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一)

合集下载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药”、”针灸”、”痤疮”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发现,痤疮的发病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湿热、气血热毒有关,同时离不开情志、饮食等因素的作用。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论治,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明显。

标签:中医药;痤疮;综述痤疮作为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可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不同表现,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中医也称为”肺风粉刺”或”酒刺”[2]。

经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1 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四指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多由”热”引起,包括肺热、脾热、血热、邪热等。

与此同时,还与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情志不舒、起居失常等有关。

于红红等[3]整理蔡英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指出,痤疮主要是由肺经血热所致,其发病多与脾肝有关。

邪热壅于肌肤,热毒蕴聚,日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苗建章等[4]指出,素体阳热偏盛,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肺胃积热;情志刺激,肝气化火;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虚阳上浮均可发疹。

田晓翔等[5]则认为,后世医家多围绕”血热”解释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与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理论及发病年龄等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2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痤疮多需要分型辩证治疗,辩证分型标准包括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苗建章等[6]认为肺经风热,卫阳郁之型痤疮宜用清泄肺热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治之,常配伍柴胡、郁金等,还可配伍泻白散;胃肠湿热、熏蒸于面型痤疮宜用清泻胃肠法,清胃散加减治之,常配伍二陈汤、竹茹等;热毒炽盛、损伤阳络型痤疮宜用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随症加减,多配伍丹皮、赤芍等;下焦湿热、带脉失约型痤疮宜用除湿化瘀法,四妙丸合易黄汤加减。

女子多有月经不调,来潮前不适为气滞,多加柴胡、枳壳等;来潮后不适为血瘀,多加丹皮、赤芍等。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目录摘要 (I)一、绪论 (1)(一)选题依据 (1)(二)研究意义 (1)二、相关理论分析 (1)(一)痤疮的概述 (1)(二)痤疮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理论概述 (1)(三)常用治疗方法 (2)三、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2)(一)《中华医方》 (2)1. 《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疮疡、粉刺、风刺医方常用中药 (2)2. 《中国药典》记载的药理药性 (3)(二)临床应用方剂 (3)1.《中华医方(外科篇)》收录医方 (3)2. 辩证论治常用方法 (4)(三)临床研究文献 (4)1. 2012年以来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献 (4)2. 分析相同方剂、组成 (5)四、实验研究 (5)(一)丙酸杆菌的抑制 (5)(二)抗炎 (5)(三)其他机制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痤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分泌的“亚健康状态”,全国有超过80%的人都曾经患有痤疮,一般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出现痤疮的可能性较大。

痤疮疾病问题一直被社会热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与其他疾病相比,痤疮属于慢性炎症皮肤病,能直接影响人的外观,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治疗痤疮的办法,通过对中药治疗痤疮的组合方剂的成分、药理药性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对以往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目的是提高中药治疗痤疮在临床研究中理论依据的丰富度与实用价值,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治疗;痤疮;因素;研究进展一、绪论(一)选题依据近些年,临床对于痤疮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痤疮的形成原因、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各类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并不相同[1]。

但从致病因看,痤疮的产生主要源于患者自身内分泌失调及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等,中医在调理、应对人体综合型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故本文选择从中药治疗痤疮角度对相关课题进行延展分析、对比研究。

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摘要】近来来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易反复、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差。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包括病因病机、中药内服、针灸及其他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发挥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优势。

【关键词】青春期后痤疮;中医;综述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可从轻度的粉刺型痤疮到暴发型伴有系统症状的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的范畴。

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后的痤疮,Goulden[2]等将其分为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前者是指痤疮患者在青春期发病,病情迁延至25周岁后,后者是指25岁以后初发痤疮的患者,又称为迟发性痤疮。

近来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痤疮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内数据显示占31%[3]。

该病多发于面部,有多种形式的皮损,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降低生活质量[4]。

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整体观念为原则,具体分析个体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较好,本人现就近十年来中医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概括。

1 病因病机1.1古籍认识医学古籍中对“青春期后痤疮”并无专门的相关描述,对痤疮记载较多。

最早在《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提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为痤”,阐述了痤疮乃劳作出汗后外感风寒郁而发病的机制。

痤疮之发病,《医学金鉴》认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外科启玄》指出致病因素为“湿热”,《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1.2现代中医认识现代痤疮尤其是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更为复杂,目前现代中医医家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尚无定论,众说纷纭。

余土根教授[5]认为青春期后痤疮多由脾虚运化不利,湿热内蕴而发,可兼有肝失调达之症,以健脾化湿、清热散结为治疗原则。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和囊肿。

中医草药作为传统的痤疮治疗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痤疮的中医理论解析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疮疡”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治疗应该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二、中医草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1. 黄连清热汤黄连清热汤是治疗痤疮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草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燥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痤疮症状明显且伴有炎症的患者。

2. 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是一种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方剂,常用于治疗痤疮由情志不畅引起的症状。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薏苡仁、附子、黄柏等草药,具有调节肝气、清热排毒的作用。

3.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一种疏肝理气、化瘀止痛的方剂,适用于痤疮由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情况。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川芎等草药,能够舒缓肝脏气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痤疮症状。

三、1. 单味草药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单味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丹参、鱼腥草、蒲公英等草药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 草药复方的研究除了对单味草药的研究,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不同草药的复方治疗痤疮的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将黄连清热汤与薏苡附子散相结合,发现这种复方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剂的治疗。

3. 中药外用的研究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在外用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研究发现,将一些中药制剂制作成外用面膜、洗面奶等产品,可以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

这些中药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痤疮病原菌的生长、清除油脂和炎症等途径发挥作用。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痤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的粉刺和丘疹,严重时可发展为疤痕。

传统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1.中药外用治疗痤疮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效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

常见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方剂有“皮肤炎湿症消消散”、“中药涂剂”、“黄连黑头胶”等。

这些方剂的共同作用原理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和作用,去除面部的色素沉着,减轻皮肤炎症,使皮肤变得白皙干净。

其中,《中药涂剂》是一种将药物通过渗透强度适中的涂剂形式给予皮肤,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采用中药涂剂外用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促进皮肤的再生修复,对痤疮、暗疮、粉刺等皮肤问题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2.中药口服治疗痤疮中药口服治疗痤疮的方法源远流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黑头丸”、“清痤汤”、“龙胆泻肝丸”等。

这些中药方剂的功用是通过清利湿气、化瘀解毒、通经活血的作用,调节内分泌,减少油脂分泌,缓解睡眠压力,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痤疮的效果。

如《祛痘末》是一种采用中药材自制的方剂。

其药物成分包括黄柏、栀子、茯苓、白芷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气、开窍散瘀等功效,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净化血液、缓解压力、提高免疫力,从而治愈痤疮。

二、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是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内、外、化、验四方面的特点,采用中药口服和中药外用的方法,各施其所长,使治疗显著、疗效显著的方法。

经过多次临床实验,发现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效果优良,疗效快速,符合人体自然规律,对痤疮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具体方法是:在中药外用的同时,配合中药口服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痤 疮 属 中医学 “ 粉刺 ” “ 风 粉 刺 ” “ 、肺 、 面粉 渣 ” 范
( 热风热 蕴蒸 ) 中期 ( 热痰浊 瘀 阻 ) 晚 期 ( 凝 瘀 湿 、 湿 、 痰 血) 三个 阶段 。吴 快英 H 认 为 由于 素体 阳 热偏 盛 , 营 血偏 热 , 热外 壅 , 血郁滞 , 阻肌 肤而 发本病 , 因 血 气 蕴 或 过食 辛辣 肥甘 , 胃积热 , 经 上熏 , 随热行 , 壅于 脾 循 血 上 胸 面而致 。病 多属 实 证 , 证 。 因此 治疗 痤 疮 当 以清 热 肺 泻热解 毒 、 凉血散 结 消 痤 为 主 。扈 晓成 u 则 将 其 分
五脏六 腑 、 四肢百骸 不得 濡 养 , 肤 毛 发不 得 润 泽 , 肌 由
2 中 医 分 型 论 治
康 和生 活质量 造成 较 大 影 响 。近 年 来 , 由于 环境 污 染
“ 十一 五” 国家级 规 划教 材 ( 新世 纪第 二 版全 国高
加重 、 食 习惯改 变 、 神 压力 增 大 等 因 素 , 饮 精 导致 痤 疮 的发 病 率呈逐 年 上 升 的趋 势 。其 中 , 寻常 性 痤疮 最 常 见 , 发生 于脸 部 、 胸 、 好 前 背部 等皮 脂腺 分 布较 多 的部 位 。 因生丘疹 如 刺 , 挤 出 白色 碎米样 粉 汁 , 可 初起 为针

6 6・ 0
光 明 中医 2 1 0 2年 3月 第 2 7卷 第 3期
CG M M rh2 1 . 0 2 . J MC ac 0 2 V 1 7 3
中医药 治 疗痤 疮 研 究 进 展
许 鸿佳 邱 锋
摘要: 通过病因病机、 理法方药等方面, 综述今年来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状况。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尤其 是将“ 辨病” -辨体质” 与” “ t 相结合, 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并提出一些展望。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一、概述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但也可能在成年人中发生。

其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背部和胸部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给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带来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和机制。

同时,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方法也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本文旨在对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

1. 寻常性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但也可能延续到成年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痤疮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地区更为显著。

其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临床表现上,寻常性痤疮以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为主要症状。

这些皮损的出现通常伴随着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堵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反应。

痤疮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从轻微的粉刺到严重的囊肿性痤疮不等,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

由于寻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单位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和炎症反应等,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痤疮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传统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将痤疮称为粉刺、酒刺、肺风粉刺等,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环境等。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肺经蕴热、血热互结、熏蒸岩棉或过食肥甘厚味,化生内热,冲任不调,气滞血瘀所致。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个体化辨证施治,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自身平衡,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痤疮的普遍性与影响 (2)1.2 痤疮治疗的重要性 (3)二、西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3)三、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5)3.1 中药治疗 (6)3.2 针灸治疗 (8)3.3 推拿按摩治疗 (9)3.4 拔罐刮痧治疗 (10)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11)4.1 中西药结合治疗 (12)4.2 中医与针灸结合治疗 (13)4.3 西医与拔罐刮痧结合治疗 (14)五、新型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15)5.1 生物制剂治疗 (16)5.2 微晶磨削术 (18)5.3 激光治疗 (19)5.4 光动力疗法 (20)六、治疗痤疮的护理与预防 (21)6.1 护理措施 (22)6.2 预防措施 (23)七、结论与展望 (25)7.1 研究进展总结 (25)7.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26)一、内容描述又被称为青春痘,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痤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成为了皮肤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痤疮的发病机制:详细阐述痤疮的发病机制,包括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角化异常、炎症反应等。

痤疮的治疗方法: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痤疮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果酸换肤等,并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痤疮的预防与护理:阐述如何预防痤疮的发生,以及在患病期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以减少痤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痤疮治疗的研究趋势:展望痤疮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新型药物的研发、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探索等。

1.1 痤疮的普遍性与影响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

全球约有80的青少年在青春期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痤疮症状,而成年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受到痤疮的影响。

痤疮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自卑感和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4 小 结
中医治疗痤疮取 得了较大 的发展 ,但 仍有一些 问 题 。痤 疮 的病 因病 机 没有 统 一认 识 ,缺 乏 统 一 规范 和 系 统的分型标准 ,影响了痤疮治疗 。因此 ,深入探讨痤疮 的病因病机 ,规范中医辨证分型 ,对发挥 中医防治痤疮 有积极 的意义。中医治疗结节、囊肿 、脓疱 、瘢痕疙瘩 为 主要 皮 损 的重 症 痤疮 疗 程 长 、效 果 不显 著 ,而对 于 已 经形成 的凹陷性疤痕更是束手无策 。因此 ,采用中西医 结合、多种治疗途径并用是今后痤疮治疗 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 [ 1 ] 吴 志华. 皮肤性 病 学 [ M ]. 广州 :广 东科技 出版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叶 。 陈 力
’ ( 1 . 南京 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中医外科硕士研 究生,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2 .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 [ 中图分类号 ]R 2 7 5 . 9 8 7 .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4) 1 1 — 1 0 6 5 — 0 2
3 中药 外治 中药 面膜 。辛卫 平 ¨ 用 丹参 5 0 g 、 白 花 蛇 舌 草
《 医宗金鉴 》日: “ 肺风粉刺肺经热 ,面鼻疙瘩赤 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 自 收功。” 《 诸病源候 论 》载 日 : “ 面疱 者 ,谓 面上有 风热气 生疱 ,头 如米大 , 亦如谷大 ,白色者是。”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篇 》日: “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认为肺热 、风热、湿热是主要 病因病机 。现代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 陈彤云归纳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素体 阳热偏盛 、 肺经蕴热 、 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热 、上蒸 头面而发 J 。榻国维认为,阴虚火旺是痤疮的常见病机, 肾阴不足 ,相火妄动 ,肾水不能上滋于肺 ,可致肺 阴不 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 ,导致相火偏亢 ,热邪灼烧津液 , 炼液成痰 ,日久湿热痰瘀凝滞于面,发为痤疮 E 3 3 。黄莺认 为脾虚痰凝是痤疮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饮食伤脾 ,运化 失司,水湿内停 ,蕴湿生痰 , 凝滞肌肤而生疮 ¨ 。段行 武认为肝郁是痤疮的主要病机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郁 而化火 ,则 五脏功 能紊 乱 , 热 、湿 、痰 、瘀 乃生 ,经络 阻 滞 ,郁于肌肤 ,从而发疹 。烟建华提出痤疮于经期加 重 ,行 经后减 轻 ,两乳胀痛 ,烦躁 易怒者 ,其病 因主要 与 冲任 失调 有关 。 。 2 中药 内治 郑彩慧 采用五脏皮损分区法 ,结合皮疹 的颜色 、 形态 以及全身症状将7 5 例痤疮患者分为心气阴两虚型 、 肺经郁热型 、肝郁化火 型、脾虚湿热型、肾虚痰瘀型 , 分别予以天王补心丹加减 、白虎汤合泻白散加减 、柴胡 疏肝散加减 、茵陈蒿汤合温胆汤加减 、桃红 四物汤合温 胆汤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 8 4 %。李玢钰等 辨体质类 型治疗痤疮 ,将其分为阳虚型 、阴虚型 、气郁型 、血瘀 型 、痰 湿及 湿 热 型 、气 虚 型 、特 禀质 、平 和质 型 ,分 别 采 用 温 补脾 阳 、养 阴清 热 、宣 畅气 机 、活血 祛 瘀 、清 热 利 湿 、补 气 、避 免 接 触 异 物 、起 居 有 常 治 疗 。 陈 力 将 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的中医调周疗法 引入痤疮治疗 中,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顺应月经周期 的阴阳气血变 化 ,临床疗效显著。经前期 ,阳长阴消 ,酌情加鹿角霜 等补 肾助阳中药 ;行经期 ,重 阳转 阴,阳气下泄 ,让位 于阴,为阴长阶段 ,配合川芎、钩藤、陈皮等疏肝 ,使气 血和盛 ;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则加女贞子 、旱莲草等 滋阴类药物 。杨柳将本病分为肺经风热 ,湿热蕴结,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西医认为痤疮与雄激素及皮脂成分变化、毛囊皮脂腺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寄生、炎症反应与免疫等因素有关[1]。

临床上常行抗炎与免疫治疗,或者用抗生素类、抗激素类、维A 酸类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具有副作用多、会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易复发、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部分患者长期应用的化学换肤治疗会出现灼烧、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影响疗效[2]。

而中医学上痤疮又被称为疱、酒鼓、粉刺、酒刺、面粉渣等,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患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等皮损症状。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可降低因长期使用激素引发的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中医药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痤疮独具特色,并且刺激性小、安全性、有效性高,本文就脏腑和三焦辨证[3]指导的中药内、外治法和中医其他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

1治疗方法1.1中药内治法《内经》认为,痤疮发病多与风、寒、湿、热相关,故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大多以内生湿聚、外邪郁表、血热郁滞立论[4]。

中药汤剂在治疗湿热蕴结证、肺经风热证、痰湿凝结证[5]等类型痤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临床疗效显著。

1.1.1湿热蕴结型痤疮。

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或嗜食肥甘油腻之品,使湿热内生,聚而成为痤疮[6]。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提出汗出聚湿,湿邪郁于肌表,毛孔和体表脉络阻塞,脂凝邪聚发为痤[7]。

湿热蕴结型痤疮可以用黄芩、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除湿汤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证的基础用方[8],其中黄芩味苦、大寒,能够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龙胆草性凉、苦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生地黄甘寒,有清热凉血、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60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2019ZA041)。

浅述中医针刺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浅述中医针刺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浅述中医针刺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刺疗法对痤疮的治疗进展。

方法:将98 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

治疗组予针刺治疗、中药汤剂内服, 同时外用中药面膜及药膏;对照组予中药汤剂内服。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针刺疗法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痤疮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针刺疗法;中药内调外敷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也是美容皮肤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

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

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

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笔者自2011年以来,采用中医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内调外敷观察治疗痤疮9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00例痤疮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9例,年龄均在20-30岁,平均年龄25±4.5岁;病程1个月~2年;对照组49例,年龄均在20-30岁。

平均年龄25土4.2岁;病程1个月~2年。

两组患者,就诊前半年内均未使用过避孕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没有内分泌疾患。

对两组的平均年龄、病程和发病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10),具有可比性。

2、辨证分型2.1 肺经风热型:主要表现为丘疹较小,色红,常伴有痒痛,或有脓疱,多呈粟粒状,内容物多为白色线状皮脂栓,伴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多因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肺失宣降,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

2.2 肠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较大,高出皮肤,可连接成片,或连及背部,且红肿疼痛,可有脓疱,多见于口唇周围,溃后流出粘性脓液,有时呈豆腐渣样,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2010-09-26 09:18:00 责任编辑:海峡医界网主编来源:浏览次数:0孙洁浙江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杭州310053指导:余土根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损害。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中医药在治疗痤疮中效果显着,相关治疗经验的报道也较多。

笔者查阅近10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及其加减方治疗痤疮的经验报道共137篇,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了解中医古方在痤疮辨治中的临床研究概况。

1 辨证分型1. 1 从热论治1. 1. 1 肺胃蕴热面居人体高位,与风性上行之性相关,又肺主皮毛,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因胃经起于颜面部而下行过胸,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且肺外合皮毛。

久食肥甘辛辣使肺胃积热循经上蒸,上熏于面而成痤疮[ 1 ] 。

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所述:“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1. 1. 2 心经郁火心其华在面,心火不得发越,必循其经上燎其面。

故《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而刘完素根据五运主病明确提出:“诸痛疮疡,皆属心火”。

心中郁火是导致面部痤疮的主要病机[ 2 ] 。

火热郁遏,致气血瘀滞,津停痰阻,也是痤疮形成并难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1. 1. 3 胃肠湿热因过食膏粱厚味,胃肠积热,阳明壅滞日久则生热,在下则为便秘,上蒸则发为痤疮。

当代医家裴永清先生亦将此病病机归结为“阳明主面”一句话[ 3 ] 。

1. 1. 4 肝经郁热此型多见于月经来潮前出现痤疮或加重者[ 4 ] 。

妇人以血为本,肝体阴而用阳。

月经前阴血下注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以致肝失血养,肝气易郁,郁久化热化火,上炎于面部而发为痤疮。

1. 1. 5 肺经血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此证由于肺经血热而成。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痤疮是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损容性皮肤病。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与痤疮有关的中医文献,进行整理、总结,探讨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认识。

查阅资料发现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也有后天脾胃以及痰湿等因素,多从脏腑辨证入手,但各有侧重;中医外治以刺络放血、拔罐、穴位埋线、中药面膜等为现代临床常用,并且效果确切。

[Abstract] Acne is a common chronic inflammatory skin lesion occurring in the sebaceous glands of the hair follicl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elated to acne was retrieved from the data base such a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and Wan Fang,and then was summariz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not only has the factors of congenital endowment,but also is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phlegm dampnes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s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mainly from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iscera,but with different emphasis.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is used in modern clinical practice including blood-letting puncture,cupping,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uncture point and Chinese medicine mask,which has accurate effectiveness.[Key words] Acn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External treatment痤瘡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痤疮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等。

其病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遗传等因素有关。

诊断痤疮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皮肤检查,同时也可以辅以一些实验室检查,如皮脂腺分泌测试和皮肤活检等。

针对痤疮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化学剥脱和激光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外用药和口服药。

在实验研究中,痤疮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基因组学方法。

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痤疮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而基因组学方法则用于研究痤疮的遗传因素。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与痤疮相关的基因和微生物,如座疮丙酸杆菌和卵形秕糠孢菌。

这些发现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研究者们在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例如,不同种类的痤疮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比较和研究,以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痤疮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因素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证实。

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痤疮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特色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价值,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又称中医药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调节机体内部功能,改善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整体观念强、副作用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在痤疮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痤疮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内在环境,以消除痤疮病因为主,标本兼治。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主要病机为肺胃湿热、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等,因此,中医特色疗法针对这些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如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以及针灸、推拿等手段,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医特色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口服丹参酮胶囊 ) 为3 6 . 0 % 。王 自立根 据 “ 肺 主 皮 毛” 的
理论 , 临床上在辨证论 治的基 础上善用 多皮饮 以达 “ 以皮 走
皮” 之意 j 。焦海芳 等 以桃 红 四物汤 为主方 治疗 白头 粉 刺为主的患者 , 疗效 满意。
2 . 1 . 3 痰 湿 凝 结 证 其 临床 主要 表 现 为 患 部 以 囊 肿 为
主 J 。对于此型治疗上主要 给予利 湿化痰 之法 。由紫花地 丁、 天丁、 连翘等消肿散结 药物组 成 的方 剂用 于治疗痰 瘀互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 1 ) “ 郁 乃痤 ” 发微 , 各 种原 因形成 的邪郁如 : 气郁 、 血瘀 、 痰郁 、 火郁 、 湿郁 等影 响气 血 的正 常
运行 , 气 血郁结 于 头面胸 背肌肤 之 中从 而发为 病 ; ( 2 ) 脾 失 健运 , 导致 脾 胃湿热内蕴 , 湿热之 邪循脾 胃经脉 运行部 位而
结型痤疮 , 疗 效显著 。。焦海芳 等 将仙 方活命 饮进 行加 减治疗l 临床上囊肿结 节明显的患者 , 疗效较好 。 除此之外 , 临床上还有其 他证 型的痤疮 , 如 肾 阳实 证 与 肾阴实证均可 以以六 味地黄 汤为 主方 进行加 减” ; 肝 气郁
其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 为患者面部 白头
明等¨ 采用有两 面针 、 蛇舌草 、 野菊等药物组成壮 药排毒汤
熏蒸 治疗痤疮 , 并可 根 据患者 具 体 的病证 分型 进行 药 物 的
或者黑头粉刺居 多 , 伴 有红 色丘疹 。对 于此 型治 疗上 主 要 给予清泄肺热之法 。苗建章 等 采用 由枇杷 叶 、 黄连、 黄
相 应加 减 , 其 熏蒸 治疗 适用 范 围较广 , 可 全身进 行 熏蒸 ; 黄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标签:痤疮;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e treatment of acneWANG Cheng-jun,FENG y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 Xianyang712000,China)学术性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损容性。

好发于青少年,近年来也发生于中年人和儿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痤疮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心理健康,对于痤疮的治疗中医有其独特的疗法。

1 痤疮病因病机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面疱”等,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疾病。

它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肺经风热、肺经血热、肺胃蕴热、阴虚火旺等。

2 临床治法2.1 内治法内治法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痤疮可以分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凝结证;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以不同的中药疗法。

2.1.1 肺经风热证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白头、黑头粉刺居多,皮色略红,皮肤略痒伴有红色丘疹及丘疹上有白色脓头。

此证主要以清肺泄热为;苗建章等[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等药物组成的枇杷清肺饮治疗;黄莺从肺论治痤疮,运用三皮消痤汤对肺经风热型痤疮进行临床治疗[2],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郭潋等[3]采用由生地、玄参、麦冬、丹参等药物组成的清肺除刺方剂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口服丹参酮胶囊的患者有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六。

王自立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多皮饮以达“以皮走皮”之意[4]。

焦海芳等[5]以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桃红四物汤为主方治疗以白头粉刺为主的患者,疗效也非常可观。

2.1.2 湿热蕴结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周和下颌处皮疹较多,红肿热痛。

痤疮的中医药试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试验研究进展

脂分泌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1 调 节 激 素水 平 的研 究
21 单药研 究 .
鞠强[ 5 1 等对丹参的提取物丹参酮进 行了实验
研究 , 发现丹参酮 中的两种主要单体成分隐丹参酮 和丹参酮 ⅡA 可能通过直接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殖 、脂 质合成或 间接 下调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m N 的表达而具 有抗皮脂腺活 R A 性 的作用 。
Pr g e s i he o r s n t Ex e i e a S ud f Tr d to a Ch ne e M e i i e f r Ac p r m nt l t y o a ii n l i s d c n o ne
GU h n Z N nf . E n- ag O S u , HA G E - ̄ W lY gn e
【e rs ce rdt nlC iee m dcn;R ve K yWod】A n;Ta io a hns e i e e i i i w
痤疮 是一 种毛囊皮脂腺 的慢性 炎症性皮肤病 , 多发于青
果表 明痤疮饮 既有抗雄 激素活性 ,又有温和 的雌 激素样 活
性。 2 对 皮 脂 分 泌影 响 的研 究
N ni n e  ̄ o rdt nlC iee Meii ,N j g i gu 10 0 aj g U w mi f Ta io a hns d n n i c e a i ,J ns,2 0 0 n n a
【bt c】T oeta n mbro t a rsit fr o c nclepr et nm ltasad pamao g a rsac A s at o cl c u e fle t e ne ee t l ia xei ns ia r l n hr cl i l eerh r l iru r d i m ,a i oc o ig rgo rdtn lC i s d i (C fs l du ft io a hn emei n T M)f ce a a i rcn er. h s rsa h sidct te m cai f ne a i e ce o an r n eetyas T ee eer e n i e h ehns o r e c a m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最新-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 精品

最新-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 精品

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一、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一)【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1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症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进行辩证治疗。

张志礼1]将痤疮分为:(1)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痰湿凝结型:(多位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

欧阳恒等2]将痤疮分为:(1)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脾胃实热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3)热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经典教材及传统中医多认为痤疮为实证,或热,或湿,或痰,或瘀,然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累积,很多现代名医提出了新的辨证思维。

禤国维等3]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痤疮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除了肺胃血热、肠胃积热之外,还有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治疗中采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

何莉等4]从肝论治女子痤疮,认为女子痤疮多由于肝郁、肝热引起,应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较好。

余方5]从脏腑辩证入手,结合面部痤疮的形态、分布及兼症,将痤疮分为心火亢盛、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肝肾阴虚4型。

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疮以额部为主;肺经风热型,痤疮以颊部鼻周为主;脾胃湿热型,发病以鼻及鼻翼两侧为主;肝肾阴虚型,发病以颊颏部为主。

徐爱琴6]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痤疮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

2中药外治痤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皮肤,痤疮的外治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杀虫、消肿散结等功效,涂于患处,可使药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因此中药外治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优点。

现介绍以下几种外治剂型:2.1洗剂:闫凌云等7]将22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剂(药物组成:蛇床子15g,白矾6g,地肤子15g,白蒺藜15g)、痤疮灵(药物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红花、黄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饮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100名采用过氧苯甲酰凝胶或霜剂、四环素、葡萄糖酸锌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83.64%,P<0.01;治疗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复发率41.3%,P<0.01。

2.2酊剂:支萍8]以活血解毒为治疗组方:苦参、白及、当归、赤芍各50g,黄柏、丹参、大黄、甘草各30g,将上药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装入100ml塑料瓶中。

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

治疗总有效率94%。

2.3软膏:适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肤。

冯永芳等9]采用自制寻常痤疮膏(内含有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疗痤疮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艳梅10]采用中药面膜治疗30例痤疮患者。

白及10g,黄芩10g,大黄10g,皂刺15g,白芷5g,红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

上药混匀,打成细粉。

另取当归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浓缩至约10ml。

制成当归浸膏。

将当归浸膏与醋混匀成粘合剂,将中药细粉研成糊状,即成中药面膜。

清洁面部后,以常规按摩加负离子喷雾,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将中药面膜敷于面部,约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史萍11]使用自制中草药面膜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黄连10g,茯苓10g,丹参10g,白及10g,当归10g,姜黄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

以上成分共研为细末,取100g药物细末加入250g香油调成按摩膏,再取细末50g,加入医用生石膏200g调匀为面膜粉备用。

洁肤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

对照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

二组疗程均为4周。

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83.6%;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52.15%。

2.5霜剂:刘喜福等12]用中药参柏霜治疗100例痤疮患者,其主要组成为:苦参、黄柏、丹参、百部、白鲜皮、地肤子、人参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体石蜡、尼泊金乙酯。

对照组外用痤疮王擦剂治疗97例痤疮患者,两组疗程均为4周。

分别在治疗1、2、3、4周后随访患者,结果治疗组在4周内各阶段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5散剂:蔡绿珍13]以消痤散(由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白芷、当归等组成)外敷治疗寻常痤疮48例,对照组48例用美肤宝痤疮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P<0.05。

郭四红14]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疗痤疮47例,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经过3-6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3其他疗法3.1针灸疗法:周志杰15]等用针灸治疗寻常痤疮288例,主穴选用双侧合谷、曲池、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风池穴(双侧),脾胃湿热配足三里、内庭穴(均双侧),冲任不调配天枢、公孙、三阴交(均双侧)、关元穴,留针,结果:总有效率91.9%。

李双利16]等用针刺疗法治疗痤疮156例,选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疮凸起部周围穴位,结果痊愈85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15例。

燕金芳17]用针刺治疗寻常痤疮36例,选用印堂、太阳、承浆、风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结果:36例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0例占83.3%,显效5例占13.9%,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97.2%。

3.2耳穴疗法:吴传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门、内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压,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总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选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面颊,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总有效率98.3%;李斌选肺、胃、大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用六神丸耳压,治愈率55.6%,总有效率96.3%18]。

3.3刮痧疗法:蒋晓霞19]采用刮痧加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治疗组取项背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盲。

刮完后嘱患者饮水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

对照组21例纯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线:张理梅20]等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选穴予穴位埋线治疗100例痤疮。

肺经风热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泽,配穴为天枢、支沟、大肠俞、血海;肠胃湿热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配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梁丘、阴陵泉;血瘀痰结型主穴:丰隆、阳陵泉、曲池,配穴为膈俞、血海、陶道;冲任失调型主穴: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配穴为丰隆、足三里、肝俞、心俞。

根据辨证取5-7个穴位,进行埋线,每次选用穴位与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4%。

埋线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医用羊肠线来替代毫针,起到长久刺激穴位,达到调整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3.5饮食疗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

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

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

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两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疤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

古月21]论述痤疮的饮食疗法时,还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药粥、二仁散结粥、海带二豆汤、当归柚子酒等药膳食疗方。

4实验研究4.1中药单药及复方抗痤疮丙酸杆菌的研究:陈红斌22]等测定大黄的几种游离蒽醌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大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大黄酸对金黄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夏明静23]选用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黄芩甙、丹参酮I、芦荟甙、厚朴甙、小檗碱、大黄素、葡甘聚糖、龙胆苦甙、丹皮酚、丹参酮II中敏,其作用均优于甲硝唑。

杨柳24]等对清肺愈痤丸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发现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 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P<0.05);清肺愈痤丸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3125g/ml,0.625g/ml,0.625g/ml,说明清肺愈痤丸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