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 语义学)【圣才出品】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 语义学)【圣才出品】

5. Major sense relations
(1) Homonymy
2 / 52
圣才电子书

(2) Polysemy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 Homophony
(4) Synonymy
(5) Antonymy
(6) Hyponymy
(7) Meronymy
成分分析 5. Sentence meaning
句子意义
本章考点: 语义学的定义;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识别各种实例中词与词的意义关系、
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蕴涵、前提、会话含义、同义、不相容、语义矛盾、语义反常等意义关系; 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同义词、反义词,句子意义的区别等; 反义词的种类及举例。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语义学
5.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Semantics
语义学 2. The referential and sense
指称和涵义 3. Analysis of meaning
意义分析 4. Component analysis
(4) Inconsistency
(5) Implicature
I. Semantics (语义学) 【考点:名词解释】
Seman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all its formal aspects.
practical events that precede and follow it. The meaning of a linguistic form is thus defined as observable behaviors. Such an approach to meaning is called behaviorism, or behaviorist theory, which clearly draws on psychology.

传统语言学读书笔记摘抄

传统语言学读书笔记摘抄

传统语言学读书笔记摘抄传统语言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科,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发展、变化以及使用方式。

在阅读传统语言学的相关书籍时,我被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深深吸引。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这些笔记涵盖了传统语言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首先,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的科学。

它关注音素的分类、发音、音位变化以及音系结构。

在语音学中,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们是构成单词和短语的基础。

音位变化,如同化、异化和元音和谐,是语音学中的重要现象,它们影响着语言的发音和理解。

其次,形态学是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词与词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词根、词缀、派生和屈折等概念。

词根是构成单词的基本部分,而词缀则可以改变词的意义或语法功能。

派生是通过添加词缀来形成新词的过程,而屈折则是通过改变词根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句法学则关注句子的结构和组成。

它研究如何将词组合成短语和句子,以及这些组合遵循的规则。

句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语境。

语义学是研究意义的学科,它探讨词语、短语和句子如何传达信息。

语义学包括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和语篇语义学。

词汇语义学关注单个词语的意义,句法语义学研究句子成分如何影响整体意义,而语篇语义学则关注文本或话语中的意义构建。

最后,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和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语境、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和隐喻等概念。

语用学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被使用,以及如何影响交流和理解。

通过这些读书笔记,我对传统语言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揭示了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简史 读书笔记

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简史 读书笔记

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简史语义研究的历史训诂学→传统语义学→现代语义学一、训诂学:解经,释句。

二、传统语义学:19世纪60年代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以前,语义学术语“semantics”是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1893年正式创造出来。

传统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以词义为轴心,涉及十个问题,即:①词源②词的理据③词义的变化和演变④词义类聚——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⑤词的中心义和色彩附属义⑥词义和概念的关系⑦词义、语音和客观事物三者的关系⑧词语解释及教学⑨词语翻译⑩辞典编纂传统语义学的缺陷:第一,研究的单位是单一的,只局限于词义。

第二,研究方向是单一的,只是静态地研究语言中词义纵向的聚合。

第三,研究思想从宏观上说没有把词义视为一个整体系统。

第四,研究方法没有充分运用分析法。

著作:《语义学探索》布雷阿尔1897《词的生命》达尔梅斯托1922《意义之意义》奥格登、理查兹1923三、现代语义学1、孕育期: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结构语义学。

标志:1924年,德国语言学家伊普生提出语义场,特里尔在1934年进一步确立发展了语义场理论模式。

本时期著作:《意义的意义》希透恩1932《语义学导论》卡尔纳普1942《语义学原理》卡茨19522、诞生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解释语义学和生成语义学。

虽然解释语义学和生成语义学都不是纯粹的语义学派,但是他们使用的义素分析法,特别是卡茨等人设计了一套元语言来界定自然语言的词语,以及对句子的语义分析,是现代语义学诞生的标志。

本时期著作:《语义学》乌尔曼19622、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派:①蒙塔古语义学,它用数学模范地处理、描写了自然语言;②逻辑语义学,它把逻辑方法运用到语义学中,用形式符号、公式和推理规则研究和描写自然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③认知语义学,它认为语言是认知的工具,用非自治的原则方法研究意义的心理学方面;④词义新理论——网络说,用几种关系的网络表示概念的种属层次。

(完整版)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完整版)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不是“意义是什么”;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相矛盾。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篇一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徐炯烈的《语义学》,我这脑子啊,就跟坐了趟过山车似的,那叫一个刺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

书里讲的那些语义的弯弯绕绕,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迷宫,我可能一不小心就走岔了,但又好奇得不行,非得把它弄明白。

比如说吧,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居然藏着那么多的含义和变化。

也许我们平常说话都没怎么在意,可这本书就像个放大镜,把这些细节都给放大了。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平时交流的时候,可能很多意思都传达错了?还有啊,书中提到的语义的演变,这可太神奇了!就好像一个词有了自己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地成长、变化。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那我们的语言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

有些概念太复杂,我觉得自己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也许是我脑子不够灵光?但这也让我更有动力去搞清楚。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探险家,在语义的世界里尽情闯荡,虽然有时会迷路,但这一路,真好!篇二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徐炯烈《语义学》的感受。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我心里头那是一万个不情愿啊!语义学?啥玩意儿?听着就枯燥得要命!可没办法,老师布置的任务,硬着头皮也得读。

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这书里讲的东西,就像解开了我心里一直以来的好多疑惑。

比如说,为啥有时候我们说的话别人会误解?为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就不一样?我就想起有一次,我跟我朋友闹别扭,就因为我说了一句“随便”,他就觉得我不在乎,哎呀,我当时哪知道这词能有这么多意思啊!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也许是我们对语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还有啊,书里说语义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在网络上那些流行语,说不定过几年它们的意思又不一样了呢!这可太有意思啦!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语义学导论贾彦德读后感

语义学导论贾彦德读后感

语义学导论贾彦德读后感篇一语义学导论贾彦德读后感哇塞,读完贾彦德的《语义学导论》,我这脑袋瓜里可是像刮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你说语义学这玩意儿,以前我觉得可能就是咬文嚼字,没啥大不了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藏着无数让人惊叹的宝贝。

书里讲的那些语义的分析和解释,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枯燥得像沙漠里的石头。

可我觉得吧,它就像是一道道谜题,等着我去解开。

比如说,一个词的意义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层次和变化?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我一边读一边想,可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变来变去,让人捉摸不透。

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哎呀,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概念,搞得我晕头转向,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不够用。

但是,我又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更有挑战的欲望,说不定我多琢磨琢磨,就能搞明白呢?贾彦德先生的阐述,有时候我觉得好像能一下子明白,有时候又觉得云里雾里。

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我理解能力的问题,还是这本书本身就太难懂了?也许两者都有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收获满满。

至少让我知道了语义学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着太多的学问和奥秘。

我觉得吧,这一路读下来,虽然有点辛苦,但真的挺好!篇二语义学导论贾彦德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贾彦德《语义学导论》的感受。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啦!这本书就像一个深邃的海洋,我感觉自己像个小菜鸟在里面扑腾。

有时候,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简直让我想抓狂,我不禁问自己:“我为啥要读这么难的书啊?”可转头又想,要是不挑战一下,怎么能进步呢?书里讲的语义的演变和发展,让我大开眼界。

我就在想,我们平时随口说的话,随便用的词,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的门道!这难道不神奇吗?也许你会说:“这有啥?”但是,当你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语言的世界简直太奇妙了!我读着读着,有时候会突然卡住,不明白某个观点到底啥意思。

语义学笔记整理

语义学笔记整理

语义学笔记整理第⼀章作为语⾔学⼀个分⽀的语义学语义学的建⽴以法国学者⽶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称“纯语义学”,对象并⾮⾃然语⾔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

“语义学”或“语义哲学”⼜是本世纪前半叶盛⾏于西⽅的⾄今仍有影响的⼀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理过程。

d,语⾔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乃⾄⾔语)的⼀个组成部分、⼀个⽅⾯进⾏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

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

这两个特点⼀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代表性著作⾥。

继布勒阿尔之后,⼀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

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从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以美国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统治着西⽅语⾔学。

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义学的⼈须是万事皆通的博学者,语⾔学家⽆法担此重任,语⾔学家关⼼的是语⾔的形式。

《汉语语义学》读书笔记

《汉语语义学》读书笔记

《汉语语义学》读书笔记摘要:《汉语语义学》是着名学者贾彦德先生在语义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

作者立足于传统训诂学,审慎借鉴了国外现代语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语义的系统、特点与历史演变,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第一步专着。

本文拟就以读书笔记形式将笔者在义素分析与语义场理论的学习情况做简要梳理。

关键词:《汉语语义学》传统训诂学义素分析语义场《汉语语义学》是着名学者贾彦德先生在语义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

作者立足于传统训诂学,审慎借鉴了国外现代语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语义的系统、特点与历史演变,其中义素分析与语义场理论的研究是全书的核心部分。

在论述具体问题之前,作者用了两章的比重将语义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及对语言、语义的一些基本认识做了详实的介绍。

立足于传统是该书的一个很显着的特点,但对现代语义学——尤其是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合理借鉴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注意从各种语言的通性中发现问题,在介绍发展背景时,能够从世界的范围来阐述语义学在传统语文学时期、传统语义学时期及现代语义学时期的发展变化。

作者对前人所做的研究没有仅仅局限在静态的描写层面上,还有更进一步的分析。

作者在书中始终强调研究现代语义学不应割断历史,而是应该尽量从传统语义学和训诂学中汲取营养。

基于此,作者得出了古人在很早就已经有了语义系统性的观念的结论,这种研究角度完全不同于那种缺乏历史主义观念一味强调今是昨非的教条思想。

作者认为在当前的语义研究中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问题:①研究的语言不同②哲学基础不同。

详细阐述来即: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语义学理论时要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上,不能以印欧语的规则钳制汉语;不同的语义学研究是立足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汉语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语义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研究基础,充分持续不断地吸收国外现代语义学的成就而不盲目追随其后。

此外,术语的规范性也是该书很大的一个特色,在论述具体问题前作者对各种语义单位及其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

邢福义《语言学概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义学)【圣才出品】

邢福义《语言学概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义学)【圣才出品】

第3章语义学3.1 复习笔记一、语义和语义学1.语义的含义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语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语义。

因此,语义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语言世界都有密切的联系。

语义是语言系统中最复杂的要素,不同的人对语义的认识很不相同,围绕着语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义理论。

(1)指称论①观点a.把词语的意义与词语指称的对象等同起来;b.认为词语的意义是词语与其所指事物的关系。

②缺陷a.词语的意义不具备词语所指对象的性质。

例如,事物“苹果”具有可食用性,但我们不能吃“苹果”—词的意义。

b.并非所有词语都有所指对象。

例如,表示虚概念的词语“孙悟空、金山、飞马”等在客观世界不存在指称对象。

c.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可以指不同对象,词义并不因此不同。

例如,“我、老师、儿子”可在不同的场合指不同的人。

d.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相同的对象,但意义显然不同。

例如,“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所指对象相同,意义不同。

(2)观念论①观点a.词语的功用在于能明晰地标记出各种观念;b.词语代表的观念是其固有的和直接的意义;c.观念是在意识中通过内省可区别的东西,即“感觉和精神意象”。

②缺陷a.许多词语无法在说话人或听话人心中产生意象。

例如,介词“当、因为”,名词“性质、矛盾”,动词“变得、担任”,形容词“好”等。

b.同一词语在不同的人在心中引起的意象很不相同。

例如,说“动物”时,张三头脑中出现一条狗,李四出现一头牛。

c.意义不同的词语,在人们头脑中可能出现相同意象。

例如,“猎狗、狗、哺乳动物、动物”都可能引起同一个意象:一条猎狗。

d.观念看不见摸不着,较为主观,若不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别人无法了解。

(3)用法论①观点一个词在语言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

②缺陷a.把词语的意义与语法混为一谈;b.片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需要通过实在或思维来解释,只需要在语言世界内部解释;c.用法或使用规则不一定能跟意义划等号。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笔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笔记
c)Synonyms that differ in their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
There are words that bear the same meaning but express different emotions of the user, indicating the attitude or bias of the user toward what he is talking about.
意念论认为,语言形式及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即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确切地说,在理解语义时,是通过大脑中存在意念这一中介物来联系的。
3)Contextualism语境论
Contextu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meaning to observable contexts. Two kinds of context are recognized: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the linguistic context.
Autumn fall
Lift elevator
Flat department
Windscreen windshield
Torch flashlight
b)Stylistic synonyms – synonyms differing in style.
Words having the same meaning may differ in style, or degree of formality. In other words, some words tend to be more formal, others casual, and still others neutral in style.

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义学读书笔记姓名:林飞飞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30308本次读书笔记选自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介词“向”进行分析,角度更加新颖。

题目:《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摘要: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下对现代汉语介词“向”做的一个个案分析。

介词“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又可以在动词后作补语。

论文主要在语料库基础上分析了“向十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情况,重点考察“向+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不同。

目录:0引言1研究综述1.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1.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1.3“向”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1.4对“向”的语义研究的认知研究2.路径图式3.“向+NP”所表述的事件3.1状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2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3.3补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4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4现实位移类的“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变换问题5现实位移类的“向+NP+VP”和“V+向+NP”的比较5.1说话人视点不同5.2射体和地标凸现的侧面不同5.3“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NP的语义角色不同6结论内容摘录:●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对于介词“向”的讨论,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2001)等。

这些著作对于“向”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概括都很一致,把“向”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º。

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代表是马贝加(1999)。

他从历时角度对“向”的语法化过程作了全面“致的研究。

英语语言学笔记第五章

英语语言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意义(语义学)(semantics)关注意义研究的学科叫语义学(semantics)。

更具体地说,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虽然"语义学"这一术语仅有百年出头的历史,但意义一直是人类学术活动的一个中心话题。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意义的讨论。

中国的老子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讨论过类似问题。

多年来出现了大量解释词语意义的词典,这一事实也为意义研究的悠久历史提供了证据。

然而,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和句法学相比,语义学仍然是语言学中研究最少的领域。

5.1 "意义"的意义意义研究的困难之一是"意义"一词本身有不同的意义。

奥格登(C.K. Ogden)和理查兹(I.A. Richards)在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一书中罗列了"著名意义研究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主要定义"(p.186),分为16大类,加上次类则共22种。

利奇(G. Leech)在1974年第一次出版的《语义学》(p. 23)中比较温和地认可了七种意义类型,如下所示:1. 概念意义逻辑的,认知的,或者外延的内容联想意义2. 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3. 社会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4. 感情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5. 反射意义通过联想同一表达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6. 搭配意义通过联想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7. 主题意义通过由顺序和重音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利奇指出,意义的第一种类型--概念意义--构成了意义的中心部分。

这种意义是"外延"的,因为它关注词和它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这点看,概念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与指称相交叉。

但是,作为第二种意义类型名称而使用的"内涵"一词却不同于它在哲学讨论中的意义。

哲学家们用内涵与外延相对,表示词所指实体的性质。

语义学作业

语义学作业

《语义学概论》读书笔记李福印所写的《语义学概论》是一本关于英语语义的书,我对这本书的最大感触是作者采用大量的语言事实作为证明材料来说明语言问题,并且还善于利用表格对比的形式来说明语言学问题。

第一章作者主要介绍了语义学简史,这有利于读者对语义学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第二章语义学的分类,作者认为目前语义学的研究正处于洋洋大观的现状,对于这一现状,作者觉得可以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语言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层面、历史和语言学流派等角度来给语义学分类。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到的2.7节中,意义研究的分类模式中,有一个图表2,作者认为其中有很多的空白点,是研究者可以进行研究的地方,这个图表很有启发性,可以全面的研究相关的语言问题。

但我觉得并不是每一个空白点都有可研究的价值。

第三章语音和语义的关系,作者由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关系引出了“音义学”这个术语。

“音义学”指某些特定的音或语音特征和意义之间部分的系统的对应关系,可以细分为三类:(1)拟音词(2)意义类似的一组词含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的音位(3)因为的发音特点和本质同含有该音位的词的意义有关。

在书中作者都是以英语的例子来说明,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拟音词汉语中有很多,例如当当、猫等词语。

对于(2)汉语中的“gl”词族,他们是意义类似并都由音“gl”而来。

(3)汉语中的“大”“小”的发音特点和本质同含有该音位的词意义相关,音位学以前没有接触过,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尤其对汉语来说。

第四章意义的本质,在本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七种关于意义本质的理论,有指称说、意念说、行为反应说、用法说、验证说、真值条件说、语义三角关系。

然而这些理论只能从某个侧面来解释意义的本质,都无法做出全面的解释。

第五章意义的五要素说:对象、概念、符号、使用者和语境。

由于意义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定义也是异彩纷呈,五花八门。

本书作者在分析ogden 和Richards提出的22种意义定义的基础上,并将这些定义和leech提出的意义的七种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能很好的解释意义的五要素:对象、概念、符号、使用者和语境,这五要素是此起彼伏、此现彼隐、次强彼弱的关系。

语义效应读书笔记

语义效应读书笔记

语义效应读书笔记语义效应读书笔记(优秀4篇)关于对语义效应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义效应读书笔记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语义效应》,这本书由美国学者斯蒂芬·平克所著,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整本书的思路清晰,观点独特,让我收获颇丰。

在书中,平克提出了“语义效应”的概念,即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可以理解世界,也可以塑造世界。

这种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确实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平克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语言中的“高”和“矮”,“大”和“小”等相对概念塑造了我们的空间感知;语言中的“好”和“坏”,“对”和“错”等评价概念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

这些分析让我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我并不认同。

例如,平克认为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没有考虑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

此外,他过于强调语言的相对性,似乎忽视了某些固定观念的存在。

总的来说,《语义效应》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们深入思考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意识到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语言。

语义效应读书笔记篇2____标题:探索语义效应:从理论到实践________一、背景介绍____语义效应是指在语言学习中,由于母语或目标语的语义差异,导致学习者在理解或使用目标语时出现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引发冲突。

本文旨在探讨语义效应的概念、理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____二、深入分析____在深入分析语义效应时,我们需要关注其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首先,语义效应的产生源于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这种差异源于语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

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篇一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最近读了徐炯烈的《语义学》,哎呀妈呀,这可真是让我脑袋瓜嗡嗡的一本书啊!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简直就是个“天书”,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就像一团乱麻,把我缠得死死的。

我就寻思着,这作者是不是故意为难我们读者啊?也许是我自己水平太次,理解不了这么高深的东西。

但是呢,随着我耐着性子读下去,我发现好像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语义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让我想到平时和朋友们聊天,有时候一句话能有好多种理解,闹了不少笑话。

这可不就是语义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嘛!读着读着,我又觉得自己可能太片面了,不能因为一开始读不懂就否定它的价值。

说不定这书对那些专门研究语言的人来说,那就是宝贝疙瘩!可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我觉得它可能有点太过于专业和深奥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我读得一知半解,也不能说这书就没用啊。

也许以后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我突然就会想起书里的某个观点,然后恍然大悟呢?总之,读这本书的过程,那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反正就是挺复杂的一种感受。

你们说,我这感受正常不?篇二徐炯烈《语义学》读后感哇塞,读完徐炯烈的《语义学》,我这心情简直了!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想着能探索一下语言背后的神秘世界。

可谁能想到,这一进去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书里的那些专业术语,什么“指称”“内涵”“外延”,听得我云里雾里的。

我就一直在想,这作者是不是觉得我们读者都是超级学霸啊?也许人家就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像我这种门外汉,凑什么热闹呢?但我这人吧,又有点不服输。

我觉得不能轻易就被一本书给打败了,所以硬着头皮继续读。

嘿,你还别说,读着读着还真有点意思。

比如书中讲到语言的模糊性,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平时说话时的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语义现象嘛!不过呢,这书里的例子有时候也太学术了,一点都不接地气。

语义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义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义与文化一、词义与文化1.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2.更多的学者把词汇的意义简单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

指示意义往往也是概念意义,即词典上写明的意义。

内涵意义包括了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成分。

一般来说,词汇的指示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命名和描述,含义比较客观也比较稳定,通常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但是内涵意义是附加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是特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都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而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中那些指示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最容易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全空缺词汇包括反映各国文化特征的所谓“文化词汇”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有文化的差异。

三、禁忌与委婉语四、敬语与谦辞1.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地位、年龄、辈分以及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敬语。

2.汉语中对别人的尊称有: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令堂、仁兄、贤弟、令爱、贵姓、指教、拜访、光临、高见、大作……汉语中的谦辞有: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小女、拙著、拙见、寒舍……3.权利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

韩国人在使用敬语方面有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一律使用敬语,即使同辈也不例外。

4.亲疏距离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5.汉语敬语和谦辞的使用是汉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因此,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所任教国家敬语和谦辞使用的场合和对象,做到以礼待人,显示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需要给汉语学习者讲明汉语中敬语和谦语的用法和语境,使学生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语言学理论基础笔记摘抄(3篇)

语言学理论基础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涉及语言的本质、起源、结构、功能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语言学理论基础的笔记摘抄,旨在梳理和总结语言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语言的本质1. 符号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行为构成。

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具有指代和表达功能。

- 符号:指代某种意义的符号,如词汇、语法符号等。

- 符号系统:由一系列符号构成的体系,如语言系统。

- 符号行为:符号的运用和表达行为。

2. 功能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工具,具有表达、沟通、协调等功能。

- 表达功能: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意愿等。

- 沟通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建立联系。

- 协调功能:在社会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3. 结构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符号系统,具有层次性和规则性。

- 层次性:语言系统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层次。

- 规则性:语言系统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三、语言的起源1. 生物进化论:认为语言的起源与人类大脑的进化有关,是人类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的结果。

2. 模仿论:认为语言的起源是人类模仿自然界声音和动物叫声的结果。

3. 劳动起源论:认为语言的起源与人类的劳动活动有关,是人类为了协作、分工而产生的。

4. 社会交往论:认为语言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是人类为了沟通、表达思想而产生的。

四、语言的结构1. 语音结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包括音素、音节、音节结构等。

- 音素:构成语音的最小单位,如“b”、“p”等。

- 音节:由音素构成的语音组合,如“ba”、“pa”等。

- 音节结构:音节内部的结构关系,如音节的重音、声调等。

2. 词汇结构: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包括词、短语、句子等。

- 词:构成词汇的基本单位,如“人”、“树”等。

- 短语:由词或词组构成的组合,如“美丽的花园”。

- 句子: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如“我爱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学读书笔记姓名:林飞飞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20130308本次读书笔记选自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介词“向”进行分析,角度更加新颖。

题目:《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摘要: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下对现代汉语介词“向”做的一个个案分析。

介词“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又可以在动词后作补语。

论文主要在语料库基础上分析了“向十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情况,重点考察“向+NP”作状语和作补语的不同。

目录:0引言1研究综述1.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1.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1.3“向”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1.4对“向”的语义研究的认知研究2.路径图式3.“向+NP”所表述的事件3.1状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2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3.3补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3.4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4现实位移类的“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变换问题5现实位移类的“向+NP+VP”和“V+向+NP”的比较5.1说话人视点不同5.2射体和地标凸现的侧面不同5.3“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NP的语义角色不同6结论内容摘录:●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对于介词“向”的讨论,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结构主义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2001)等。

这些著作对于“向”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概括都很一致,把“向”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和名词或名词词组组合,既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º。

2对“向”语法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代表是马贝加(1999)。

他从历时角度对“向”的语法化过程作了全面“致的研究。

马文认为介词“向”从动词“向(省、榔,”的两个义项虚化而来,这两个义项一为“面对……”,一为“向……进军、前进”。

3“向”组成的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对于介词结构的语序问题,张赦(2002)的看法全面而且系统。

她从汉语历时变化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引进场所、对象、工具、受事的介词词组词序变化的过程,并对这种变化过程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4对“向”的语义问题的认知研究:吕叔湘(1981)、北大中文系(1986)以及后来的马贝加、张赦等都认为“向”的语义有两种:表示目标和表示起始点。

储诚志(2000)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向”的语义作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向”的原型意义是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位移的事件时标记(mark)目标»。

储文把介词“向”参与表述的事件分为两类:移动类事件和求取类事件。

●本文作者对目前目前语法学界对介词“向”的研究做出归纳后进而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各家观点非常一致,也比较合理,但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写,缺少更深层次的解释。

储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大背景下对介词“向”的语义进行了认知上的考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新东西,但他把两类事件中的“向”统一解释为目标的标记,我们觉得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因为我们在对语料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一些现象得不到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动词可以在“向十NP+VP”和“V+向+NP”两个框架中自由转换,有些却不行, 即使可以转换,那么可以互相转换的“向+NP+VP”和“V+向+NP”是否完全等价呢?表示动作行为方向或目标的“向+NP+VP”和“V十向+NP”的内部又是否都同质(homogeneity)?“王太太向老李道谢”和“王太太向老李借钱”从形式上看完全一样,但它们的认知模式是否一致呢等等。

这些问题没有得以解决主要是我们对于“向”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情况还不清楚。

●作者在本论文中拟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介词“向”所组成的介词词组做一个更详尽的考察,理清其所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差异和脉络层次,以期能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的考察将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大背景下进行,从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向”及相关问题作一个新的阐释,先考察“向”参与表述的事件内部有哪些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是否平行,基木层次是什么,基本层次又怎么推理到其它层次,“向+NP”在不同的句法位置时体现出哪些差别。

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就能从内部把“向+NP”描写清楚并对一些问题做出相应解释,进而给“向”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本文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状语位的“向+NP”的内部差异及其隐喻情况2.补语位的“向+NP”的内部差异及其隐喻情况3.现实位移类“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变换问题4.现实位移类“向+NP”在不同语法条件下的差异●“向”的原型意义和空间移动有关,因此以意象图式模式储存。

而且“向“所参与表述的事件和路径图式直接相关。

1.意象图式模式意象图式模式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的一些稳固模式中的一种。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有一些稳固的模式,如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其中所有的意象图式都和空间结构有关,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以此模式储存。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提出:意象图式体现了在认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非命题知识,代表的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们是人们获得意义结构的主要方式,是隐喻的基础。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张敏,1998;赵艳芳,2001)。

2.路径图式认知语言学家归纳出了许多人们潜意识里理解世界的意象图式。

如路径图式、容器图式、整体-部分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系联图式等等。

对于路径图式,Lakoff(1987)是这样界定的:身体经验:只要在移动,我们就会有移动的起点,移动经过的一系列连续的中间点,终点,和移动的方向。

结构要素:起点、终点、路径、方向基本逻辑:只要从一个起点沿着一定路径移向一个终点,就一定会经过路径中的每个中间点(intermediate),沿着路径走得越远,离开起点的时间越长。

目的被看成终点,达到目的是“到达终点。

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且用于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位移的事件,所以,它所参与表述的事件和路径图式直接相关。

●由“向”构成的动态空间关系怎么体现路径图式呢?a1说完我将那对象用力摔在他脚下,转身向江边跑去,习乙上那只就要离开码头的船……a2就在这时候,远处扬起一阵烟尘,不知有多少千军万马向晋阳方向冲来。

b1大家放声地大笑,互相厮打在一起,把酒杯全摔在墙上地上抛向空中。

b2各路朋友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奔向“玲玲”酒吧。

我们可以发现,a类句子中实际隐含着一个“从+NP”结构。

(a1)中“跑”这个动作在空间上有一个动作的起点,但很多时候这个起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作为默认值不需要在形式上明确指出。

我们可以补出a类句子的默认值:(a1’)说完我将那对象用力摔在他脚下,转身(从X)向江边跑去,跳上那只就要离开码头的船……”(a2’)就在这时候,远处扬起一阵烟尘,不知有多少千军万马(从x)向晋阳方向冲来。

所以,a类句子可以概括为:S从A向BVP。

“从”是一个源点介词,其后的NP是动作行为的起点,“向”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有方向就隐含有终点。

根据Lakoff(1987)对路径图式的界定,可以确定a类句子遵循路径图式,A为运动的空间起点,B是运动的空间终点,从A 到B的运动轨迹是运动路线,方向是由A点指向B点。

b类句子也可以补出“从+NP”,我们把这类句子概括为:S从A V向B。

“从”后的A为空间起点,B为空间终点,方向是由A 点指向B点。

也符合路径图式。

所以,“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不管在状语位还是在补语位,其内在认知模式都是路径图式。

●“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状语位上的“向+NP”及其内部差异“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内部并不同质,表现出各种差异。

事件包括动作和动作的全部参与者,尤其要包括施事(S),不带S的VO只能代表一个动作,不能代表一个完整事件(沈家煊,1999)。

从语义上看,有些句子的施事是具体的人或事物,有些是抽象的人或事物,位移过程在认知上的表现也不一样。

这些都是“向+NP”参与表述的事件的内部差异。

我们根据所表述的事件是否有现实的物理位移把“向+NP+VP”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位移”一类是“虚拟位移”。

现实和虚拟是认知语言学里的两个概念,是对实在性的一种认知评价。

现实并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实在性更多一些。

虚拟也不是客观的不真实,而是指认知上一种想象的能力。

例1推土机彻底推倒了院墙,开进院,向房子冲去。

例2马青咕噜着,隔着车窗向站在马路牙子上的宝康招招手。

例1在空间上有一段现实的物理位移,位移主体从一个现实的地点移到了另一个现实的地点。

属于“现实位移”例2没有现实的物理位移,位移主体并没有从一个现实的点移到另一个现实的点。

它们在抽象的路径图式上的位移发生在观察者的主观世界里。

○“现实位移”类的区别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的主体具有现实性。

2.位移的主体和移动元通常具有同一性。

3. 位移有一个实际的空间跨度。

○“虚拟位移”类主要有以下区别性特征:1.位移的主体和移动元之间两者相分离,没有同一性。

2位移的主体具有现实性,移动元则是虚构的,只能在主观世界想像。

3.位移没有实际的空间跨度。

不像现实位移类,移动元从现实的一点移到另一点,经过其间的每一中间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无形的,是主观的想象。

4.○两类位移具有不同的区别性特征,它们在路径图式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S指源点,D指终点,Sub指位移主体,M指移动元。

上图现实位移类中位移主体和移动元合二为一(Sub二M),位移主体(即移动元)将从源点S移到终点D。

S、D是明确的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可丈量的、有形的。

位移主体实际经过SD之间的每一个中间点。

虚拟位移类中位移主体不等于移动元(Sub共M),移动元是想象的、无形的,位移主体不作位移运动,移动元在人的认知空间里从S移到D,没有实际经过SD之间的每一个中间点。

●虚构位移类是现实位移类的隐喻○空间观念是人类认知整个世界的基础,所以空间范畴也是最基本的范畴。

在人的认知结中,空间概念被描绘得非常精细,但别的范畴如时间范畴、状态范畴、关系范畴等就没那么精细了。

我们常借用描写精细的来理解不那么精细的,所以空间范畴就会被隐喻到别的范畴。

隐喻指根据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它事物的认知模式,并且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也同时转移,是人类认知重要和基本的方式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