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绕组通常用Y联结、变压器高压绕组通常Y联结,Y联结绕组中性点统称电力系统中性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与绝缘、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配置、短路电流、供电可靠性。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大;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小。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实际运行时电网中性点并非全部同时接地,只有一部分接地,即合上中性点接地刀开关,其余则不接地即拉开其中性点接地刀开关。
系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在合适范围,满足继电保护动作灵敏度需要,但不能过大。
一般单相短路电流不大于同一地点三相短路电流。
此系统正常运行时,系统中性点没有入地电流或只有极小的三相不平衡电流。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足够大,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电路;系统非故障部分仍正常运行。
接地故障线路停电,可在线路加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如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重合闸成功,停电约0.5s,系统供电可靠。
单相接地电流较大,对邻近通信线路电磁干扰较强。
我国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我国3kV、6kV、10kV、35kV系统,当单相接地时根据电容电流中性点不接地,具体规定为3~6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30A;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20A;35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10A。
因中性点未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只能通过线路对地电容构成单相接地回路,故障点流过很小的容性电流(电弧)自行熄灭。
同时,系统三个线电压对称性未变化,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可靠性高。
规程规定,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可继续运行2h,在2h内找到接地点并消除。
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近似计算公式如下:对架空线IC=UL/350;对电缆IC=UL/10。
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发电机或星形连接的变压器的中性点,其接地方式分为有效接地和非有效接地。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系统等;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下面对这些接地方式进行简单介绍一下。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指与该系统直接连接的全部发电机和变压器中性点对大地绝缘的系统,也称为中性点绝缘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结合目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不大于30A的电力网;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不大于10A的电力网。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为了限制接地点电流,使电弧能自行熄灭,在电源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消弧线圈的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我国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大于3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大于1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110KV的系统若处于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若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不能满足安全供电要求,为减少因雷击等单相接地事故造成频繁跳闸的系统也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
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为了防止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源中性点电位变化和相对地电压升高而将中性点直接和大地连接起来的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上的电力系统中。
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城市用电网和工业用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较高,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也较高(可达100A以上),若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消弧线圈的容量很大,过电压倍数较高,需要提高电网绝缘水平,因此当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建议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其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6-10KV的配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高的电网中。
中性点接地方式

三、接地方式的性能评价
• 正常运行的电力系统,无论何种接地方式都对 其没有影响。
• 但系统受到扰动或发生故障时,不同的接地方 式将出现不同的情况。
• 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 电力系统单相对地故障约占80%,而其中绝大 多数故障都是瞬时性的。
• 架空线路中瞬时性故障约占单相接地故障的 90%;电缆线路约占30%。
个系统性、全局性问题。
二、接地方式的种类
•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不接地(绝缘)、经电阻接 地、经电抗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
•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有 效接地方式和非有效接地方式。
• 有效接地方式又称大接地电流方式;非有效接 地方式又称小接地电流方式。
• 非有效接地电网依靠中性点的高阻抗将单相接 地故障电流控制在较小的数值。
• 丹东某变电站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间瞬时 性接地故障30余次,无一次永久接地,对供电 连续性没有任何影响。
• 小电流接地方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需要 继电保护和断路器动作,在系统和用户几乎无 感觉的情况下,接地电弧自动熄灭,系统保持 连续供电。
• 对于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可以允许电网在 一段时间内(一般2小时)带故障运行。
• 大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或小电抗接地方式。 • 小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高电阻 接地方式等。
• 接地阻抗或接地电流的大小是相对的,因而需 要采用明确的指标来对两种接地方式进行界定。
• 多数国家规定:凡是系统的零序电抗(x0)与正 序电抗(x1)的比值≤3且零序电阻(r0)与正序电抗 (x1)的比值≤1的系统,属于有效接地系统;零序 电抗(x0)和正序电抗(x1)的比值>3且零序电阻 (r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1的系统,属于非有 效接地系统。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1. 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而电力系统的接地方式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种常用的接地方式。
本文将围绕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展开研究,并讨论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2.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定义和原理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连接到地面成为接地点。
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是指电源系统的零线或者中间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通过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与地之间建立导通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原理是基于电力系统中存在不对称故障电流以及系统的短路电流。
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将故障电流引入接地系统中从而达到减小故障电流和系统损伤的目的。
中性点接地方式一般包括直接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和阻抗中性点接地方式。
3. 直接接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直接与地面连接。
该方式对系统的故障电流有较好的限制作用。
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电流将通过接地导线流入地面,从而避免了故障电流在系统中流动导致系统的破坏。
这种方式具有简单可行、成本较低的优点。
然而,直接接地方式容易造成电流过大,可能引发火灾和电击等安全问题。
4.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电力系统的中性点通过绝缘设备与地电网分离,以避免故障电流通过接地导线流入地面。
该方式主要采用绝缘变压器或绝缘连接器来实现。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电流的产生,从而减少系统的故障率。
但是,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需要采用额外的绝缘设备,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5. 阻抗中性点接地方式阻抗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通过接入阻抗设备与地接地。
阻抗中性点接地方式能够有效地限制故障电流的大小,从而减小故障带来的影响。
该方式具有较低的接地电流和较好的安全性能。
然而,阻抗中性点接地方式需要考虑接地设备的阻抗数值及其选择,需要经过详细的计算和设计。
6. 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和选择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三种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三种方式有效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包含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系统(含小电阻、中电阻和高电阻)大电流接地系统用于110kV及以上系统及。
该系统在单相接地时,另外两相对地电压基本不变,系统过电压较低,对110kV及以上系统抑制过电压有利,但此时接地电流很大,运行设备很难长时间通过此电流,接地相对地电压很低,甚至为零,系统电压严重不平衡,许多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及时切除接地点。
大电流接地系统要求部分主变的中性点接地,避免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过大。
这些主变必须有一个三角形接线的绕组,以构成零序通路,降低零序阻抗。
主变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1/3,线路的零序阻抗一般为正序阻抗的3倍。
作为220kV枢纽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并列运行。
其中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其他主变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
好处是110kV侧零序阻抗稳定,有利于该110kV系统零序定值的计算和整定,零序过流保护的保护范围变化很小,容易保持其阶梯特性;未220kV系统提供稳定的零序电源,保持220kV 系统零序保护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和110kV侧中性点均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220kV负荷变电站的主变必须分列运行。
此时所有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必须通过间隙接地,110kV侧中性点全部接地运行。
所有主变不能相220kV系统提供零序电流,110kV侧零序阻抗稳定。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作为链式接线的220kV变电站,其220kV侧母线并列运行并有两个电源。
虽然主变分列运行,但必须有一台主变的220kV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其他主变的220kV 侧中性点通过间隙接地。
110kV侧中性点必须全部直接接地。
主变220kV侧中性点加装间隙保护,保护动作跳开各侧断路器。
目前运行的110kV变电站全部主变均分裂运行,其电源侧母线为单电源。
1.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本章分析电力系统中性点常用接地方式 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概述
一、定义
中性点:电力系统三相交流发电机、变压器接成星形绕组的公共点。
二、种类
1.中性点不接地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3.中性点直接接地 前两种又称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也称为小接地电流系统。后一种称为大接 地电流系统。
(线电压)
(线电压)
U wd 0
结论: 故障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为线电压, 中性点对地电压为相电压。 下一页
U
N
V W
d Cw Cv Cu
返
回
2.电流情况:
W相接地时,三相电容电流不对称。W相电容电流为零,其他两相电容 电流的有效值为: Icu=Icv=ω CUx。 其中:Ux—相电压;ω —角频率;C—相对地电容。 这时三相电流之和不在为零,大地有电流流过,W相接地处的电流简称 为接地电流,用 I c 表示。则:I c =-( I cu + I cv ) 经计算接地电流的有效值为:Ic=3ω CUx,而正常运行时的一相对地电 流为:Ic=ω CUx。可见单相故障时的接地电流等于正常运行时一相对 地电容电流的三倍。由于对地电容与线路的结构和长度有关,很难得 到C的参数。 故实用计算可按下式计算:
3.过补偿
(1)特点:过补偿是使电感电流大于接地电流,即 IL>Ic,,调谐度K>1,脱谐度V<0。单相接地故障接地处 有感性过补偿电流(IL-Ic),这种补偿方式不会有上 述缺点。因为当接地电流减小时,过补偿电流更大,不 会变为完全补偿。另外,即使将来电网发展,原有的消 弧线圈还可以使用。 (2)应用:装在电网中变压器中性点的消弧线圈以及具有 直配线的发电机中性点的消弧线圈应采用过补偿方式。 (3)消弧线圈的装设位置:在发电厂发电机电压侧的消弧 线圈可装在发电机中性点上,也可以装在厂用变压器中 性点上,当发电机与变压器为单元接线时,消弧线圈应 装在变压器中性点上,6~10KV消弧线圈也可装在调相机 的中性点上。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或通过特定的接地装置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电力系统的平安运行和人身平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常见类型和其特点。
直接接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是最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低阻抗的电气连接。
直接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简单:直接接地方式的接地装置相对简单,仅需将中性点与地之间连接即可。
2.易于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直接接地,当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会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形成接地电流,容易被检测到。
3.易产生大地电流:直接接地方式容易导致大地电流的产生,对于电力系统的线路和设备会产生一定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4.容易产生人身伤害:直接接地方式下,接地电阻较低,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接触电压,存在人身触电的风险。
直接接地方式适用于施工本钱低、电力系统规模较小、对电网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的场景。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绝缘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隔离,以实现中性点接地的方式。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较低的接触电阻: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中,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绝缘装置,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减小接触电压。
2.减少地电流:由于绝缘装置的隔离作用,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降低地电流的产生,减小对电力系统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3.难以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与地之间的隔离,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可能无法轻易检测到接地电流,增加了故障诊断的难度。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于电力系统规模较大、对地电流要求较低、对接触电压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高阻抗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接地的方式。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高接地电阻: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中,通过引入高阻抗装置,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高阻抗连接,有效提高了接地电阻。
第08章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第八章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8-1 概述电力系统三相交流发电机、变压器接成星形绕组的公共点,称为电力系统中性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我国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
根据主要运行特征,可将电力系统按中性点接地方式归纳为两大类:(1)非有效接地系统或小接地电流系统。
含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高阻抗接地的系统。
通常这类系统有X0X1>3,R0X1>1。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被限制到较小数值,非故障相的对地稳态电压可能达到线电压。
(2)有效接地系统或大接地电流系统。
含中性点直接接地及经低阻抗接地的系统。
通常这类系统有X0X1≤3,R0X1≤1。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有较大数值,非故障相的对地稳态电压不超过线电压的80%。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技术问题。
包括:短路电流大小、供电可靠性、过电压大小及绝缘配合、继电保护合自动装置的配置及动作状态、系统稳定、通信干扰等等。
8-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一、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又叫做中性点绝缘。
在这种系统中,中性点对地的电位是不固定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可能具有不同的数值。
中性点对地的电位偏移称为中性点位移。
中性点位移的程度,对系统绝缘的运行条件来说是至为重要的。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正常运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正常运行时,中性点的对地电位,称为不对称电压,用U no表示。
U nO =−UU Y U +U V Y V +U W Y W Y U +Y V +Y W(8−2) 取UU 为参考量,即 UU =U U =U ph , U V =a 2U ph , U W =aU ph (8−3) 其中:a =e j120°=1+j 3, a 2=e −j120°=−1−j 3,1+a +a 2=0 考虑到三相泄漏电导g U 、g V 、g W 大致相同,以g 表示: U nO =−U ph ρ1(8−4) ρ=C U +a 2C V +aC W U V W (8−5) d =3g U V W(8−6) ρ近似地代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对称电压UnO 与相电压U ph 的比值(因d ≪1),称为系统的不对称度。
电力系统中心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往往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消弧线圈的感抗
小于电网对地的容抗,XL<Xc,可调节消弧线圈分接头实现,由于补偿了一个 比电容电流大的电感电流,且相差 180°,则流过故障点的故障电流只剩过 补偿后的较小的电感电流。该电流具备如下特点:压仍对称,可维持电网继续供电,且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很小,不会危及
保证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适用于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比较大的电网,即
可抑制异常过电压,又可在电网单相接地时保持连续供电,保证了大型电网
供电可靠性,同时降低了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对电气设备引起的热效应。
5
2.1.3 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 电力系统中性点经过电阻器接地,其电阻阻值为数百至数千欧姆,高阻
接地可限制系统单相接地时的故障电流,当采用高阻接地时高阻接地系统可 消除大部分谐振过电压,对单相间歇弧光接地过电压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小于 10A 时,系统可在接地故障条件下持续运行。
该接地型式主要用于发电机回路,发电机中性点经高阻接地后,可以达 到:发电机单相接地故障时,限制非故障相过电压不超过 2.6 倍额定电压, 限制接地故障电流不超过 10-15A,且为定子接地保护提供电源。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保证系统运行、系统安全、经济有效运行的 基础。 2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为: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中 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谐振接地),以及中性点直接接地等。
根据电力系统主要运行特征,将电力系统按中性点接地方式特征分为两 大类,即非有效接地系统或小电流接地系统,以及有效接地系统或大电流接 地系统。 2.1 非有效接地系统或小电流接地系统
路跳闸,因而供电可靠性较差。单相接地电流有时会超过三相短路电流,影 响断路器分断能力的选择,并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及危险影响。 2.2.2 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哪些

平丰电气6月6日山东平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中低压电力电气产品,我们将提供有价值的阅读,与中国电力电气企业共同成长。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性问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三相绕组作星形连接的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即中性点运行方式)。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时,因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不构成短路回路,接地电流被限制到较小数值,故又称为小接地电流系统;而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接地电流很大,故又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
我国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不同,其技术特性和工作条件也不同,还与故障分析、继电保护配置、绝缘配合等均密切相关。
那么究竟采用哪一种中性点运行方式呢?这就要综合考虑到电网的绝缘水平、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的要求、电网的造价以及对通信线路的干扰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中性点接地与否,在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压的情况。
1、中性点不接地如上图所示,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为零。
非故障相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为原来的1.732倍。
但线电压不变,对电力用户没有影响,系统还可以继续供电,一般可允许继续运行两个小时,此期间应发出信号,由工作人员尽快查清原因并解除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
故当线路不长、电压不高时,接地电流较小,电弧一般能自动熄灭,特别是35kV 及以下的系统中,绝缘方面的投资增加不多,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优点突出,所以中性点宜采用不接地的运行方式。
当电压高、线路长时,接地电流较大。
可能产生稳定电弧或间歇性电弧,而且电压等级较高时,整个系统绝缘方面的投资大为增加。
上述优点便不存在了。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10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
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大全!

电⼒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全!电⼒系统中性点运⾏⽅式有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直接接地等多种。
我国电⼒系统⽬前所采⽤的中性点接地⽅式主要有三种:即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
⼩电阻接地系统在国外应⽤较为⼴泛,我国开始部分应⽤。
1、中性点不接地(绝缘)的三相系统各相对地电容电流的数值相等⽽相位相差120°,其向量和等于零,地中没有电容电流通过,中性点对地电位为零,即中性点与地电位⼀致。
这时中性点接地与否对各相对地电压没有任何影响。
可是,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各相对地电容不相等时,及时在正常运⾏状态下,中性点的对地电位便不再是零,通常此情况称为中性点位移即中性点不再是地电位了。
这种现象的产⽣,多是由于架空线路排列不对称⽽⼜换位不完全的缘故造成的。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中,当⼀相发⽣接地时:⼀是未接地两相的对地电压升⾼到√3倍,即等于线电压,所以,这种系统中,相对地的绝缘⽔平应根据线电压来设计。
⼆是各相间的电压⼤⼩和相位仍然不变,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可继续运⾏⼀段时间,这是这种系统的最⼤优点。
但不许长期接地运⾏,尤其是发电机直接供电的电⼒系统,因为未接地相对地电压升⾼到线电压,⼀相接地运⾏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两相短路。
所以在这种系统中,⼀般应装设绝缘监视或接地保护装置。
当发⽣单相接地时能发出信号,使值班⼈员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消除故障。
⼀相接地系统允许继续运⾏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h。
三是接地点通过的电流为电容性的,其⼤⼩为原来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这种电容电流不容易熄灭,可能会在接地点引起弧光解析,周期性的熄灭和重新发⽣电弧。
弧光接地的持续间歇性电弧较危险,可能会引起线路的谐振现场⽽产⽣过电压,损坏电⽓设备或发展成相间短路。
故在这种系统中,若接地电流⼤于5A时,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都应装设动作于跳闸的接地保护装置。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中性点不接地三相系统,在发⽣单相接地故障时虽还可以继续供电,但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如35kV系统⼤于10A,10kV系统⼤于30A时,就⽆法继续供电。
中性点接地方式6

应选择下列哪项数值?
(A)22kVA
(B)25kVA
(C)30kVA (D)28kVA
答案:[ C ] 2006年考题
解答过程:
根据电气工程电气设计手册(1)80页(3-1)公式
又根据《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DL/T5222-2005 第 18.1.4,式
18.1.4 消弧线圈的补偿容量,
b)装在电网的变压器中性点的消弧线圈,以及具有直配线的发电机 中性点的消弧线圈应采用过补偿方式。对于采用单元连接的发电机中 性点的消弧线圈,宜采用欠补偿方式。 C)系统中消弧线圈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保证系统在任何运行方式下,大部分电网不得失去消弧线圈的 补偿。不应将多台消弧线圈集中安装在一处,并因避免电网仅装一台 消弧线圈。
18.1.4 消弧线圈的补偿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Q
KIC
UN 3
= 1.35 × 22.2 ×35/1.732= 605.6KVA
其中 k 为补偿系数,过补偿取 1.35。k 的取值可根据DL/T5222-2005 第
18.1.6 条:装在电网变压器中性点的消弧线圈,以及具有直配线的发电机
中性点的消弧线圈应采用过补偿方式。 故选 D。
1 发电机及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1.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主要分两大类:中性点非直接接地和 中性点直接接地。
1.1.1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可分为三种形式: (1)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最简单,单相接地时允
许带故障运行两小时,供电连续性好,接地电流仅为线路及设备 的电容电流。但由于过电压水平高,要求有较高的绝缘水平,不 宜用于110kV及以上电网。在6-63kV电网中,则采用中性点不接地 方式,但电容电流不能超过允许值,否则接地电弧不易自熄,易 产生较高弧光间歇接地过电压,波及整个电网。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接地,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虽然很普通,可其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中性点接地,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伸出手来,却仿佛感受不到,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一、基本概念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三相绕组作星形连接的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
二、基本接地方式我国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
1、中性点不接地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为零。
非故障相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为原来的1732倍。
但线电压不变,对电力用户没有影响,系统还可以继续供电,一般可允许继续运行两个小时,此期间应发出信号,由工作人员尽快查清原因并解除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
u故当线路不长、电压不高时,接地电流较小,电弧一般能自动熄灭,特别是35kV及以下的系统中,绝缘方面的投资增加不多,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优点突出,所以中性点宜采用不接地的运行方式。
当电压高、线路长时,接地电流较大。
可能产生稳定电弧或间歇性电弧,而且电压等级较高时,整个系统绝缘方面的投资大为增加,上述优点便不存在了。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IO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
该方式就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优点。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力系中性点各种接地方式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1 引言三相交流电网中性点与大地间电气连接的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它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通信干扰(电磁环境)及接地装置等问题有密切关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防止系统事故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因而是电力系统实现安全和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
2 概念和术语1)“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绝缘”我国常用中性点不接地这一术语,在有的国际场合称为“中心点绝缘”,后者容易使人误解为中性点零序阻抗是无限大。
而通常所讲的中性点不接地,实际上是经过集中于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的等值电容(绝缘状态欠佳时还有泄漏电阻)接地的。
其零序阻抗多为一有限值,而且不一定是常数。
如在工频零序电压作用下,零序阻抗可能呈现较大的数值,而在3次或更高次谐波的零序电压作用下,零序容抗锐减,高次谐波电流骤增。
显然,中性点绝缘的概念对这一现象就解释不通了。
2)“中性点有效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这一术语对电力设备(如变压器)而言,含义是清晰的,它指该设备的中性点经过零阻抗接地。
但对整个电力系统其含义是不确切的,容易造成误解。
因为在高压电力系统,总有部分变压器的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甚至在全接地的超高压电力系统中,仍然存在着有的变压器中性点经低电抗接地的情况。
IEEE32标准规定:当系统零序电抗与正序电抗之比不大于3,而且零序电阻对正序电抗之比不大于1是,该电力系统为中性点有效接地。
3)“中性谐振接地”和“中性经消弧线圈接地”4)“中性非有效接地”3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划分小电流接地方式的特点是其单相故障接地电弧能够自行熄灭。
电力系统的中心点接地方式根据上述原则,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凡是需要断路器遮断单相接地故障者,属于大电流接地方式,凡是单相接地电弧能够瞬间自行熄灭者,属于小电流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有哪几种接地方式?

电力系统有哪几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里边,中性点的工作接地方式有:中性点的直接接地、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等三种。
其中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始终是我国配电网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1、对于一次的设备接地,主要有直接的接地,经过电阻接地和经过消弧线圈接地。
2、在220kV以上的系统中,主变压器中性点采纳直接接地的,称之为大电流接地系统。
3、在110及66kv系统中,主变压器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的相对比较多,称之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4、对于10kV系统而言,常见系统的有不接地系统,主要是由于电容电流较小,发生单相接地对设备损害比较小,可以带故障运行并为检修人员来供应检修时间。
可以通过配备小电流选线装置来提高查找故障的速度。
当然10kV经电阻接地的也比较多,一般是用于电容电流比较大的10kV系统,它通过接入电阻将单相故障电流限定在某一范围内,然后来实现动作与跳闸。
5、对于6到10kV的系统,由于设备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考虑对于设备的造价影响不大,为了提高供电方面的牢靠性,一般都采纳中性点不接地或者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
6、至于110kV及以上的系统,重点考虑降低设备绝缘水平,简化继电等爱护装置,一般都采纳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
并采纳了送电线路全线架设避雷线和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等措施来执行,这样保证供电牢靠性。
7、在20到60kV范围的系统,这算是一种中间状况,一般一相接地时候的电容电流不很大,网络也不很简单,设备绝缘水平的提高或者降低对于造价影响不很显著,因此一般均采纳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8、至于1KV以下的电网,中性点采纳不接地方式来运行。
然而电压为380/220V的系统,采纳了三相五线制,零线是为了取到机电压,而地线是为了确保平安。
中性点接地与不接地

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两种,即:1、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2、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大,这种系统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不直接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得多,故称其为小接地电流系统。
在我国划分标准为fO∕Xl≤4~5的系统属于大接地电流系统,XO/X1 >4-5的系统属于小接地电流系统注:X0为系统零序电抗,Xl为系统正序电抗。
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即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入大地。
该系统运行中若发生一相接地时,就形成单相短路,其接地电流很大,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
这种大电流接地系统,不装设绝缘监察装置。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内过电压最低,而过电压是电网绝缘配合的基础,电网选用的绝缘水平高低,反映的是风险率不同,绝缘配合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接地电流大,故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
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的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
此时,若工作人员误登杆或误碰带电导体,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对此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正确配置继电保护及严格的安全措施,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办法是:①尽量使电杆接地电阻降至最小;②对电杆的拉线或附装在电杆上的接地引下线的裸露部分加护套;③倒闸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2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即是中性点对地绝缘,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
适用于农村IOkv架空线路为主的辐射形或树状形的供电网络。
该接地方式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其流过故隙点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需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以免故障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简述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星形连接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它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通信干扰(电磁环境)及接地装置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人们防止系统事故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的特点,因而是电力系统实现安全与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是技术问题,但也是经济问题。
在选定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应结合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全面考虑,使系统具有更优的技术经济指标,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不良后果。
简言之,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接地,出于不同的目的,将电气装置中某一部位经接地线和接地体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
根据接地的目的不同,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是指为运行需要而将电力系统或设备的某一点接地。
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避雷器接地等都属于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而将电气设备的某一点接地。
如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互感器二次线圈接地等。
接地方式主要有2种,即直接接地系统和不接地系统。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又称大电流系统;适于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380V以下低压系统。
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是会使保护马上动作切除电源与故障点。
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增高和系统容量增大,设备绝缘费用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优点已居于次要地位,主要考虑降低绝缘投资。
所以,110kV及以上系统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对于380V以下的低压系统,由于中性点接地可使相电压固定不变,并可方便地获得相电压供单相设备用电,所以除了特定的场合以外(如矿井),亦多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
对于高压系统,如110kV以上的供电系统,电压高,设备绝缘会高,如果中性点不接地,当单相接地时,未接地的二相就要能够承受√3倍的过电压,瓷绝缘子体积就要增大近一倍,原来1米长的绝缘子就要增加到米以上,不但制造起来不容易,安装也是问题,会使设备投资大大增加;另外110kV以上系统由于电压高,杆塔的高度也高,不容易出现单相接地的情况,因而就是出现了接地就跳闸也不会影响多少供电可靠性,因而从投资的经济性考虑,在110kV以上供电系统,多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在低压380/220V系统中,有许多单相用电设备,如果中性点不接地运行,则发生单相接地后,有可能未接地的相电压会升高,因过电压烧毁家用电器,从安全性考虑,必须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将中性点牢牢接地。
1kV以下的供电系统(380/220伏),除某些特殊情况下(井下、游泳池),绝大部分是中性点接地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的危险。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优点:发生单相接地时,其它两完好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因此可降低绝缘费用,保证安全。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缺点: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大,要迅速切除故障部分,使供电可靠性低。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又称小电流系统;目前我国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的适用范围如下。
(1)3~10kV电网中,当单相接地电流小于30A时,如要求发电机能带内部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则当与发电机有电气连接的3-10KV电网的接地电流小于5A 时。
(2) 20~66kV电网中单相接地电流小于10A时。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一种,实际上可以视为经容抗接地的接地系统。
该电容是由电网中的电缆、架空线路、电机、变压器等所有电气产品的对地耦合电容所组成的。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故障点的稳态电流是单相对地电容电流。
此接地方式在我国中压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果三相电源电压是对称的,则电源中性点的电位为零,但是由于架空线排列不对称而换位又不完全等原因,使各相对地导纳不相等,则中性点将会产生位移电压。
一般情况位移电压不超过电源电压的5%,对运行的影响不大。
当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的二相对地电压将升高,由于线电压仍保持不变,对用户继续工作影响不大。
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10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其最大值不会超过倍相电压,对于正常设备有较大的绝缘裕度,应能承受这种过电压,对绝缘较差的设备、线路上的绝缘薄弱点和绝缘强度很低的旋转电机有一定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全运行有影响。
由于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很小,对邻近通信线路、信号系统的干扰小,这是这种接地方式的一个优点。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也就是中性点对地绝缘方式,该方式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要增加附加电力设备,投资便宜,很适合于农村10kV架空线路的辐射形或树状形供电电网。
这种接地方式在运行中,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数值很小,可以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避免其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对中压系统,如6kV~66kV系统,大多是三相用电设备,且设备多在室外,出事的几率比较多,设备绝缘强度也比较高,即便出现了单相接地,未接地相电压升高也能承受,三相平衡对称的关系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三相系统还能正常运转,这时从可靠性考虑,还是在中压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比较好在煤矿井下,我国、西德等国禁止中性点接地,其主要目的是为安全,减小了单相接地电流,但即使小的单相接地电流,煤矿井下也不允许存在,因此在煤矿井下,安装有检漏继电器,就是当电网对地绝缘阻抗降低到危险值或人触及一相导体或电网一相接地时,能很快地切断电源,防止触电、漏电事故,提前切断故障设备。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电阻接地的目的根据外国电网的运行经验,当电网中性点不接地时,即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也会由于对地电弧燃烧与熄灭的重复过程,使健全相的电位可能升高到破坏其绝缘水平,甚至形成相间短路故障。
如果在中性点串联接入某一电阻器以后,泄放熄弧后半波的能量,则中性点电位降低,故障相的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也减慢,从而减少电弧重燃的可能性,抑制电网过电压的幅值。
这一特点是电阻接地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着眼于网络安全供电问题。
电阻接地系统的分类电阻接地系统有高电阻接地和低电阻接地的区别。
(一)高电阻接地系统高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零序电阻R0小于等于1/3ωC0(C0为系统每相对地分布电容,μF)准则。
与高电阻接地配合的保护方案,通常是检测和报警,以下是高电阻接地方式必备的三点要求:限制单相接地电流小于等于10A;限制暂态过电压在倍相电压以下;不要求立即切除接地故障。
根据国际标准,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在10A以下,这是使系统接地后还可继续带故障运行的前提。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电网电容电流大于等于10A时,要对电流加以限制。
系统中的零序电阻R0应包括中性点电阻器电阻R N和故障点的过渡电阻Rd在内,而线路本身的阻抗可略去不计。
(二)低电阻接地系统低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零序电阻R0与其零序电抗X0之比大于等于2。
其中X0是系统等值零序电抗。
接地故障电流通常至少采用100A,其更多的应用电流值是200~1000A。
低电阻接地系统应设置有选择性的、立即切除接地故障线路的保护装置;其电阻值选取应为该保护装置提供足够大的电流。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优点:这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三相用电设备能正常工作,允许暂时继续运行两小时之内,因此可靠性高。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缺点:这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其它两条完好相对地电压升到线电压,是正常时的√ 3 倍,因此绝缘要求高,增加绝缘费用。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适于3~66kV系统,可避免电弧过电压的产生;不接地系统如果发生单相接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两小时以内,必须找出故障点进行处理,否则会扩大故障。
当系统容量增大,线路距离较长,致使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大于某一数值时,接地电弧不能自行熄灭。
为了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常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所以,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即可保持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特点,又可避免电弧过电压的产生,是当前3~66kV系统普遍采用的接地方式。
该方式就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它的特点是在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按规程规定满足电网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h。
对于中压电网,因接地电流得到补偿,单相接地故障不会发展成相间短路故障,因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这一点优越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优点。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过电压幅值不超过,因此接有消弧线圈的电网,称为补偿电网。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称为谐振接地系统,它有自动跟踪补偿方式和非自动跟踪补偿方式两种。
前者比后者有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电力系统无论新建或扩建都采用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并正在逐步淘汰非自动调谐消弧线圈。
近年来,我国城市10kV电网越来越多地用电缆作为供电线路,这必然会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加,也必须考虑限制措施。
传统的消弧线圈都是单相的,而我国供电系统变压器的6~10KV 侧都是三角形联接的,要使消弧线圈能与三相电网相联,必须有三相接地变压器配合,通过接地变压器组成的人为中性点才能与电网相联。
近年来,国内外新研制了几种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但结构上仍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单相的。
要在6~10kV电网上使用,依然需要接地变压器的配合。
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我们知道,6~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流中主要是电容电流,而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是整个电网的零序电流,在同一零序电压U0的作用下,电感电流的方向总是和电容电流的方向相反,要减少电网单相接地电流值,就必须在电网上附加一些能够产生零序电感电流的设备,以抵消电容电流。
接地电流的计算在中性点不接地的6~10kV电网中,电网每相对地存在着分布电容和分布绝缘电阻,在计算接地电流时,可以把它们用集中参数来表示,如图4-1-1所示。
当电网某相发生单相经电阻接地时(电阻为零便为直接接地),在接地点有一接地电流流过,下面分析一下接地电流的计算。
从分析可以看出: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数量上就等于整个电网的零序电流之和,其大小不仅同电网的电压、单相接地电阻有关,而且同电网对地的电容以及对地的绝缘电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