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课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编号ARGE3110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课程种类本专业介绍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等合用对象环工、生态学专业本课程针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特色与培育方案,在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同时,特别重申学生对土壤作为全世界生态系统构成和环境组分方面的认识。

并增添土壤污染和修复方面的授课内容。

适合增添土壤课程简介地理学教课内容,比如:土壤发生疏类,并增补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特色以( 200 字左右)及剖析,土壤资源保护等。

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的构成、性质、肥力等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对土壤作为地球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的认识。

二、教课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介绍选修课,要修业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可连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疗与治理供给重要人材贮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修业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看法,认识并掌握土壤的基本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征。

坚固建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以致整个公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特色、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照、掌握中领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中领土壤资源的数目、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议、全领土壤资源的种类、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进门路、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散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 2、 3、4 和 5。

三、学时分派教课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绪论重要性2 2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第一章土壤物质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构成和质地分类 41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进门路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构成和化学构成第五节黏土矿物的种类、结构特色和散布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根源及其构成特色 1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1 第二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 土壤有机质第四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净化方面的作用1第五节土壤有机质的动向均衡及其调控 1第一节土壤水的能态 1 第三章第二节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 1 土壤水第三节土壤对植物的供水 1第四节土壤水分情况的调理和合理用水 1第一节土壤通气性第四章第二节土壤氧化复原情况土壤空气和热量第三节土壤热量的根源及土壤温度情况2 情况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第一节土壤孔性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结构性土壤孔性和结构第三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作用 2 性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良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第二节土壤耕性与耕种 1 和耕性第三节土壤耕种调控第一节土壤表面种类和胶体的带电性 1 第七章土壤胶体特征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互换吸附 1第三节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 4 2 2 1 3第四节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第一节土壤酸度第二节土壤碱度第八章第三节影响土壤 pH 值的因素2 2土壤酸碱性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第五节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第一节土壤中的氮 1第二节土壤中的磷 1第九章1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5 土壤养分特色第四节土壤中的硫、钙、镁 1第五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第十章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散布 1我国主要土壤类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与土壤散布规律 1 3 型及其散布第三节我国主要土壤种类概括 1第十一章第一节土壤质量及评论 1土壤质量及土壤第二节土壤退化的种类 1 3 退化第三节土壤退化的恢复门路 1共计36 36 四、教课内容及教课要求(黑体,小 4 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土壤的看法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看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重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别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教学大纲本实验重点、难点:掌握用比重计测定土壤质地的方法。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测定有机质含量时的加样量、加样方法、消煮时间和滴定终点等。

实验四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紧实度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重点、难点:土壤容重测定过程中的取样、称样、水分含量的测定等环节。

实验五土壤酸碱度及缓冲性能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掌握酸碱指示剂、电位法测定pH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不同质地、不同酸碱度的土壤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

本实验重点、难点:pH计的施用,认识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酸碱度缓冲能力的影响。

实验六土壤水吸力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吸力的目的、意义以及水分张力计的使用方法在节水灌溉中的作用。

本实验重点、难点:张力计的构造、安装和测定。

实验七:土壤形态特征的鉴定本实验教学要求:通过室内土壤标本观察,要求了解野外土壤剖面观察的一般项目,理解剖面指标的意义,掌握土壤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侵入体、动物穴、湿度、孔隙度、坚实度等土壤形态要素的含义和定量指标,并学会运用坚实度计、比色卡等鉴定土壤性态,学会土壤石灰性、pH值、高铁、亚铁等土壤性质测定,为观察土壤剖面做准备。

本实验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均是上述土壤各剖面形态指标含义的理解及几种土壤性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八: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本实验教学要求:学会正确布置、规范挖掘土壤剖面,实地鉴别土壤发生层、进行剖面记载以及采集纸盒、布袋、整段标本。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02 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英文名称:Soil Science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总学分:4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一门关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土壤资源分布、类型、性质以及评价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各种作物的田间土壤管理、因土种植、土壤与环境的作用和关系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肥力的发生变化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肥力调控的原理与措施等,了解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面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土壤的发生规律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土壤肥力的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规律,重点掌握我国南方以及北方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利用改良的途径;掌握我国目前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现状,了解国际现行土壤分类(主要是美、东西欧)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土壤肥力和土壤组成;难点: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交互关系1.1 土壤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0.5学时了解)1.2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学时掌握)1.3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0.5学时了解)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学时)2.1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0.5学时了解)2.2 粘粒矿物(3学时掌握)2.3 我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规律(0.5学时了解)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6学时)3.1 土壤生物(1学时了解)3.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1学时了解)3.3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2学时掌握)3.4 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1学时;理解)3.5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1学时掌握)3.5.3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6课时)4.1 土壤水的性质(2学时掌握)4.2 土壤水能态(2学时理解)4.3 土壤空气(1学时掌握)4.4 土壤热量(0.5学时掌握)4.5 土壤温度(0.5学时掌握)第五章土壤形成和发育(4学时)5.1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2学时理解)5.2 土壤形成过程(1.5学时理解)5.3 土壤发育(0.5学时掌握)第六章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6学时)6.1土壤颗粒(1学时掌握)6.2 土壤质地(2学时掌握)6.3 土壤结构(1学时掌握)6.4 土壤力学性质(1学时掌握)6.5 土壤耕作(1学时掌握)第七章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4学时)7.1 土壤液态水运动(2学时掌握)7.2 土壤气态水运动(0.5学时了解)7.3 土面水分蒸发(1学时掌握)7.4 土壤水循环及调控(0.5学时掌握)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6学时)8.1 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0.5学时掌握)8.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0.5学时理解)8.3 阳离子吸附与交换(4学时掌握)8.4 阴离子吸附于交换(1学时掌握)第九章土壤溶液化学(4学时)本章重点:土壤的酸碱性;难点:土壤的缓冲性9.1 土壤溶液(0.5学时了解)9.2土壤酸碱性(2学时掌握)9.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学时掌握)9.4. 沉淀溶解和络合解离反应(0.5学时了解)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学时)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0.5学时了解)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学时掌握)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学时掌握)10.4 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10.5 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掌握)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2学时)11.1土壤污染的概念(0.5学时掌握)11.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0.5学时了解)11.3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0.5学时掌握)11.4污染土壤的修复(0.5学时了解)第十二章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2学时)12.1 土壤退化概念(0.5学时了解)12.2 我国退化状况(0.5学时了解)12.3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和防治(1学时了解)第十三章土壤分类和调查技术(4学时)13.1 土壤分类的基础和要求(1学时掌握)13.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学时掌握)13.3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13.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学时掌握)第十四章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6学时)14.1 我国土壤的形成环境条件(1学时了解)14.2 土壤空间分异与分布规律(1学时掌握)14.3主要土壤类型及其性质简介(4学时掌握)14.3.1 铁铝土刚14.3.2 水稻土14.3.3 潮土14.3.4 石灰土14.3.5 紫色土14.3.6、盐碱土土壤学课堂讨论(2学时)。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各土纲、土类的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土壤学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要求: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土壤矿物质组成习题要点: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第二节粘土矿物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习题要点: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什么是风化作用?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1. 引言概述土壤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形成机制等知识。

2.2 技能目标:具备土壤样本采集、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2.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土壤学概述3.1.1 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3.2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3.2.1 岩石风化和土壤母质的形成3.2.2 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演替阶段3.3 土壤的物理性质3.3.1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3.3.2 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3.4 土壤的化学性质3.4.1 土壤pH值和酸碱性3.4.2 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3.5 土壤的生物性质3.5.1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生物活动3.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功能3.6 土壤分类与名称3.6.1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3.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名称3.7 土壤与环境3.7.1 土壤与水资源的关系3.7.2 土壤污染与修复4. 教学方法4.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实验分析和观测。

4.3 讨论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

5. 教材和参考资料5.1 主教材:《土壤学导论》(作者:XXX)5.2 参考资料:《土壤理学导论》、《土壤化学导论》、《环境土壤科学》等。

6. 评价与考核6.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6.2 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6.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土壤研究的学术论文。

6.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土壤学全面知识的掌握。

7. 进修与应用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培训或科研机构,深造土壤学研究或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8.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教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展望土壤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

(完整word)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2007

(完整word)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2007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基本理化形状及如何进行利用改良的科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土壤基本组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及土壤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区划及丰富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是农林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土壤学》课程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且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系统性: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阐述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土壤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土地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实用性:内容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易于掌握和融会贯通.《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为近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

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基本物质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应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源;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掌握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如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改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行业的工作;园艺专业学生具有园艺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等方面技能.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级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性。

2.第一章地质学基础(1)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常见造岩矿物(2)岩石的结构和构造(3)岩浆岩(4)沉积岩(5)变质岩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难点: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晶顺序、分类原则.3。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土壤学3.学时/学分:32/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2.课程目标: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土壤基本物质构成及其理化属性、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性质和土壤类型特征、我省主要土壤的质量特点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认知土壤、分析和研究土壤、保护和利用土壤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1土壤的概念1.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1.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2.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2.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四)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第一篇土壤组成和性质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1.2土壤的矿物组成2.粘土矿物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矿物组成(四)思考题1.何谓土壤矿物质?2.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2.2 土壤形成的过程与要素
2.3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2.4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2.5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土壤调查与分析
3.1 土壤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 土壤采样与样品处理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4.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
4.3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管理
第五章:土壤水分与水分管理
5.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循环
5.2 土壤水分的保存与利用
5.3 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第六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
6.1 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
6.2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6.3 土壤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第七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7.1 土壤改良的目的与原则
7.2 增施有机质与调整土壤pH
7.3 土壤侵蚀与保护措施
第八章:实践与案例分析
8.1 土壤学实验室技能培养
8.2 土壤学相关研究领域案例分析
第九章:课程评价与考核
9.1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9.2 考核方式与要求
结语
注:以上教学大纲为土壤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章节划分,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该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践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验技能。

考核方式旨在评价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Soil Science)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C611211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学分:2.0
总学时:3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
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
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
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
究方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
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
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
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重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弄清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及其对土壤肥力和营养植物的作用。

2.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矿化率、腐殖化系数等概念,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3.熟悉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及其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性方面的作用。

重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难点:腐殖质的环境学意义。

第四章:土壤生物
教学内容: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的指示;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重要性;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

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和一般特点;
2. 使学生弄清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作用;
3.了解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

重点: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土壤生物的活性。

难点:土壤生物的活性。

第五章:土壤孔性和结构性
教学内容:土壤质地、土壤孔隙性和土壤结构。

基本要求:
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等基本概念,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方法。

2.了解土壤孔隙的类型,影响孔性的因素,作物对土壤孔隙状况的要求;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作用及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

3.理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机制。

4.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概念和意义,土壤不良结构的改善。

重点:土壤容重的概念及应用和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难点: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六章土壤水分
教学内容: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土壤水分的数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运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弄清楚土壤水分的类型,土水势的组成和定量表示方法,土水势和含水量的关系;
2.掌握土水势、土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基本概念,土壤水分饱和流与不饱和流的特性。

不同土壤的供水能力,土壤有效水范围及有效水量;
3.熟悉作物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调节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方法。

重点: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与作物吸水的关系。

难点:土壤水分状况和调节
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教学内容:土壤空气状况、土壤通气性、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和土壤的热特性与热交换。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状况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熟悉土壤通气性的概念、机制及通气性的指标。

3.掌握土壤空气的特点,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影响土壤Eh的因素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

4.使学生了解温度对作物生物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5.掌握土壤热性和热交换的有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重点:土壤通气性机制和氧化还原电位。

难点:土壤通气性机制。

第八章土壤胶体化学和和土壤的离子交换
教学内容: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和土壤的阴离子吸附。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带电的种类、来源、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肥沃土壤对交换性阳离子的要求。

2.要求学生掌握阳离子交换容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大小,阳离子交换作用的途径。

3.掌握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几个效应。

4.理解正吸附和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与非专性吸附的区别。

重点: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和种类
难点: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
第九章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土壤酸性、土壤碱性、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和土壤的缓冲作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酸化、土壤碱性的原因,土壤酸度、碱度的表示方法;
2.理解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3.要求学生掌握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极限pH值、半中和pH值、土壤缓冲作用等基本概念、土壤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重点: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难点:土壤酸度的来源和类型。

第十章土壤养分
教学内容:土壤的氮素、土壤中的磷素、和土壤中的钙、镁、硫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存在形态。

2.掌握土壤中氮、磷、钾的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防止土壤氮素的挥发、淋失,土
壤氮、磷、钾的固定,钾的淋失,提高各元素有效性的措施;
3.了解微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存在形态及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重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难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
四. 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
课内习题课的教学安排、内容与学时安排。

习题课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综合训练
习题课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综合训练
习题课三:土壤营养综合训练
五. 各个章节学时分配
六. 相关联的课程
1.预修课程: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学习《地学基础》课程,必须掌握环境学的基础知识。

2.后续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基础,
是上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补充,为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提供指导。

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1月。

(2)林大仪主编,《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建议参考书目: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1983年
(3)张凤荣主编,《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4)李天杰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版)
八.成绩评定
考核的方式:闭卷考试。

本课程的总成绩的组成及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提问)在总成绩中占20-3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占70-80%。

编写人(签字):张凤杰编写人职称:讲师
审阅人(签字):审阅人职称:
审批人(签字):审批人职务:
本大纲启用日期:2009 年9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