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课堂小结: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由外到内的写法。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
生成结论:语言美和景美都是由于情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他的笔下,一切的景物和感情都带上了作者的浓浓的思想感情在里头。那么到底是什么感情呢?同学们请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得出答案:第1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提醒学生注意“久违、牵连、孺慕”等词,直接抒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2段写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雨”字传达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4段将美国和中国的雨作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追思。
第12段“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写出了一切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对故乡浓重的思念之情。
总结本文的主题意蕴: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渲染出凄凉哀怨的氛围;“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有眼前之景转入回忆。桥下春波当年曾照映过唐婉的身影,而如今,桥下春波依旧碧绿如故,心上之人已不在,物是人非,往事难再的悲哀默然而起。诗人重返沈园,亭台楼阁已物是人非,唯有桥下春波依然如故,它既是诗人心伤之所,也是诗人寄托情怀的唯一所在。
《婴宁》如何解读婴宁的笑?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在广泛收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许多性格丰满的光辉形象,婴宁就是其塑造的众多形象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她生活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嗜花爱笑,天真无邪成为其性格特征的表现,但在其纯洁烂漫的表面背后又含有无限深情。作者对婴宁爱笑,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婴宁人未到笑声先闻,在相见过程中,她时而“嗤笑不已”,时而“笑不可遏”,受到母亲斥责后“忍笑而立”,但转瞬“复笑不可仰俯”,这一系列关于笑的描写,声态并作,使婴宁爱笑的性格
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而“隐于笑”中的深层性格也得以充分体现。
一、笑中隐智
婴宁从小生长山野,父母早亡,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天真烂漫,孜孜憨笑,嘻不知愁。作者抓住婴宁爱笑这一特点,反复渲染,尽情描写,以至于其一出场,便是“拈梅花一朵,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这种近乎憨痴的纯真性格特征。上元节在郊野与王子服的相遇,当她发现王子服对自己痴情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在地,笑语自去。仿佛王子服“目灼灼”是为他者,没有意识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女来说是“大不检点”。简洁的几笔,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而当婴宁与王生在花园中,王子服拿出上元节婴宁遗落的梅花以示爱时,婴宁却用一脸无辜的表情说道:“枯矣,何留之”,并以慷慨(似带调侃)的口吻道:“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送之”。当王生告诉她:“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她巧妙的用“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来搪塞。而当其得知王子服所说的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时,俯思良久,笑道:“我不惯与生人睡”。甚至母亲问到“园中共语”的内容时,以“大哥欲我共寝”,甚至以“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来作答,看似天真无知的对话中将其痴的性格特征刻画的栩栩如生。但后文中“生以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而女姝秘密,不肯道一语”以及后文中设计“西人子”于死地,如果说前一情节的刻画还不足以证明其痴中隐智,那么后一情节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快,足以证明其大智若愚的特点,其初来人世,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世,后来发现家人都十分爱她,才坦率的讲出自己的身世,可见她很深沉,富于心机,办事能掌握分寸。
二、痴中带真
虽然鬼母说婴宁“年以十六,呆痴如婴儿”,她“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2] (第29-30页),但这也同时表现出其另一方面,她的天真烂漫,率性而为,确实是一中“痴”,痴而见真。当王子服跟她表白时,至于王子服对她的爱属于夫妻之爱,同亲戚之间那种瓜葛之爱,有什么不同,这一段深动形象的描写,把双方的痴情都道出来了,一明一暗,一动一静,这正如宝黛爱情中,每次的哭闹则是黛玉对宝玉的考验,而伴随着争吵与哭闹的步伐,他们的感情也逐步加深,当王子服说明夫妻之爱与瓜葛之爱的不同之后,婴宁没有爱,并且俯思良久。虽然,她并非不知道夫妻之爱与瓜葛之爱的区别,只是当面听到自己爱恋之人的表白之后,禁不住思前想后,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斗争,也许是对自己悲惨身世的顾虑,也许是对突然到来真实幸福的激动,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俯思良久”语浅意深,让人深思,“而作者极力地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3]。
三、笑中含讽
婴宁的笑,同时也是对封建黑暗社会显示的揭露,对女性反压迫的揭露和鞭挞,以及对龌龊社会现实的无声反抗。封建礼教要求妇女要“行不露趾,笑不露齿”,婴宁的所行所作却无视封建社会的清规戒律,当王子服为情所困,独自到郊外山村中寻找婴宁时,她也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先是从门背后“时露半面来窥”,见面时也谈笑自若,毫无顾忌,当养母让婢女叫她与王子服相见时,未见其人,而已听到“户外嗤嗤笑不宜”,直到进入房中,仍“尤掩其口,笑不可遏”这一段描写中,婴宁未言一语,只是以“忍笑而立”“笑不可仰俯”结束。这种笑包含了她丰富的内心独白。她的笑是对抗无情封建礼教的武器,当人们用世俗的婚礼来约束她,“使华妆行新妇礼”时,她“笑极不能俯仰”,使这一切无方进行,只好作罢。这些也证明作者“在努力探求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应然状态”[4] 。如果说这里包含着鬼母对冷酷社会现实辛酸而悲愤的看法的话,那么,婴宁来到人世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王母的无情指责下,从此再也不笑。并且说到做到,“虽故逗,亦终不笑”。这种巨大的转折,实际上是婴宁对这个罪恶社会的抗议。印度哲学家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