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于《关于市场经济与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研究》的研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注意一个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价值化的观念,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有多少是马克思主义?有多少己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了?

什么是:价值?说到底,是值多少钱。用钱可以交换的东西,用钱来交换的尺度,就叫做价值。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用多少钱可以买到马克思主义?!是这样吗?这就对了,这就是你说的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在你那里可以用马克主义买来生产力,但是,出卖的却是马克思主义!一买一卖,你的这个“价值观”就体现出来了。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庸俗的经济学。而庸俗的经济学只出自于庸俗的头脑!虽然这个头脑也能换来钱,但,仅仅是换钱而已。虽然只是换线,但也体现“价值”,只是值多少钱的问题。

如果把学者们这些庸俗的“问题”拉进现实中,看一看,比照一下,所说的那个没有“姓资姓社”论、毫无“对着干”、并非“为人作嫁”论的“变态的权力崇拜成为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温床” 的“世外桃园”里去转一转。对一些“问题”的结论,究竟还能换得几个钱?

“上层建筑只能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这话是不错的,是有点马克思主义味道的。但睁眼看一看,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再反过来看看,又是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建立其上?搞清楚一个问题:究竟是现在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相应的上层建筑呢?还是上层建筑建立了一个相应的经济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淡化了党的宗旨,就必然会歪曲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策。”。在这个结论中,怎么不见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了呢?!

夸夸其谈,滔滔江水,似大有“实事求是”之风,就是少了点现实感,少了点对于工农大众血汗的体悟。

“邓小平1978年的一次谈话中,曾以十分明确而动情的语言,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革的必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邓小平,他说的很实在,但是,他说完了,就走了。现在更实在的是:有人富了,有更多的人却穷了。面对现实的实在,有谁还去听他说的那些“实在”话吗?我看不停地说着邓小平的话的人,根本就是不听的!那么为什么还要不停地用邓的话来说呢?是“目的”的价值?“价值目地”?还是“工具的价值”的“手段”?

说了这样多,总体看来,无论是““目的”的价值”、“价值目地”还是“工具的价值”的“手段”。这个“价值观”,都是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中派生出来的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又被封建主义拉回旧历史中去的,由于其内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强牵出来的一种空幻的观念。它即不产生于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中,也不产生于“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中。它宁可说是在这两者不可调合的对抗性矛盾中挤压出来的一种政治幻觉。

当然,它终会在这种挤压中消失。从政治思想路线的性质来说,它与封建时代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学说的“以德治国”,在政治思路上没有什么两样,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时代的课题,历史的责任

————关于市场经济与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包括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内,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经济基础领域的自我转变,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又会促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是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之所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主导成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联系着党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党的根本价值观念。

那么,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和根本价值观念呢?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不同于社会上其他政党、集团乃至一般群众的价值观念,也不仅仅指共产党员个人的政治信仰、道德信念、人生准则等等。它首先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历史观指导下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谁都知道,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最高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与之密切相关,党的宗旨是关于党自身的历史地位、使命和一切行动准则的信念。共产党不是一个只为自己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的宗派组织,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即“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个“最高标准”既表明了党的性质,也反映了它的价值导向的最高原则。它是共产党人全部价值观念最集中的和最高的表现,是一个核心。无论党的组织还是共产党员个人的其他一切具体价值标准,其中包括党制定和执行关于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纲领、战略和政策的具体标准在内,都要围绕和服从于这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观念。在谈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时,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根本点。

党的宗旨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念。理解社会主义必须同党的宗旨相联系。也就是说,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坚持了、搞好了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判断,最终要“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证明。共产党人如果忘记了这一条,就是对自己根本价值观念的背离,那是十分危险的。

不能忘记,过去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确曾有过一种淡化党的宗旨的倾向。它主要表现为:把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看作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形式,而不是来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更深刻动因;只强调它是一种社会政治体系,而排

斥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意义;只记住了它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却忘记了它同时也取决于人、尤其是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等等。并由此而导致了种种偏执和僵化的态度:

——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简单化。以为既是历史必然,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调价值标准,要少谈什么“有利与否”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实用主义”、“偏离方向”等等。对“三个有利于”和“生产力标准”等这类原则,很难去考虑如何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它们、贯彻它们;而是宁愿寻找种种理由,从政治或道德方面怀疑它们、冲淡它们。“姓资姓社”论代表了这种倾向;

——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绝对化。只看到两种制度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看不到历史继承和相互借鉴的一面;不切实际地要求社会主义在一切方面都要立刻“高于”或不同于资本主义,否则就认为是“倒退”。在“左”的思想泛滥时期,这种片面论调曾直接发展成为“对着干”的极端口号和行动;

——把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和文化对立化。习惯于认为只有“政治任务”才是唯一最重要的任务;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即使不是冲击和有害于政治的,也总是从属的或次要的任务。已往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论,后来的搞经济是“为人作嫁”论等等,都是这种态度的表现;

——把社会主义政治标志片面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只是政权,政权就是一切;离开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片面地看待政权建设和政治建设,孤立地就权抓权,就上层建筑看上层建筑;不知道或不愿多想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棗上层建筑只能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得到人民拥护的结果棗颠倒了这里的本末和因果关系;留恋“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制命令,不尊重群众意愿,不注重工作实效;结果是,这种变态的权力崇拜成为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温床。

经验告诉我们,淡化了党的宗旨,就必然会歪曲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策。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关系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但是却可以归结为两种:即对人来说,一种是成为人追求的“目的”的价值;另一种是作为人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因此人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可以划分出这两个层次:目的性的标准和观念、工具性的标准和观念。“社会主义”本身既有目的性的内容,也有手段性的内容。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念,无疑是根本目的性的标准和观念,同它相比,其他任何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都可以说具有相对的手段性或工具性意义。

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上,实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是,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可以而且应该放开手段,选择其最优者而用之,不受任何陈规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