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5ce8990a26925c52dc5bf5a.png)
《土壤学》教课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编号ARGE3110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课程种类本专业介绍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等合用对象环工、生态学专业本课程针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特色与培育方案,在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同时,特别重申学生对土壤作为全世界生态系统构成和环境组分方面的认识。
并增添土壤污染和修复方面的授课内容。
适合增添土壤课程简介地理学教课内容,比如:土壤发生疏类,并增补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特色以( 200 字左右)及剖析,土壤资源保护等。
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的构成、性质、肥力等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对土壤作为地球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的认识。
二、教课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介绍选修课,要修业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可连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疗与治理供给重要人材贮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修业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看法,认识并掌握土壤的基本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征。
坚固建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以致整个公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特色、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照、掌握中领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中领土壤资源的数目、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议、全领土壤资源的种类、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进门路、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散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 2、 3、4 和 5。
三、学时分派教课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绪论重要性2 2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第一章土壤物质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构成和质地分类 41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进门路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构成和化学构成第五节黏土矿物的种类、结构特色和散布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根源及其构成特色 1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1 第二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 土壤有机质第四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净化方面的作用1第五节土壤有机质的动向均衡及其调控 1第一节土壤水的能态 1 第三章第二节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 1 土壤水第三节土壤对植物的供水 1第四节土壤水分情况的调理和合理用水 1第一节土壤通气性第四章第二节土壤氧化复原情况土壤空气和热量第三节土壤热量的根源及土壤温度情况2 情况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第一节土壤孔性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结构性土壤孔性和结构第三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作用 2 性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良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第二节土壤耕性与耕种 1 和耕性第三节土壤耕种调控第一节土壤表面种类和胶体的带电性 1 第七章土壤胶体特征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互换吸附 1第三节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 4 2 2 1 3第四节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第一节土壤酸度第二节土壤碱度第八章第三节影响土壤 pH 值的因素2 2土壤酸碱性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第五节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第一节土壤中的氮 1第二节土壤中的磷 1第九章1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5 土壤养分特色第四节土壤中的硫、钙、镁 1第五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第十章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散布 1我国主要土壤类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与土壤散布规律 1 3 型及其散布第三节我国主要土壤种类概括 1第十一章第一节土壤质量及评论 1土壤质量及土壤第二节土壤退化的种类 1 3 退化第三节土壤退化的恢复门路 1共计36 36 四、教课内容及教课要求(黑体,小 4 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土壤的看法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看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重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别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00b313ad02de80d4d84088.png)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02 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英文名称:Soil Science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总学分:4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一门关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土壤资源分布、类型、性质以及评价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各种作物的田间土壤管理、因土种植、土壤与环境的作用和关系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的发生变化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肥力调控的原理与措施等,了解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面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土壤的发生规律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土壤肥力的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规律,重点掌握我国南方以及北方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利用改良的途径;掌握我国目前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现状,了解国际现行土壤分类(主要是美、东西欧)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1.1 土壤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0.5学时了解)1.2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学时掌握)1.3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0.5学时了解)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2.1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0.5学时了解)2.2 粘粒矿物(3学时掌握)2.3 我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规律(0.5学时了解)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6学时)3.1 土壤生物(1学时了解)3.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1学时了解)3.3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2学时掌握)3.4 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1学时;理解)3.5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1学时掌握)3.5.3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6课时)4.1 土壤水的性质(2学时掌握)4.2 土壤水能态(2学时理解)4.3 土壤空气(1学时掌握)4.4 土壤热量(0.5学时掌握)4.5 土壤温度(0.5学时掌握)第五章土壤形成和发育(4学时)5.1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2学时理解)5.2 土壤形成过程(1.5学时理解)5.3 土壤发育(0.5学时掌握)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6学时)6.1土壤颗粒(1学时掌握)6.2 土壤质地(2学时掌握)6.3 土壤结构(1学时掌握)6.4 土壤力学性质(1学时掌握)6.5 土壤耕作(1学时掌握)第七章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4学时)7.1 土壤液态水运动(2学时掌握)7.2 土壤气态水运动(0.5学时了解)7.3 土面水分蒸发(1学时掌握)7.4 土壤水循环及调控(0.5学时掌握)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6学时)8.1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0.5学时掌握)8.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0.5学时理解)8.3 阳离子吸附与交换(4学时掌握)8.4 阴离子吸附于交换(1学时掌握)第九章土壤溶液化学(4学时)本章重点:土壤的酸碱性;难点:土壤的缓冲性9.1 土壤溶液(0.5学时了解)9.2土壤酸碱性(2学时掌握)9.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学时掌握)9.4. 沉淀溶解和络合解离反应(0.5学时了解)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学时)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0.5学时了解)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学时掌握)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学时掌握)10.4 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10.5 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2学时)11.1土壤污染的概念(0.5学时掌握)11.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0.5学时了解)11.3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0.5学时掌握)11.4污染土壤的修复(0.5学时了解)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2学时)12.1 土壤退化概念(0.5学时了解)12.2 我国退化状况(0.5学时了解)12.3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和防治(1学时了解)第十三章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4学时)13.1 土壤分类的基础和要求(1学时掌握)13.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学时掌握)13.3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13.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第十四章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6学时)14.1 我国土壤的形成环境条件(1学时了解)14.2 土壤空间分异与分布规律(1学时掌握)14.3主要土壤类型及其性质简介(4学时掌握)14.3.1 铁铝土刚14.3.2 水稻土14.3.3 潮土14.3.4 石灰土14.3.5 紫色土14.3.6、盐碱土土壤学课堂讨论(2学时)。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3dff5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4.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6f05745c336c1eb91a375d91.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89206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0.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1. 引言概述土壤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形成机制等知识。
2.2 技能目标:具备土壤样本采集、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2.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土壤学概述3.1.1 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3.2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3.2.1 岩石风化和土壤母质的形成3.2.2 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演替阶段3.3 土壤的物理性质3.3.1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3.3.2 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3.4 土壤的化学性质3.4.1 土壤pH值和酸碱性3.4.2 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3.5 土壤的生物性质3.5.1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生物活动3.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功能3.6 土壤分类与名称3.6.1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3.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名称3.7 土壤与环境3.7.1 土壤与水资源的关系3.7.2 土壤污染与修复4. 教学方法4.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实验分析和观测。
4.3 讨论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
5. 教材和参考资料5.1 主教材:《土壤学导论》(作者:XXX)5.2 参考资料:《土壤理学导论》、《土壤化学导论》、《环境土壤科学》等。
6. 评价与考核6.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6.2 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6.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土壤研究的学术论文。
6.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土壤学全面知识的掌握。
7. 进修与应用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培训或科研机构,深造土壤学研究或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8.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教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展望土壤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
《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9d1e378e9951e79a89272a.png)
《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学
课程总学时:56
课程总学分:3
实验学时:20
适用专业及年级:生态学专业,二年级
开设实验项目数:3
本大纲执笔人:马红亮审核人:高人
一、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土壤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土壤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土壤学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方法、原理、步骤、及仪器操作,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实验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平时实验表现、期末实验考核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依次为40%、30%和30%。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
1.校内自编教材.《土壤学实验教程》.2007.
2.中国土壤学会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鲍士旦主编.《土壤理化分析第3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科学出版社,1984.
五、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恒温烘箱、pH计、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往复振荡机、控温电热板。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23f48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6.png)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引言: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实践和应用技巧,为未来从事相关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掌握土壤形成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3. 理解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4. 学习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掌握土壤质量评价和监测方法;6.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a. 土壤的定义和分类;b. 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c. 土壤颗粒分析和质地的测定。
2. 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a.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机制;b. 土壤发育过程的典型特点;c. 不同地理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3. 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 土壤与大气、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b. 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4. 土壤污染与修复a. 主要的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b. 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c. 土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5. 土壤质量评价和监测a.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b.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2. 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环境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开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土壤学的应用。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小组作业等;2. 课堂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3. 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的成绩。
五、参考教材1. 《环境土壤学导论》(第二版),XXX著,XXX出版社,200X年;2. 《环境土壤学实验指导》(第三版),XXX著,XXX出版社,20XX年;3. 《环境土壤学案例分析》,XXX著,XXX出版社,20XX年;4. 其他相关专业教材和学术论文。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4a36c4b7fd5360cba1adb38.png)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土壤学(soil science)课程代码:23401005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0/3(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地貌学等课程适用专业:适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属于学科基础课。
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全面介绍土壤的基本构成,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的形成过程、演变和肥力特征,土壤与植物生长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有机质和矿物质)、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
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
掌握土壤的结构性、耕性和肥力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土壤与水圈、与岩石圈、与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如土壤质地改良、结构改良,耕性改良、水气热调控措等。
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土壤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中遇到的土壤学方面的科学问题。
土壤基本物质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基本性质(物理性质-水、气、热,化学性质-酸碱性、离子交换性质、胶体性质,生物学性质—有机质转化、氮转化,物理机械性—耕性);土壤肥力因素和养分性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土壤的改良和管理利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641b0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土壤学是土壤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态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特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3. 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等。
4. 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5.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和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
6.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改良等。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2. 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方法2.1 土壤颜色的意义及分类方法2.2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2.3 土壤的剖面特征及土层划分方法3. 土壤的物理性质3.1 土壤颗粒组成与颗粒分析方法3.2 土壤的孔隙性质及其对水分和空气的影响3.3 土壤的重力、毛细和保持力水分4. 土壤的化学性质4.1 土壤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4.2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及其含量测定4.3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分析方法5. 土壤的生物学特征5.1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作用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及作用5.3 土壤植物的分类及作用6. 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1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方法6.2 土壤改良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将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土壤样品的取样和实验分析,加深学生对土壤性质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9dfac383186bceb18e8bb0d.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
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基本物质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应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源;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掌握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如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改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行业的工作;园艺专业学生具有园艺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等方面技能.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级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性。
2.第一章地质学基础(1)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常见造岩矿物(2)岩石的结构和构造(3)岩浆岩(4)沉积岩(5)变质岩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难点: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晶顺序、分类原则.3。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a6f29b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6.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ab3f0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3.png)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土壤学3.学时/学分:32/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2.课程目标: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土壤基本物质构成及其理化属性、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性质和土壤类型特征、我省主要土壤的质量特点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认知土壤、分析和研究土壤、保护和利用土壤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1土壤的概念1.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1.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2.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2.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四)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第一篇土壤组成和性质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1.2土壤的矿物组成2.粘土矿物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矿物组成(四)思考题1.何谓土壤矿物质?2.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88e73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8.png)
土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2.2 土壤形成的过程与要素
2.3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2.4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2.5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土壤调查与分析
3.1 土壤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 土壤采样与样品处理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4.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
4.3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管理
第五章:土壤水分与水分管理
5.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循环
5.2 土壤水分的保存与利用
5.3 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第六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
6.1 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
6.2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6.3 土壤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第七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7.1 土壤改良的目的与原则
7.2 增施有机质与调整土壤pH
7.3 土壤侵蚀与保护措施
第八章:实践与案例分析
8.1 土壤学实验室技能培养
8.2 土壤学相关研究领域案例分析
第九章:课程评价与考核
9.1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9.2 考核方式与要求
结语
注:以上教学大纲为土壤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章节划分,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该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践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验技能。
考核方式旨在评价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
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演变(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2、明确土壤形成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母质与母岩的相关性,土壤形成的基本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课堂讲授:1、土壤母质的形成;2、土壤的形成。
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6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2、明确各类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的物质组成、质地层次肥力、有机质对土壤的影响、土壤水的主要化学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课堂讲授;1、土壤矿物质组成;2、土壤有机质;3、土壤生物;4、土壤水;5、土壤空气。
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6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基本性质的概念、种类;2、掌握土壤性能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土壤的生产性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吸收性;2、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3、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耕性;4、土壤热性质;5、土壤生产性能。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及分布;2、掌握主要土壤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主要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分布;2、我国土壤的形成过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利用改良。
第五章土壤管理(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2、弄清土壤的退化、及培肥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土地和土壤资源现状、土壤的退化及土壤的培肥。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我国土地资源;2、土壤退化与防治;3、土壤培肥。
土壤学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实验大纲实验一土壤机械分析及质地速测(2学时)1、了解土壤颗粒分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土壤机械分析的基本方法。
3、学会手测质地方法。
实验二土壤有机质测定和腐殖质速测(2学时)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掌握测定方法和基本计算。
3、熟悉腐殖质速测方法,了解其用途。
实验三土壤养分速测诊断(2学时)1、了解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2、学会养分速测的基本方法。
3、学会诊断壤养分丰缺状况。
二、教学实习大纲解(野外实习二天)1、目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成土环境因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初步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
∙学习土壤生产性能的观察和农情访问。
∙结合成土因素、土壤剖面、土性等,综合评价土壤肥力。
2、实习内容∙校区附近紫色土观察:了解地形、母质与土壤厚度、质地结构、耕作等的关系。
(1天)∙实验室标准剖面观察,观看教学幻灯片。
(1天)∙实验室内,综合评土比土,测定土壤性质。
(1天)肥料学部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肥料学》研究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其中心任务是解决合理施肥的问题。
它由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理论和肥料特性与施肥技术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主要讲述植物营养成分、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等内容;后一部分主要讲述常用各种化学肥料的成分、性质及合理施用技术,有机肥料的特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各种有机肥料的积制方法、肥料成分、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施肥与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
《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直接服务于各类种植业,是种植业各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方式、养分在植物体的迁移、运转规律、环境条件对养分吸收的影响等,施肥对农产品产量、品质的影响,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2.掌握氮、磷、钾化肥主要品种的性质、特点,在土壤中转化过程,以及肥料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技术。
3.了解各种中、微量元素的营养特点,及有效施肥范围、条件、技术。
掌握复合肥的特点、性质及合理配方的依据,掌握复肥高效施用技术。
4.认识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有机肥与化肥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掌握开发、综合利用有机肥源的途径,了解各种有机肥的合理积制方法。
5.了解施肥与环境的关系和防治施肥对环境的副效应,认识施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作用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技术措施。
三、课程讲授大纲(20~25学时)第6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4~5学时)讲授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施肥与植物产量品质的关系、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本章重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第7章大量元素肥料(5~6学时)讲授内容本章主要讲授植物氮、磷、钾的营养作用,土壤中氮、磷、钾的循环,主要氮、磷、钾肥种类、性质和施肥技术,氮、磷、钾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本章重点植物氮、磷、钾的营养作用,主要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主要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主要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
第8章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4~5学时)讲授内容本章主要讲授植物中量元素硫、钙、镁和微量元素硼、锰、钼、铁、锌、铜、氯的营养作用,土壤中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循环,主要中量和微量元素肥类种类、性质和施肥技术;复混肥料的基本概念、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合理施用以及肥料的混合技术。
本章重点植物中、微量养分元素的营养作用,主要中、微量养分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肥技术,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合理施用。
第9章有机肥料(3~4学时)讲授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有机肥料的特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粪尿肥、堆沤肥、饼肥、城市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技术,绿肥种植的意义、绿肥的种类、绿肥植物的栽培方式、主要绿肥作物生长习性和栽培要点以及绿肥的合理利用,泥炭和腐植酸类肥料的成分、性质和合理施肥技术。
本章重点有机肥料的特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业废弃物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技术。
第10章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1~2学时)讲授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施肥与大气、水体、土壤环境的关系,防治施肥对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本章重点防治施肥对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施肥与农产品品质。
肥料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肥料学》课程英文名称: Fertilizer Science总学时:20~25学时课程总学分: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独立设课适用专业:农学、园林本科专业、农技、园林花卉等专科专业考核方式: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实验教材:西南农业大学农化教研室主编《农业化学实验指导》,西南农业大学印刷厂。
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无机肥料的识别与鉴定一、实验学时:2学时二、实验类型:验证实验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肥料的定性鉴定,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名称,避免错用,造成损失浪费、降低肥效,甚至发生有害作用。
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在运输、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各种化学肥料都具有其特殊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外表观察,溶解于水的程度、在火上直接灼烧反应和化学分析检验等方法,鉴定出化肥的种类、成分和名称。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1 主要仪器普通天平;试管;白瓷比色盘;酒精灯等。
2 试剂10%及1%HCl;1:3及1:10醋酸溶液;5—10%氢氧化钠溶液;四苯硼钢溶液;饱和草酸铵溶液;二苯胺试剂;2—5%氯化钡溶液;2%硝酸银溶液;浓硝酸(比重1.42);0.5%硫酸铜溶液;2.5%氯化亚铵溶液;钼酸铵溶液;37%甲醛溶液;混合指示剂;l0%硫酸镁溶液。
六、实验步骤:(一)外表观察,首先根据肥料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签定即可将未知的肥料初步分为两类(氮钾肥和磷肥、石灰肥料等)。
其物理性质签定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结晶状况2.颜色3.气味3.吸湿伏况(二)加水溶解(三)加碱或酸溶液的反应(四)灼烧反应(五)化学定性检定七、实验报告实验二作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一、实验学时:1学时二、实验类型:幻灯片三、实验目的: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铜、氯等。
其中某一元素缺乏或过剩,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并在外形上明显地出现生长异常、如植株矮小,生长停滞,分枝(或分蘖)少,失绿、发红(或紫),叶色苍老,叶片畸形、顶芽萎缩、开花受精受阻,茎裂根寓等等缺素生理病症。
统称为作物缺素症状。
有些缺素症状由于典型,一般较易识别。
如作物缺氮发黄,棉花缺硼叶柄呈环带,果树缺铁的“黄化症”、苹果缺锌的“小叶病”等。
有些缺素症状由于并非缺素所独有,则往往不易判断,如油菜叶发红,缺磷、缺氮;受冻,受旱都能引起,这时就必须注意凋查研究和进厅测试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