其死”,是典型的恶死乐生思想。
生死学
![生死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73d3d1a58da0116c174962.png)
生死学选课动机学院:法学院姓名:薛鹏程学号:1102100076我经常会做一个梦,一个很悠长的梦。
梦见一老人在旧村的村间大道死去,一群妇女惊慌失措,张牙舞爪的围拢过来,有人着力道按人中,翻眼皮,直至确定死了,吹起遭丧人家的喇叭,门口挂起写着大大的奠字的白灯笼,洗净身子,穿上绝好布料绝好裁缝做出来的寿衣,放在那长长厅堂最里的角落,神台的下面,等待隔日去火化的车子和下葬。
一截一截时光过去,没有听到尖叫的声音,只看到黑白的人像,就像旧时代的黑白无声电影一样。
想起小的时候看到一垂死的老人,瘦,皮包骨的样子,哼哼唧唧的躺在长椅上,有人端过白粥,煮得很烂的那种,用瓷匙卡开紧闭干枯的嘴唇,塞进口里。
几天后,那老人死了,埋在我爷爷的墓旁边,年间清明扫爷爷墓时,会走过去看看,看看那个墓和埋在地下的老人。
小的时候见到的死人不多,对于仅有的几个场面,却一直印象深刻,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重复。
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只小猴子,肚子被树枝划伤了,流了很多血。
它见到一个猴子朋友就扒开伤口说,你看我的伤口,好痛。
每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它,同情它,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它就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
继续听取意见,后来它感染死掉了。
一个老猴子说,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
是啊,如果它一开始就包扎好肚子的伤口,不扒开伤口给别人看,伤口就会慢慢愈合,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
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人类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没有人同情你就不会在乎伤口有多疼如果没有人嘲笑你就不会在乎伤疤有多难看如果没有人比较谁会知道什么是前途……”——《塔希里亚故事集·噩梦》我重复着死亡的噩梦,就像小猴子一次又一次扒开伤口,如果没有潜意识里的提醒,就不会十几年来,还是如此。
这是一种自我的伤害,对灵魂深处的伤害,更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病症,无法解释的病症。
我选生死学,是有目的的,我想明白些生死之事,借之让我能舒坦些,不再作那些梦。
或许我不该将心理学上的东西生搬硬套在生死学头上,非要在这里找出些灵丹妙药,用于医治我这些不是病症却又是病症的病症。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d476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0.png)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类作品的写作方式和特点,提供给我们参考和借鉴。
此处附上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它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写作的新启示和新思路。
生死的人生感悟1、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2、在生命的进程里,需要经历锻造的过程,才会有升华的可能,如果你已经度过了这过程,那么我觉得你会笃定的知道自己如何随性生活,也知道生死的意义,对错不在他人的的判定,需要你自己懂得这一切的意义。
3、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
4、生死离别,是人生最难割舍的情感,更是一种对逝者情感的考验。
5、你记得回来的路,又为何忘记了人间的距离。
6、随心一些,未来的日子里,活的春花灿烂。
毕竟生死已看淡,你还会怕什么?7、人老病死,自然规律,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有一半欢笑一半流泪,儿时哭哭笑笑,无忧无虑,长大了懂的事情多了,烦恼也多了,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曲终人散,有什么可怕呢?在有生之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日。
8、生极是死,死极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亦死,死亦生,生死一念间?9、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终点,生活是生死的过程。
10、人,都是有使命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11、有些再见,是再也不见。
人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每一次分开可能今生再也不相见。
12、人故有一死,早也死迟也死,穷也死富也死,有也死无也死,好也死坏也死,怕死也要死,不怕也要死,看淡死亡,不惧死亡,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过程,结果都一样,人人都要死亡。
13、人来自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正常的!14、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离去;每天都有意外发生。
我们总觉得生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直到有一天,身边的人突然离去。
15、看待生死就是放下,所有人都是从生来到死亡,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
16、生要行善,死是到极乐世界。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8dd53acc7931b764ce151a.png)
============================================================================报名序号:周班西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超越之我见姓名彭俊醒学号 222010*********年级 2010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2011年11月27日死亡超越之我见彭俊醒(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摘要:人们纠结于自然的生与死、社会的命与时、自我的情与欲之中,忧愁痛苦。
庄子指出了一条不知悦生与不知恶死、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恬淡寡欲与寂寞无为之路,并从中超脱出来。
关键词:死亡;超脱;庄子;纠结;生与死;命与时;情与欲;正文:死亡往往是我们所害怕的,但经历过死亡的人对死亡,对生命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就在高考之后的暑假,我们全家人去海边游戏,由于种种原因误点了,海边的天气又是变化无常,晚上7点时有些许风浪降临,但我们都不希望白来一趟,就下水了。
结果海浪越来越大,我和我爸游不回去了,挣扎了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幸好抓住了划海边线的粗绳,慢慢地拉回岸边。
因此,经历过几乎死亡的一次,我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见解,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可以转瞬即逝。
要做到超越死亡的高深精神的人,还是少数人。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庄子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与哲学—感悟哲人的死亡观姓名学号年级 2010级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2011年11月20日死亡与哲学—感悟哲人的死亡观【摘要】人生有限,死亡是必然的终点,人们对死亡常常感到恐惧。
“死亡”哲学作为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打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对抗死亡,即对抗对死亡的恐惧。
通过分析中西方哲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和对恐惧的抵抗,从中作出自己对死亡的感悟,让人们学会如何更理智地对待人生与死亡。
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哲学恐惧对抗超越【正文】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人人害怕。
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
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
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死亡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人人都有死亡的一天。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越是排斥,越会激发对死亡的恐惧。
对人构成威胁的,有时并非死亡,恰恰是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改变死亡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哲学家们却可以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态度,进而打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一、超越死亡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结束,存在的终点,这是人畏惧死亡的重要原因。
如果死亡不具有这样的意义,即不是人的终点,只不过是人生的逗号,人就不会再畏惧了,因为人已经超越了死亡的限制。
其实这同时假定了人是永恒的东西,永恒使死亡失去意义。
但事实并非如此,死是现实存在的,于是死亡与永恒这一对矛盾摆在了哲学家面前。
毫无疑问,只有一个办法能调解这对矛盾,那就是将人一分为二,只有这样人才能既死又不死,柏拉图哲学就是典范。
柏拉图认为人由肉体与灵魂构成,而人的本质在于灵魂。
肉体是肮脏的,恶的,短暂的;而灵魂则是纯洁的,善的,永恒的。
死亡的只是肉体,摆脱这个给人带来痛苦的肉体对人就是一种善。
既然灵魂不死,那么肉体死后,灵魂去向何处了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人还是会畏惧死亡,因为灵魂的去处是未知的,这就包括地狱的可能性,如若是这样,灵魂不死也就意味着痛苦不死,生不如死。
柏拉图回答,“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
他一举两得,使死亡不值得畏惧。
这种哲学,使人本身已经超越了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不复存在了。
直到中世纪,这种手法仍在延用,只是灵魂要想从时间中进入永恒须过上帝这一关。
上帝成了灵魂的阻碍,只有上帝可以让死亡过期,让灵魂进入天堂。
于是,基督道德教义成为人无惧死亡的屏障,可他们的灵魂却畏惧着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事物,神圣的上帝。
在这种深刻的恐惧下,灵魂在进入永恒前已经死了,而这种死亡偏偏难以对抗,一直延续着数百年,欧洲大陆上行走着一代代死者,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二、忽略死亡死与生总是紧密联系着,死是生最后的表现。
但如果有哲学家说,死与人没有关系,人的畏惧便没有了根基。
死亡对人来说已经如此轻描淡写,以至被忽略到无,这样的哲学是不可思议的,但伊壁鸠鲁却这样坚持着。
他认定自己的原子学说,世界的本质包括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受自然控制,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强加给原子的命运。
人之死,不过意味着构成人的原子的消散而已,肉体与灵魂消失,但原子长存,这就是死亡。
“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如果人担心死后的状态无疑是愚蠢的,当人变成消散的原子,这种存在对人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意义,从而死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亦和我们无关。
伊壁鸠鲁通过论述死亡与人无关来忽略死亡,进而忽略对死亡的恐惧。
比较起来,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则更为彻底,他直接否定死亡与人生的关系,完全否定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
同样地,在死这一点上,世界不是改变,而是终止。
”他总是把人生与世界紧密联系,认为两者就是一回事,基于这种世界观,他的“人生”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这种神秘即便是死亡也无法触及,更无法经验。
另外,不存在死后灵魂的世界。
空间上,世界是神秘的,因为它是有限的无限,无限在于广延,有限在于主体界限;时间上,人生是神秘的,因为它是无限的有限,无限在于无时间性即为永恒,有限在于时间性一旦存在就有终点。
从而死亡也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它确实存在,然而作为人生之谜,它的答案却在时空之外。
死亡在人生之外,它就需要被忽略,也应该被忽略。
畏惧和人生无关的事物只是自寻烦恼。
维特根斯坦宁愿这样想,人生的意义无法把握,但至少不在对死亡的恐惧那里。
三、死亡的意义从本质上说,忽略死亡其实是拒绝接受死亡,多少都有一些逃避的嫌疑。
人必须得承认,谁也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有时死亡就是现实地不期而至。
人常常畏惧的就是死亡的这种无限可能性,死亡在窥视着每一个人。
当人不得不接受死亡,没有后路可退时,就只能正视死亡了。
那么,要如何给人正视死亡的勇气呢?正视死亡,无疑是严肃的,人在严肃面前总不能率真地表露自我,因而这是困难的。
然而如果死亡对人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正视这意义就代替了正视死亡。
死亡也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需要哲学家去赋予的,哲学家就是一群练习死亡的人,拥有洞察死亡的明亮的双眸。
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死亡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塞涅卡认为,死不过是非存在,人在来到世间之前也是非存在,这也是一种死。
因而,人注定要在前后都是死的区间里行走,时间让人远离死亡的起点,却又将人带向死亡的终点。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来来往往的人所背负的命运注定要在时间里光影交错。
但这旅程却是痛苦的,烦恼、悲伤都在折磨着人。
可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带不走财富,带不走珍爱的人,只有自己单独的内心。
死亡是宁静的,它沉淀所有世间的纷扰,心灵在这份永久的和平与宁静里获得真正的意义。
越是畏惧死亡,越会忽略生活。
死亡就在生活里,离每个人都很近。
但它不是要人远离生活,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死,才会离生更近。
畏惧死亡的人,无疑也是畏惧自己的,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迷路。
死恰恰是让人认清自己的道路,人对死的恐惧遮蔽了死的“善”。
用宁静的心去接受这份“善”。
“但盛筵必散!离开吧,带着感恩和谦卑上路吧,为那些像你一样来到这个世上的人们让路吧!”存在主义哲学代表海德格尔对待死亡的态度与斯多亚学派如出一辙。
隔着历史的迷烟,死亡的意义被再一次赋予,海德格尔一再强调“向死而在”,并提出人的基本存在状态是“烦”、“畏”、“死”。
每个人都是走向死亡的存在,永远孤独地走着,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抗拒的命运。
或许这不可改变的命运才真得可怕。
人只有在真正面临死亡时才能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偏偏在这可怕之路的终点,人只能怀着无奈和好奇走下去,这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冒险。
一个真正孤独的人,绝不会畏惧这孤独的命运,更不会畏惧命运的终点。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以其汪洋恣肆的瑰丽想象营造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死亡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人一降生就奔波劳碌终生苦役难得成功故是痛苦。
这与佛家众生是苦、苦为真谛的看法十分相近。
既然"人之生也与忧惧生"那么"嬀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死亡未尝不是解脱。
庄子对死的乐观态度还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
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按照我们曾使用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范畴,可以说生死表现的现象不同而其本体为一。
本体即为自然天道,非人力所能改变。
所以人在生死问题上吸能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反倒可以不以生死为念,不伤性情,而得至乐。
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真是十分浪漫的想法,与日月星辰为伴,安睡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岂不是很美妙的归宿。
四、挑战死亡这是大胆的,令人惊讶的。
敢于挑战死亡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人?这一定是把人生握在自己手里的人。
他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有,也已经化为一种动力,一种转而挑战死亡的动力。
挑战死亡的人并非无视生命,须知道,敢于直面死的人早已直面了生。
在死面前越是勇敢,越说明他对生的狂热、痴迷、乐观积极并不断前进,恐惧在这种痴迷中消耗了自身。
尼采就是这样。
他高呼“权力意志”,他强调“酒神精神”,他认定“超人”才是人的真正追求。
“超人”是勇猛的、智慧的,是大地的英雄。
他敢于挑战一切,也能拯救一切。
死亡抹不掉“超人”的意义,相反,人在与死亡的抗争中要学会他的精神,大胆地向死亡宣战,让生命之魂在战斗的过程中精彩地挥霍。
“我要向你们展示那种臻于完成的死亡,它对于生者将成为一种刺激和一种誓愿。
完成者赴自己的死亡,带有胜利感,为满怀希望者和誓愿者所围绕。
”在尼采看来,在战斗中勇敢地死就是战胜了死,这是自由的死,自由的生,只有这样的死才是成功的,才能散发出晚霞环绕大地的精神和德性的光辉。
他称赞这样的死,称赞挑战死亡。
世界是没有意义的,飘忽不定的,在对死亡的挑战里获取生的意义。
类似的世界观得出类似的哲学结论。
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可捉摸的,人也是如此。
面对荒谬,人却不能逃避,而应该反抗,继续活下去,这就是反抗。
人生的意义就是反抗本身。
死亡也是荒谬的,畏惧死亡更荒谬。
反抗一切,反抗死亡,反抗对死亡的恐惧。
荒谬地活着,纯粹地反抗。
五、包容死亡对抗死亡,本身就带有仇恨死亡的敌意。
生,大自然的奇迹,死,紧随其后,大自然的规律如此,真正理解的人不仅热爱生命,更包容死亡。
畏惧死亡,只是没看清这个世界。
一个人若真得有智慧、胸怀,死亡对他是非常平淡的。
这样的胸怀会真正做到“世界在我心中”,死亡不仅是人的一部分,更是世界的一部分。
斯宾诺莎如此。
他否认自然之外的神,认为神即自然。
他是胸怀广大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从神出发推演一切,从宇宙系统推演所有元素。
他的神绝不是宗教之神,而是自然的内因。
当一个人领悟到了这样一种神的力量,一切在他面前就渺小了,平静了。
神的真善美在内心浮现时,超脱的智慧与胸怀会显现,幸福离一个人如此之近,罪恶也在这里平静。
他说:“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认作智人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决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